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詞韻 詩韻與詞韻
今天給各位分享如何選詞韻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詩韻與詞韻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古體詩詞中,詩韻詞韻的選擇是怎么回事兒,哪些部可以通用啊。請詳細解答一下,謝謝。
詩韻是做詩所依據的韻書,一般指《平水韻》,平、上、去、入四聲一共106韻。韻頭不同而韻相同的字可以互相押韻,這些互相押韻的字放在同樣的位置上就構成詩韻。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于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
詞韻并沒有任何正式的規定。按戈載的《詞林正韻》,把平,上、去三聲分為十四部,入聲分為五部,共十九部。據說是取古代著名詞人的詞,參酌而定的。從前遵用的人頗多。其實這十九部不過是把 詩韻大致合并,和古體詩的寬韻差多。
怎樣查古詩的押韻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除押韻外再多說一點古詩的常識。
古詩從唐代開始分為古體和近體兩大類。唐之前的詩都稱古體詩,唐以后為近體詩,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不是指近代。古體詩除了須要用韻外,是不受格律限制的,寫作比較自由;而近體詩除了用韻,還須受嚴格的格律約束,有了格律依據,使詩的形式更規范,更富于音樂性。
押韻是構成一首詩歌主要因素。無論古體詩(遠代少數詩外)或近體詩,都要求押韻,使詩歌具備音樂感,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以增加詩的藝術感染力。在一首詩中用于一部分句子末尾,用同韻母的字,就叫“押韻”也叫“韻腳”。如唐人盧照鄰的《曲池荷》: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詩中第二句末“池”和第四句“知”,兩字韻母同是“i”,而且同是平聲字做韻腳,叫“平聲韻”。一首詩的第一句,按格律規定可用、可不用韻,不用韻的末字用仄聲字。第三句按格律規定不用韻,末字也用仄聲字。
下面以仄聲字做韻腳的例子,如唐人曹鄴的《官倉鼠》:
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也不走。
健兒無糧百姓饑,誰遣朝朝入君口。
這首詩第一句韻腳“斗”,第二句韻腳“走”,第四句韻腳“口”,三個韻腳都是“ou”,而且 都是仄聲中第三聲。第三句按格律規定不用韻,末字用平聲字。
另外舊聲韻和現在的聲韻也有了不同,舊讀有入聲字(基本上是現代漢語拼音第四聲,去聲),如果不了解就會認為詩里雖用韻腳,而不講聲調的。下面以舊讀聲字做韻腳例子,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
這首詩第一句韻腳“絕”,第二句韻腳“滅”字和第四句“雪”都是以ie和ue做韻母的舊讀入聲字,第三句按格律規定不用韻,所以用平聲字。北京話(普通話)沒有入聲,用北京話讀這首詩聲調就不和了:“絕”陽平;“滅”去聲;“雪”上聲;三個韻腳三個聲調。
如有志于學詩,不妨學習下《新韻十八韻部》,新韻沒有把舊讀入聲字專列一類,而把分別歸入了八個韻部,是從一百零六部韻目簡化為十八韻部,而在每個韻部中,又按漢語拼音的聲調劃分為一聲(陰平)、二聲(陽平)、三聲(上聲)、四聲(去聲)四類。一聲、二聲通稱平聲,三聲、四聲通稱仄聲。
上面三首詩就可以看出凡是韻母相同的字就屬于一個韻,做韻腳時,平聲韻較寬,陰平、陽平都屬于平聲可以在同一首詩中使用。但仄聲字一般情況下必須同一個聲調才能用于一首詩中,要么都用三聲,要么都用四聲或舊讀入聲字。
還有一點要明白就是漢語拼音的韻母分韻頭、韻腹、韻尾,凡是韻腹和韻尾相同就是同韻,如eng、ing同韻,ie、ue同韻,en、in、un同韻,等等。我這一指禪手已敲酸了,希望能給你幫助。
怎樣查古詩的押韻?
古代詩詞押韻常識
一、詩詞押韻的一般規則
押韻,也稱協韻或葉韻。
押韻是同韻母的字在相同(按:說“相應”為好)位置上重復出現。在相同位置上重復出現的同韻母字,自然稱為韻腳。第一個韻腳的出現,稱為起韻。
古代詩韻是怎樣押韻的呢?在隋唐以前,是從當時口語的近似音中選擇韻腳字。在隋唐以后,出現了韻書,便從韻書規定的同韻中選擇韻腳字。韻書的出現以至定型,是幾經修改的。現在所說的古代詩韻,指的是來水韻。金代的王文郁合并《廣韻》、《集韻》中的舊韻為一百零七韻,劉淵將其刻成韻書印行,因為王、劉的籍貫都是平水(今山西省絳縣),所以稱為平水韻。到了元末,陰時夫在平水韻的基礎上,考定詩韻為一百零六韻,為后人所沿用。清代及其以后通行的《佩文詩韻》,也是這一百零六韻。
詞韻和詩韻有些區別。在南宋以前,還沒有一部人所共守的詞韻;在南宋以后,不少人參照詩韻制定詞韻,也是幾經修改,到清代,戈載作《詞林正韻》,定詞韻為十九部。詞韻的第一部至十四部,包括平、上、去聲韻,十五部至十九部為入聲韻。詞韻的每一部,是幾個詩韻的合并。如詞韻第一部,便是平聲東、冬韻,上聲董、腫韻,去聲送、宋韻的合并;詞韻第十五部,便是入聲屋、沃韻的合并。因而,詞韻比詩韻要寬。也就是說,填詞比寫詩,在選擇韻腳字方面的余地要大些。
和韻,寫詩填詞時,數人相唱和,后者用前者的韻,稱為和韻。和韻的情況有三:第一,是用原韻,而不必用原字,稱為依韻;第二,是用原韻也用原字,并且韻腳字的先后次序都相同,稱為次韻;第三,是用原韻原字,而韻腳字的先后次序不同,稱為用韻。
限韻,數人一起寫詩填詞時,限定用一個韻,稱為限韻。限韻的情況有二:第一,是限韻不限字;第二,是限韻也限字,限定用某韻中的某幾個字。
疊韻,用自己作過的詩詞的原韻,再作一首或幾首,稱一疊或幾疊。
二、近體詩、古體詩和詞的押韻
(一)近體詩
1、一般只押平聲韻
2、兩句一押韻,韻腳在偶句的句末。有一部分是首句起韻的。
3、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4、必須在一個韻中選擇韻腳字,不能鄰韻通押,更不能四聲通押。只有首句起韻的可用鄰韻(只有首句起韻的才允許在首句用一個鄰韻字)。
5、不能出現重復的韻腳字。
(二)古體詩
1、可用平聲,也可以用上、去、入聲。
2、有的是兩句一押韻;有的是一句一押韻;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韻。
鮑照以前的七言古詩都是一句一押韻的。一句一押韻的七言古詩稱為柏梁體。
3、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
如王維的《桃源行》,全詩32句,平聲韻和仄聲韻交替使用。一至四句用上平十一真韻,五至十句用入聲一屋韻,十一至十四句用上平十三元韻,十五至十八句用入聲十四緝韻,十九至二十二句用上平十五刪韻,二十三至二十八句用入聲十七霰韻,二十九至三十二句用下平十二侵韻。
4、可以從一個韻中選擇韻腳字(屬用本韻。同近體詩);也可以從相鄰的兩個或幾個韻中選擇韻腳字(屬通韻。近體詩除首句起韻的特例之外,不存在這種情況)。
5、在通韻方面,不僅同聲中的鄰韻相通,而且聲之間也可通韻。聲之間通韻的,上、去聲通押的為多。
6、可以出現重復的韻腳字。
(三)詞
1、押韻有密有稀
⑴一句一押韻的。如“長相思”
⑵兩句一押韻的(較常見)如“卜算子”等。其中也有首句起韻的。如“玉樓春”
⑶在兩句一押韻間雜著一句一押韻或間雜著天、四句一押韻。
⑷三、四句以致五六句一押韻的。這在長調節器中較多見
2、有的一韻到底,有的可以換韻
3、換韻的幾種情況
⑴相隨式。如“菩薩蠻”,第兩句一韻,依次換下去,不出現同韻。
⑵回環式。如“釵頭鳳”、“惜分釵”現韻相換,先是甲韻換為乙韻,然后再由甲韻換乙韻。
⑶懷抱式。如“定風波”。詞的上片首尾為甲韻,中間為乙韻。
⑷兩韻或幾韻相換,但以一韻為主。如“相見歡”、“定風波”。“定風波”有甲乙丙三韻相換,以甲韻為主,韻腳步字最多(丙韻字最少)并且詞不達意的首尾都為甲韻
4、有的用本韻,有的通韻
通韻方面的幾種情況:
⑴不同部的韻通用
⑵同部不同聲的韻通用 ①有一些是隨便通用不同聲的韻,平、上、去、入四種聲通押的都有,但以上、去聲通押為常見。②有的詞則明確規定,平聲要和上、去、入通押。如“西江月”、“換巢鸞鳳”。
5、有的可以出現重復的韻腳字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