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禪師手上的哪個柱的簡單介紹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中國的禪師手上的哪個柱,以及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去寺廟燒香到底用那只手上香?
燒香拜佛的某些注意事項
注意了: 香不能叫“買”而應該叫“請”.
燒香注意事項:
在寺廟內有很多菩薩,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過去,如果時間不允許,只需在大雄寶殿前燒.步驟如下:
自己請自己的香,不能由別人付香火錢.
最好用自己的火點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燒),面朝大殿的大門(現在為了防止火災,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燒香了),雙手輕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燒的火隨即會熄滅,千萬不能用嘴去吹滅.
上香時先上香后禮拜,很多人抓著一大把燃著的香到處拜,滾燙的香灰在寺院到處飄著,陣陣濃煙熏著人們的眼睛,以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誠,這些都是不懂的表示,其實三根香就夠了,敬在一個爐中即可,“萬佛一爐”然后經過沒一座佛堂時,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沒有諸多講究,最主要你有沒有清凈自心。
把香舉至額頭一般高,閉眼許愿;然后三拜.(舉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
右轉,面朝東方(一般大殿的門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許愿,三拜;然后朝南,朝北.
拜完后即可將香插到香爐內,注意:應該用左手燃香,因為右手殺生,左手相對來說要平和,不可往香爐內一丟了之.
女人大姨媽來的時候不要去上香.
進廟燒香,意思是點燃自己的心香,點燈是點亮自己的心燈,這時就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燒可以燒一枝,可以燒兩枝,最多燒三枝。不必多燒。進廟燒香,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從外頭買,不過一般大殿上都備有香,所有你可直接用,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點功德錢,如果困難,放心菩薩不會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樣有功德。
不過見過很多信佛的人請上一串念珠掛在脖子上,師父說這樣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們以后如果請了念珠,請把他帶在手上。
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廟里的墊子中間是給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邊的,女人用右邊的;
在廟里按順時針方向行走拜佛
進廟前沿盡量不要走中間,沿階梯邊沿而上,男左女右,進門時盡量不要走正門,因為方丈門朝晚課時都是從正門進的,而沙彌等從偏門進,所以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盡量應該從偏門進,男左女右,進去時盡量跨右腳,出門時也從偏門出就是,不要踩在門檻上(一般寺院門檻做得很高)。進廟門的時候,千萬不要踩門檻.(據說門檻是神的肩膀還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
先,心要虔誠,要茹素,手要干凈,不要在廟堂里大聲喧嘩以及說無關的“嘮叨話”,不要用手指點佛像,不可大聲喧嘩和講不敬的話語。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不可以隨口胡亂許愿,因為許愿一定要還愿的,如果沒把握做到,就千萬別許愿。別求發財,佛不是保佑你發財的??梢郧笃桨?,求健康順遂。不要隨口許諾給佛什么供養,然后又拋到腦后。佛又不爭你的一柱香,這個說法是要讓我們不要隨意承諾,所謂做人應該有言必踐吧。佛所惱的應該是這些虛妄之言吧。
不要跨過蒲團,因為也會給人一種不莊嚴的感覺,而你后拜,卻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禮貌的行為,因為可能會讓別人起(口真)念,貪 ,(口真),癡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三毒不滅難見真如本性。
去道觀許愿是要還愿的。一年愿望實現后回來,方法進去問人就可以了。如果沒許愿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還愿的,但是你最好許個做多少善事的愿。就發愿來促使你本身的許愿。
不要不經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圍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這也是不對的行為,叫“偷盜四方常住”也要獲果報的。
不要在寺院吃葷食。
寺院通常有經書贈送的,不要忘了請幾本,世間之物還有什么比經書更珍貴的
請來的經書護身符不可隨意放置,應該取干凈的書柜放好。同房時房間切不可有佛經護身符等法物,因為護身符等是護法護身的,沾上邪氣將會起不到作用,這才是切記的。
如果是因為被邪魅債主纏身,拜完時做回向時念將拜佛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他們也會高興的。
整理:
①入寺:入寺門后,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靠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②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去禮拜,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前頭走過。
③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家端坐閱讀。須先凈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經上。
④見僧人:見面稱為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拜,不必再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⑤法器:寺中鐘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
⑥聽經:隨眾禮拜入座,如已后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完,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香表戒、花表定、燈表慧
提要:
·凡事符合規矩
·燒香是供養,燒檀香最好
·對出家眾應供養飲食衣服、醫藥臥具
·香表戒律,三支表戒定慧
·花表禪定
·有刺的花不能供佛
·桃花象征男女,不能供佛
·佛前供燈,燈表智慧
居士答:
心凈人凈!當然最好是先沐浴或三天內不同房,但是以佛法恒順眾生為先,圓融通達,方便為要旨,不要因為諸多禁忌而使初聞佛法者卻步。
確實是左手上香,但一般人是沒什么硬性規定的,佛教也有禮儀的,我們是點燃香后,如果火仍未熄,晃動香或用手煽滅最好不要用口吹滅。
拜完用左手取一支先上中間,念供養佛,不墮地獄
第二支上右邊,念供養法,不墮餓鬼
第三支上左邊,念供養僧,不墮畜生
這樣上香就較契合佛教禮儀,讓人更能體悟佛的莊嚴法像
但現在的寺院大多數都是佛殿前一個很大的香爐,一走近就濃煙滾滾,很高溫度的熱氣直撲臉上,還有很多香客干脆就將大把大把的香仍進去。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就不上香了,只合掌禮拜就可。
參觀游覽寺廟要懂規矩:
名寺名廟,分布較廣,它們是旅游者頗愛光顧游覽的重點,但旅游者在游歷寺廟時有四忌需牢記心頭,以免引起爭執和不快。
一忌稱呼不當
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對主持僧人稱其為“長老”、“方丈”、“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
二忌禮節失當
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于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
三忌談吐不當
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為舉止失當
游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
五忌孩子失禮
同時,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
這個應該是比較全面的佛教的一些基本的規矩了,希望對樓主能起到一定的幫助~
滿意請給最佳!謝謝!
禪宗史139:三平義忠
第十四節 三平義忠
三平義忠禪師是大顛禪師門下最為得意的弟子,在義忠禪師所在的年代,那是大師輩出高手如云。在整個禪宗江湖,義忠禪師遠沒有同期的溈山靈祐、黃檗希運、道悟圓智、大慈寰中、趙州從諗、長沙景岑等人有名氣,但是義忠禪師依舊憑借自己過硬的禪宗功夫,給自己贏得了極大的聲譽,進而在福建閩南地區,鮮有禪宗高手能蓋過他的鋒芒。
義忠禪師法名里的忠字,現存的資料中有兩個不同的版本。曾問道于義忠禪師的王諷所作的《漳州三平大師碑銘(并序)》以及《漳州三平廣濟祖師行錄》中,義忠禪師法名寫作義中。
但是包括《祖堂集》、《景德傳燈錄》、《聯燈會要》、《五燈會元》等等所有的禪宗典籍中,都寫作義忠。
對此,本文依照眾多的禪宗典籍也寫作義忠。一來和眾多的禪宗典籍相對應,避免誤會。二來古代“中”和“忠”是可以通用的。
義忠禪師俗家姓楊,祖籍在陜西西安市,不過由于他的父親年輕時被任命為福建福清市的官員,所以義忠禪師的父親就來到了福清市上班并成家立業。這樣,義忠禪師也就于公元781年在福清市出生了。
義忠禪師出生的時候,竟然有白色的光芒充滿了整個房屋,家里所有人都感到非常的神奇。
而且義忠禪師打一生下來,就不喜歡辛葷之物,家里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沒辦法,家人就只好讓義忠禪師天天吃素了。
義忠禪師在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調到河南商丘市政府工作去了,義忠禪師自然也就跟著來到了商丘,不過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生于官宦家庭的義忠禪師竟然來到玄用律師那里出家為僧了。
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義忠禪師才受了具足戒,從而成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在義忠禪師跟隨玄用律師出家的這十三年里,義忠禪師那是諸子百家無所不窺啊,不但學習了儒家的經史子集,對于周易尤其精通。當然,對于本家的佛學,義忠禪師自然是認真學習的,而且對于佛門的止觀禪定,更是勤修不輟。
有一天,義忠禪師在翻閱經書時,看到一本《禪門語要》,于是義忠禪師便拿過來翻閱起來,當義忠禪師看到書中“不許夜行,投明須到”時,義忠禪師不由得感到非常的驚喜,這種話語,自己是聞所未聞啊。
對于周易非常精通的義忠禪師馬上情不自禁的道:“《易經?系辭上傳》第十章上面不也說到‘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嗎?!笨磥恚U師們的禪語竟然和周易也有相通之處啊。不過,義忠禪師雖然隱隱約約的感悟到了什么,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看來,自己只有去找那些吃專業飯的禪師們請教才能弄明白其中的關鍵了。
于是,義忠禪師馬上就背起小包袱,加入到了當時行走江湖的大軍中。
要找禪師給自己斷疑解惑,那肯定要找高手才行啊。
所以義忠禪師首先來到了章敬懷暉禪師那里參學,然后又來到了西堂智藏禪師那里參學,接著又來到了當時禪宗江湖第一高手百丈懷海禪師那里參學。
在這三個大師那里參學了十年之久后,義忠禪師又來到了江湖上闖蕩。當義忠禪師聽說慧藏禪師的“石鞏弓箭”犀利異常,江湖中竟然絕少有人能抵擋得住,他不由得不以為然。
仗著自己在懷海禪師等人那里參學過十年,義忠禪師信心滿滿的來到江西撫州市宜黃縣石鞏山石鞏寺參訪慧藏禪師。
慧藏禪師看到有人前來挑戰,依舊張弓架箭對準來人,然后大喊道:“看箭?!?/p>
義忠禪師在頂尖高手那里學習過十年,自然還是有點功夫的。
看到慧藏禪師張弓架箭,義忠禪師猛地拉開自己的衣襟露出胸口出來正對著弓箭,然后對著慧藏禪師道:“此是殺人箭,活人箭又作么生?”
慧藏禪師一看,沒有吱聲,而是伸出手來屈指彈弄弓弦三下。
義忠禪師一見,立即整理好衣服,然后給慧藏禪師作禮致謝。
慧藏禪師嘆息著道:“我張弓架箭三十年了,想不到今天只射得半個圣人?!闭f完后,慧藏禪師就把弓和箭都掰斷了。
義忠禪師雖然暫時抵擋住了石鞏弓箭,不過他還是覺得慧藏禪師的弓箭功夫有點獨特奇妙,于是就留在石鞏寺跟隨慧藏禪師學習了一段時間,然后又離開石鞏寺闖蕩江湖去了。
當義忠禪師在江湖上聽到大顛禪師在靈山寺搞得熱火朝天時,不由得心動了起來。因為自己多年來都是學習的洪州宗禪法,對于石頭宗禪法,卻沒什么體會。于是義忠禪師便決定去會會大顛禪師,看看石頭宗禪法如何。
經過一路跋涉,義忠禪師來到了廣東汕頭市潮陽區同孟鎮靈山寺參訪大顛禪師。
兩人剛一見面,義忠禪師便毫不客氣的道:“不用指東劃西,請師直指?!?/p>
義忠禪師敢在大顛禪師面前說這種話,也是仗著自己有點功夫在身的。所以他才會對大顛禪師道,我也是同行,所以你那些客套話寒暄話門面話就不用說了,既然你已經開山授徒了,那么就亮出點真功夫出來給我看看吧。
看到義忠禪師來勢洶洶的來勘辯自己,大顛禪師平靜的道:“幽州江口石人蹲。”
義忠禪師不以為然的道:“猶是指東劃西?!?/p>
大顛禪師道:“若是鳳凰兒,不向籬邊討?!?/p>
義忠禪師一聽這話,馬上就整理好衣衫,恭敬的給大顛禪師行禮致謝。
大顛禪師道:“若不得后語,前話也難圓?!?/p>
對于這個公案,宋朝禪宗第一高手圓悟克勤禪師作偈評唱道:
徹底老婆心,不向那邊討。
父子要投機,無端入荒草。
看到大顛禪師禪法高妙,義忠禪師便又把自己和石鞏慧藏交鋒的經過告訴了大顛禪師。
大顛禪師聽后問道:“既是活人箭,為甚么向弓弦上辨?”
義忠禪師一聽,馬上就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了。
看到自己在外面參學多年才學到手的這點功夫,到了大顛禪師這里竟然使用不上,義忠禪師于是決定留在靈山寺跟隨大顛禪師學習石頭宗的禪宗課程。
有一天,大顛禪師對著義忠禪師道:“卸卻甲胄來?!?/p>
看到師父勘辯自己,義忠禪師立即退步而立。
人身上和心上的層層“甲胄”,那是非常多的,自然是需要卸掉的,而且連卸掉本身也要卸掉才行啊。不過對于卸無可卸之人來講,還卸個啥呢?所以義忠禪師只有退身而立了。
看到自己的學生有如此的領悟,大顛禪師不由得非常的高興。
在大顛禪師那里學習了幾年后,義忠禪師最終拿著靈山寺佛學院的畢業證書告別了師父。
公元825年,義忠禪師一路游方到了福建漳州市。義忠禪師看到這里的芝山風水不錯,于是就進入山中,在開元寺后面的山上創建了一座“三平真院”居住弘法。
義忠禪師在當時禪宗江湖中的幾個絕頂高手那里深造過,并且對于當時最大的兩個宗派洪州宗和石頭宗的禪法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體悟,所以他的禪法自然是過硬的。
所以沒用多久,義忠禪師的三平真院就吸引了眾多的江湖人士不辭艱辛爬山涉水前來交流勘辯,常住僧眾更是多達三百余人。
這一天,義忠禪師的背上忽然長了一個毒瘡,義忠禪師覺得有點不舒服,于是立馬把自己關在方丈室里,連續七天七夜不出門,也不和人交流。
義忠禪師的弟子們自然是非常著急的,可是卻毫無辦法。
等到第八天,義忠禪師終于打開房門自己出來了,而他背上的毒瘡竟然已經愈合好了。
沒多久,有人來到寺里,把義忠禪師母親去世了的消息告訴了義忠禪師。義忠禪師一聽,立即來到了方丈室,然后把房門關得緊緊的。這一關,又是整整七天七夜,不但如此,義忠禪師在這七天七夜里,居然沒有吃一口飯喝一滴水。
但是等到義忠禪師出來后,他神色如常,居然一點事都沒有。
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發動的滅佛運動到達最高峰,全國大量的寺院被拆毀寺產被沒收,絕大多數僧侶被迫還俗或者被抓被殺。
遠在千里之外而且在當時屬于偏遠地區的三平真院主持義忠禪師,卻敏銳的捕捉到了一絲危險的氣息,他覺得自己的這個寺院也不能躲避掉被拆毀的命運。
當然,寺院拆毀了,還可以重建,可是僧人被抓被殺了,那可就不好辦了。
于是,為了躲避朝廷的傷害,義忠禪師提前就帶領著一幫弟子,進入了三平山的深山里,然后在一個叫做九層巖的地方創建了一座三平寺供大家居住修行。
兩年后,唐宣宗李忱繼位,開始在全國大力恢復佛教,很多隱藏多年的禪師又重新出山弘法。
可是義忠禪師卻無動于衷,繼續待在深山里修行。
在這個時候,禪宗江湖的第一大宗,當之無愧的是溈仰宗,而天下眾多的寺院中法席最勝者,那就是靈祐禪師的同慶寺。
而西園曇藏也是馬祖道一門下的優秀學生,在江湖中也算是知名人士。
從馬祖和希遷禪師開始,走江湖就成為了一種風尚。所以,全國各個寺院的僧人們或單獨或成群結隊的外出行走江湖,就成為了僧人們的必修課。
在眾多行走江湖的人士中,靈祐禪師門下和西園曇藏門下的幾十個僧人,不知怎么的居然聚集在了一起組團闖蕩江湖。這其中有一名俗家姓黃的僧人因為精通佛法,而且禪宗功夫也不錯,再加上能言善辯,在江湖上也頗有幾分名聲,所以江湖中人都稱之為“黃大口”。自然,這個黃大口就成為了這個團隊的參頭了。
這一天,黃大口一行人在江湖中聽說漳州市的義忠禪師有點功夫,于是他們便結伴來到了三平山找義忠禪師切磋禪法。
義忠禪師看到黃大口來了,便問道:“江湖上大名鼎鼎的黃大口就是你嗎?”
黃大口馬上謙虛的道:“不敢,不敢?!?/p>
義忠禪師繼續問道:“口大小?”既然你號稱大口,哪么你的口到底大小如何呢?
黃大口馬上道:“通身是口?!笨磥?,這個黃大口有隨時辯說無礙之本事,更有一口吞吐天地之氣概。
義忠禪師卻一針見血的道:“向什么處屙?”既然你通身是口,哪么請問你向什么處屙?看來,黃大口有點顧前失后了啊。
黃大口一聽,當時就愣在了那里沒有找到合適的話出來應對。
別的僧人雖說是靈祐禪師和曇藏禪師的門人,不過看到黃大口兩句話就被義忠禪師問傻在那里,自然沒有一個人敢跳出來挑戰義忠禪師了。
義忠禪師擊敗江湖中小有名聲的黃大口的消息傳入江湖后,立即就在江湖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家對于義忠禪師犀利的機鋒非常的敬佩。于是很多參禪悟道之士紛紛來到三平山參學于義忠禪師。
漳州市的一把手鄭薰聽說后,更是喜上眉頭。本來義忠禪師在當地就頗有聲譽,這下擊敗了黃大口,更是為本地增添了一段法戰的佳話,同時也為本地增光添彩了啊。
于是鄭薰馬上來到山中,恭請義忠禪師下山主持漳州城里最大的寺院開元寺。就這樣,義忠禪師又重新出山正式弘法了。
公元849年,鄭薰將義忠禪師的事跡上奏朝廷,希望朝廷能賜予義忠禪師法號。
唐宣宗李忱接到奏折后,立即下詔敕與義忠禪師“廣濟”的法號。
此時的義忠禪師,上有皇帝敕與的法號,中有地方一把手的大力支持,下有當地最大的開元寺作為弘法基地,更有過硬的禪宗功夫在身,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齊備,在漳州一時風光無兩。自然,對于這種人物,江湖人士也就蜂擁而至了。
這一天,義忠禪師來到課堂上對同學們講道:“今時出來盡學個馳求走作,將當自己眼目,有什么相應時?阿你欲學,不要諸余,各自有本分事在,何不體取?作什么心憤憤、口俳俳?有什么利益分明說,若要修行路及諸圣建立化門,自有大藏教在。若是宗門中事,宜你不得錯用心。”
看來,義忠禪師的講課內容,還是很強調禪宗之本分事的。
下面馬上就有學生站起來問道:“還有學路嗎?”
大家不辭辛苦走南闖北來到這里,你總得給大家指示一個入處才是啊。
義忠禪師道:“有一路滑如苔?!笨磥?,義忠禪師還是完好的保存著希遷禪師“石頭路滑”之風的呢。
這個學生馬上又問道:“還許人躡不?”看來這個學生明知石頭路滑,也想上去走上一走呢。
義忠禪師道:“不擬心,你自看。”
這一天,義忠禪師又對同學們開示道:“諸人若未曾見知識即不可,若曾見作者來,便合體取些子意度,向巖谷間木食草衣,恁么去方有少分相應。若馳求知解義句,即萬里望鄉關去也。珍重?!?/p>
義忠禪師這個話語,頗具禪家脫落無依之心,頗具一個禪客安居山林之意。
當時的禮部侍郎王諷因為牽扯到別人的事件中,從而被貶到了漳州。這一天,他也來到開元寺找義忠禪師問法。
王諷問道:“黑豆未生芽時作么生?”
義忠禪師道:“諸佛亦不知。”
王諷對于義忠禪師的答語,自然是一頭霧水的。
看到王諷不能領會自己的話語,義忠禪師馬上作偈一首開示他。偈曰:
菩提慧日朝朝照,般若涼風夜夜吹。
此處不生聚雜樹,滿山明月是禪枝。
黑豆未生芽時作么生?類似于父母未生前作么生?未具胞胎時還有言句也無?
對于這種無語中有語之句,每個禪師的回答都是不一樣的。而義忠禪師道諸佛亦不知。你的芽沒生出來,自然不知的。一旦你生出來了,你明白了,你悟了,你自然就知道黑豆生芽是個什么情況了,你自然就會看到滿山明月是禪枝了。
這一天,有個僧人前來問義忠禪師道:“佛法經論,我是沒有疑惑的了,可是禪宗課程上講的祖師西來意,我有些不明白,還請師父開示一二?!?/p>
義忠禪師道:“大德,你把龜毛拂子、兔角柱杖藏在何處了???”
烏龜的毛做成的拂子?兔子的角做成的拄杖?這個世界哪里有這些東西啊。所以這個僧人一聽,當時就有點懵了,他疑惑不解的問道:“龜毛兔角豈是有耶?”
義忠禪師道:“肉重千斤,智無銖兩?!?/p>
后來的曹山本寂禪師聽說這個公案后,作偈評唱道:
龜毛拂,兔角杖,拈將來,隨處放。
古人事,言不當,非但有,無亦喪。
這一天,義忠禪師來到課堂上準備給大家上課。不料義忠禪師剛在講臺上坐好,下面聽課的一個道士馬上從學生隊伍中走了出來,并且從東邊走到西邊。
無獨有偶,一個僧人也隨即從學生隊伍中走了出來,并且從西邊走到東邊。
看到有學生在自己面前顯露禪機,義忠禪師馬上道:“這個道士卻有見處?!?/p>
道士一聽,馬上給義忠禪師作禮道:“謝師接引?!?/p>
不料他話語剛落,義忠禪師上前抓住就打。
另外那個僧人趕緊作禮道:“請師父指示。”
誰知他的話音未落,義忠禪師也是上前抓住就打。
看來,義忠禪師的教學手段還是非常猛烈的呢,不論你是有見地還是無見地,他都是要把有無得失全給你打掉,讓你在痛中沒有思維理路的情況下,對禪法有所悟入。
打完這兩人后,義忠禪師站在講臺上對學生們道:“此兩件公案,且作么生斷?還有斷得的么?”
義忠禪師如此連問了三次,下面的學生竟然沒有一個吱聲的。
義忠禪師道:“既然你們沒有人斷得,那么我就斷給你們看。”
說完,義忠禪師把自己手中的拄杖猛地扔下地去,然后轉身回到方丈室去了。
不過,后來北宋的真如慕喆禪師卻不以為然的道:“若不是三平,洎乎作道理斷。卻不見石鞏道:三十年,一張弓,兩只箭,只射得半個圣人。果然?!?/p>
義忠禪師曾經作過一首偈,偈曰:“即此見聞非見聞,無余聲色可呈君。個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
義忠禪師的這首偈傳入江湖后,立即就引起了參禪悟道之士的高度關注,歷朝歷代都有許多的禪師引用或者評論這首偈子。
南北宋交際間的宏智正覺禪師評唱道:“正相逢,沒交涉。六戶不掩,四衢絕蹤。遍界是光明,通身無向背。正恁么時作么生?機絲不掛梭頭事,文彩縱橫意自殊?!?/p>
義忠禪師在漳州開元寺說法十余年,年歲漸老。唐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已經八十六歲高齡的義忠禪師離開開元寺,回到了自己創建的三平寺居住。
到了寺里后,義忠禪師還在三平寺西山下修建了一個草堂,以方便自己隨時去居住修行。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十一月初六日,義忠禪師在三平寺中把弟子們都召集在一起,然后對他們道:“吾生若泡,泡還如水。三十二相皆為偽相。汝等有不假偽的法身,量等太虛,無生、滅、去、來之相,未曾示汝,臨行未免老婆?!?/p>
說完后,義忠禪師閉目長噓而化,享年九十二歲。
義忠禪師圓寂后,弟子們把他的真身抬到了西山下面的草堂中暫時安置,然后建造了墓塔安置義忠禪師的真身。
義忠禪師雖然圓寂了,但是他在當地留下了很多的神跡,這些神跡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的在閩南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平祖師信仰”文化,不但影響了閩南地區,而且遠播海外,成為了東南亞閩籍華人重要的民間信仰,并且千余年來經久不衰。
一個禪師能在圓寂后,在當地形成一個文化信仰,并且千余年來從未斷絕,這在中國禪宗史上,實在是非常罕見的。
和尚伸出一個指頭有四種意思分別是
一起考中、一起落榜、 一人考中、一人落榜。
古時候,有三個書生一起赴京趕考。半路上經過一座寺廟,三人進廟燒香拜佛,遇見一位老和尚正在默念經文,于是三個書生走到老和尚跟前,恭恭敬敬的求占:“請法師為我們三人算上一卦,此次赴京趕考,三人之中能有幾人獲取功名?”老和尚無語,僅伸出一個食指,三人退出。
數月后,趕考結果發榜,三書生中有一人上榜。他欣喜不已,又專程前往那寺廟謝老和尚,老和尚笑曰:“公子雖中狀元,但卻未知老納一個手指的妙用?。 睍毾胫?,恍然大悟。
禪宗有一段公案:俱胝一指。
俱胝是一位得道高僧,凡是遇到有人請示佛法,俱胝禪師便豎起一根指頭,學者都能因此有所契悟。
一個小和尚看到了,趁禪師不在有人問法也依樣畫葫蘆。后來,禪師得知此事,把小和尚叫到跟前,問:如何是佛?小和尚豎起一根手指。禪師突然手起刀落削掉了小和尚的手指頭。小和尚大叫一聲扭頭就跑。禪師又喝問:如何是佛?小和尚再次伸出手,看到不見了的手指頭,頓時悟了。
故事里禪師是一切盡在不言中的了然,小和尚卻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個手指頭,是禪師的智慧結晶,卻是小和尚的智慧牢籠,所以,禪師砍掉了小和尚的手指,于是,小和尚就悟了。
陳宗史 90:鳥窠道林
第二十二節 鳥窠道林
鳥窠禪師,在中國禪宗典籍上,有兩個不同的記錄赫然在列。
一是《宋高僧傳》中記載的鳥窠禪師。二是除了《宋高僧傳》以外的典籍中記載的鳥窠禪師。
對比兩個鳥窠禪師,我們可以來看看它們的異同處。
相同處:都姓潘。都居住于杭州秦望山的一顆大樹上,所以稱之為鳥窠禪師。
不同處:《宋高僧傳》中記載其師父為百丈懷海禪師。別的典籍如《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等記載其師父為徑山法欽禪師?!端胃呱畟鳌酚涊d其法號為圓修,別的典籍記載其法號為道林?!端胃呱畟鳌酚涊d其圓寂于唐太和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別的典籍記載其圓寂于唐長慶四年二月十日。
此外,別的典籍中還記載有鳥窠禪師和侍者會通以及白居易等人的機緣語錄,而《宋高僧傳》卻沒有任何機緣語錄記載。
綜上所述,紅塵洗夢決定放棄《宋高僧傳》所記載之資料,而采用別的典籍中所記載的機緣語錄。
鳥窠道林禪師,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俗家姓潘,出生于公元741年。
鳥窠禪師的母親朱氏想當年有一晚在睡覺時,夢見有日光竟然神奇的從自己的口中進入體內,自然覺得驚訝不已。不過,更讓人驚訝的是,第二天醒來后,朱氏竟然感覺自己有身孕了。
更為神奇的是,等到后來鳥窠禪師誕生的時候,整個屋里竟然充滿了聞著異常舒服的香氣,可是誰也不知道這股異香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因為前有日光入朱氏口,后有異香滿室,所以家人就給鳥窠禪師取名為潘香光。
不過,不知為何,鳥窠禪師九歲的時候,就來到寺院出家作童子了。到了二十一歲的時候,又來到了湖北荊州果愿寺受了具足戒,從而成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后來又來到了京城長安西明寺跟隨復禮法師學習《華嚴經》和《大乘起信論》。
在學習經論之時,為了指導鳥窠禪師禪修,復禮法師還把自己創作的《真妄頌》拿出來具體指導鳥窠禪師修禪。復禮法師的《真妄頌》在當時頗有名氣,也受到過教內很多高手的贊譽。頌曰:真法性本凈,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則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長懷懵玆理;愿為開玄妙,析之出生死。
這個偈頌所表達的佛理不錯,可是鳥窠禪師看后,卻馬上追問道:“初云何觀,云何用心?”看來,鳥窠禪師是想要追求書本背后所表達的真意啊。
復禮法師被鳥窠禪師一問,竟然半天沒想出話來回答。
鳥窠禪師看到復禮法師不能回答自己的問題,于是上前恭敬的給復禮法師叩了三個頭,然后就離開西明寺而去。
既然你不能回答我的問題,解除我的疑惑,那么我只有另外尋找名師解惑了。
正好在這個時候,徑山法欽禪師被唐代宗李豫下詔迎請到宮中說法,隨后李豫把法欽禪師安置在了長安章敬寺。這個時候大約是公元768年年底。
此時的法欽禪師受到了皇室的無比尊崇,并且成為了中國佛教史和中國禪宗史上,第一個在生前獲得皇帝敕號的僧人。
鳥窠禪師一看,自己所在的長安城里竟然來了這種高手,真是天賜良緣啊。
于是,鳥窠禪師立馬來到了章敬寺參拜法欽禪師。
鳥窠禪師九歲出家,至今已在寺院學習佛法約十八年,自然是有比較好的佛學根基的,再加上鳥窠禪師更想弄明白書本背后的東西,這就更適合禪宗的口味了。所以法欽禪師和鳥窠禪師一番交談,雙方都是非常的滿意。自然,鳥窠禪師從此后就跟著法欽禪師學習正宗的牛頭宗禪法了。
沒用多久,鳥窠禪師就從法欽禪師手中接過了牛頭宗的畢業證書。
法欽禪師在京城里只待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南下回到了杭州,鳥窠禪師自然也跟著回到了杭州。不過,因為鳥窠禪師已經獲得了畢業證書,所以,他沒有跟隨師父一起居住在徑山寺里,而是在杭州地界上四處行走江湖。
這天,鳥窠禪師來到了杭州西湖邊上的永福寺。當鳥窠禪師走進去的時候,永福寺里的僧人和那些佛教信徒正在為寺里的辟支佛塔舉辦法會。
當鳥窠禪師振動錫杖走進去的時候,法會上靈隱寺的韜光法師立即站出來呵斥道:“如此莊重的法會,你怎么可以振動錫杖發出聲音來干擾呢?”
鳥窠禪師馬上逼問道:“無聲誰知是會?”
韜光法師一聽,半天沒有想出話來回答,看來,他只是一個只能依經解義的法師而已,對于禪家的作略,他實在是無可奈何的呢。
鳥窠禪師一看對方跟自己不在一條線上,立即轉身就走了。
鳥窠禪師本就是杭州人,再加上現在又在杭州地界上四處游歷,對于杭州的山山水水自然是很清楚的。
這天,他又來到了杭州秦望山游歷。鳥窠禪師在山中一路游山玩水,正行走間,忽地看見旁邊有一棵異常高大的松樹,這棵松樹不僅枝干粗壯旁枝橫出,而且上面的枝條盤根錯節,別說鳥兒在上面作巢,就是一個人躺在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盤繞在一起的枝條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且更讓人高興的是,枝條上面的葉子,那是異常的茂盛啊,完全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樹葉蓋子籠罩在那里。
鳥窠禪師看得喜出望外,這哪兒是什么松樹啊,這分明就是一個天然的松房啊。
這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環境清幽,還有天然的松房,不在這里定居靜修,那實在是對不起自己的這個發現了。
于是,鳥窠禪師立即就順著枝干來到了大樹上那個天然的松房居住了下來。
從此以后,鳥窠禪師便以這棵松樹為家了。因為他長年累月棲息于樹上,人們便把他稱之為鳥窠禪師,他原來的法號道林,反而沒有幾個人稱呼了。
不過,這棵松樹是如此的龐大,大自然肯定不會讓鳥窠禪師一個人獨占的。這不,又有喜鵲飛來,就在鳥窠禪師旁邊的枝條上筑起了真正的鳥巢,和鳥窠禪師做起了真正同巢而居的鄰居。
喜鵲能在鳥窠禪師的身邊筑巢,自然是因為鳥窠禪師不僅毫無殺氣戾氣火氣,而是一團和氣一股暖氣一身清氣,不然的話,那個鳥兒敢在人旁筑巢而居呢。
不但如此,喜鵲和鳥窠禪師的關系那是非常好的,它們常常在鳥窠禪師身邊跳來跳去的,而且只要鳥窠禪師一招手,它們馬上就飛到鳥窠禪師手上來了。所以,有人又把鳥窠禪師稱之為鵲巢和尚。
鳥窠禪師在秦望山的松樹上定居沒多久,有個名叫吳元卿的本地人,在二十二歲時,竟然辭掉了在皇宮里的官職,來找鳥窠禪師出家為僧。
鳥窠禪師經不住他的軟磨硬泡,只好把他收下來作為侍者,并給他取了個“會通”的法號。
會通禪師出家后,在鳥窠禪師的指導下,不是在誦讀大乘經論,就是在修習禪定,反正是晝夜精進,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
可是會通禪師每天認真學習,刻苦修禪,轉眼間十六年過去了,會通禪師還是沒有悟道,自然也就無法獲得師父頒發的畢業證書。
會通禪師不由得心灰意冷,心想是不是自己這個學生不適合鳥窠禪師的牛頭宗禪法呢?那么,自己就換個老師試試吧。
于是,會通禪師背上小包袱,到鳥窠禪師的樹下來給師父辭行。
鳥窠禪師看到自己的侍者要走,于是問道:“會通啊,你這是要上哪兒去?。俊?/p>
會通禪師道:“弟子為法出家,可是在師父悉心指導下,十余年來都不能悟道,現在弟子準備行走江湖,到各處去學習佛法。”
鳥窠禪師不動聲色的道:“如果是佛法的話,我這兒也有一點點的啊?!?/p>
會通禪師道:“如何是師父的佛法?”
鳥窠禪師馬上從身上拈起一根布毛,并且送到嘴邊用嘴吹之。
會通禪師一見,不由得當下大悟玄旨,這才明白原來自己十六年來沒有白學啊。
鳥窠禪師吹布毛公案誕生后,引起了后來非常多的禪林高手的不同評唱。
北宋初期的神鼎洪諲禪師有天在給自己的學生上課時,把鳥窠禪師的這個公案給學生宣講了一遍后,然后馬上就從自己的身上也拈起一根布毛起來給學生們看,隨后也對著布毛吹了一下道:“會么?以后不得辜負老僧。”
北宋大溈懷秀禪師評唱道:“可惜這僧認他口頭聲色以當平生,殊不知自己光明蓋天蓋地?!?/p>
多年后大慧宗杲聽說大溈懷秀禪師的評語后,不由得不以為然的道:“大溈懷秀恁么批判,也未夢見鳥窠在?!?/p>
元朝的楚石梵琦禪師評唱道:“侍者能于拈起布毛處便喝,免致諸方檢點。我恁么道,也是為他閑事長無明?!?/p>
天寶真禪師評唱道:“鳥窠與么地,也是憐兒不覺丑,好與三十棒。何故?黃金自有黃金價,何必和沙賣與人。”
北宋枯木法成禪師作偈評唱道:
顧視顰眉落二三,那堪重把布毛拈。
承當直下便休去,眼里無筋舉世嫌。
南宋秀巖瑞禪師也作偈評唱道:
鳥窠拈起布毛吹,萬仞孤峰對落暉。
未舉已前先瞥地,早知不是丈夫兒。
會通禪師在鳥窠禪師那兒獲得畢業證書后,并沒有離開鳥窠禪師,而是一直留在當地照顧師父,直到鳥窠禪師圓寂后,會通禪師才來到杭州招賢寺定居弘法,所以禪宗典籍中便以招賢會通來尊稱之。
會通禪師在招賢寺弘法二十年后,遇上唐武宗在全國大規模滅佛,招賢寺被毀。會通禪師和一幫師兄弟來到鳥窠禪師的墓塔前拜別后,就進入深山隱居,從此后,就再也沒有人知道會通禪師的任何消息了。
公元822年10月,原本在朝中擔任中書舍人的白居易從京師來到杭州擔任杭州刺史。
白居易在當時,那可是天下的頭號大詩人,并且是中國詩歌史上,繼李白杜甫之后,又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白居易雖然是個文人并且是個政府的高級官員,但他同時還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所以,當白居易來到杭州后,便開始四處拜訪當地的高僧,自然,鳥窠禪師居住于樹上這種獨特的修行方式傳到白居易的耳朵里后,就更吸引了白居易的注意力。
于是,白居易來到了秦望山中拜訪鳥窠禪師。不過,當白居易站在樹下,真真切切的看到鳥窠禪師居身于樹枝上時,不由得替鳥窠禪師擔心起來:“師父啊,我看你所居之處非常的危險啊?!?/p>
鳥窠禪師卻反駁道:“刺史大人比我更危險啊?!?/p>
白居易不解的道:“弟子要名氣有名氣,要錢的話,家里也有點積蓄。而且弟子現在是坐鎮一方的地方大員,身份顯赫,隨從眾多,又有什么危險呢?”
鳥窠禪師道:“官場上個個勾心斗角爾虞我詐,而且每個人的貪嗔癡如同薪火相續越燃越猛,各種是非得失榮辱在心中來回煎熬,人們爭強好勝巧取豪奪相互碾壓之性也是從來就沒有半刻停留過。在這種環境下生存,能沒有危險嗎?”
對于這些東西,白居易在朝中那是深有體會啊,不然的話,他也不可能在京城里干得好好的,卻去主動要求到地方上來任職了。
看來,這個鳥窠禪師對于佛法人情都是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悟的啊。
于是,白居易又問道:“一日十二時中如何修行,便得與道相應?”
鳥窠禪師平靜的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p>
這個話語太簡單了嘛,而且完全沒有一個禪師那種奇言妙語之感。所以白居易道:“這個話,三歲小孩都曉得這樣說呢。”
鳥窠禪師道:“三歲孩兒雖道得,百歲老人行不得。”
不論是佛理禪道也好,人情世故也好,哪樣道理沒有書本講到過呢?哪樣道理大家不會口若懸河的說上半天呢?
可是說歸說,真正能做到言行一致的人又有幾個呢?
白居易聽后不由得感慨萬千,對著鳥窠禪師禮拜不已。禮拜完后,白居易馬上就要拜鳥窠禪師為師,鳥窠禪師推脫不掉,也就只好同意了。
白居易既然是當時天下頭號大詩人,面對眼前這種高明的禪師,自然是要賦詩舒懷的。于是,白居易馬上揮毫賦詩一首獻給鳥窠禪師。詩曰: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納麻衣稱道情。
曾結草庵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
鳥窠禪師問道:“你是白家的人嗎?”
白居易回道:“弟子白居易?!蔽医邪拙右?,自然是白家人啊。
鳥窠禪師接著道:“你的父親姓什么?”
白居易聽得一愣,我的父親還用問嗎,自然姓白啊。可是如此簡單的問題,師父不可能不知道???那么師父如此問話,自然是有他的用意的,可是這其中深含的玄機又是什么呢?
白居易雖然滿腹經綸,文才蓋世,可是對于這種禪宗的招數卻無可奈何。自然,他在鳥窠禪師面前無言以對。
回去后,白居易便在西湖邊上靠近秦望山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竹樓,以方便自己隨時可以找鳥窠禪師請教禪法。自然,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待了十九個月,還是跟隨鳥窠禪師學到了不少東西的。
白居易離開杭州回到京城任職后,有一天到一座寺廟游玩,看見有一名老僧在念經,白居易于是上前問道:“師父今年多大了?。俊?/p>
老僧回答道:“貧僧八十五歲了。”
白居易繼續問道:“你念了多少年的經書了?”
老僧回答道:“我念了六十年了。”
白居易立即逼問道:“少見啊,實在是少見啊。不過,出家自有本分事,作么生是師父的本分事?”
這個老僧一聽,半天不曉得該如何回答??磥?,他也只是一個只能照本宣科念念經文的僧人而已,縱使他念了六十年經。
白居易看到這個老僧不能回答自己的問題,于是馬上寫了一首詩道:
空門有路不知處,頭白齒黃猶念經。
何年飲著聲聞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如此看來,白居易在鳥窠禪師那里學習了一年多,還是有些心得的呢。
唐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24年)二月十日,鳥窠禪師忽然告訴守在身邊的會通禪師道:“我和這個世界的緣分現在已經到頭了?!痹捯魟偮?,鳥窠禪師就坐在那兒圓寂了,享年八十四歲。
鳥窠禪師圓寂后,他的弟子們就在秦望山中修建墓塔,安置了鳥窠禪師。不過,世事滄桑,現在鳥窠禪師的墓塔,已經在這個世界徹底沒有任何的蹤影。
和尚頭上的點叫做什么名字?
出家人頭上點,叫做戒疤。
燒戒疤,又稱燃頂。受戒時在頭頂上燃上九個或十二個香疤,因為是在受戒時燃的,故稱戒疤,是漢僧受戒的一種標記。燃頂燒香疤的作法,有大乘經論作為依據。
如《梵網經》四十八輕戒之第十六條說:“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說:“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于如來形像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又《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有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身、燒臂供養諸佛?!?
從這幾段經文的內容,說明了原來燒身有二重意義:一、是用以表伸至高無上的供養;二、為了消除業障。至于燃燒的位置,則不局限于頭頂,身、臂、指都是可以的。
有的和尚頭頂上有一些經香火燒灼而留下的疤痕,這是漢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種明顯的外在標志,于是很多人都誤認為凡和尚都要燒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時代故事的電影或電視片里,出現在銀幕或屏幕上的和尚們都煞有介事地“燒”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歷史知識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實,佛教是不興燒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沒有在受教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國漢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頭頂上也不會出現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傳戒時,規定受戒的人部必須用香火灼燒頭頂和手指,以顯示虔誠信佛的決心。這就是中國漢地僧人受戒時燒戒疤的開始。
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擴大會議作出了《關于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該決議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后一律廢止”。從此以后,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點的時候不是用一般你們見到的香,而是用藥末捏成2厘米左右的圓錐體,在頭上點燃,快到肉的時候用木片壓滅.后來的幾天里,就要不停的走動讓血氣運行,還要喝豆漿,就是讓點的地方灌膿.好了以后就成了不長頭發的一個圓點疤痕.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