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寄杜二拾遺注釋及譯文2
-
【題解】
人日,《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杜二,杜甫。《新唐書·杜甫傳》:“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舊唐書·職官志·門下省》:“左補闕二員、左拾遺二員……掌供奉諷諫、扈從乘輿。凡發令與事有不便于時、不合于道,大則廷議,小則上封。”高適與杜甫為友人。天寶三載(744),二人與李白曾同游梁宋及東魯。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適時任蜀彭二州刺史,杜甫則寓居草堂。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譯文
人日這天,我給杜甫寫一首寄到成都草堂,我在這兒懷念你,懷念我們共同的故鄉。
春天到來,柳葉萌芽,梅花盛開,本該令人愉悅,但飄泊異地的游子卻被撩動了鄉愁。
當時國家多難,干戈未息,以高適的文才武略,本應參與朝廷大政,建樹功業,可是偏偏遠離京國,身在南蕃。
正承百憂千慮而來,身當亂世,作客他鄉,今年此時,已是相思不見,明年又在何處,難以預料。
生活雖困頓,卻也閑散自適,不可能知道此時竟辜負了隨身的書劍,老于宦途風塵之中。
這是說自己老邁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國家多事而無所作為,內心有愧于到處飄泊流離的友人。注釋
杜二拾遺:即大詩人杜甫。
人日:漢族傳統節日,時在農歷正月初七。農歷正月初七。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南蕃:蜀
書劍:喻文武。《史記》“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二千石:漢太守官俸二千石
東西南北人:丘曾稱“今丘也,東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