定風波如何讀,定風波在哪寫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定風波如何讀,以及定風波在哪寫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蘇軾的《定風波》翻譯
不要去聽雨打到林葉的聲音,不妨邊吟詩長嘯,邊慢慢渡行。手拄著竹杖,腳穿著草鞋,走起來比騎馬還要輕快。怕什么風吹雨打?披著蓑衣,頂著風雨,漫步在崎嶇的人生路途上,這是自己平生經歷慣了的。
寒冷的春風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頭夕陽西下,給自己送來一點暖意。回望剛才走過的蕭瑟處(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謂的風雨都已經無所謂了!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1082年)。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靜,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定風波》 蘇軾繁體字全文是什么?
1、繁體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原文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3、翻譯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擴展資料: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
詞人與朋友春日出游,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著眼于雨中,下片著眼于雨后,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亸怎么讀 定風波柳永 亸怎么讀百度影音
亸
讀音:[duǒ]
部首:亠五筆:YBUF
釋義:下垂:“~袖垂髫,風流秀曼”。
定風波的拼音故事
定風波的拼音
如下:(普通話拼音讀法)
定(dìng)風(fēng)波(bō)
拼音,是拼讀音節的過程,就是按照普通話音節的構成規律
把聲母、介母、韻母急速連續拼合并加上聲調而成為一個音節。
解讀蘇軾定風波
解讀:《定風波》為蘇詞名作,歷來被人評為悠閑從容、曠達樂觀。它不僅是蘇軾的一首閑適詞,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該詞作于黃州謫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寫了作者任天而動、苦樂隨緣、開朗達觀、意存歸隱的人生態度和坦蕩胸懷,描繪了一幅極傳神的“東坡雨中行吟圖”,表現了他處變不驚、笑對蒼茫、“何妨吟嘯且徐行”的瀟灑氣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達觀之思,揭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蘇軾人生的真實寫照。
這首詞道眼前景,寫心中事,以曲筆抒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見大,富含哲理。全詞言簡意賅,不事藻繪,卻能夠于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語意雙關,令人回味無窮。全詞記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襲之事。上片以“莫聽”二字起,似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葉聲”勾畫出風雨的聲勢之猛。急風挾雨而來,對此作者卻說:“何妨吟嘯且徐行”,“何妨”表現了詞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詞人安貧樂道的隱逸之思,“誰怕”一句反問,加上“莫聽”“何妨”的映襯顯得氣度從容,由此勾勒出一幅蘇公披蓑煙雨行吟圖。試想于沙湖道上慢行的詞人,拄竹杖,履芒鞋,在風雨中吟嘯而來,那種閑庭信步的瀟灑,那是要具有怎樣一種淡定的心態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現的僅是這種灑脫嗎?且看下句:“一蓑煙雨任平生”。若僅是郊游俊賞,又何須如此感慨呢?遙想蘇公當年,19歲中進士,正是春風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機遇施展之時,卻遇到了一連串的挫折打擊,竟致一生顛沛困頓。烏臺詩案,黨錮之禍,政治上的腥風血雨都已經承受,又何懼眼前這一陣急雨呢?讀到此處,讀者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淺分明的畫面:一個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獨行于風雨飄搖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無所見,但詞人并未黯然神傷,而是從容面對,正所謂“來往煙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無余”是也。誠如宋代學者胡寅所言“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酒邊詞序》)東坡確實做到了昂首面對人生的風雨,超越世俗的煩擾。人生有順境,有成敗,有榮辱,有禍福。但無論處于何種境地,蘇軾皆以坦然而超脫的心境去對待,在人生的風雨中磨練自己,修煉人格。
下片“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點出時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還寒之時,然二月春風早已裁出翠柳條條,時至三月,早應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卻似一無所見,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彌漫著一種蕭索意味,這是否還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過,斜陽展顏,對歷雨者來說,這應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適才煙雨凄迷的經行之處,卻吐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妙句來。若非深察人世無常,歷經社會坎坷,是難以做到如此寵辱不驚,得失無意的。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