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_龍韜立將例證
-
查閱典籍:《六韜》——「六韜·龍韜立將」原文
“軍不可從中御”,“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給予將帥以充分的信任和機動指揮的權力,是作戰指揮上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否則,如果國君從中干預掣肘,對待帥采取不信任的態度,必然會干擾前線將帥的決心和計劃,從而導致戰爭的失敗。古今中外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很多,魏文侯任賢拒讒、臨陣不易將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東周威烈王十八年(前 408 年),魏文侯任命樂羊為大將,率軍討伐中山國,樂羊率領軍隊攻入中山國后,遇到了頑強的抵抗,進展十分緩慢,用了一年時間,仍沒有取得勝利。因此國內流言四起,蜚語紛紛。有人說:“樂羊無能,應盡早撤換,以免勞民傷財,徒損國威。”有人說:“樂羊本是將才,久戰不決,必定是別有用心,用意拖延。”更有人說:“樂羊是利用時間爭取民心,以便在滅亡中山后自立為王。”還有不少人上書說:“常言虎毒不食子,而樂羊竟能忍心吞食自己的親生骨肉,這種人如不趁早撤換,必將養虎為患。”魏文侯聽到這些流言蜚語,看了這類奏章,心中暗想,樂羊在開始進攻中心國時,他的兒子被中山國王烹殺,并將羹湯送給樂羊,樂羊毫不遲疑地盡飲一杯。這一舉動,只是為了表明對我的忠誠和必勝的決心,這樣的人決不會背叛我。我如輕信流言,臨陣易將,不僅會使大將蒙冤,更重要的是貽誤軍機。于是,便將那些奏章放入一個匣子中,照舊給樂羊補充兵員,輸送給養,支持樂羊繼續進攻。隨著時間的推移,檢舉樂羊的奏章也越來越多,魏文侯認定全是捕風捉影的不實之辭,照例放入匣中。時經三年,
檢舉信件竟裝滿了整整一個匣子。
樂羊苦戰三年,終于取得勝利,滅亡了中山國。他帶領軍隊回朝后,魏文侯張燈結彩,大擺宴席,慶賀勝利。在宴會上,樂羊自覺勞苦功高,滿臉喜色,頻頻舉杯,并等待文侯封賞。但文侯絕口不提封賞之事,直到宴會結束時,才令人送給樂羊一個匣子。樂羊認定封賞定在匣中,興高采烈地回到家中,打開匣子一看,既無加官晉爵的詔旨,也沒有金銀珠寶之類的貴重物品,只有滿滿一匣書信。樂羊看完全部書信,心情激動不已,自言自語地說:“沒有文候的信任和支持,我樂羊早就身陷囹圄,哪能得到今夫的戰功呢?”隨即穿上朝服來到王宮,一見文侯納頭便拜:“微臣淺薄無知,只想到自己出生入死的功勞,卻不知大王信任和支持的重大作用。如今才知滅亡中山全靠大王的英明決策,樂羊不過略盡犬馬之勞而已!”魏文侯見樂羊收斂了恃功倨傲的情緒,才重重地獎賞了他。魏文侯任賢拒讒、信任將帥的事跡,常為后人所稱道。
武王問太公曰:“立將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國有難,君避正殿,召將而詔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將軍。今某國不臣,愿將軍帥師應之’。
“將既受命,乃命太史卜,齋三日,至太廟,鉆靈龜,卜吉日,以授斧鉞。君入廟門,西面而立,將入廟門,北面而立。君親操鉞持首,授將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復操斧持柄,授將其刃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勿以三軍為眾而輕敵,勿以受命為重而必死,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以辯說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而食,寒暑必同。如此,則士眾必盡死力。’將已受命,拜而報君曰:‘臣聞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臣既受命專斧鉞之威,臣不敢生還。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許臣,臣不敢將。’
“君許之,乃辭而行。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臨敵決戰,無有二心。若此,則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敵于前無君于后。是故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斗,氣厲青云,疾若馳鶩,兵不接刃,而敵降服。戰勝于外,功立于內,吏遷士賞,百姓歡說,將無咎殃;是故風雨時節,五谷豐登,社稷安寧。”武王曰:“善哉!”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