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去病 簡介
「近代」-
陳去病(1874—1933)近代詩人,南社創始人之一。原名慶林,字佩忍,號垂虹亭長。江蘇吳江同里人。祖上以經營榨油業致富。因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毅然易名“去病”。早年參加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宣傳革命不遺余力。在推翻滿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討伐袁世凱的護法運動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詩多抒發愛國激情 ,風格蒼健悲壯。1923年擔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曾任江蘇革命博物館館長、大學院古物保管委員會江蘇分會主任委員。1933年,病逝于故鄉同里鎮。
陳去病的詩大多為詠懷之作,集中抒發了詩人推翻清朝統治的壯志。《將赴東瀛賦以自策》寫離鄉去國,探求救國真理的愿望。《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儀真劉光漢》寫年華虛度而所志不遂的悵惘。《圖南一首賦別》勸慰妻子以補天填海的千秋大業為重,不必為遠別感傷。《訪安如》寫向摯友辭行,“此去壯圖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相信盡管道路崎嶇,但終有勝利相見的一日。
陳去病的詩,體現了清末《國粹學報》派的特點,即借歷史作反清的宣傳。《□門四律》追懷宋末文天祥等抗元事跡,《題明孝陵圖》抒發“幾時還我舊山河”的抱負,《題鄭延平戰捷圖》、《自廈門泛海登鼓浪嶼有感》寫對于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思念,《校定〈長興伯遺集〉書其后》、《九月初七日新安江上觀水嬉,并為有明尚書蒼水張公作周忌》等詩,緬懷明末抗清英雄吳易、張煌言、瞿式耜等人。這類詩易于為具有民族思想的知識分子所接受,但是缺少民主主義思想。陳去病的散文散見于清末民初的報章雜志,其中的《明遺民錄》是為明末遺民、義士所作的傳記集,《五石脂》是記載東南文人抗清事跡的筆記,兼具詩話、文話的性質,均發表于《國粹學報》。著有《浩歌堂詩鈔》,并輯有《清秘史》、《陸沉叢書》等。
-
- 《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淞泛海》
- 《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淞泛海(舵樓高唱大江東)》
-
- 余光中
- 柳亞子
- 臧克家
- 章太炎
- 田間
- 鄭愁予
- 樊增祥
- 董必武
- 吉鴻昌
- 穆旦
- 陳毅
- 魯迅
- 孫中山
- 戈壁舟
- 何其芳
- 郁達夫
- 陳去病
- 北島
- 聞捷
- 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