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秋興賦并序多少字(秋與賦并序)

君既無情我便休2022-11-09 08:40歷史83

《杜甫詩選秋興八首》(杜甫)全文翻譯鑒賞

《秋興八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時創作的以遙望長安為主題的組詩,是杜詩七律的代表作。

八首詩是一個完整的樂章,以憂念國家興衰的愛國思想為主題,以夔府的秋日蕭瑟,詩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飄零,特別是關切祖國安危的沉重心情為基調,其間穿插著輕快歡樂的抒情。每一首都以獨特的表現手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作者的思想情緒。

《杜甫詩選秋興八首》(杜甫)全文翻譯

其一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云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其二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來了落日。每當晚上北斗星出現的時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來尋找長安的所在。聽到巫峽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淚來。我也希望乘著浮槎回到自己的故鄉,但這愿望終究還是落空了。我還記得我從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時候,晚上熬夜寫些明朝的封事,點燃書案上的香。可現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職。滯留此地,傍晚時分聽到城樓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隱然的悲痛。你看,山石上爬滿了藤蘿。月亮剛剛升起來的時候,月光是照在藤蘿上的,而現在它已經照到河洲前面的蘆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無眠,一直在懷念長安。

其三

白帝城里千家萬戶靜靜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暉中,我天天去江邊的樓上,坐著看對面青翠的山峰。連續兩夜在船上過夜的漁人,仍泛著小舟在江中漂流。雖已是清秋季節,燕子仍然展翅飛來飛去。漢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諫,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劉向傳授經學,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說了。年少時一起求學的同學大都已飛黃騰達了,他們在長安附近的五陵,穿輕裘,乘肥馬,過著富貴的生活,我卻注定要為一個信念苦渡人間。

其四

聽說長安的政壇就像一盤未下完的棋局,彼爭此奪。反復不定,反思國家和個人所經歷的動亂與流亡,有說不盡的悲哀。世道的變遷,時局的動蕩,國運今非昔比,王侯們的家宅更換主人,無奈宦官當道,賢臣良相更成泡影。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廢棄,在政治上我已經是一個被遺忘的人了。回紇內侵,關山號角雷動、兵戈揮舞;吐蕃入寇,傳遞情報的戰馬正急速奔馳。在這國家殘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況下,昔日在長安的生活常常呈現在懷想之中。

其五

日復一日,大明宮遙望著終南山,卻望不到。那些深居的隱士,天露和玉屑,都已被他們吸光飲盡,青鳥報信,西王母自瑤池駕臨,紫氣彌漫,老子騎牛西去。記得當年朝上,雉尾扇開合如同祥云移回,日光沐浴著圣殿,讓我看清玄宗的容貌。記得當年位列朝班,青瑣門下意氣風發,而現在,疾病無情地消磨著時光……秋已漸深。

其六

諳練一種時空的分身術,瞿塘峽、曲江頭,距離被心靈無限地縮短。十五年前我寫《樂游園歌》,花萼樓、芙蓉園歷歷在目。安祿山的鐵蹄已使一切煙消云散。那時,黃鵠還在亭院內高飛,成群的白鷗被游人的舟楫驚起。--而今,一切都消逝了,消逝了……沒有任何留戀的事物。

其七

遙想漢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練習水兵,一面面戰旗迎風擊鼓。池中石刻的織女辜負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鯨魚還會在雷雨天與秋風共舞。波浪中的菰米叢猶如黑云聚攏,蓮子結蓬,紅花墜隕。多想像飛鳥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現實卻困我在冷江上無言垂釣。

其八

從長安到渼陂,途徑昆吾和御宿,紫閣峰在終南山上閃耀。我想念一路的香稻和碧梧,在豐收的季節吸引著鸚鵡與鳳凰……等到春天,曼妙的仕女們還會采摘花草相互贈送,伙伴們在暮晚時分仍要移棹出發,不愿歸返。昔日,我可以憑借詞語鑿穿時代的黑井,痛飲山河甘洌,而今卻只能在回憶中圍攏水源,撫摸它岑寂的微光。

創作背景

《秋興八首》是唐大歷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當時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人無定所,當此秋風蕭颯之時,不免觸景生情。因寫下這組詩。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763)始告結束,而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唐王朝難以復興了。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杜甫詩選秋興八首》(杜甫)全文鑒賞

《秋興八首》這組詩,融鑄了夔州蕭條的秋色,清凄的秋聲,暮年多病的苦況,關心國家命運的深情,悲壯蒼涼,意境深閎。它是八首蟬聯、結構嚴密、抒情深摯的一組七言律詩,體現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秋興"這個題目,意思是說因感秋而寄興。這興也就是過去漢儒說《詩經》的所謂"賦比興"的"興"(在四聲應讀去聲)。晉代的潘岳有《秋興賦》, 也是一篇感秋寄興之作。但《秋興賦》的體裁是屬于辭賦類。而杜甫的《秋興八首》則是律詩,是唐代新興的一種詩體。若論它們創作的成就和對后世發生的影響,杜甫的《秋興八首》當然不是潘岳的《秋興賦》所可比擬。

《秋興八首》的結構,從全詩來說,可分兩部,而以第四首為過渡。前三首詳夔州而略長安,后五首詳長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長安,后五首則由思長安而歸結到夔州;前三首由現實引發回憶,后五首則由回憶回到現實。至于各首之間,則亦首尾相銜,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八首詩,章法縝密嚴整,脈絡分明,不宜拆開,亦不可顛倒。從整體看,從詩人身在的夔州,聯想到長安;由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滿目蕭條景色而引起國家盛衰及個人身世的感嘆;以對長安盛世勝事的追憶而歸結到詩人現實的孤寂處境、今昔對比的哀愁。這種憂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時一地的偶然觸發,而是自經喪亂以來,他憂國傷時感情的集中表現。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作為,其中曲折,詩人不忍明言,也不能盡言。這就是他所以望長安,寫長安,婉轉低回,反復慨嘆的道理。

為理解這組詩的結構,須對其內容先略作說明。第一首是組詩的序曲,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秋色秋聲撲面驚心,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這一首開門見山,抒情寫景,波瀾壯闊,感情強烈。詩意落實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兩句上,下啟第二、三首。第二首寫詩人身在孤城,從落日的黃昏坐到深宵,翹首北望,長夜不寐,上應第一首。最后兩句,側重寫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臥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劍南,心懷渭北,"每依北斗望京華",表現出對長安的強烈懷念。第三首寫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詩人日日獨坐江樓,秋氣清明,江色寧靜,而這種寧靜給作者帶來的卻是煩擾不安。面臨種種矛盾,深深感嘆自己一生的事與愿違。第四首是組詩的前后過渡。前三首詩的憂郁不安步步緊逼,至此才揭示它們的中心內容,接觸到"每依北斗望京華"的核心:長安象"弈棋"一樣彼爭此奪,反復不定。人事的更變,綱紀的崩壞,以及回紇、吐蕃的連年進犯,這一切使詩人深感國運大非昔比。對杜甫說來,長安不是個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過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戀,有愛慕,有歡笑,也有到處"潛悲辛"的苦悶。當此國家殘破、秋江清冷、個人孤獨之際,所熟悉的長安景象,一一浮現眼前。"故國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繪長安宮殿的巍峨壯麗,早朝場面的莊嚴肅穆,以及自己曾得"識圣顏"至今引為欣慰的回憶。值此滄江病臥,歲晚秋深,更加觸動他的憂國之情。第六首懷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華。帝王佚樂游宴引來了無窮的"邊愁",清歌曼舞,斷送了"自古帝王州",在無限惋惜之中,隱含斥責之意。第七首憶及長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當年國力昌盛、景物壯麗和物產富饒的盛景。第八首表現了詩人當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詩意豪情。"彩筆昔曾干氣象",更是深刻難忘的印象。

八首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正如一個大型抒情樂曲有八個樂章一樣。這個抒情曲以憂念國家興衰的愛國思想為主題,以夔府的秋日蕭瑟,詩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飄零,特別是關切祖國安危的沉重心情作為基調。其間穿插有輕快歡樂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有壯麗飛動、充滿豪情的描繪,如對長安宮闕、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現慷慨悲憤情緒的,如"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有極為沉郁低回的詠嘆,如"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白頭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現詩人孤獨和不安的情緒而言,其色調也不盡相同。"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以豪邁、宏闊寫哀愁;"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以清麗、寧靜寫"剪不斷、理還亂"的不平靜的心緒。總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基調的思想情緒。它們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撐,構成了整體。這樣不僅使整個抒情曲錯綜、豐富,而且抑揚頓挫,有開有闔,突出地表現了主題。

作品原文

秋興八首

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其四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馳。

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其五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其六

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墻起白鷗。

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七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

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

彩筆昔曾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詞句注釋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傷:使草木凋落衰敗。

2.巫山巫峽:即指夔州(今奉節)一帶的長江和峽谷。蕭森:蕭瑟陰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陰:風云蓋地。"接地"又作"匝地"。

5.叢菊兩開: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故云"兩開"。"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開。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

6.故園:此處當指長安。

7.催刀尺:指趕裁冬衣。"處處催",見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節城,在瞿塘峽上口北岸的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 砧:搗衣石。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9.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節,為府署所在,故稱。

10.京華:指長安。

11.槎:木筏。

12.畫省:指尚書省。

13.山樓:白帝城樓。

14.翠微:青山。

15.信宿:再宿。

16.匡衡:字雅圭,漢朝人。抗疏:指臣子對于君命或廷議有所抵制,上疏極諫。

17.劉向:字子政,漢朝經學家。

18.輕肥:即輕裘肥馬。《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19.聞道:聽說。杜甫因離開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變化,不便直言,故云"聞道"。似弈棋:是說長安政局像下棋一樣反復變化,局勢不明。

20.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嘆自身所經歷的時局變化,像下棋一樣反復無定,令人傷悲。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秋興八首賞析

【賞析】

《秋興八首》這組詩,融鑄了夔州蕭條的秋色,清凄的秋聲,暮年多病的苦況,關心國家命運的深情,悲壯蒼涼,意境深閎。它是八首蟬聯、結構嚴密、抒情深摯的一組七言律詩,體現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秋興”這個題目,意思是說因感秋而寄興。這興也就是過去漢儒說《詩經》的所謂“賦比興”的“興”(在四聲應讀去聲)。晉代的潘岳有《秋興賦》, 也是一篇感秋寄興之作。但《秋興賦》的體裁是屬于辭賦類。而杜甫的《秋興八首》則是律詩,是唐代新興的一種詩體。若論它們創作的成就和對后世發生的影響,杜甫的《秋興八首》當然不是潘岳的《秋興賦》所可比擬。

《秋興八首》的結構,從全詩來說,可分兩部,而以第四首為過渡。前三首詳夔州而略長安,后五首詳長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長安,后五首則由思長安而歸結到夔州;前三首由現實引發回憶,后五首則由回憶回到現實。至于各首之間,則亦首尾相銜,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八首詩,章法縝密嚴整,脈絡分明,不宜拆開,亦不可顛倒。

從整體看,從詩人身在的夔州,聯想到長安;由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滿目蕭條景色而引起國家盛衰及個人身世的感嘆;以對長安盛世勝事的追憶而歸結到詩人現實的孤寂處境、今昔對比的哀愁。這種憂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時一地的偶然觸發,而是自經喪亂以來,他憂國傷時感情的集中表現。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作為,其中曲折,詩人不忍明言,也不能盡言。這就是他所以望長安,寫長安,婉轉低回,反復慨嘆的道理。

《秋興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強烈的對比手法外,反復運用了循環往復的抒情方式,把讀者引入詩的境界中去。組詩的綱目是由夔府望長安──“每依北斗望京華”。組詩的樞紐是“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瞿塘峽口到曲江頭,相去遙遠,詩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撫今追昔,憂邦國安危……種種復雜感情交織成一個深厚壯闊的藝術境界。

情景的和諧統一,是抒情詩里一個異常重要的方面。《秋興八首》可說是一個極好的范例。如“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波浪洶涌,仿佛天也翻動;巫山風云,下及于地,似與地下陰氣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風云匝地,秋天蕭森之氣充塞于巫山巫峽之中。

我們感到這兩句形象有力,內容豐富,意境開闊。詩人不是簡單地再現他的眼見耳聞,也不是簡單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風云、三峽秋深的外貌特征,詩人捕捉到它們內在的精神,而賦予江水、風云某種性格。

這就是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不見天日。這就形象地表現了詩人的極度不安,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國家局勢的變易無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兩句詩把峽谷的深秋,詩人個人身世以及國家喪亂都包括在里面。

這種既掌握景物的特點,又把自己人生經驗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會進去,用最生動、最有概括力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樣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圖表現的感情也就有所附麗。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語簡而意繁,心情苦悶而意境開闊(意指不局促,不狹窄)。

蘇東坡曾說:“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確實是有見識、有經驗之談。有人以為杜甫入蜀后,詩歌不再有前期那樣大氣磅礴、濃烈熾人的感情。其實,詩人在這時期并沒消沉,只是生活處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復雜、更深沉了。而在藝術表現方面,經長期生活的鍛煉和創作經驗的積累,比起前期有進一步的提高或豐富,《秋興八首》就是明證。

擴展資料:

秋興八首

【 其一 】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譯文

寒露凋傷了楓樹林,巫山巫峽的氣象蕭瑟陰森。

江間的波浪連天涌起,塞上的風云接地陰沉。

叢菊兩度開放憶往昔感傷落淚,孤舟系在江岸像系在我思念故園之心。

趕制寒衣家家在動用刀尺,白帝城高處聽到夜晚搗衣的砧音。

【 其二 】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譯文

夔州孤城夕陽西斜,常借天上的北斗星來遙望京華。

聽猿哀鳴三聲愁思淚下,奉使白白隨行八月浮槎。

沒能在尚書省中熏香臥病,只能聽到山城粉墻隱沒于暮色時的鳴笳。

請看籠罩在石上藤蘿的月光,已映照到洲前的蘆荻花。

【 其三 】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譯文

千戶人家的山城靜對著朝暉,天天在江樓上面對山色翠微。

常來的漁翁在江里放船,清秋的燕子在上下紛飛。

學匡衡那樣上疏直諫結果功名不就,像劉向那樣授徒傳經也事與愿違。

而昔日的同學少年也脫離了貧賤,他們著長安輕裘肥馬享富貴。

【 其四 】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馳。

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譯文

聽人談起長安的政局真像在弈棋,百年的世事真叫人抑制不住傷悲。

王侯們的朱門甲第都換了新主,朝廷里的文臣武將已不同往時。

正北的關山金鼓震耳,征西的軍隊告急文書飛馳。

魚龍都那么寂寞連秋江也凄冷,當年在長安的平靜生活現在仍堪長思。

【 其五 】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譯文

蓬萊宮闕正對著南山,承露的銅柱聳入霄漢之間。

西望瑤池有王母下界,東來紫氣已充溢函谷關。

云彩般移動的是雉尾宮扇,日光照耀著龍袍可看到皇帝容顏。

而今臥病江邊驚心韶華已晚,回憶自己也曾幾次進入青瑣門身列朝班。

【 其六 】

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墻起白鷗。

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譯文

從瞿塘峽口想到曲江江頭,萬里烽煙天氣正是素秋。

當年從花萼樓經過夾城可往來御駕,如今的芙蓉園已經籠罩著邊患隱憂。

珠簾繡柱圍著黃鵠,錦纜白桅驚起白鷗。

回想最可戀念的歌舞之地,秦中畢竟是從古以來的帝王之州。

【 其七 】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譯文

昆明池的開鑿是漢代人之功,漢武帝的旌旗仿佛就在眼中。

在月光下似乎看到織女的機絲,在秋風中好似見到石鯨在擺動。

水波飄動的菰米像沉云暗黑,寒露凝結的蓮房墜下花片粉紅。

關塞摩天只通鳥道,江湖上漂泊著我這個漁翁。

【 其八 】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

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

彩筆昔曾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其八

昆吾御宿川曲折逶迤,紫閣峰影映入渼陂池。

這里有鸚鵡啄過的香稻米,這里有鳳凰棲過的碧梧枝。

佳人游春拾翠羽相互來問詢,仙侶同舟天晚轉移地方還不愿分離。

我的彩筆當年也曾上干氣象,到如今只能在苦吟中白頭低垂。

參考資料:秋興八首-百度百科

求潘安的秋興賦的全譯文及賞析?注:(全文標點應為全角數字為半角,賞析應以第三方觀點描述)

秋興賦并序

潘安仁劉熙釋名曰:秋,就也。言萬物就成也。興者,感秋而興此賦。故因名之。

晉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十四年,晉武帝太始十四年也。左氏傳,宋襄公曰:不禽二毛。杜預曰:二毛,頭白有二色也。以太尉掾兼虎賁中郎將,寓直于散騎之省。臧榮緒晉書云:賈充為太尉。又曰:岳為賈充掾。漢書曰:期門仆射,秩比千石,平帝更名虎賁郎,置中郎將。寓,寄也。世說曰:桓玄既篡,將改置直館,問左右:虎賁中郎將省合在何處?有人答云:無省。當時殊迕旨。問:何以知無?答曰:潘岳秋興賦敘云:兼虎賁中郎將,寓直于散騎之省。玄咨嗟稱善。劉謙之晉紀云:玄欲復虎賁中郎將,疑,訪之僚屬,咸莫能定,參軍劉荀之對,昔潘岳秋興賦敘云:兼虎賁中郎將,寓直于散騎之省,以言之,是也。玄從之。高閣連云,陽景罕曜,言閣之高而且深,故曰罕曜其中。珥蟬冕而襲紈綺之士,此焉游處。珥,猶插也。蔡邕獨斷曰:侍中、中常侍加貂附蟬。鄭玄禮記注曰:襲,重衣也。漢書曰:班伯與王、許子弟為群,在于綺襦紈蔥之間。鸚鵡賦曰:感平生之游處。仆野人也,偃息不過茅屋茂林之下,禮記曰:唯饗野人皆酒。呂氏春秋,田替曰:若夫偃息之義,則未聞也。范曄后漢書曰:王霸隱居,止茅屋蓬戶。論衡曰:山種棗栗,名曰茂林。談話不過農夫田父之客,說文曰:話,會合善言也,胡快切。毛詩曰:帥時農夫,播厥百谷。禮記曰:上農夫食九人。尹文子曰:魏田父有耕于野者。攝官承乏,猥廁朝列,左氏傳,韓厥謂齊侯曰:敢告不敏,攝官承乏。蒼頡篇曰:廁,次也,雜也。禮記曰:爵祿有列于朝。夙興晏寢,匪遑底寧。毛詩曰:夙興夜寐。又曰:不遑寧處。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于是染翰操紙,慨然而賦。翰,筆毫也。說文曰:慨,太息也。字林曰:慨,壯士不得志也,許既切。于時秋也,故以秋興命篇。鄭玄周禮注曰:興者,記事于物。其辭曰:

四時忽其代序兮,萬物紛以回薄。莊子,黃帝曰: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楚辭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兮代序。鵩鳥賦曰:萬物回薄。覽花蒔之時育兮,察盛衰之所托。字林曰:蒔,更別種,上吏切。周易曰:時育萬物。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孔安國尚書傳曰:索,盡也。又曰:敷,布也。又曰:已布而生也。呂氏春秋曰:春氣至則草木產,秋氣至則草木落。雖末士之榮悴兮,伊人情之美惡。舞賦曰:慢末士之骫曲。文子曰:有榮悴者必末愁悴。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為氣也!王逸注曰:寒氣聊戾,歲將暮也。(風蕭)瑟兮陰氣促急,風暴疾也。草木搖落花葉隕落,肥潤去也。而變衰。形體易色,枝枯槁也。憀了栗兮息念卷戾心自傷。若在遠行,遠出之他方。登山臨水升高遠望,視江河也。送將歸。」族親別,還故鄉,已上宋玉九辯之文。夫送歸懷慕徒之戀兮,言懷思慕戀。徒,侶也。遠行有羇旅之憤。左氏傳,陳敬仲曰:羇旅之臣。杜預曰:羇,寄旅客。臨川感流以嘆逝兮,登山懷遠而悼近。論語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包曰:逝,往也。言凡往者如川之流也。晏子春秋曰:景公游于牛山,臨齊國,乃流涕而嘆曰:奈何去此堂堂之國而死乎,使古而無死,不亦樂乎?左右皆泣,晏子獨笑曰: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數也。物有必至,事有當然,曷有悲老而哀死,古無死古之樂也,君何有焉。懷遠悼近,齊景之謂也。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難忍。毛詩曰:既來既往,使我心疚。鄭玄曰:疚,病也。嗟秋日之可哀兮,諒無愁而不盡。野有歸燕,隰有翔隼。楚辭曰:燕翩翩其辭歸。鷙擊之鳥,通呼曰隼,一曰鷂,春化為布谷。文子曰:鷹隼未擊,羅網不得張。游氛朝興,槁葉夕殞。杜預左氏傳注曰:氛,氣也。鄭玄毛詩箋曰:木葉槁,得風乃落。

于是乃屏輕箑所甲,釋纖絺。呂氏春秋曰:冬不用箑,非愛箑也,清有余也。高誘曰:箑,扇也。孔安國尚書傳曰:纖,細也。絺,細葛也。借莞蒻若,御袷衣。鄭玄毛詩箋曰:莞,小蒲席也,胡官切。說文曰:蒻,蒲子以為華席也。又曰:袷,衣無絮也,古洽切。庭樹槭以灑落兮,勁風戾而吹帷。槭,枝空之貌,所隔切。戾,勁疾之貌。蟬嘒嘒而寒吟兮,雁飄飄而南飛。毛詩曰:菀彼柳斯,鳴蜩嘒嘒。毛萇詩曰:嘒嘒,小聲也。飄飄,飛貌。楚辭曰:雁雍雍而南游。天晃朗以彌高兮,日悠陽而浸微。言秋日天氣高朗。晃朗,明貌。悠陽,日入貌。杜篤吊王子比干曰:霞霏尾而四除,言晃朗而高明。楚辭曰:天高而氣清。禮記曰:仲秋殺氣浸盛,陽氣曰衰。何微陽之短晷,覺涼夜之方永。尚書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毛詩曰:夏之日,冬之夜。毛萇曰:言長也。月朣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埤蒼曰:朣朧,欲明也。朣,徒東切。朧,力東切。熠耀粲于階闥兮,蟋蟀鳴乎軒屏。毛詩曰:熠耀宵行。毛萇曰:熠耀,璘(王改蟲)也。璘(王

改蟲),螢火也。毛詩曰:蟋蟀在堂。毛萇曰:蟋蟀,蛬也。崔豹古今注曰:熠耀,璘(王改蟲)也。一曰耀夜,腐草為之,食蚊蚋。又曰:蟋蟀名蛬,初秋生,得寒則鳴噪,濟南謂之懶婦也。聽離鴻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毛詩曰:七月流火。毛萇曰:大火也。流,下也。宵耿介而不寐兮,獨展轉于華省。王逸楚辭注曰:耿介,執節守度。毛詩曰: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又曰:悠哉悠哉,展轉反側。悟時歲之遒盡兮,慨俛首而自省。楚辭曰:歲忽忽而遒盡。毛萇詩傳曰:遒,終也。廣雅曰:遒,急也。列子曰:師曠俛首而聽之。曾子曰:君子旦就業,夕而自省也。斑鬢髟以承弁兮,素發颯以垂領。服虔通俗文曰:發垂而髟,方料切。說文曰:白黑發雜而髟。字林亦同。周禮曰:士弁服。白虎通曰:皮弁,冠名。仰群?7?0之逸軌兮,攀云漢以游騁。登春臺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高閣連云,升之以攀云漢也。言群?7?0自致高遠。老子曰: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漢書,谷永對詔曰:戴金貂之飾,執常伯之職也。董巴輿服志曰:侍中冠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廣雅曰:炯炯,光也。茍趣舍之殊涂兮,庸詎識其躁靜。六韜,太公曰:夫人皆有性,趣舍不同。司馬遷書曰:趣舍異路。莊子,王倪曰:吾庸詎知吾所謂知非不知邪?司馬彪曰:庸,猶何用也。老子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于一指。莊子曰:不離于真,謂之至人。又曰: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郭象曰:夫自是而非彼,我之常情也。故以我指喻彼指,則彼指于我指獨為非指矣。此以喻指之非指也。若覆以彼指還喻我指,則我指于彼指復為非指矣。此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將明無是無非,莫若反覆相喻;反覆相喻,則彼之與我既同于自是,又均于相非;均于相非,則天下無是;同于自是,則天下無非。何以明其然邪?是若果是,則天下不得復有非之者也。非若果非,亦不得復有是之者也。今是非無主,紛然淆亂,明此區區,各信其偏見,而同于一致耳。仰觀俯察,莫不皆然。是以至人知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故浩然大寧,而天下萬物各當其分,同于自得而無是無非也。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周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老子曰:出生入死。韓子曰: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謂出,卒之謂入,故曰出生入死也。行投趾于容跡兮,殆不踐而獲底。闕側足以及泉兮,雖猴猿而不履。言人之行,投趾在乎容跡之地,近不踐而獲安,若以足外為無用,欲闕之及泉,雖則捷若猴猿,亦不能履也。莊子,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側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郭璞爾雅注曰:底,止也。龜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綠水。莊子曰: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二大夫往聘莊子,曰:愿以境內累子。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矣。

且斂衽以歸來兮,忽投紱以高厲。衽,襟也。字林曰:紱,綬也。楚辭曰:颯弭節而高厲。耕東皋之沃壤兮,輸黍稷之余稅。水田曰皋,東者取其春意。漢書,鄭明曰:將歸延陵之皋,修農圃之疇。張晏曰:隱耕皋澤之中。阮籍奏記曰:將耕東皋之陽,輸黍稷之稅。說文曰:稅,租也。泉涌湍于石間兮,菊揚芳于崖澨。禮記曰:仲秋菊有黃華。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鰷之潎潎。莊子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金人銘曰:涓涓不壅,將成江河。莊子曰: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也?潎潎,游貌也,匹曳切。逍遙乎山川之阿,放曠乎人間之世。莊子有逍遙游篇。司馬彪曰:言逍遙無為者,能游大道也。又有人間世篇。司馬彪曰:言處人間之宜,居亂世之理,與人群者,不得離人,然人間之事故,世世異宜,唯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唯變所適而何足累。優哉游哉,聊以卒歲。家語,孔子歌曰:優哉游哉,聊以卒歲。王肅曰:言優游以終歲也。文選考異

注「興者記事於物」:茶陵本「記」作「托」,是也。袁本亦誤記。

四時忽其代序兮:袁本、茶陵本「時」作「運」。案:不著校語,無以考也。注「有榮悴者」:案:「悴」當作「華」。各本皆偽。(風蕭)瑟兮:袁本、茶陵本「(風蕭)」作「蕭」。案:楚辭作「蕭」,似二本是也。注「風暴疾也」:案:「暴疾」當作「疾暴」。各本皆倒,後三十三卷可證。又下「息念卷戾」當作「思念暴戾」。「遠出」當作「

遠客出去」。「族親別」下當有「逝」字,仿此。又楚辭亦可證也。注「了」:袁本、茶陵本作「憀音了」,在注末,是也。注「事有當然」:袁本、茶陵本「當」作「常」,是也。注「既來既往」:茶陵本「來往」二字互易,是也。袁本亦誤。注「以為華席也」:案:「華」當作「蘋」。各本皆誤。今說文作「平」。「蘋」、「平」同字。蟬嘒嘒而寒吟兮:袁本、茶陵本「而」作「以」。案:此亦兩通,無以考也。注「杜篤」:下至「言晃朗而高明」:袁本、茶陵本無此二十字。注「如登春臺」:袁本「登春」作「春登」,是也。茶陵本亦誤倒。注「此以喻指之非指也」:何校「以」下添「指」字,是也。各本皆脫。陳云別本有,今未見。注「漢書鄭明曰」:陳云「明」當作「朋」,是也。各本皆偽。所引蕭望之傳文。菊揚芳於崖澨:袁本、茶陵本「於」作「乎」。案:此亦兩通,無以考也。 【賞析找不到啊】

秋興賦共有多少字

你好:秋興賦,西晉潘岳所著,全文包括前序與正文,前序共計:129個字,正文第一段145字,第二段135字,第三段203字,全文共計:612字(誤差在兩字以內)、、、姐帽的夜

杜甫的《秋興》原文是什么?

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查。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一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其四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遲。

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其五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照朝班。

其六

瞿唐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朱簾繡柱圍黃鶴,錦纜牙檣起白鷗。

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七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月夜,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

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

彩筆昔游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賞析

《秋興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時寫下來的以想望長安為主題的一組七言律詩,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興”這個題目,意思是說因感秋而寄興。這興也就是過去漢儒說《詩經》的所謂“賦比興”的“興”(在四聲應讀去聲)。晉代的潘岳有《秋興賦》,也是一篇感秋寄興之作。但《秋興賦》的體裁是屬于辭賦類。而杜甫的《秋興八首》則是律詩,是唐代新興的一種詩體。若論它們創作的成就和對后世發生的影響,杜甫的《秋興八首》當然不是潘岳的《秋興賦》所可比擬。

這八首律詩是組詩,它從夔州的秋天景物說起,抒寫了對長安想望的種種心情。而以第一首為全詩綱領。它的開頭四句:“玉露雕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這正和宋玉《九辯》所說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感嘆相同而沉深郁勃過之。接著寫詩人留滯峽中的凄緊情狀。而“孤舟一系故園心”句,就已經隱約地說出對長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雖然仍舊是寫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華”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說是為整組詩點出了主題。“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對詩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憶和傷嘆。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轉入長安,是這組詩的大轉捩。“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等句,表明了對“安史之亂”后局勢的無限感慨。這以下數首都是著重對長安想望的描寫。

詩人想望長安,當然首先要回憶起往年疏救房琯①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事。因為詩人在這次政治斗爭中所遭受的打擊是他生命史上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所以在詩里用匡衡、劉向②自比,而發出了“功名薄”和“心事違”的感嘆。匡衡、劉向都是以直諫而遭到當時統治集團排斥,這里用來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義的。

一提到長安,也不能不使詩人想到大唐的宮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諸名勝。特別是曲江,它給予詩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難忘。“花萼隔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把“通御氣”和“入邊愁”③聯系起來說,這就可以想見詩人對時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長!天寶禍亂的爆發不是沒有原因的。前人曾經認為杜甫的《秋興八首》可以當得庾信的《哀江南賦》(王夢樓語)。而其實,《秋興》這組詩也正可以與屈原的《哀郢》相比擬。它們所表現出來的對祖國的懷念和對戰亂的憂傷,確有其胎息相同之處。

無可諱言,生活在封建時代的詩人,他們的思想大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這在杜甫也不例外。《秋興八首》雖然描寫的著重在當時政治中心的長安,顯示了作者憂時傷亂的情緒,但是他的眼光總是超越不出那個腐朽的朝廷。如第二首所提到的“畫省④香爐違伏枕”,第五首所提到的“幾回青瑣⑤點朝班”,都表示著對自己的過去經歷和現在的仕宦前途未能忘懷。而“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⑥,更不免眷戀著那個封建統治者——皇帝的尊嚴形象,流露了思想的庸俗的一面。

這組詩從夔州寫到長安,又從長安寫到夔州,回環往復而章法井然。從表面上看,每首詩都是獨立的,而實際上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確具有了前人所說的“脈絡相承”,“首尾相應”等特點(陳子端語)。作者善于把那種錯綜復雜的思想情感在這個有約制性的格律形式里完美地藝術表現出來。這和他同時代的詩人比較起來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例如和杜甫齊名的大詩人李白,他的詩長于歌行而不長于律句,在他的現存詩集中,七言律則寫得更少。向來被人所傳誦的《登鳳凰臺》這首七律,它的頷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和上下聯平仄失黏,只能算是拗體,還不是七律的正格,未可與杜甫《秋興》這些精深而又嚴整的律詩等量齊觀。其它如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們所寫的七律,也沒有象杜甫《秋興》這樣精心獨創的作品。

在《秋興八首》里,也表現了作者藝術手法的多樣化。用《秋興》作為詩題,原是要抒寫一種凄愴悲涼的情緒的。但作者卻偏在對長安的回憶中運用了不少輝煌華美的句子來烘托這種情緒,迸射出了既沉郁而又絢爛的藝術色彩。例如第五首的“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第六首的“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第八首的“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所描繪的長安景色,正和前面幾首詩里所敘寫的“叢菊兩開他日淚”,“聽猿實下三聲淚”那種凄愴情景成了鮮明的對照。在杜甫另一首的《曲江對雨》里也有同樣的描寫手法,它用“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等華麗句子來反襯出曲江的凄清情景。凡此,都顯示了詩人在律句方面所獨創的多樣化的藝術特色。

此外,《秋興八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還表現在句子的對仗上。七律和五律一樣,都是唐代的新體詩,有一定的格式。它們當中的兩聯——即頷聯和頸聯,需要講究對仗。開頭兩句和結尾二句則可以不拘。而《秋興八首》除了當中兩聯講究對仗外,如第二首的“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第七首的“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就是連末尾兩句也都用對仗作結。又《秋興》這組詩在當中兩聯的對仗上也還很有變化。例如第一首頸聯的“叢菊兩開”和“孤舟一系”是頓句,而它們緊接著的三個字則是“他日淚”和“故園心”,這就使句子有了轉折而增加了一層意思。如第八首的“香稻啄馀”、“碧梧棲老”一聯,是倒裝句,意思是說香稻是鸚鵡啄馀之粒,碧梧是鳳凰棲老之枝。因為描寫的主要是在香稻和碧梧,所以用了倒裝的句法。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獨運,為后來的律句創作開了法門。

這里還需要指出,寫律詩一般的都脫不了所謂“起承轉合”的格套,例在第五第六這一聯運用轉筆;《秋興八首》對這方面也能突破格套。這組詩除前面三首在第五第六兩句運用轉筆外,其余的幾首都在末后兩句才用了轉筆。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八首,它描寫渼陂景物,一直到了末句:“白頭吟望苦低垂”才用轉筆作結。這種寫法,在唐宋詩人所作絕句中偶亦有之。如李白的“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金殿,只今唯有鷓鴣飛”;陸游的“細傾西國葡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更拂烏絲寫新句,此翁可惜老天涯”,都是僅在七言絕句的末句用轉筆作結。但是在律詩里則很少見。從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杜甫《秋興八首》的藝術手法的多樣化。他能周轉馳驟于格律形式之中而不為格律形式所拘限,表現了七律創作的高度成就。

杜甫曾經說他自己:“晚節漸于詩律細”(《見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所謂“詩律細”,并不是專指雕章琢句的工巧,而是說詩律達到了一種“從心所欲”、“不煩繩削”的熟練境地。《秋興八首》就是“詩律細”的很好范例。

注釋:

①房琯是唐肅宗時宰相。至德初年,房琯率兵討安祿山,戰敗,因受貶謫處分。杜甫其時任左拾遺,上疏營救他,觸犯了肅宗,下三司推問治罪。賴宰相張鎬辯解,始獲赦免。

②匡衡、劉向、皆西漢時人。

③唐明皇和楊貴妃常從興慶宮的夾城往曲江游玩,故云“通御氣”。天寶末,安祿山在東北起兵作亂,故云“入邊愁”。

④畫省,指尚書省。

⑤“青瑣”,指宮門。

⑥圣顏,謂肅宗。

關于秋興賦并序多少字和秋與賦并序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542.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