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七律多少字,近體詩七律的四種格式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近體詩七律多少字,以及近體詩七律的四種格式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近體詩的格律有哪些具體要求
首先我們弄清楚“近體詩”這個概念。近體詩專指格律詩。
初唐時期宮廷詩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研究音韻,對仗,平仄規范了格律詩。古體詩是沒有平仄一說的,大致押韻就行。格律詩出來后,迅速引領詩壇,和唐以前的古體詩相對應。當時的詩人們就為這種新出來的詩體取了個名字:“今體詩”。唐朝的人當然稱自己的發明為今體啊。
不過對唐詩的總結,是到了宋朝才慢慢完成的,宋朝文人總不能稱這種詩為“今體”吧?所以在進行歸納總結時,就把和古體有明顯差異的格律詩命名為“近體詩”。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近體詩和古風一直就是中國詩壇上僅有的兩種詩體,直到近現代的白話詩體——現代詩出現,中國的詩才被分為三大塊:古體詩(古風),近體詩(格律詩),現代詩(近代詩,當代詩)。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所以基本上所有的格律要求都是近體詩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古風或現代詩。
格律詩分為律詩(五律,七律),絕句(五絕,七絕),排律。
這其中排律不但要嚴格遵守格律對仗,還須得在十句以上,格式偏死板,有八股的味道,歷來很少有佳作。我們來看律詩和絕句的格律要求。
首先是句數。律詩為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絕句為四句,五絕二十字,七絕二十八字。這是最基本的,字數句型不對直接排除出近體詩。
然后是押韻。律詩絕句均要求一韻到底,而且格律詩大多數情況下韻腳是平聲。少有的壓仄聲,就要根據其他格律要求再分析。為什么近體詩大多押平聲?因為仄聲急促,音重,鏗鏘有力,多用來在古風中表現悲壯,慷慨,戰斗的激烈感情沖突。而格律詩的風格相對而言偏柔和,更適合平聲收尾。而且仄聲給人感覺就是忽然停頓,話沒有說完,所以絕句的第三句一般都是仄聲,這樣才更好的導出最后一句以平聲完結。
第三是平仄。格律詩的平仄是固定死了的,四種基本模式。然后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四種變化,總共就是十六種模式。除了一些可平可仄的位置,其他地方如果出現平仄錯誤,基本上這首作品就廢了。當然了,出于“不以詞害意”,有些不符合平仄的現象實在沒辦法避免,就要在句內或者下句同樣出律用來“拗救”。
第四是對仗。近體詩中的絕句是沒有對仗要求,但是手藝高超的詩人會使用,讓句子變得更加工整漂亮,可以前兩句對,也可以后兩句對,這個問題倒是不大。像“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種前后聯全都工整對仗的極為罕見。
而律詩(五律,七律)的頜聯(三四句)和頸聯(五六句)在開始制定格律的時候,是要求必須對仗的,但是后來詩風發展,頜聯就不嚴格要求了,但是頸聯必須對仗。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七律,五律的第五六句,會發現都是精美對仗的句子。這是格律律詩,也就是近體律詩的硬性要求,達不到這一點,直接可以判定不是近體詩。
第五是寫法。多遵從文章的“起承轉合”的行文方式。當然這一點并非判斷格律詩的根本依據。這里就不展開講了,以免離題。
以上就是近體詩的格律要求。
七言律詩多少字
問題一:一首七言律詩有多少字 一首七言律詩有56字.
問題二:七律,是七言律詩的簡稱,每首多少行,每行多少個字? 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縉凇⑺沃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
七律有四個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問題三:七言律詩大全 20首律詩 那就列舉幾首名詩吧:
一 陸游《游山西村》(宋)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二 杜甫《客至》(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三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四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五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 劉長卿
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發何。
今日龍鐘人共老,愧君猶遣慎風波。
六 春思 皇甫冉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家住層城臨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七 宮詞 薛逢
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
鎖銜金獸連環冷,水滴銅龍晝漏長。
云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
遙窺正殿簾開處,袍F宮人掃御床。
八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九 長征 ***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十 答丁元珍(宋?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長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啼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十一 渝州寄放王道矩 蘇軾
曾聞五月到渝州,水拍長亭砌下流。惟有夢魂長繚繞,共論唐史更綢繆。
舟經故國歲時改,霜落寒江波浪收。歸夢不成冬夜永,厭聞船上報更籌。
十二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非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飛鴻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十三 初加朝散大夫又轉上柱國 白居易
紫微今日煙霄地,赤嶺前年泥土身。
得水魚還動鱗鬣,乘軒鶴亦長精神。
且慚身忝官階貴,未敢家嫌活計貧。
柱國勛成私自問,有何功德及生人。
十四 詠史 白居易
秦磨利刀斬李斯,齊燒沸鼎烹酈其。
可憐黃綺入商洛,閑臥白云歌紫芝。
彼為菹醢機上盡,此為鸞皇天外飛。
去者逍遙來者死,乃知禍福非天為。
十五 昨以拙詩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 白居易
詩家律手在成都,權與尋常將相殊。
剪截五言兼用鉞,陶鈞六義別開......
問題四:七言律詩的古詩有哪些?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5 《靜夜思》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6 《古朗月行》(節選)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17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8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供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0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1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2 《別董大》 高適(唐)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3 《絕句》(其三) 杜甫(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4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5 《絕句》(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26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27 《楓橋夜泊》 張繼(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8 《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9 《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30 《漁歌子》 張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guì)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31 《塞下曲》 盧綸(唐)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jì)逐,大雪滿弓刀。
32 《望洞庭》 劉禹錫(唐)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33 《浪淘沙》(其一) 劉禹錫(唐)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34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35 《池上》 白居易(唐)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36 《憶江南》 白居易(唐)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37 《小兒垂釣》 胡令能(唐)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38 《憫農》(其一) 李紳(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39 《憫農》(其二) 李紳(唐)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0 《尋隱者不遇》 賈島(唐)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41 《山行》 杜牧(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42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3 《江南春》 杜牧(唐......
問題五:七言律詩怎么讀 七律即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當中不換韻。
七律有四個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問題六:字較簡單的七言古詩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問題七:最后是鬧或是少字的七律詩句有幾個 沒聽說 我給你做一個吧
能鬧能鬧真能鬧
你鬧我鬧大家鬧
鬧來鬧去不想鬧
終究只是為了鬧
在近代詩中,七絕應該多少個字
在近代詩中,七絕應該28個字。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絕,屬于近體詩范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
絕句一詞在六朝初起時,僅指五言四句的小詩,推廣到七言,是唐代及以后的事。唐代由于音樂曲調的變化,舊的樂府詩往往不能配樂,于是樂工們常將文人創作的絕句拿來合樂歌唱,這是絕句盛行于唐代的一個重要原因。
初唐時七絕數量很少,藝術上也不夠成熟。進入盛唐之后,七絕有了長足的進步,完全可以與五絕并駕齊驅。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齡,李俊爽,王深婉,李清疏,王濃密,風格不同。而李白更能體現盛唐絕句的典型風格,王昌齡仿佛開了中晚唐絕句的先河。杜甫則是絕句藝術變革出新的推動者。
擴展資料:
近體絕句與古體絕句的區別:
近體絕句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平仄、黏連、押韻。平仄是指近體的句式必須符合近體的四種基本形式(包括其他變格和拗句),黏連是第二句和第三句第二個字平仄一致,押韻是首句可鄰韻以外,二四必須同一個韻部。
作為古體的絕句來說, 不講究平仄和一韻到底。 押韻也寬松得多,可以押鄰韻、押仄韻。仍舊有些要求,絕句是不能換韻的,至少要押鄰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絕句 (傳統詩歌體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言絕句
七律,是七言律詩的簡稱,每首多少行,每行多少個字?
七言律詩是每首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聯,共四聯。第一、二行稱為“首聯”,三、四行稱為“頷聯”,五、六行稱為“頸聯”,七、八行稱為“尾聯”。
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因其格律嚴密,故名。七言律詩是律詩的一種。起源于南北朝,發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
其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代表作品有崔顥的《黃鶴樓》、杜甫的《登高》、李商隱的《安定城樓》等。
擴展資料
盛唐時期,律詩作者日眾,大致汰除了初唐的縟采靡詞,而風格趨向省凈自然。不過整個唐前前的五律,多還停留于消閑遣興、體正格圓的階段,很少觸及廣闊的社會人生。
至于七律的興起,又晚于五律。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李嶠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維、李頎、岑參、賈至諸人刻意錘煉,方使它在體制上達到純熟,而崔顥、李白仍有駢散交雜、半古半律之作。
這一時期的七律雖有高華秀朗的名篇,但內容上絕大部分屬于奉和應制、登臨酬贈,比之五律更見狹窄。同時,盛唐時期李白、王維、高適等詩人的七律,多有失對、失粘、重字之誤。
到了杜甫,七言律詩才展示其詩體潛力而打開藝術天地。杜甫全面開辟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跡,一概熔鑄于精嚴的格律之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中唐時期,劉長卿和大歷十才子專攻律詩,尤長于五律,但基本上走的是盛唐諸家的路子,文辭、聲律上修整得十分工致,氣度的安詳與意象的渾融則稍有不及,更丟失了杜甫詩中的"古意"。
元和詩壇鋪陳古風,律詩不振。其中韓愈學杜甫的開合動蕩,而略見板滯;元稹、白居易承杜詩的疏放明暢,而流于淺易;賈島深入拗折峻峭的一路,但限于五律,又偏重在煉字琢句,缺少排之氣。
劉禹錫、柳宗元則以精警凝煉見長,雖富于情韻,?終欠姿態橫生。他們各自得到杜甫律詩的某一方面,而未能變化以成大家,推陳出新。
律詩創作的新局面,是在晚唐正式打開的。初盛唐間僅建立了格律形式,內容尚不充實,詩體的美學功能也遠未展開。經杜甫"運古于律",境界始大,感慨始深,變化出奇,律體方尊。到晚唐溫庭筠、李商隱諸家,苞綜正變,會通源流,詩格更趨于精純。
晚唐律詩最為發達,從姚合、許渾以至司空圖、韓偓,幾乎所有的詩歌名家都以工律體著稱,有的甚且只工律體。特別是李商隱、杜牧、溫庭筠等幾位七律圣手,他們不單修整了律詩的形體,而且改造了律詩的氣質,把律詩藝術推進了一個新的階段。
五代律詩乏善可陳。宋代律詩創作延續了杜甫和中晚唐詩人的創新努力并在"江西詩派"手中將之逐漸定型,走出了一條以理趣見長、以議論為詩的新路子,其七律成就較高,五律佳作較少。元代律詩有一定成就,五律有一些佳作。自明清以下,律詩逐漸衰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言律詩
近體詩的格律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所以基本上所有的格律要求都是近體詩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古風或現代詩。
格律詩分為律詩(五律,七律),絕句(五絕,七絕),排律。
這其中排律不但要嚴格遵守格律對仗,還須得在十句以上,格式偏死板,有八股的味道,歷來很少有佳作。我們來看律詩和絕句的格律要求。
首先是句數。律詩為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絕句為四句,五絕二十字,七絕二十八字。這是最基本的,字數句型不對直接排除出近體詩。
然后是押韻。律詩絕句均要求一韻到底,而且格律詩大多數情況下韻腳是平聲。少有的壓仄聲,就要根據其他格律要求再分析。為什么近體詩大多押平聲?因為仄聲急促,音重,鏗鏘有力,多用來在古風中表現悲壯,慷慨,戰斗的激烈感情沖突。而格律詩的風格相對而言偏柔和,更適合平聲收尾。而且仄聲給人感覺就是忽然停頓,話沒有說完,所以絕句的第三句一般都是仄聲,這樣才更好的導出最后一句以平聲完結。
第三是平仄。格律詩的平仄是固定死了的,四種基本模式。然后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四種變化,總共就是十六種模式。除了一些可平可仄的位置,其他地方如果出現平仄錯誤,基本上這首作品就廢了。當然了,出于“不以詞害意”,有些不符合平仄的現象實在沒辦法避免,就要在上句或者下句同樣出律用來“拗救”。
第四是對仗。近體詩中的絕句是沒有對仗要求,但是手藝高超的詩人會使用,讓句子變得更加工整漂亮,可以前兩句對,也可以后兩句對,這個問題倒是不大。像“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種前后聯全都工整對仗的極為罕見。
而律詩(五律,七律)的頜聯(三四句)和頸聯(五六句)在開始制定格律的時候,是要求必須對仗的,但是后來詩風發展,頜聯就不嚴格要求了,但是頸聯必須對仗。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七律,五律的第五六句,會發現都是精美對仗的句子。這是格律律詩,也就是近體律詩的硬性要求,達不到這一點,直接可以判定不是近體詩。
第五是寫法。多遵從文章的“起承轉合”的行文方式。當然這一點并非判斷格律詩的根本依據。這里就不展開講了,以免離題。
以上就是近體詩的格律要求。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