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夢令一共多少 李清照如夢令簡介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劺钋逭杖鐗袅钜还捕嗌伲约袄钋逭杖鐗袅詈喗閷?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清照到底寫了多少首《如夢令》
李清照寫了兩首《如夢令》的詞。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常憶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詞的開篇,用了“常憶”二字,不僅表明作品是追憶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憶的內(nèi)容,在詞人的腦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溪亭”,點出地點是溪邊的亭子;“日暮”,點出時間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現(xiàn)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詞人自己。在清澈溪水邊的精美亭子一帶,度過了一天歡樂的時光之后,傍晚時分,本該回家了,而她卻因為“沉醉”而“不知歸路”。不過,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義來理解,而要看到,其中體現(xiàn)出青春少女的嬌憨情態(tài),蘊含著一種純真的形體美。更何況,真正讓詞人“沉醉”的,又豈止是醇厚的美酒,還包括著自然的美景呢。
“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接下來,用了“興盡”一語,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歡樂活動,而把其中的具體細微之處,全都留給讀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歸路”,當然就會“誤入藕花深處”,詞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蓋著叢叢密密的碩大荷葉,無數(shù)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綠葉的簇擁下,迎著陣陣晚風悄然綻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載著一位優(yōu)雅的少女,就在這荷花深處的翠綠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的結(jié)尾,重復(fù)使用了兩個“爭(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呀”,生動地再現(xiàn)了少女詞人當時那焦急的情態(tài)和迫切的口吻。結(jié)句寫“驚起一灘鷗鷺”。其實,河灘上驚飛的鷗鷺,不過是一種襯托;真正受驚著慌的,還要算詞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來的結(jié)果如何呢?詞人雖未明言,讀者還是不難想象:這畢竟只是一場虛驚,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終究還是化險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話,她后來又怎么會寫出這篇作品呢?不過,這件事情,的確在詞人心里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所以當她在作品中追憶及此,景色還是如此的鮮明,情態(tài)還是如此的逼真,從而給后世的無數(shù)讀者,留下更加難忘的印象。
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幾首如夢令?李清照的詩詞風格如何?
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兩首如夢令,李清照的詩詞風格:以南渡為界,分成前后2個階段。前期詞作,風格清爽、自然,語言活潑、純真,表現(xiàn)了一個青春女孩對生活的喜愛,一個妙齡少女對將來愛情的憧憬,一個完善少婦對丈夫的思戀和倦戀。后期詞作因為國破家亡,風格顯得憐憫、凄涼、愁慘和孤獨。李清照前期生活無拘無束,生活環(huán)境舒適優(yōu)異,家庭完整幸福,因此其前期作品風格較為輕快、清爽、俊郎,有很多寫閑適之情、愛戀之意、山水之美。
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譯文:常常記起溪水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優(yōu)美的景色中忘了回來的路。盡了宴席興致才乘舟回到,不小心進入藕花深處。全力把船劃出去呀!全力把船劃出去!劃艇聲驚飛了一群鷗鷺。)
李清照以她獨有的白描手法描寫了她初期宇宙少女輕快的生活。樂趣盎然,境界迷人,只字片語,給人以美的享受。通過這首詞作,我們看到了一位無拘無束、天真無邪、率直瀟灑的少女形象。后期詞的風格特性-以對比的手法描繪故國之思和逃亡之痛:李清照經(jīng)歷過宋朝和宋代政權(quán)的更替,經(jīng)歷過南渡的逃亡生活,體現(xiàn)在她的詞作上,通常把宋朝昔日的繁華和宋代今日的茍安放在一起,表述真切的故國之思和逃亡之痛。
如《永遇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節(jié),融合氣溫,廣論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原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側(cè)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鬢,怕見晚間出去。不如向,簾兒下邊,聽人歡歌笑語。”
如夢令 共有多少首? 李清照的,別的不是.
無數(shù)首.
李清照有三首.
三首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yīng)是綠肥紅瘦.
第三首沒有前兩首有名:
如夢令
誰伴明窗獨坐
我共影兒兩個
燈盡欲眠時
影也把人拋躲
無那 無那
好個凄涼的我
這首是在家國離亂,她的丈夫趙明誠去世后做的.
李清照有幾首
二首。
1、《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時常記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過沉醉而忘記回家的路。玩到盡興天卻黑了,劃小舟回去,卻不小心進入藕花塘的深處。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卻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2、《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譯文:昨天夜里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后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于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yīng)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擴展資料
1、《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創(chuàng)作背景
此為憶昔之詞,非當時當?shù)厮鳌@钋逭帐藲q之前到汴京,二十四歲時,翁舅趙挺之被罷相,不久她便隨丈夫趙明誠“屏居鄉(xiāng)里十年”,離開京城到了青州,也離開了與她有詩詞唱和之誼的前輩晁補之、張耒等人。
趙明誠是金石學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創(chuàng)作雅興,一度轉(zhuǎn)移到與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書籍方面。所以此詞當是作者結(jié)婚前后,居汴京時,回憶故鄉(xiāng)往事而寫成的,也就是詞人十六七歲至二十三四歲之間的作品。
細審作者行實,此詞大致可系于她十六歲(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時,是時她來到汴京不久,此詞亦當是她的處女之作。
2、《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jù)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如夢令有幾首?
李清照《如夢令》并沒有三首,只有兩首,具體如下:
1、《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翻譯: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里海棠花現(xiàn)在怎么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jié)應(yīng)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2、《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翻譯:還記得那次在溪邊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優(yōu)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盡興以后大家乘著夜色趕快掉轉(zhuǎn)船頭,卻不料走錯了路小船劃進了藕花深處。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劃船聲驚起了一灘鷗鷺。
賞析: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全詞寥寥數(shù)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全詞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它以女詞人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此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nèi)心的苦悶。
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fā)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shù)功力。后人對此詞評價甚高,尤其是“綠肥紅瘦”一句,更為歷代文人所激賞。
李清照寫過幾首如夢令?
2首。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yīng)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jié)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于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fù)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詞作鑒賞
現(xiàn)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jīng)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
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yīng),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tài)。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
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