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河內太守李敏為什么惡度所為的簡單介紹
今天給各位分享故河內太守李敏為什么惡度所為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漢末諸侯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位,卻先于三國前開創一獨立王國,他是何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趁亂起兵,割據一方。而除了后來三分天下的魏吳蜀三家以外,諸如武藝超群的呂布、出身名門的袁紹、袁紹等各路諸侯,大都在連年的征戰中走向覆滅。
有意思的是,在眾多漢末諸侯當中,有一位存在感極低的諸侯——公孫度,出身微寒的他卻在各路諸侯殺伐不休時就在遼東地區開創了一獨立王國,不僅早在三國鼎立前就獨霸一方,而且這一獨立王國還維持了幾十年,就連以奸雄自詡的曹操都拿這位存在感很低的諸侯沒辦法,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小吏出身,借勢上位
據《后漢書》記載:
“公孫度,字升濟,遼東襄平人也。”
而公孫度之所以會成為遼東人,竟是因為他的父親公孫延在中原犯了事,不得不逃到遼東來避難。客居遼東的公孫家雖然入籍,卻在當地沒有什么勢力。
公孫度長大成人后,只能在郡里做個小官吏,迎來送往,似乎看不到什么前途。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當時的遼東太守公孫琙有一個兒子名為公孫豹,不幸因病夭折。而公孫度早年曾名為公孫豹,而且年齡與郡守的兒子大致相仿,公孫琙偶然看到了這位酷似王子的公孫度,“見而親愛之”。
于是,公孫琙開始熱切地栽培公孫度,不僅給他找來名師教授他學問,還親自給他物色妻子,幫助他成家立業。就這樣,公孫度無比幸運地借助太守大人的愛護和栽培,改變了自己命運,得到了向上晉升的機會。
同鄉推舉,鎮守遼東
在太守的悉心栽培下,學業有成的公孫度得到了朝廷的征辟,離開遼東入朝任職。公孫度入朝后擔任尚書郎,看到了更為廣闊的世界,但也正是在朝為官這段日子里,公孫度看到了朝廷的腐朽與虛弱。
后來,公孫度計劃離開朝廷外出任職,公孫度原本得以升任冀州刺史,卻因為流傳有作亂的謠言而被罷免。所幸公孫度的同鄉好友徐榮在董卓手下擔任中郎將,恰逢遼東太守出現空缺,于是徐榮出面順水推舟推舉公孫度為遼東太守。
當時,漢末各路諸侯都以討伐董卓為名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只有公孫度反而是憑借著董卓的任命得以擔任遼東太守,自此開始了自己的事業。或許正是由于公孫度與各路諸侯的軌跡背道而馳,又或許是遼東地處偏遠,公孫度陰差陽錯地成為存在感很低的一路諸侯,卻最終悶聲發大財。
整肅豪強,威震遼東
公孫度出任遼東太守后,由于他之前的小吏身份和上位的原因在遼東人盡皆知,當地的許多人都瞧不起這位新任太守,豪強們對他更是嗤之以鼻。公孫度在這方面可謂睚眥必報,剛一上任,就抓捕了曾經欺負自己的襄平縣令公孫昭,將他于鬧市之中鞭打至死。
此后,公孫度又羅列罪名,先后抓捕了遼東地區的百余家豪強,統統予以誅殺。一方面,公孫度狠辣的手段為自己在遼東地區建立了極高的微信,再也沒有人敢對他無禮;另一方面,公孫度也借此機會掃除了遼東地區的豪強勢力,為自己獨霸一方奠定了基礎。
東征西討,割據一方
在對內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后,公孫度不滿足于遼東的疆域,開始了開疆拓土的征戰。當時,與遼東接壤的高句麗,國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斗,好寇鈔",常常為禍遼東。公孫度在擔任小官吏期間就對高句麗有所了解,此時手握遼東軍政大權的公孫度決定將擴張矛頭指向高句麗。
經過一番戰斗,高句麗向公孫度表示臣服,此后,公孫度又先后出兵攻打扶余、富山、烏丸等地,開疆拓土,形成了“雄張海東”的局面,威震海外各國。就在關內諸侯為地盤爭斗不休的時候,公孫度卻早早地憑借著日漸強大的勢力割據一方,無人敢犯。
招攬人才,自立為王
由于中原地區的動蕩不安,許多有識之士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逃往遼東避難,如管寧、太史慈等人,就主動投向遼東避難。公孫度趁機招撫流民,招攬人才,謀求更大的發展。公孫度任用士人王烈,“使遼東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商賈之人,市不二價”,呈現出一片難得的景象。
正因如此,公孫度眼見自己勢力強盛,又得到眾人擁護,有意在遼東自立為王。于是,公孫度在遼東改變行政規劃,把偌大的遼東分為幾個郡進行治理,自己則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甚至設立祖廟,舉行只有天子才有資格進行的郊祭禮儀,遼東儼然成了獨立王國。
曹操曾經派遣使者加封公孫度為武威將軍、永寧鄉侯,公孫度卻對曹操的賞賜嗤之以鼻,公然聲稱“我王遼東,何永寧也”,把曹操給予的印綬鎖進了倉庫中。
作威作福,壽終正寢
此后,公孫度在遼東地區的聲望達到頂點,而他對此仍然感到不滿足。于是,公孫度趁著中原各諸侯征戰不休,又派遣部隊渡海攻取山東半島的萊州等地,在當地設立營州刺史聽命于自己,把手伸到了中原地區。
而在已成了獨立王國的遼東地區,公孫度更是日漸驕橫,開始作威作福起來。原河內太守李敏只是因為沒有接受公孫度的任命出來做官,就被他下令誅殺滿門,來遼東避難的名士們也被他相繼監視,噤若寒蟬。
建安九年,以一己之力開創遼東獨立王國的公孫度因病去世,結束了他的傳奇人生。而公孫家此后在遼東割據五十余年,直到魏明帝時期才被消滅。
縱觀公孫度的一生,以小官吏起家,卻陰差陽錯地憑借著太守和同鄉的幫助得以成為一路諸侯,此后又一步一步地建成了自己的獨立王國。雖說存在感很低,開創基業卻早于后來鼎足而立的三家勢力,應當說讓人看到了他不亞于其他人的雄才偉略,也更讓人體會到“時勢造英雄”的魔力。
文言文閱讀 陳壽《三國志·魏書》 公孫度,字升濟
三國志·魏書·公孫度傳
【原文】
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也。度父延,避吏居玄菟,任度為郡吏。時玄菟太守公孫□,子豹,年十八歲,早死。度少時名豹,又與□子同年,□見而親愛之,遣就師學,為取妻。
后舉有道,除尚書郎,稍遷冀州刺史,以謠言免。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度起玄菟小吏,為遼東郡所輕。先時,屬國公孫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為伍長。度到官,收昭,笞殺于襄平市。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無恩,皆以法誅,所夷滅百余家,郡中震栗。
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初平元年,度知中國擾攘,語所親吏柳毅、陽儀等曰:“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時襄平延里社生大石,長丈余,下有三小石為之足。
或謂度曰:“此漢宣帝冠石之祥,而里名與先君同。社主土地,明當有土地,而三公為輔也。”
度益喜。故河內太守李敏,郡中知名,惡度所為,恐為所害,乃將家屬入于海。度大怒,掘其父頉,剖棺焚尸,誅其宗族。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父延為建義侯。立漢二祖廟,承制設□墠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太祖表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度曰:“我王遼東,何永寧也!”藏印綬武庫。度死,子康嗣位,以永寧鄉侯封弟恭。是歲建安九年也。
十二年,太祖征三郡烏丸,屠柳城。袁尚等奔遼東,康斬送尚首。語在武紀。封康襄平侯,拜左將軍。康死,子晃、淵等皆小,眾立恭為遼東太守。文帝踐阼,遣使即拜恭為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追贈康大司馬。
初,恭病陰消為閹人,劣弱不能治國。太和二年,淵脅奪恭位。明帝即【位】拜淵揚烈將軍、遼東太守。淵遣使南通孫權,往來賂遺。權遣使張彌、許晏等,赍金玉珍寶,立淵為燕王。淵亦恐權遠不可恃,且貪貨物,誘致其使,悉斬送彌、晏等首,明帝于是拜淵大司馬,封樂浪公,持節、領郡如故。使者至,淵設甲兵為軍陳,出見使者,又數對國中賓客出惡言。
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毌丘儉等赍璽書徵淵。淵遂發兵,逆於遼隧,與儉等戰。儉等不利而還。淵遂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節,假鮮卑單于璽,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二年春,遣太尉司馬宣王征淵。六月,軍至遼東。淵遣將軍卑衍、楊祚等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馀里。宣王軍至,令衍逆戰。宣王遣將軍胡遵等擊破之。宣王令軍穿圍,引兵東南向,而急東北,即趨襄平。衍等恐襄平無守,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遣衍等迎軍殊死戰。復擊,大破之,遂進軍造城下,為圍塹。會霖雨三十馀日,遼水暴長,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雨霽,起土山、脩櫓,為發石連弩射城中。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將軍楊祚等降。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十丈,從首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壬午,淵眾潰,與其子脩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城破,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悉平。
初,淵家數有怪,犬冠幘絳衣上屋,炊有小兒蒸死甑中。襄平北巿生肉,長圍各數尺,有頭目口喙,無手足而動搖。占曰:“有形不成,有體無聲,其國滅亡。”始度以中平六年據遼東,至淵三世,凡五十年而滅。
【譯文】
公孫度字升濟,本是遼東襄平人。公孫度的父親公孫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孫度卻做了郡吏。當時玄菟太守公孫王或的兒子公孫豹年方十八,但卻早折了。公孫度少時也叫豹,又與公孫王或的兒子年齡相仿,公孫王或一見到他,就喜歡上了他,送他去學習,并為他娶了妻。
后來又向別人舉薦,讓他任尚書郎,后來又升為冀州刺史,但因謠言,旋即被罷免。同鄉徐榮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將,他推薦公孫度做了遼東太守。但因公孫度是從玄菟的小官吏發跡的,所以遼東郡的人都很瞧不起他。在這之前,遼東屬國的公孫昭為鎮守襄平的縣令,他讓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做伍長。公孫度一上任,就將公孫昭抓了起來,在襄平市中鞭打而死。郡中豪門望族如田韶等家,與他無怨無仇,卻都被他找借口殺了。被他弄得家破人亡的,有一百多家,郡中人個個驚恐萬狀。
他又東征高句驪,西征烏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公孫度得知中原一帶正處于動亂之中,便對他親信部下柳毅、陽儀說:“漢皇室將要覆滅,我到了與各位商量奪取皇位的時候了。”當時襄平縣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長了一塊大石頭,長一丈多,下面有三塊小石頭做它的足。
有人對公孫度說:“這塊石頭的形狀與漢宣帝的皇冠相似,它所在的延里,又與你父親的名字相同。社是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應該擁有天下的土地,而有三公作為輔佐。”公孫度更加高興。原河內太守李敏,在郡中知名度很高,他反對公孫度的所作所為,又惟恐公孫度加害自己,于是帶領全家遷居到了一處海島。公孫度得知后,大為惱怒,掘開李父的墳,打開棺材焚燒尸體,又誅滅了李氏宗族。他分遼東郡為遼西和中遼兩郡,分設太守之職,渡海收取東萊各縣,設營州刺史;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孫延為建義侯。為漢朝的兩位祖先立廟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設壇,在郊外祭祀天地,親耕藉田,治理軍隊,出行時坐著皇帝才能坐的鑾駕,帽子上懸垂著九條玉串,以頭戴旄帽的騎兵為羽林軍。太祖征召公孫度做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說:“我在遼東稱王,要永寧干什么呀!”將印綬藏于武器庫中。公孫度死,其子公孫康繼承父位,將永寧鄉侯封給了弟弟公孫恭。這年是建安九年(204)。
建安十二年(207),太祖帶兵征討三郡烏丸,在柳城大戰一場,袁尚等人逃到遼東。公孫康斬了袁尚,將其首級獻給太祖,這件事在《武帝紀》中另有記載。太祖任命公孫康為右將軍,封襄平侯。公孫康死的時候,其子晃、淵等年紀尚小,大家于是擁推公孫恭為遼東太守。文帝即位,任命公孫恭為車騎將軍,授以符節,封平郭侯,追贈公孫康為大司馬。
當初,公孫恭因病漸漸變成了閹人,不能治理地方。太和二年(228),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逼迫他讓了位。明帝即位,任命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公孫淵派人到南方去聯絡孫權,帶去很多禮物。孫權派使者張彌、許晏等人帶來金銀珠寶,立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又怕離孫權太遠依靠不上,且貪圖財物,引誘孫權的使者張彌、許晏到來,將他們殺掉,把首級獻給明帝。明帝于是任命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還讓他繼續持節任遼東太守,統領諸郡。明帝的使者到來,公孫淵領帶甲士兵,以軍陣相迎,然后才出來見使者,又數次對陪伴的國內賓客口出惡言。
景初元年(237),明帝又一次派幽州刺史毋丘儉等帶著書信印章去征召公孫淵。公孫淵聞訊,立刻發兵,在遼隧阻擊毋丘儉,并與之激戰。毋丘儉見形勢對己不利,便退兵。公孫淵于是自立為燕王,設置了百官,派使者拿著符節,借了鮮卑單于的王印,給邊疆少數民族加封晉爵,并引誘鮮卑人去侵擾北方地區。
景初二年(238)春,明帝派太尉司馬宣王征討公孫淵。六月,部隊到達遼東。公孫淵派將軍卑衍、楊祚等率步、騎共一萬多人駐守遼隧,在周圍挖壕溝二十多里。宣王的軍隊到了遼隧,公孫淵命令卑衍挑戰。宣王派將軍胡遵與他對陣,卑衍大敗。宣王命令軍士們突破卑衍的圍塹,引兵向東南進發,然后突然調頭東北,直趨襄平。卑衍等將領惟恐襄平沒有守城的軍隊,連夜趕往襄平增援。行軍至首陽山,公孫淵又下令與宣王進行一場殊死較量,這次,卑衍又大敗。宣王于是領兵直奔遼隧城下,挖好了壕溝。正巧當時連日大雨,三十幾天不停,遼水暴漲,宣王的運輸船可以從遼口直駛到遼隧城下。雨一停,宣王立即在城周圍堆起土丘,造望樓,準備了大量的石頭,用弩弓直向城中發射。公孫淵又怕又急。城中糧食吃盡,開始人吃人,死者不計其數。楊祚等投降。八月的一天晚上,一顆長約十丈的大流星,從首山的東北面墜入襄平城的東南面。沒多久,公孫淵全軍潰敗,他與兒子公孫修帶著數百騎兵向東南突圍而逃。宣王的大軍在后面窮追不舍,在流星墜地的地方,殺死了公孫淵父子。遼隧城被攻破,相國以下的數千名官吏被斬首,公孫淵的首級被送到了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等地也相繼平定。
當初,公孫淵家中幾次出現異樣:狗著官服、戴官帽上了房;做飯時有小孩被蒸死在鍋中。襄平北市長出一塊肉,周長數尺,有頭有眼有口,沒有手腳,但能移動。占卜的說:“有形但不完全成形,有頭部的各器官但不能發聲,這種怪事出現在哪國,哪國就該滅亡了。”當初公孫度在中平元年(189)據有了遼東,到公孫淵共是三代,歷五十年而滅亡。
《三國志》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2)
初平四年,太祖征謙,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謙退守郯。太祖以糧少引軍還。興平元年,復東征,略定瑯邪、東海諸縣。謙恐,欲走歸丹楊。會張邈叛迎呂布,太祖還擊布。是歲,謙病死。
張楊字稚叔,云中人也。以武勇給并州,為武猛從事。靈帝末,天下亂,帝以所寵小黃門蹇碩為西園上軍校尉,軍京都,欲以御四方,征天下豪杰以為偏裨。太祖及彭紹等皆為校尉,屬之。并州刺史丁原遣楊將兵詣碩,為假司馬。靈帝崩,碩為何進所殺。楊復為進所遣,歸本州募兵,得千余人。因留上黨,擊山賊。進敗,董卓作亂。楊遂以所將攻上黨太守于壺關,不下,略諸縣,眾至數千人。山東兵起,欲誅卓。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復與匈奴單于于夫羅屯漳水。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楊與俱去。紹使將麴義追擊于鄴南,破之。單于執楊至黎陽,攻破度遼將軍耿祉軍,眾復振。卓以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天子之在河東,楊將兵控安邑,拜安國將軍,封晉陽侯。楊欲迎天子還洛,諸將不聽;楊還野王。建安元年,楊奉、董承、韓暹挾天子還舊京,糧乏。楊以糧迎道路,遂至洛陽。謂諸將曰:“天子當與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楊當捍外難,何事京都?”遂還野王。即拜為大司馬。楊索與呂布善。太祖之圍布,楊欲救之,不能。乃出兵東市,遙為之勢。其將楊丑,殺楊以應太祖。楊將眭固殺丑,將其眾,欲北合袁紹。太祖遣史渙邀擊,破之于犬城,斬固,盡收其眾也。
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也。度父延,避吏居玄菟,任度為郡吏。時玄菟太守公孫琙,子豹,年十八歲,早死。度少時名豹,又與琙子同年,琙見而親愛之,遣就師學,為取妻。后舉有道,除尚書郎,稍遷冀州刺史,以謠言免。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度起玄菟小吏,為遼東郡所輕。先時,屬國公孫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為伍長。度到官,收昭,笞殺于襄平市。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無恩,皆以法誅,所夷滅百余家,郡中震栗。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初平元年,度知中國擾攘,語所親吏柳毅、陽儀等曰:“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時襄平延里社生大石,長丈余,下有三小石為之足。或謂度曰:“此漢宣帝冠石之祥,而里名與先君同。社主土地,明當有土地,而三公為輔也。”度益喜。故河內太守李敏,郡中知名,惡度所為,恐為所害,乃將家屬入于海。度大怒,掘其父冢,剖棺焚尸,誅其宗族。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父延為建義侯。立漢二祖廟,承制設壇壇墠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太祖表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度曰:“我王遼東,何永寧也!”藏印綬武庫。度死,子康嗣位,以永寧鄉侯封弟恭。是歲建安九年也。
十二年,太祖征三郡烏丸,屠柳城。袁尚等奔遼東,康斬送尚首。語在《武紀》。封康襄平侯,拜左將軍。康死,子晃、淵等皆小,眾立恭為遼東太守。文帝踐阼,遣使即拜恭為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追贈康大司馬。
初,恭病陰消為閹人,劣弱不能治國。太和二年,淵脅奪恭位。明帝即位拜淵揚烈將軍、遼東太守。淵遣使南通孫權,往來賂遺。權遣使張彌、許晏等,赍金玉珍寶,立淵為燕王。淵亦恐權遠不可恃,且貪貨物,誘致其使,悉斬送彌、晏等首。明帝于是拜淵大司馬,封樂浪公,持節、領郡如故。使者至,淵設甲兵為軍陳,出見使者,又數對國中賓客出惡言。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毋丘儉等赍璽書征淵。淵遂發兵,逆于遼隧,與儉交戰,儉等不利而還。淵遂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節,假鮮卑單于璽,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二年春,遣太尉司馬宣王征淵。六月,軍至遼東。淵遣將軍卑衍、楊祚等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余里,宣王軍到,令衍逆戰。室王遣將軍胡遵等擊破之。宣王令軍穿圍,引兵東南向,而急東北,即趨襄平。衍等恐襄平無守,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遣衍等迎軍殊死戰。復擊,大破之,遂進軍造城下,為圍塹。會霖雨三十余日,遼水暴漲,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雨霽,起土山、修櫓。為發石連駑射城中。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將軍楊祚等降。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十丈,從首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壬午,淵眾潰,與其子修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城破,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悉平。
初,淵家數有怪。犬冠幘絳衣上屋,炊有小兒蒸死甑中。襄平北市生肉,長圍各數尺,有頭目口喙,無手足而動搖。占曰:“有形不成,有體無聲,其國滅亡。”始度以中平六年據遼東,至淵三世,凡五十年而滅。
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余人。博陵張牛角亦起眾,自號將兵從事,與燕合。燕推牛角為帥,懼攻癭陶。牛角為飛矢所中,被創且死。令眾奉燕,告曰:“必以燕為帥。”牛角死,眾奉燕,故改姓張。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其后人眾寢廣,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谷皆相通,其小帥孫輕、王當等,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征,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是后,董卓遷天子于長安,天下兵數起,燕遂以其眾與豪杰相結。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燕遣將杜長等助瓚,與紹戰,為紹所敗,人眾稍散,太祖將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師,拜平北將軍。率眾詣鄴,封安國亭侯,邑五百戶。燕薨,子方嗣。方薨,子融嗣。
張繡,武威祖厲人,驃騎將軍濟族子也。邊章、韓遂為亂涼州,金城麴勝襲殺祖厲長劉雋。繡為縣交,間伺殺勝,郡內義之。遂招合少年,為邑中豪杰。董卓敗,濟與李傕等擊呂布,為卓報仇。語在《卓傳》。繡隨濟,以軍功稍遷至建忠將軍,封宣威侯。濟屯弘農,士卒饑餓,南攻穰,為流矢所中死。繡領其眾,屯宛,與劉表合。太祖南征,軍淯水,繡等舉眾降。太祖納濟妻,繡恨之。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計漏,繡掩襲太祖。太祖軍敗,二子沒。繡還保穰。太祖比年攻之,不克。太祖拒袁紹于官渡,繡從賈詡計,復以眾降。語在《詡傳》。繡至,太祖執其手,與歡宴,為子均娶繡女,拜揚武將軍。官渡之役,繡力戰有功,遷破羌將軍。從破袁譚于南皮,復增邑,凡二千戶。是時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諸將封未有滿千戶者,而繡特多。從征烏丸于柳城,未至,薨,謚曰定侯。子泉嗣,坐與魏諷謀反誅,國除。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將兵擊漢中太守蘇聞,魯遽襲修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于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遂就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貢獻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魯為漢寧王。魯功曹巴西閻圃諫魯曰:“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上匡天子,則為桓、文,次及竇融,不失富貴。今承制署置,勢足斬斷,不煩于王。愿且不稱,勿為禍先。”魯從之。韓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
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關出武都征之,至陽平關。魯欲舉漢中降。其弟衛不肯,率眾數萬人拒關堅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魯聞陽平已陷,將稽顙(歸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輕;不如依杜灌赴樸胡相拒,然后委質,功必多。”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鄭,甚嘉之。又以魯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魯盡將家出,太祖逆拜魯鎮南將軍,待以客禮,封閬中侯,邑萬戶。封魯五子及閻圃等皆為列侯。為子彭祖取魯女。魯薨,謚之曰原侯。子富嗣。
評曰:公孫瓚保京,坐待夷滅。度殘暴而不節,淵仍業以載兇,只足覆其族也。陶謙昏亂而憂死。張楊授首于臣下,皆擁據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無可論者也。燕、繡、魯舍群盜,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則于彼為愈焉。
關于故河內太守李敏為什么惡度所為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