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律總共有多少句,最長的排律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排律總共有多少句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最長的排律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格律詩中的排律,格式是如何安排的?
排律的格式是如何安排的?
排律是近體詩(格律詩)的一種。
不管哪種格律詩,都不是平起隨平起寫下去。
這種說法是不精確的,硬要這么形容的話,那也是“平起”-“仄起”-“仄起”-“平起”。句與句之間遵守的是格律詩的“對”、“黏”規則。
我們平時聊到遵守平仄的近體詩,一般就是說絕句、律詩,估計有些同學并不清楚排律。這是因為相對于古體詩和絕句、律詩來說,排律實在是有些難。因為難,所以寫的人少,寫得好的更少,到最后就沒什么人寫了。
寫排律本身就有炫技的意思在里面。
排律和絕句、律詩的區別就在于句子數量。每句的字數也是分“五言”、“七言”。但是絕句是四句,律詩是八句,而排律就是八句以上,也就是至少十句,多則沒有限制。
雖然篇幅很長,能裝下更多內容,但是并不好寫。
排律有以下要遵守的格律規則。
平仄
首先,排律是近體詩,那么和絕句、律詩一樣是要遵守平仄關系的,要遵守“對”、“黏”的句子關系,絕句四句,都經常有人暈頭轉向的出律,何況排律那么長的篇幅?要在篇幅超長的情況下保持平仄對應關系,這是第一點難處。
押韻
第二點,押韻。因為是近體詩,所以只能押平聲韻,并且一韻到底。那么就必須對韻部中的字非常熟悉了,而且嚴格用韻,不能平仄同押,不能鄰韻通押,不能中途轉韻。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的很長的詩,只要發生了韻腳的變化,那就是古體詩,不是排律。這是第二點難處。
對仗
第三點,對仗。這一點要求對普通詩歌愛好者來說,接近變態了。絕句不要求對仗,律詩要求頜聯、頸聯對仗,甚至放寬到只需要頸聯對仗,而排律除了首聯和尾聯,中間不論多長,都必須對仗!這就是排律佳作極少、創作蕭條的原因。
詩圣杜甫于格律,已臻化境,所以他的排律既多且精。選一首舉例,大家對照著看一下排律的格式安排。
平仄上首句“朝來新火起新煙”為“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押韻格式,根據對粘規則推出二句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湖光山色凈客船”,再根據黏的規則,得出第三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繡羽銜花他自得”,這樣可以一直推到最后一句,都是符合平仄格律的。
再看押韻,全篇押“一先”平水韻,沒有轉韻,沒有出韻。
上面提到,排律除了首尾聯,其他聯必須對仗。杜甫顯然意猶未盡,他的尾聯細看也是對仗的,雖然是寬對。也就是說這首排律,除了首聯,全部對仗。非高手不能為之。
平仄嚴和,通篇一韻,除首尾聯全部對仗。
這就是排律的格式安排。
律詩七律和五律他們都有多少句
七律參考樓上的說法,完全正確。
五律是五言律詩的簡稱,屬于近體詩中律詩(格律詩的意思)的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成為長律或排律.排律,一般都是五言的,句數不定,但必須超過八句,句數是偶數,如十句,二十句,一百句,至二百句以上。
律詩一首一般有幾句?
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
律詩發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就開始出現廣義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問定型狹義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
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仗。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廣義律詩允許失粘,狹義律詩不允許失粘。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
律詩一般多少句?
一、律詩分為首聯也叫作破題,頸聯,頷聯,結句也叫作尾聯,詳解如下:
按照舊時律詩寫作的起承轉合結構,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中間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都必須是對偶句。排律則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都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或一二兩聯,或二三兩聯,或僅二聯要求上下句對偶。第四便是聲韻格律的嚴密要求。
二、對于律詩的補充解釋:
律詩,指近體詩中要求平仄、押韻、粘對最嚴格的詩種。按每句字數多少可分為五言、七言,按篇幅長短又可分為普通律詩和排律,另有一種特殊的詩體稱為柏梁體。 律詩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其次對詩句數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八句。如果僅六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詩,稱排律或長律。第三是特定的對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
律詩有幾句構成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嚴密得名。每首詩以八句為定格,每句詩或五言,或七言,五言者成為五律,七言者稱七律。無論是五律還是七律,每句都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同事要求偶句押平聲韻,一韻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句數一般為八句,每兩句稱為一聯,全詩共四聯,依次稱為首聯、頜聯、頸聯,尾聯,其中頜聯和頸聯除特殊情況外必須對偶。律詩也有句數在八句以上者,稱為排律或者長律。
律詩有幾句
律詩有八句,要求用平聲韻等。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類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幾個字說幾言。
律詩起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律詩是近體詩的基本形式之一(唐人曾以律詩為近體詩的總稱,近體絕句也包括在內,后來才劃分出去)。它萌芽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定型于初盛唐間,成熟于中晚唐時期。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