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歲表達了詩人怎么樣的感情(己亥雜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大家好,關于己亥歲表達了詩人怎么樣的感情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己亥雜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已亥歲古詩揭示了什么?
已亥歲古詩描繪了晚唐時期社會戰亂頻仍、人民流離失所的末世景象,深刻揭露了當時朝野上下動蕩混亂的現狀,國家百姓已淪為權謀者爭權奪利的犧牲品,表達了詩人對戰亂的痛心和對人民的同情。
任何人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以及這個死氣沉沉去,缺乏生機的社會現狀,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痛心,曹松更是在自己的《己亥歲》中將這種社會的現實描寫的淋漓盡致,并且也用鏗鏘有力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情緒。
已亥歲表達了什么感情
我就直接百科里摘過來了,你直接總結下就可以了。
《己亥歲感事》 唐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譯文】
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繪入戰圖,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請你不要再提封侯的事情了,一將功成要犧牲多少士卒生命!
【賞析】
此詩題作《己亥歲》,題下注:“僖宗廣明元年。”按“己亥”為廣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詩大約是在廣明元年追憶去年時事而作。“己亥歲”這個醒目的詩題,就點明了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政治現實。
安史之亂后,戰爭先在河北,后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詩句不直說戰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戰亂而來的是生靈涂炭。“樵”打柴,“蘇”割草。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于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今亦不可復得。用“樂”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尋味。
古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戰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死亡。這是血淋淋的現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里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后兩句沉痛的呼告。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里“封侯”之事,是有現實針對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歲”)鎮海節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功績”,受到封賞,無非“功在殺人多”而已。令人聞之發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了。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語調比言“請”更軟,意謂: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將功成萬骨枯”。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張《吊萬人冢》)它不僅同之句相比,字數減半而意味倍添。樣含有“將軍夸寶劍,功在殺人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實內容;還更多一層“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李白《戰城南》)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己亥歲這首詩深刻地揭示了什么 己亥歲這首詩揭示的道理
1、《己亥歲》深刻揭示出唐代末年動蕩、混亂的社會現狀以及生靈涂炭的社會現實,揭示出戰爭殘酷的本質以及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全詩表現了戰爭對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和浩劫,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批判以及對和平的呼吁。
2、安史之亂后 ,戰爭先在河北,后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為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 ”。詩句不直說戰禍殃及江漢流域 (澤國 ),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 ,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 戰圖 ”,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 ,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