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告子章句上第七節譯文及注釋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節」原文
譯文 孟子說:“豐收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好利,災害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兇暴,這不是上天賦予他們的資質不同,而是由于外在因素使他們的內心的美德陷溺于環境才造成這樣的。以大麥而論,播下種子把地耙平,如果土地相同,栽種的時節也相同,便會蓬勃生長,到了夏至時都會成熟。即使有所不同,那是因為土地有肥有瘠,雨露的滋養多少,人們從事的力量不平等造成的。所以凡是同類的,大體都相同,為什么單單對人要懷疑呢?圣人與我們是同類,所以龍子說:‘不知道腳的形狀就編草鞋,但我知道決不會編成草筐子。’草鞋式樣都相似,是因為人的腳都相同。口的昧覺,有相同的嗜好;易牙早就弄清了我們口昧的嗜好。假如口的昧覺,人與人不同,就象狗呀馬呀的與我們不同,那么天下人的嗜好為什么還要隨從易牙的口昧呢?講到口昧,天下人都期望嘗到易牙的菜,可見天下人的口昧都是相同的。耳朵也是如此。講到聲音,天下人都期望聽到師曠的演奏,可見天下人的耳力都是相同的。眼睛也是如此。講到子都,天下人沒有不知道他長得美的。不知道子都長得美的人,就是沒長眼睛的人。所以說,口對于昧,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對于聲音,有相同的聽覺;眼睛對于顏色,有相同的美感。講到內心,唯獨沒有相同的地方嗎?內心的相同之處是什么呢?是理,是行為方式。圣人不過是先得知了我們內心相同的東西而已。所以道理和行為方式使我們內心得到喜悅,就好比牛羊豬狗的肉使我們的口腹得到喜悅一樣。”
注釋1.賴:《國語·周語》:“先王豈有賴焉。”《戰國策》:“為魏則益,為秦則不賴矣。”《說文》:“賴,贏也。”《方言十三》:“賴,取也。”這里用為“利”、美利、美善之意。2.麰:(mau謀)大麥。亦泛指麥類谷物。3.耰:(you憂)《論語·微子》:“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漢書》:“民以耰鉏櫄梃相撻擊,犯法滋蟓,盜賊不勝。”本意是古代的一種農具,弄碎土塊,平整田地用,亦指覆種、播種之意。4.日至:指夏至。5.磽:(qiao敲)《國語·楚語》:“瘠磽之地。”《說文》:“磽,磐石也。字亦作墝。”這里用為土地堅硬而瘠薄之意。6.蕢:(kui潰)《論語·憲問》:“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漢書》:“以一蕢障江、河,用沒其身。”這里用為草編的筐子之意。7.易牙:齊桓公時一位善烹調的人。《左傳·僖公十七年》:“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內寵以殺群吏。”8.師曠:春秋時代晉國的著名樂師。《孟子·離婁上》:“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9.子都:此指人名,相傳是鄭昭公時的美男子。《詩經·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10.芻:《莊子·齊物論》:“民食芻豢。”《史記·貨殖列傳》:“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這里泛指指牛羊豬狗等牲畜之意。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聲,天下期于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