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崧寫了多少首詩詞 陳維崧詩集
很多朋友對于陳維崧寫了多少首詩詞和陳維崧詩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清詞三大家的陳維崧
陳維崧(1625~1682)清代詞人、駢文作家。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今屬江蘇)人。清初諸生,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54歲時參與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陳維崧出生于講究氣節的文學世家,祖父陳于廷是明末東林黨的中堅人物,父親陳貞慧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對“閹黨”,曾受迫害,明亡后出家為僧。陳維崧少時作文敏捷,詞采瑰瑋,吳偉業曾譽之為“江左三鳳凰”之一(吳偉業言:“江左三鳳凰,陽羨有陳生,云間有彭郎,松陵吳兆騫,才若云錦翔。”)。明亡(1644)時,陳維崧才20歲。入清后雖補為諸生,但長期無法中舉人,因此無法得到官職,身世飄零,游食四方,接觸社會面較廣。又因早有文名,一時名流如吳偉業、冒襄、龔鼎孳、姜宸英、王士禛、邵長蘅、彭孫遹等,都與他交往,其中與朱彝尊尤其接近,兩人在京師時切磋詞學,并合刊過《朱陳村詞》。清初詞壇,陳、朱并列,陳為“陽羨派”詞領袖。 陳維崧亦能詩,其詩早年學習陳子龍,入清之后陳子龍殉國,轉而學習吳偉業,也有一定成就,但成就不如其詞與駢體文。他的駢體文,在清初亦是一大家,代表作品有《銅雀瓦賦》等。毛先舒為其賦作序,評為:“具龍跳虎臥之奇”,“得歌行頓挫之致”;毛際可作序,評為“言情則歌泣忽生,敘事則本末皆見。至于路盡思窮,忽開一境,如鑿山,如墜壑……”。《與芝麓先生書》、《余鴻客金陵詠古詩序》、《蒼梧詞序》等,都寫得跌宕悱惻,有很強的感染力。
著作有《湖海樓詩文詞全集》54卷,其中詞占30卷。 虞美人 無聊
無聊笑捻花枝說,處處鵑啼血。好花須映好樓臺,休傍秦關蜀棧戰場開。
倚樓極目添愁緒,更對東風語:好風休簸戰旗紅,早送鰣魚如雪過江東!
醉落魄 詠鷹
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
【《白雨齋詞話》卷三】陳廷焯曰:“聲色俱厲,較杜陵‘安得爾輩開其群,驅出六合梟鸞分’之句,更為激烈。”
詞人陳維崧在歷史上有什么樣的美譽,他有什么作品?
說起納蘭容若,應該絕大部分人都知道,他的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后主,尤其是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頗受世人追捧;雖然這納蘭容若英年早逝,但在他三十年的生命中,卻作詞348首,就算是他從10歲開始作詞,也差不多是20天一首,當真是多產詞人了。
而納蘭容若也因此被譽為清詞三大家之一,這清詞三大家還有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但這里要說的,卻不是納蘭容若,而是被譽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的陳維崧。陳維崧出生于講究氣節的文學世家,陳維崧的祖父陳于廷是明朝的左都御史、東林黨的中堅人物。而陳維崧的父親陳貞慧也是“明末四公子”之一,曾因反對“閹黨”,同罹阮大鋮之禍。
出生于這樣的文學世家,似乎就注定了陳維崧的不凡,而陳維崧也的確沒有讓父親和祖父失望,少年的時候便擁有了才名,冠而多須,浸淫及顴準,陳髯之名滿天下。據說陳維崧少時作文敏捷,詞采瑰瑋,當時與錢謙益齊名的著名詩人吳偉業曾譽之為''江左鳳凰''。(吳偉業是“江左三大家”之一)
在陳維崧20歲時,明朝滅亡了;但陳維崧入清后雖補為諸生,但長期未曾得到官職,身世飄零,游食四方,接觸社會面較廣。又因早有文名,一時名流如吳偉業、冒襄、龔鼎孳、姜宸英、王士禛、邵長蘅、彭孫遹等,都與他交往,其中與朱彝尊尤其接近,兩人在京師時切磋詞學,并合刊過《朱陳村詞》。
清初詞壇,陳維崧和朱彝尊并列,尤其是陳維崧還被尊為“陽羨派”詞領袖。明末清初散文家,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復社領袖的侯方域將女兒許配給陳維崧的弟弟陳宗石后,陳宗石入贅于商丘侯方域家,陳維崧亦寓居商丘,與弟同居,這日子過的是非常憋屈。
這種日子一直到康熙皇帝時期才得到解決,康熙皇帝為了籠絡天下文人,在科舉之外,又開了個鴻詞科,由諸生授檢討,纂修《明史》,陳維崧就是在此時時被授官翰林院檢討;雖說是修《明史》,但這《明史》到底有幾分真,有幾分假,就真的不得而知了。
但不知為何,在野史傳聞中,這陳維崧還是個有“斷袖之癖”的人,而且還衍生出與名優徐紫云的一段生死纏綿情事,這段生死纏綿情事曾使無數清代士人為之傾倒,似乎成了他們心目中理想情愛的標準。而且陳維崧除了為徐紫云寫作了大量的詩詞外,還請名畫師為徐紫云作肖像。
但是,這陳維崧的命運當真是悲慘,如果明朝尚存的話,以他的家世和才學,雖然不至于入主內閣,但成為高官還是沒什么疑問的;可惜,就在他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明朝滅亡了。在進入清朝后,陳維崧曾參加過科舉考試,但讓陳維崧失望的是,他落榜了,此后,陳維崧雖然頗有名氣,但生活卻是頗為潦倒,不然他弟弟也不會入贅,而他,還要去投奔入贅的弟弟。直到54歲時,才當了個官,沒想到沒當幾年,58歲時就去世了。
陳維崧《清平樂·夜飲友人別館,聽年少彈三弦。》原文及翻譯賞析
清平樂·夜飲友人別館,聽年少彈三弦。原文:
簾前雨罷,一陣凄涼話。城上老烏啼啞啞,街鼓已經三打。漫勞醉墨紗籠,且娛別館歌鐘。怪底燭花怒裂,小樓吼起霜風。
詩詞作品: 清平樂·夜飲友人別館,聽年少彈三弦。 詩詞作者:【 清代 】 陳維崧 詩詞歸類: 【詠物】、【寫鳥】、【寓人】、【向往】、【自由】
陳維崧的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陳維崧(1625—1682),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清代著名文學家。維崧少負才名,頗為當時名流所賞。明亡后,流寓四方。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參修《明史》。卒于官。維崧古近體詩及駢文皆有名,尤工詞,為清初詞的代表作家。所著有《陳迦陵文集》、《湖海樓詩集》、《迦陵詞》等。
陳維崧比較著名的詞有那些
〔點絳唇〕《夜宿臨□驛》、〔醉落魄〕《詠鷹》、〔夜游宮〕《秋懷四首》、〔夏初臨〕《本意》、〔沁園春〕《贈別芝麓先生,即用其題〈烏絲詞〉韻》、〔賀新郎〕《纖夫詞》、〔南鄉子〕《江南雜詠》、〔念奴嬌〕《讀屈翁山詩有作》、〔唐多令〕《春暮半塘小泊》、〔蝶戀花〕《六月詞》、〔賀新郎〕《贈蘇昆生》
陳維崧《賀新郎·贈蘇昆生》明代詞作鑒賞
贈蘇昆生。蘇,固始人,南曲為當今第一。曾與說書叟柳敬亭同客左寧南幕下,梅村先生為賦《楚兩生行》
吳苑春如繡。笑野老、花顛酒惱,百無不有。淪落半生知己少,除卻吹簫屠狗。算此外、誰歟吾友?忽聽一聲《河滿子》,也非關、淚濕青衫透。是鵑血,凝羅袖。
武昌萬疊戈船吼。記當日、征帆一片,亂遮樊口。隱隱柁樓歌吹響,月下六軍搔首。正烏鵲、南飛時候。今日華清風景換,剩凄涼、鶴發開元叟。我亦是,中年后。
-----陳維崧
這首詞題為“贈蘇昆生”,關于蘇昆生及這首詞的本事,吳偉業《楚兩生行》詩序中有詳盡的敘述:“蘇州蘇昆生,維揚柳敬亭,其地皆楚分也,而又客于楚。左寧南(寧南侯左良玉)駐武昌,柳以談,蘇以歌,為幸舍重客。寧南沒于九江舟中,百萬眾皆奔潰。柳已先期東下,蘇生痛哭削發入九華山,久,出從武林汪然明。然明亡,入吳中。”左良玉,明末大將,南明福王時鎮守武昌,與權臣馬士英、阮大鋮不睦,弘光元年(1645)三月,馳檄具疏,聲討馬士英七大罪狀,舉兵東下,以清君側,自漢口至蘄州二百里間,戰艦相接。四月初,過九江,突發重病嘔血而死。良玉死后七日,所部東下,取湖口等地。黃斌卿、黃得功等與左軍戰,左軍不敵,良玉子夢庚率余部降清。《楚兩生行》,是吳偉業“梅村體”名篇,作于順治十七年(1660)以后的數年中。陳維崧這首詞,則已是康熙年代所作。
詞寫于蘇州,上片寫與蘇昆生結交經過,下片轉寫左良玉事,而以故國的哀思貫穿其中。
“吳苑春如繡。笑野老、花顛酒惱,百無不有”,“吳苑”,指蘇州,“野老”,杜甫《哀江頭》有“少陵野老吞聲哭”之句,這里是作者自稱,“花顛酒惱”,為花而顛狂,為酒所困擾煩惱,“百無不有”,什么樣的事都有。上片一開始,作者就以吳苑的錦繡春光,反襯出自己百無聊賴的情緒,一個“笑”字,自嘲神態,躍然紙上。接著感慨萬千地敘寫自己凄涼的漂泊生涯。“淪落半生知己少,除卻吹簫屠狗。算此外、誰歟吾友”,除去了“吹簫屠狗”一流人物以外,算得上知己的已經無多。“吹簫”,用春秋時伍子胥故事。子胥父兄為楚平王所殺,子胥出奔,吹簫乞食于吳市。見《史記·范雎傳》。“屠狗”,用戰國時荊軻故事。《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至燕國,與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交厚。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忽聽一聲《河滿子》,也非關、淚濕青衫透”,這兩句異峰突起,從聽歌著筆,直點蘇昆生,有奇筆引奇人之妙。“何滿子”,唐玄宗開元年間滄州的歌者,因犯死罪,臨刑前進樂府詞求贖死,仍不免刑。所唱的曲子,即名《何滿子》,事見段安節《樂府雜錄》。《何滿子》,一名《河滿子》,唐張祜《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河滿子》,雙淚落君前。”這里即用張祜詩意,并暗示落淚的原因,引出下句。“淚濕青衫”,指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但作者的淚與白居易的淚兩者有明顯的不同。白居易的“青衫濕”,是因為自感和彈琵琶的商婦“同是天涯淪落人”,從而引起了共鳴;而作者今日聽到蘇昆生的歌唱落淚,卻是因南明覆滅的亡國之恨而引起。這里的“非關”二字,可謂沉重至極。“是鵑血,凝羅袖”,“鵑血”,傳說古代蜀帝死后化為杜鵑,鵑血即杜鵑所啼之血。古代詩文中,常用此抒發悲憤之情。李山甫《聞子規啼》:“斷腸思故國,啼血濺芳枝。”歇拍點明淚乃鵑血所凝,將無限的亡國之痛,深蘊其中,由此收束上片,轉入下片。
“武昌萬疊戈船吼”,下片換頭突兀而起,直接寫左良玉自武昌起兵順長江東下的威武氣勢。“戈船”,古代戰船的一種,船上樹有戈矛。全句著一“吼”字,寫出了戰船沿江而下的聲威。“記當日、征帆一片,亂遮樊口”,這里的“記”是個領字,值得注意的是,它不僅領起“當日”句以下,也倒領著前面的“武昌”句。這樣寫,使“戰艦東下”的情景更顯突出。“樊口”,在今湖北壽昌西北長江邊。這兩句寫出了帆檣林立的壯觀場面。一個“亂”字,將征帆高低錯落、密密匝匝的景象形容得十分貼切。“隱隱柁樓歌吹響,月下六軍搔首”,“柁樓”,雙層船的尾部;“六軍”,周代天子有六軍,見《周禮·夏官·司馬》,后世用作軍隊的泛稱。這兩句意承上句,寫蘇昆生在左良玉軍幕唱昆曲的情景:在萬艘戰船之中,隱隱傳來柁樓上的歌聲簫聲,明月映照下,軍士們聽著歌聲都禁不住搔首躊躇。“六軍搔首”的動人細節,從側面寫出了蘇昆生歌聲的感人。“正烏鵲、南飛時候”,語出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曹詩的大意是說烏鵲在尋找依托,但何處是它的托身之所呢?這里暗用此典,省去許多筆墨,暗示左良玉置國家命運于不顧,為了私怨舉兵南下,引起南明內訌,讓北方的清軍漁翁得利,令江南陷于門戶洞開的危境,實在不是理直氣壯的正義之師,左良玉所部軍士的心情,都有烏鵲繞樹、無所依托之感。這兩句,看似一般的寫景筆墨,實則意蘊極深,十分重要,它點明了“六軍搔首”的更深層的原因所在,又用以結束當年的回憶。“今日華清風景換,剩凄涼、鶴發開元叟”,兩句急轉直下,切入作者與蘇昆生今日吳下的相遇,遙應開頭。“華清”,宮名,在陜西臨潼驪山,為唐玄宗、楊貴妃游宴之所,這里借指明朝宮闕。昔時的明朝宮闕,也正像唐玄宗當年的華清宮一樣,今日已是景物全非,幸存下來的,只有白發飄蕭的老翁蘇昆生,好像唐代開元時代留下的老歌人。“鶴發開元叟”,用李洞《繡嶺宮》詩“繡嶺宮前鶴發翁,猶唱開元太平曲”句意。“鶴發”,白發,鶴羽潔白,故云;“開元”,唐玄宗李隆基年號。此處扣住蘇昆生歌者身份,用典極為貼切。“我亦是,中年后”,全詞最后,綰結到自己。古代以四十歲為中年,作者寫此詞時,年當在四十五六歲以后。按《世說新語》:“謝太傅(安)語王右軍(羲之)曰:‘中年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恒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一結暗用此典,寄萬千感慨于其中。
這首詞,結構嚴密,筆力健拔,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用典渾化自如,一氣包舉,毫無堆砌的毛病,充分顯示了作者的長技。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陳維崧詞“沉雄俊爽,論其氣魄,古今無敵手”,這首詞可稱是這類作品的代表。
關于陳維崧寫了多少首詩詞和陳維崧詩集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