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寄杜二拾遺
作者:高適 朝代:唐朝
- 人日寄杜二拾遺原文:
- 【題解】
人日,《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杜二,杜甫。《新唐書·杜甫傳》:“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舊唐書·職官志·門下省》:“左補闕二員、左拾遺二員……掌供奉諷諫、扈從乘輿。凡發令與事有不便于時、不合于道,大則廷議,小則上封。”高適與杜甫為友人。天寶三載(744),二人與李白曾同游梁宋及東魯。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適時任蜀彭二州刺史,杜甫則寓居草堂。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 人日寄杜二拾遺拼音解讀:
- 【tí jiě 】
rén rì ,《jīng chǔ suì shí jì 》:“zhèng yuè qī rì wéi rén rì 。yǐ qī zhǒng cài wéi gēng ,jiǎn cǎi wéi rén ,huò lòu jīn bó wéi rén ,yǐ tiē píng fēng ,yì dài zhī tóu bìn 。yòu zào huá shèng yǐ xiàng yí ,dēng gāo fù shī 。”dù èr ,dù fǔ 。《xīn táng shū ·dù fǔ chuán 》:“zhì dé èr nián ,wáng zǒu fèng xiáng ,shàng yè ,bài yòu shí yí 。”《jiù táng shū ·zhí guān zhì ·mén xià shěng 》:“zuǒ bǔ què èr yuán 、zuǒ shí yí èr yuán ……zhǎng gòng fèng fěng jiàn 、hù cóng chéng yú 。fán fā lìng yǔ shì yǒu bú biàn yú shí 、bú hé yú dào ,dà zé tíng yì ,xiǎo zé shàng fēng 。”gāo shì yǔ dù fǔ wéi yǒu rén 。tiān bǎo sān zǎi (744),èr rén yǔ lǐ bái céng tóng yóu liáng sòng jí dōng lǔ 。cǐ shī zuò yú shàng yuán èr nián (761),shì shí rèn shǔ péng èr zhōu cì shǐ ,dù fǔ zé yù jū cǎo táng 。
rén rì tí shī jì cǎo táng ,yáo lián gù rén sī gù xiāng 。
liǔ tiáo nòng sè bú rěn jiàn ,méi huā mǎn zhī kōng duàn cháng 。
shēn zài nán fān wú suǒ yù ,xīn huái bǎi yōu fù qiān lǜ 。
jīn nián rén rì kōng xiàng yì ,míng nián rén rì zhī hé chù ?
yī wò dōng shān sān shí chūn ,qǐ zhī shū jiàn lǎo fēng chén 。
lóng zhōng hái tiǎn èr qiān shí ,kuì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ré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相關翻譯
-
【注釋】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草堂:杜甫《堂成》詩:“背郭堂成蔭白茅。”草堂位于今成都通惠門外浣花溪邊。這兩句應題,交代作詩的時間及背景,意思是遙知友人有鄉關之思,人日之際作詩以寄。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梁元帝《折楊柳》:“故人懷故鄉。”杜甫流寓蜀中,時思北歸,曾于上元元年冬作《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詩,中有“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的詩句,高適或當曾見此詩。這兩句接上句“思故鄉”,寫杜甫目睹初春弄色的柳條與開滿枝頭的梅花,觸景傷情,目不忍視。…詳情
譯文
人日這天,我給杜甫寫一首詩寄到成都草堂,我在這兒懷念你,懷念我們共同的故鄉。
春天到來,柳葉萌芽,梅花盛開,本該令人愉悅,但飄泊異地的游子卻被撩動了鄉愁。
當時國家多難,干戈未息,以高適的文才武略,本應參與朝廷大政,建樹功業,可是偏偏遠離京國,身在南蕃。
正承百憂千慮而來,身當亂世,作客他鄉,今年此時,已是相思不見,明年又在何處,難以預料。
生活雖困頓,卻也閑散自適,不可能知道此時竟辜負了隨身的書劍,老于宦途風塵之中。
這是說自己老邁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國家多事而無所作為,內心有愧于到處飄泊流離的友人。
…詳情
相關賞析
-
此詩是高適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懷杜甫之作。人日,是農歷正月初七日。杜二,即杜甫。杜甫居成都時,高適與之過從甚密,此詩慰故人思鄉之情,發世事難料之嘆,抒無所作為之憾。
全詩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換韻,開頭是平聲陽韻,中間是仄聲御韻,末段是平聲真韻。“人日題詩寄草堂”,起句便單刀直入點題。人日:農歷正月初七。古人相信天人感應,以歲后第七日為人日。漢魏以后,人日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到了唐代,民間仍相當重視人日節。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此節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遙憐故人思故鄉”,“遙憐”的“憐”,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圍繞這“憐”字生發展開。“思故鄉”,既是從自己說,也是從杜甫說,滿目瘡痍的中原,同是他們的故鄉。緊接著“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便是這思鄉情緒的具體形容。春天到時,柳葉萌芽,梅花盛開,應該是令人愉悅的,但在飄泊異地的游子心中,總是容易撩動鄉愁,而使人“不忍見”,一見就“斷腸”,感情不能自已了。…詳情
高適晚年詩作中最動人的一篇。杜甫看到這首詩時,竟至“淚灑行間,讀終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見寄并序》。懷友思鄉的詩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飽含著特定的歷史內容,把個人遭際與國家命運緊密連結起來了。高適和杜甫早在開元末年就成了意氣相投的朋友,又同樣落魄不偶。安史亂起,高適在玄宗、肅宗面前參預重要謀略,被賞識,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節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亂。由于“負氣敢言”,遭到內臣李輔國等的讒毀,被解除兵權,留守東京。
乾元二年(759),出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離轉徙,到達成都,高適立即從彭州寄詩問訊。上元元年(760),高適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慶)刺史,杜甫從成都趕去看望。這時,高適年將六十,杜甫也將五十,他鄉遇故知,短暫的聚會,更加深了別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這天,高適了這詩,寄到成都草堂。…詳情
作者介紹
- 高適
高適(702?─765),唐代著名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藍(今河北滄縣)人。幼年家貧。二十歲后曾到長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客居梁、宋等地,過著「求丐自給」的流浪、漁樵、耕作生活。自稱「一生徒羨魚(希望作官),四十猶聚螢(刻苦攻讀)」。天寶三年(744)秋,與李白、杜甫相會,共同飲酒賦詩,以抒襟抱。天寶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張九皋的推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不久就棄職而去,客游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薦為左驍衛兵曹參軍、掌書記。「安史之亂」爆發后,他協助哥舒翰守潼關以抵抗叛軍。后受唐玄宗賞識,連升侍御史、諫議大夫。肅宗至德二年(757),因圍攻永王璘有功,得唐肅宗嘉許,官職累進,歷任淮南節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節度使,大都督府長史等職。代宗時官居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舊唐書》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代表。有《高常待集》。
高適的詩詞
-
- 贈別褚山人
- 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
- 同群公出獵海上
- 贈杜二拾遺
- 畫馬篇(同諸公宴睢陽李太守,各賦一物)
- 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鄭太守
- 別耿都尉
-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 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
- 苦雨寄房四昆季
唐朝詩詞推薦
-
- 從龍潭寺至少林寺題贈同游者
- 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
- 岐王席觀妓(二月春來半)
- 琴歌(主人有酒歡今夕)
-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違
- 春雪(飛雪帶春風)
- 白馬篇
- 離思五首
- 望江梅(閑夢遠,南國正芳春)
- 羌村三首
- 人日寄杜二拾遺原文,人日寄杜二拾遺翻譯,人日寄杜二拾遺賞析,人日寄杜二拾遺閱讀答案,出自高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