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校勘記(怎么寫校勘記)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寫校勘記,以及怎么寫校勘記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校勘記的點校說明
古籍校勘完畢,一般需要撰寫一篇點校說明,向讀者介紹該書的基本概況、校勘的依據和出校的原則及對校文的處理情況等內容,便于讀者閱讀與利用。點校說明的位置,可置于書前,亦可放于書后。放于書前者,一般稱點校說明,或名凡例、敘言、前言;置于書后者,一般稱校后記,或名跋。從其篇幅長短而言,書于前者宜短,書于后者可長。若書中校注兼備者,則多稱校注說明或校注后記。
點校說明的撰寫,應做到條理清楚,簡明扼要。一篇完整的點校說明,應包括以下內容:①作者生平簡介;②著作年代、流傳情況、學術思想及對后世的影響;③版本源流系統;④底本和校本的選擇及各本中存在的主要問題;⑤校勘本書引用的資料及汲取前人的校勘成果;⑥校勘體例和原則,包括對錯誤性異文、非錯誤性異文、難以判定是非的異文的處理方式;⑦其他方面,如版本簡稱或引書簡稱等。上述各項內容,根據所校古籍的具體情況不同,可詳可略。
校后記的內容,亦應包括作者生平、成書年代、流傳情況、版本源流、學術評價、社會影響等情況。其篇幅長短不一,短者可數百字至幾千字,長者可達數萬字。如《諸病源候論校注》、《黃帝內經素問校注》、《針灸甲乙校注》等書,不僅前有校注說明,而且后有校注后記。其校注后記的篇幅均較校注說明長。其中張燦玾教授為《針灸甲乙經校注》撰寫的校注后記長達5萬余字。內容包括:①《甲乙經》作者生平及成書年代,②《甲乙經》的名稱及卷數,③《甲乙經》版本源流及現存本一般情況,④《甲乙經》主要內容及體例結構,⑤對林億等新校正基本情況的解析,⑥《甲乙經》的主要貢獻及對后世的影響,⑦歷代整理研究《甲乙經》概況,⑧本次整理的幾點說明,⑨本次中醫古籍整理緣起與工作概況等,內容翔實,學術價值很高。
疑衍 是什么意思
“疑衍”是常用的校勘術語,屬于傾向校勘語
多用于說明沒有把握確定錯誤的異文,但校者有傾向性意見者。
常用的還有有:"疑誤"、"疑脫"、"疑衍"、"疑倒"、"當作"、"當改"、"當刪"或"義長"、"義勝"等
凡底本字多,而疑為衍文者,可記作:某 某本或某書某卷某篇無,疑衍。如《針灸甲乙經校注》卷二第一:"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注:"別也,《太素》無。按此段文字有韻,所與上下'下'相協,皆上古音魚韻平聲,故'別也'二字疑衍。"
校勘記
校勘記的書寫沒有固定的格式,習慣上大致有這樣幾種方式:
①凡文字有不同的, 寫為:“某, 一本作某”(一般應具體寫明版本名稱)。
②凡脫離文字的, 寫為:“某本某下有某字。”
③凡文字有衍文(即多余的),寫為:“某本無某字。”或“某字衍。”
④凡文字顛倒而可以通的,寫為:“某本某某二字互乙”;或顛倒而不通的,寫為:“某某二字衍,當從某本作某某。”
⑤凡文字可判斷其錯誤的,寫為:“某當作某。”凡不能定其誤的,寫為:“某疑當作某。”
⑥文句前后倒置的,寫為:“某本某句在某句下。”
明世宗朱厚熜有過幾任皇后?分別是什么下場?
在世人看來,皇后是被一國尊崇后,皇宮中除皇帝外最尊貴的人,享有豐富的生活和人們的尊敬,可以說是國家中最幸福的人。 但實際上,不是所有皇后的生活都很幸福。 她們也可能面臨比普通人更大的風險。 例如,嘉靖皇帝的三個皇后就是這樣。 她們沒有好下場,一個被嚇到,一個被幽禁,另一個被活活燒死,其實校對的方法很簡單。
就是對照中研院出版的《明世宗實錄校勘記》(以下簡稱《校勘記》),逐條檢索并謄寫在腳注中。 由于這次的調查記載在腳注中,因此如果認為《校勘記》明顯錯誤,將據此進行修正。 我的原則是,如果《校勘記》是可以明確變更的內容,就直接修改《館本》的某個地方,并記錄在腳注中,遇到舊學校變更或可疑、可疑的地方,進行修改,并填寫腳注。
如果由于書籍的差異而不清楚《校勘記》的詳細信息,請在腳注中填寫其他版本的書籍說明,例如:升廣西按察司僉事李楳為貴州布政司右參議,永平知府毛思義為陜西按察司副使。 本處《校勘記》記載“三本使之下有司字,是也”。 修改原文并標記在腳注中,如有監宸濠謀反案正德十四年扎營擒拿,屢立緝拿犯人。
本所《校勘記》注明舊校曾在此工作,修改原文并記入腳注。 例如,給塔山前衛的女直都督迅速黑忒、弗提衛都督王加奴大帽子金帶,建州左衛門都督脫下元保紫的蛇衣,也從其委托。 這里《校勘記》寫著《廣本》衛下有女真二字,如果不知道詳細情況,請在腳注中填寫其他版本書中的說明,另外,如果發現未修正為《校勘記》但明顯錯誤的地方,請注明“校閱者注”進行修正。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