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景城憶劉光伯(古宅今何在)
作者:紀昀 朝代:清朝
- 過景城憶劉光伯(古宅今何在)原文:
- 【過景城憶劉光伯】
古宅今何在?遺書亦盡亡。
誰知馮道里,曾似鄭公鄉。
三傳分堅壘,諸儒各瓣香;
多君真壯士,敢議杜當陽。
- 過景城憶劉光伯(古宅今何在)拼音解讀:
- 【guò jǐng chéng yì liú guāng bó 】
gǔ zhái jīn hé zài ?yí shū yì jìn wáng 。
shuí zhī féng dào lǐ ,céng sì zhèng gōng xiāng 。
sān chuán fèn jiān lěi ,zhū rú gè bàn xiāng ;
duō jun1 zhēn zhuàng shì ,gǎn yì dù dāng yáng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相關翻譯
-
相關賞析
-
作者介紹
- 紀昀
紀曉嵐,紀昀(jǐ yún),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慶十年(1805)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紀曉嵐“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后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里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云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著紀曉嵐母親去世,在家服喪,閉門讀書。紀曉嵐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紀曉嵐貴州都勻知府,未及紀曉嵐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紀曉嵐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修,旋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紀曉嵐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淡經營十三年, 《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經、史、子、集四部。紀曉嵐并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基礎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為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 《四庫全書》的修成,對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一重大貢獻。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遇。接著升為左都御史。 《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并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六十歲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后,筑墓崔爾莊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
紀昀的詩詞
-
- 過景城憶劉光伯(古宅今何在)
- 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
- 不怕鬼 / 曹司農竹虛言
- 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
- 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濃似春云淡似煙)
清朝詩詞推薦
-
- 九日和韓魏公
- 漢宮春·立春日
- 鷓鴣天(背立盈盈故作羞)
- 送石昌言使北引
- 葬花吟
- 謝池春·壯歲從戎
- 臨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
- 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 舟過安仁
- 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
- 過景城憶劉光伯(古宅今何在)原文,過景城憶劉光伯(古宅今何在)翻譯,過景城憶劉光伯(古宅今何在)賞析,過景城憶劉光伯(古宅今何在)閱讀答案,出自紀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