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涂詩有哪些,崔涂的詩句
大家好,關于崔涂詩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崔涂的詩句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唐詩鑒賞辭典 五言律詩 崔涂》(崔涂)全詩翻譯賞析
唐詩鑒賞辭典 五言律詩 崔涂 崔涂 系列:唐詩鑒賞辭典 唐詩鑒賞辭典 五言律詩 崔涂
孤雁 崔涂 幾行歸塞盡1,念爾獨何之2? 暮雨相呼失3,寒塘欲下遲。 渚云低暗度4,關月冷相隨5。 未必逢矰繳6,孤飛自可疑。
【注釋】 1行(hanɡ):雁行。塞:邊塞。指塞北。2念爾:一作「片影」。爾:指孤雁。何之:飛往何處。3失:失群。4渚云:沼澤洼地上空的云。5關月:邊關之月。6矰(zēnɡ):短箭。繳(zhuo):系箭的絲繩。
【譯文】 幾行回歸北方的大雁消失在天際,你只身獨影要飛到哪里去?暮雨中你與雁群失散,不斷呼喚,想落在寒塘歇息卻又惶恐遲疑。你獨自掙扎在烏云低飄的洲渚上,只有邊塞那清冷的月光與你伴隨。雖然不一定會碰上獵人的射具,但這樣孤身獨飛,畢竟令人擔心。
【賞析】 此詩借孤雁以自喻,通篇突出一個「孤」字。首聯寫失群,雁群盡歸塞北,獨孤雁離群不知所往。中二聯想像孤雁失群獨飛的種種苦況,暮雨、寒塘、失、遲、低、冷,寫盡孤雁形單影只、凄涼寂寞、驚懼膽怯情狀。末聯寫作者對孤雁命運的關切,擔心途中遭人暗算。全詩雖句句寫孤雁,但隱然有一作者在。作者、孤雁,可謂同病相憐。孤雁,寄寓了作者孤凄憂懼的羈旅之情。
唐朝詩人崔涂簡介,代表作有《孤雁》《除夜有懷》等
生平簡介
崔涂 [唐] (約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唐末詩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詳,約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啟四年(888)進士,《全唐詩》存其詩1卷。他寫的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除夜有懷》。終生飄泊,漫游巴蜀、吳楚、河南,秦隴等地,故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
歷代評論
工詩,深造理窟,端能竦動人意,寫景狀懷,往往宣陶肺腑。(元·辛文房《唐才子卷》卷九)
崔涂律詩,音節雖促,而興致頗多,身遭亂梗,意殊凄悵。雖喜用古事,而不見拘束。今人格體,類多似之,殆亦矯翮于林越間,而然欲舉者也。(明·徐獻忠《唐詩品》)
崔《除夜有感》:“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讀之如涼雨凄風颯然而至,此所謂真詩,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詩尚勝戴叔倫作。戴之“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已自慘然,此尤覺刻肌砭骨。崔長短律皆以一氣斡旋,有若口談,真得張水部之深者。如“并聞寒雨多因夜,不得鄉書又到秋”、“正逢搖落仍須別,不待登臨已合悲”,皆本色語佳者。至《春夕》一篇,又不待言。(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禮山坊本但傳其《春夕》篇,所謂“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也。按此殊未免俗氣。不如“并聞寒雨多因夜,不得鄉書又到秋”、“正逢搖落仍須別,不待登臨已合悲”,本色語,乃絕得張水部格韻。今檢其五言律學水部尤切,但才短意近,不及朱慶余、項斯諸君。要其格律,因為張氏嫡派子孫也。附及門后,以為初學入手。(清·李懷民《中晚唐詩主客圖》)
春夕原文|翻譯|賞析_崔涂古詩_古詩文網
春夕
(27人評分) 7.5
朝代:唐代
作者:崔涂
原文:
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
胡蝶夢中家萬里,子規枝上月三更。
故園書動經年絕,華發春唯滿鏡生。
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水不停地流走,花兒不斷地凋零,這是多么無情啊。正是這無情的時節,我送著最后一縷春風吹過了楚城。在睡夢中夢見了萬里之外的家鄉,醒來時正值夜里三更時分,杜鵑在樹枝上凄厲地啼叫。家鄉的來信動輒幾年都收不到,春天萬物萌生,鏡中的我卻已是滿頭白發了。我現在是因為自己抱負未展而不愿歸去,我要歸去時自然就歸去了,故鄉五湖的風景是沒有人來和我爭搶的。
【注釋】
⑴《全唐》此詩題下注:一本下有“旅懷”二字。
⑵楚城:指湖北、湖南一帶的城市,泛指旅途經過的楚地,作者另有《湘中秋懷迂客》《夷陵夜泊》等詩。首二句感時,慨嘆春光易逝。
⑶胡蝶:即蝴蝶。胡蝶夢:意即往事如夢。語出《莊子·內篇·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⑷子規:一作“杜鵑”,其鳴聲凄切。上句寫思家,下句寫春夕。子規(即杜鵑)夜啼切“春夕”,與“家萬里”聯系。
⑸動:動輒、每每之意。經:一作“多”。絕:一作“別”。
⑹華發:白發。唯:一作“移”。滿鏡:一作“兩鬢”。
⑺五湖:春秋時,范蠡佐越王勾踐成就霸業之后,辭宮,乘扁舟泛五湖而去。這兩句說:我現在還沒有歸去,我要歸去就可以歸去,故鄉的五湖風景是沒有人來和我爭奪的。言外之意:既然如此為什么還留滯他鄉呢?有自嘲意。
鑒賞
作者:佚名
此載于《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九。下面是安徽大學古籍研究所文學研究員何慶善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崔涂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隴等地為客,自稱是“孤獨異鄉人”(《除夕書懷》)。《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時所作。
詩一起筆,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遠流,春花凋謝。流水落花春去也——詩人深深感嘆春光易逝,歲月無情。詩第二句“送盡東風過楚城”更加感傷。“楚城”,泛指湘鄂一帶。詩人把春光(“東風”)擬人化了,依依為她送別。這里,不是春風他送我回故鄉,而是他在異鄉送春歸。這一“送”字表達了詩人凄楚的情懷。詩人面對著落紅滿地、柳絮漫天的殘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鄉。由送春而牽動的思鄉之情,籠罩全篇。
以下句句寫的是思鄉衷曲。“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枝上月三更。”這一聯進入正題,寫“春夕”,寫得極為精粹,是傳誦的名句。詩人運用了新奇的造語,對仗工整,韻律和諧,創造出一種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寫夢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間便結想成夢,夢見自己回到了萬里之外的家園。然而,這只不過象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翩翩飛舞于花間,雖然有趣,畢竟虛幻而短暫,醒來之后,蝴蝶還是蝴蝶,莊周還是莊周。游子從“蝴蝶夢”中獲得片刻的回鄉之樂,但夢醒以后,發現自己依舊孤眠異鄉,家園依舊遠隔萬里,豈不更加空虛、失望,更加觸動思鄉之情。何況此時又正當“子規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靜,月光如水;子規鳥(即杜鵑)在月下哀哀啼喚:“子歸!子歸!……”聽著子規啼,想著蝴蝶夢,游子的心,該是何等的痛苦哀傷,真如李白詩句中所謂道“一叫一回腸一斷!”這里,十四個字寫出了三層意思:由思鄉而入夢,一層;夢醒而更思鄉,二層;子規啼喚,愁上加愁,三層。這三層,一層比一層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襯,如蝴蝶夢與家萬里,一虛一實;蝴蝶夢與子規啼,一樂一悲;子規啼與三更月,一聲一色,構成一片清冷、凄涼、愁慘的氣氛,令人觸目傷懷。讀著這樣的詩句,誰都會為異鄉漂泊的詩人一灑同情之淚。
上一聯以景傳情,下一聯則直接訴說思鄉之苦。“故園書動經年絕,華發春唯滿鏡生。”詩人長期不能回家,連家信也動不動長年斷絕,音訊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憂心如焚。這句中的一個“動”字,把詩人那種由期待而沮喪、而嗟怨的復雜的心理,逼真地傳達出來了。“書動經年絕”暗示當時社會動亂不安。詩人愁家憂國到“華發春唯滿鏡生”的程度。春天萬物萌生,欣欣向榮,而詩人卻唯獨生出了白發滿頭。一個“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內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難以解脫。
詩的最后兩句更耐人尋味。“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這兩句是倒裝,意思是說:故鄉五湖美好的風光,是沒有人和我爭奪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夠得到。是我自己不回去呀!從暗用五湖典故看,這里的“歸”字,還含有歸隱田園之意。詩人仆仆風塵,仕途坎坷,“自是不歸歸便得”一語,是無可奈何的傷心話,深刻地反映出詩人在政治上走投無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罷難休的苦悶、彷徨的心理。
這首詩情切境深,風格沉郁。詩的前四句通過對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繪,緣情寫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間互相映襯、烘托,構成一片凄涼愁慘的氣氛。詩中沒有直接點出思鄉,而一片思鄉之情蕩漾紙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動人。尾聯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饒有情味。
崔涂
崔涂(854~?),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唐僖宗光啟四年(888)進士。終生飄泊,漫游巴蜀、吳楚、河南,秦隴等地,故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全唐詩》存其詩1卷。
請采納~
關于崔涂詩有哪些和崔涂的詩句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