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作者:韓愈 朝代:唐朝-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原文:
其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拼音解讀:
-
qí yī
tiān jiē xiǎo yǔ rùn rú sū ,
cǎo sè yáo kàn jìn què wú 。
zuì shì yī nián chūn hǎo chù ,
jué shèng yān liǔ mǎn huáng dōu 。
qí èr
mò dào guān máng shēn lǎo dà ,jí wú nián shǎo zhú chūn xīn 。
píng jun1 xiān dào jiāng tóu kàn ,liǔ sè rú jīn shēn wèi shē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注釋及譯文
京城的街道上空絲雨紛紛,雨絲就像乳汁般細密而滋潤,小草鉆出地面,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這早春的景色,它遠勝過了綠楊滿城的暮春。?…詳情 -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創作背景
此詩是寫給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大約韓愈約張籍游春,張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辭,韓愈于是作這首詩寄贈,極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觸發張籍的游興。…詳情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賞析一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詳情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賞析二
第一首寫景,第二首則注重抒情。后一首也是極力寫“早”字。詩以江邊春天的柳色映襯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撲蝶戲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機趣。…詳情 -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縣),每自稱昌黎韓愈,所以世稱韓昌黎。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貞元末,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言事,得罪當權者,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令。憲宗時,他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亂,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對迎佛骨,被貶為潮州(今廣東潮州)刺史。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韓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的傳統,反對六朝以來講究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提倡散體,他主張文學的語言要「詞必己出」,「唯陳言之務去」,對散文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其文各體兼長,遒勁有力,條理暢達,語言精煉,為司馬遷以后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韓愈的詩歌也有特點,氣勢壯闊,筆力雄健,力求新奇,自成一家。他開了「以文為詩」的風氣,對后來的宋詩影響很大。但有些詩流于險怪,是其缺點,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
- 送王含秀才序
- 晚春二首·其一
- 憶昨行和張十一
- 南山詩
- 寄崔二十六立之
- 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孤嶼
- 游城南十六首。贈張十八助教
- 琴操十首。雉朝飛操
- 嘲魯連子
- 贈張籍
-
- (七言古詩)結襪子
-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生涯豈料承優詔)
- 與諸子登峴山
- 深院(鵝兒唼喋梔黃嘴)
- 秋雨嘆之三
- 夔州歌十絕句(其一)
- 從軍行七首·其四
- 憶東山二首其一
- 送朱大入秦
-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原文,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翻譯,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賞析,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閱讀答案,出自韓愈的作品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作者介紹
韓愈的詩詞
唐朝詩詞推薦
詩詞類別
韓愈的詩詞
- 《送王含秀才序》
- 《晚春二首·其一》
- 《憶昨行和張十一》
- 《南山詩》
- 《寄崔二十六立之》
- 《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孤嶼》
- 《游城南十六首。贈張十八助教》
- 《琴操十首。雉朝飛操》
- 《嘲魯連子》
- 《贈張籍》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