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闕秋生畫角哀如何解(秋到邊城畫角哀)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城闕秋生畫角哀如何解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秋到邊城畫角哀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整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您好,
完整解釋為:
城墻上的角聲仿佛也在哀痛,沈園已經不是原來的亭臺池閣。那座令人傷心的橋下,春水依然碧綠,當年這里我曾經見到她美麗的側影驚鴻一現。
她去世已經四十年有余,我連夢里也見不到,沈園的柳樹和我一樣都老了,連柳綿都沒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行將就木,仍然來此憑悼,淚落潸然。
希望能幫助到您,圣誕節即將到來,祝您圣誕節快樂。
望采納。
╰⌒向ㄖ葵丶
杜甫的詩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解】:
1、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
2、感時句:因感嘆時事,見到花也會流淚。
3、渾:簡直。
4、不勝簪:因頭發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
頭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評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后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注解】:
1、李龜年:唐代著名的音樂家,受唐玄宗賞識,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為歧王。
3、崔九:就是崔滌,當時擔任殿中監。
【韻譯】:
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
沒有想到,在這風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時節,能巧遇你這位老相熟。
【評析】:
??詩是感傷世態炎涼的。李龜年是開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后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蘅塘退士評為:“少陵七絕,此為壓卷。”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評析】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
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于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不是嗎?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樣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云散天晴,那「潤物」就很不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第三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樣黑。好呀!看起來,準會下到天亮。
尾聯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樹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樣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顯然是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分明是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得多么生動!
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和那些朱門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難道不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嗎?
《野老》杜甫
詩的前四句寫草堂之景,筆觸悠閑疏淡,詩句好象信手拈來似的。開頭“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稱。江岸回曲,竹籬茅舍,此時詩人正在草堂前的江邊漫步觀賞。“柴門”一句妙在寫得毫不費力。這個柴門好象是隨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這里拐了個彎,就迎江安個門吧,方位不正也無所謂,一切任其自然。而那邊澄碧的百花潭中,漁民們正在歡快地下網捕魚呢。“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也許因為江流回曲,適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著晚霞,紛紛在此靠岸了。這四句,是詩人野望之景,出語那么純真自然,猶如勾畫了一幅素淡恬靜的江村閑居圖,整個畫面充滿了村野之趣,傳達了此時此刻詩人的閑適心情。然而杜甫并不是一個超然物外的隱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來了。
“長路”承上“賈客船”而來,接得極自然。杜甫有詩云:“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四首》),大概就指這些“賈客船”。正是這些“萬里船”,擾亂了他平靜的心境,令人想起那漫漫長途。這“長路”首先把他的思緒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弟妹,他常想順江東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條“長路”:北上長安,東下洛陽,重返故里。然而劍門失守,不僅歸路斷絕,而且整個局勢是那樣緊張危急,使人憂念日深。在這迷惘痛苦之中,他仰頭見到白云,不禁發出一聲癡問:“片云何意傍琴臺?”琴臺是成都的一個名勝,相傳為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壚賣酒的地方,此代指成都。“片云”用以自喻,意思是:自己浮云般的飄泊之身,為何留滯蜀中呢?首先當然是戰亂未平,兵戈阻絕。但又是誰把他趕出朝廷,剝奪了他為國效力的機會呢?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云傍琴臺,本是自然現象,無須怪問。因而這一問好似沒頭沒腦,也無法回答,其實正表達了詩人流寓劍外、報國無門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亂心情。
尾聯二句,傳出了詩人哀愁傷感的心情。詩人感嘆去年洛陽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復,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視耽耽。蜀中也隱伏著戰亂的危機,聽那從蕭瑟秋風中的成都城頭傳來的畫角聲,多么凄切悲涼!全詩以此作結,余味無窮。
詩的前四句所寫之景,恰如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人間詞話》)這就是說,詩人以寧靜的心境去觀照外物,“自我”好象溶入客觀世界,這時寫出的意境即是無我之境。本詩前四句詩人心境淡泊閑靜,完全陶醉于優美的江邊晚景中,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詩的后四句轉入抒情后,仍未脫離寫景,但這時又進入了“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這里的景物,無論是云彩還是城闕,是秋色還是角音,都浸染了詩人哀傷的感情色彩。兩種境界,互相映襯,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當詩的上半部展現出那幅江村圖時,人們以為詩人是忘情于自然了,讀到下面,才感受到他深沉的憂國憂民之心,原來他的閑適放達,是在報國無門的困境中的一種自我解脫。這種出于無奈的超脫,反過來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達,在平靜水面下奔涌著的痛苦的潛流,是一種更為深沉的哀痛。
古詩翻譯 野老和暮熱游荷池上
野老
唐?杜甫
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