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黥布善用兵(黥布為何不滿項羽)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為什么說黥布善用兵,以及黥布為何不滿項羽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黥布列傳的逐句注解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時為布衣①。少年,有客相之曰②:“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③。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④?”人有聞?wù)撸操叫χ荨2家颜撦旣惿舰蓿惿街綌?shù)十萬人,布皆與其徒長豪桀交通⑦,乃率其曹偶⑧,亡之江中為群盜。
①布衣:指麻布衣服,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以指代平民百姓,這里即是指代義。②相:看相,相面。用觀察人的容貌等特征推算其命運的迷信活動。③坐法:犯法被判罪。坐,因犯……罪。黥:墨刑的別稱。用刀在額頰處剌字,再涂以墨。④幾:近似,差不多。⑤俳笑:戲笑。俳:戲。⑥論:判罪。⑦徒長:罪犯的頭目。桀:優(yōu)秀,杰出的人物。交通:來往,交往。⑧曹偶:等輩,一伙人。曹:輩。偶:類。
陳勝之起也,布乃見番君,與其眾叛秦,聚兵數(shù)千人。番君以其女妻之①。章邯之滅陳勝,破呂臣軍,布乃引兵北擊秦左右校,破之清波,引兵而東。聞項梁定江東會稽,涉江而西。陳嬰以項氏世為楚將,乃以兵屬項梁,渡淮南②英布、蒲將軍亦以兵屬項梁。
①妻:以女嫁人。②渡淮南:據(jù)《史記會注考證》,“淮”下“南”字疑衍。
項梁涉淮而西,擊景駒、秦嘉等,布常冠軍①。項梁至薛,聞陳王定死②,乃立楚懷王。項梁號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項梁敗死定陶,懷王徙都彭城,諸將英布亦皆保聚彭城。當是時,秦急圍趙,趙數(shù)使人請救。懷王使宋義為上將,范曾為末將,項籍為次將,英布、蒲將軍皆為將軍,悉屬宋義,北救趙。及項籍殺宋義于河上,懷王因立籍為上將軍,諸將皆屬項籍。項籍使布先渡河擊秦,布數(shù)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遂破秦軍,降章邯等③。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shù)以少敗眾也④。
①冠軍:列于諸軍之首。是說他驍勇善戰(zhàn)為眾軍之最。②定死:確實已死。定:的確,確實。③降:使……投降。④數(shù):屢次,多次。
項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擊坑章邯秦卒二十余萬人①。至關(guān),不得入,又使布等先從間道破關(guān)下軍②,遂得入,至咸陽。布常為軍鋒③。項王封諸將,立布為九江王,都六。
①坑:挖坑活埋。②間道:小道,隱蔽的路。③軍鋒:軍隊的前鋒。
漢元年四月,諸侯皆罷戲下①,各就國②。項氏立懷王為義帝,徙都長沙,乃陰令九江王布等行擊之③。其八月,布使將擊義帝,追殺之郴縣。
①戲(huī,揮)下:主將的大旗,即帥旗之下,引申為部下。戲,同“麾”。軍中指揮的旗子。②國:諸侯封地。③陰:私下,暗中。
漢二年,齊王田榮畔楚①,項王往擊齊,征兵九江,九江王布稱病不往,遣將將數(shù)千人行。漢之敗楚彭城,布又稱病不佐楚②。項王由此怨布,數(shù)使使者誚讓召布③,布愈恐,不敢往。項王方北憂齊、趙,西患漢,所與者獨九江王④,又多布材⑤,欲親用之,以故未擊。
①畔:通“叛”。背叛。②佐:輔佐,扶助。③誚讓:責(zé)怪,遣責(zé)。④與:親附,倚重。⑤多:推重,贊美。
漢三年,漢王擊楚,大戰(zhàn)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謂左右曰:“如彼等者,天足與計天下事。”謁者隨何進曰①:“不審陛下所謂②。”漢王曰:“孰能為我使淮南,令之發(fā)兵倍楚③,留項王于齊數(shù)月④,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隨何曰:“臣請使之。”乃與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因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見。隨何因說太宰曰⑤:“王之不見何,必以楚為強,以漢為弱,此臣之所以為使。使何得見,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聞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質(zhì)淮南市⑥,以明王倍漢而與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見之。隨何曰:“漢王使臣敬進書大王御者⑦,竊怪大王與楚何親也⑧。”淮南王曰:“寡人北鄉(xiāng)而臣事之⑨。”隨何曰:“大王與項王俱列為諸侯,北鄉(xiāng)而臣事之,必以楚為強,可以托國也。項王伐齊,身負板筑⑩,以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眾,身自將之,為楚軍前鋒,今乃發(fā)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漢王戰(zhàn)于彭城,項王未出齊也,大王宜騷淮南之兵渡淮€,日夜會戰(zhàn)彭城下,大王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觀其孰勝?。夫托國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鄉(xiāng)楚,而欲厚自托,臣竊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漢為弱也。夫楚兵雖強,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13)以其背盟約而殺義帝也(14)。然而楚王恃戰(zhàn)勝自強,漢王收諸侯,還守城皋、滎陽,下蜀、漢之粟,深溝壁壘(15),分卒守徼乘塞(16),楚人還兵,間以梁地,深入敵國八九百里,欲戰(zhàn)則不得,攻城則力不能,老弱轉(zhuǎn)糧千里之外;楚兵至滎陽、成皋,漢堅守而不動,進則不得攻,退則不得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17)。使楚勝漢,則諸侯自危懼而相救。夫楚之強,適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漢,其勢易見也。今大王不與萬全之漢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竊為大王惑之。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夫大王發(fā)兵而倍楚,項王必留;留數(shù)月,漢之取天下可以萬全。臣請與大王提劍而歸漢,漢王必裂地而封大王(18),又況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故漢王敬使使臣進愚計,愿大王之留意也。”淮南王曰:“請奉命。”陰許畔楚與漢,未敢泄也。
①謁者:為國君掌管傳達稟報的人。②審:詳知,明悉。陛下:此語本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劉邦尚未稱帝,稱陛下以討歡心。③倍:背叛,反叛。④留項王于齊數(shù)月:據(jù)卷七《項羽本紀》,項羽去齊而后有彭城之戰(zhàn),漢敗彭城而后才有隨何之說。⑤說:游說,勸說。⑥斧質(zhì):古刑具。置人于砧板上,以斧砍之。質(zhì):砧板。⑦書:信。御者:君王的侍者。不敢直達于王,由侍者轉(zhuǎn)呈,以表敬意。⑧竊怪:私下感到奇怪。⑨鄉(xiāng):同“向”。面向,面對著。⑩板筑:筑墻的用具。板:筑墻用的夾板。筑:夯土的杵。(11)騷:通“掃”。掃數(shù)出動,指投入全部力量。(12)垂拱:垂衣拱手,比喻毫不費力。(13)負:背,背負。(14)背盟約:指項羽違背楚懷王與諸侯“先入關(guān)中者王之”的約定。(15)深溝壁壘:深挖壕溝,高筑壁壘。指防御堅固。(16)守徼乘塞:防守邊界和邊塞險要的地方。徼:邊界。乘:登上。(17)恃:依靠,憑借。(18)裂地:分割土地。
楚使者在,方急責(zé)英布發(fā)兵,舍傳舍①。隨何直入,坐楚使者上坐,曰:“九江王已歸漢,楚何以得發(fā)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說布曰:“事已構(gòu)②,可遂殺楚使者,無使歸,而疾走漢并力③。”布曰:“如使者教,因起兵而擊之耳。”于是殺使者,因起兵而攻楚。楚使項聲、龍且攻淮南,項王留而攻下邑。數(shù)月,龍且擊淮南,破布軍。布欲引兵走漢,恐楚王殺之,故間行與何俱歸漢④。
①舍傳舍:住在賓館。前“舍”為住。傳舍:旅館、賓館。②構(gòu):結(jié)成,造成。③走:歸向,同力。④間行:走小道,隱蔽的路。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①,召布入見,布(甚)大怒,悔來,欲自殺。出就舍,帳御飲食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②。于是乃使人入九江。楚已使項伯收九江兵,盡殺布妻子③。布使者頗得故人幸臣④,將眾數(shù)千人歸漢。漢益分布兵而與俱北,收兵至城皋。四年七月,立布為淮南王,與擊項籍。
①踞床洗:蹲踞在床邊洗腳。踞:蹲坐。洗:指洗腳。②過望:超出自己的希望。③妻子:妻子和子女。④幸臣:被寵愛的臣子。
漢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數(shù)縣。六年,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之垓下。
項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隨何之功①,謂何為腐儒②,為天下安用腐儒。隨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齊也,陛下發(fā)步卒五萬人,騎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隨何曰:“陛下使何與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賢于步卒五萬人騎五千也。然而陛下謂何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圖子之功③。”乃以隨何為護軍中尉。布遂剖符為淮南王④,都六,九江、盧江、衡山、豫章郡皆屬布。
①折:折損,貶低。②腐儒:迂腐保守,不合時宜的讀書人。③圖:考慮,思改。④剖符:帝王授權(quán)或職務(wù)的憑證。可以一分為二,各執(zhí)其一,以示信用。
七年①,朝陳。八年,朝洛陽,九年,朝長安。
十一年,高后誅淮陰侯,布因心恐。夏,漢誅粱王彭越,醢之②,盛其醢遍賜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獵,見醢,因大恐,陰令人部聚兵③,候伺旁郡警急④。
①七年:卷八《高祖本紀》和《漢書·英布傳》均作“六年”,高祖會諸侯于陳。②醢(hǎi,海):把人剁成肉醬的酷刑。③部聚:集結(jié),布署。④候伺:守候探察。
布所幸姬疾①,請就醫(yī),醫(yī)家與中大夫賁赫對門,姬數(shù)如醫(yī)家,賁赫自以為侍中,乃厚饋遺②,從姬飲醫(yī)家。姬侍王,從容語次③,譽赫長者也。王怒曰:“汝安從知之?”具說狀。王疑其與亂。赫恐,稱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變事,乘傳詣長安④。布使人追,不及。赫至,上變⑤,言布謀反有端⑥,可先未發(fā)誅也。上讀其書,語蕭國相。國相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誣之。請系赫,使人微驗淮南王⑦。”淮南王布見赫以罪亡,上變,固已疑其言國陰事;漢使又來,頗有所驗,遂族赫家⑧,發(fā)兵反。反書聞,上乃赦賁赫,以為將軍。
①疾:病。②饋遺:贈送。③語次:談話之間。④傳(zhuàn,篆):驛站的馬車。詣:往,到……去。⑤上變:向皇上上書報告謀反事態(tài)。⑥端:征兆,苗頭。⑦微驗:私下探察。⑧族:滅族。
上召諸將問曰:“布反,為之奈何?”皆曰:“發(fā)兵擊之,坑豎子耳①,何能為乎!”汝陰侯滕公召故楚令尹問之。令尹曰:“是故當反。”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貴之②,南面而立萬乘之主③,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④,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其人有籌筴之計⑤,可問。”上乃召見問薛公。薛公對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于中計,勝敗之數(shù)未可知也;出于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上曰:“何謂上計?”令尹對曰:“東取吳,西取楚,并齊取魯,傳檄燕、趙⑥,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何謂中計?”“東取吳,西取楚,并韓取魏,據(jù)敖庾之粟⑦,塞成皋之口,勝敗之數(shù)未可知也。”“何謂下計?”“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于越⑧,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臥,漢無事矣。”上曰:“是計將安出⑨?”令尹對曰:“出下計。”上曰:“何謂廢上中計而出下計?”令尹曰:“布故麗山之徒也,自致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后為百姓萬世慮者也,故曰出下計。”上曰:“善。”封薛公千戶。乃立皇子長為淮南王。上遂發(fā)兵自將東擊布。
①豎子:小子。對人鄙薄的稱呼。②疏爵:分別賜予爵位。疏:分。③萬乘之主:萬輛兵車之主。本指天子,這是說被分封的王和諸侯的規(guī)模勢力像天子。④“往年”下二句:韓信、彭越均在漢十一年春被殺,黥布同年七月反叛,不當稱“往年”,又稱“前年”。而《集解》引張晏曰:“往年,前年國耳,使文相避也。”⑤籌筴:策劃謀略。筴,“策”的異體字。⑥傳檄(xī,希):傳遞檄文。檄:征召、曉喻或聲討的文書。⑦敖庾:糧倉。⑧重:輜重。此指貴重財物。⑨是:這。指代黥布。
布之初反,謂其將曰:“上老矣,厭兵①,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故遂反。果如薛公籌之,東擊荊,荊王劉賈走死富陵。盡劫其兵,渡淮擊楚。楚發(fā)兵與戰(zhàn)徐、僮間,為三軍,欲以相救為奇。或說楚將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諸侯戰(zhàn)其地為散地②。今別為三,彼敗吾一軍,余皆走,安能相救!”不聽。布果破其一軍,其二軍散走。
①厭兵:厭惡作戰(zhàn)。②散地:古兵家認為在自己領(lǐng)地與敵人作戰(zhàn),士卒在危急時容易逃散。
遂西,與上兵遇西會甀。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①,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②,上惡之。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大戰(zhàn)。布軍敗走,渡淮,數(shù)止戰(zhàn),不利,與百余人走江南。布故與番君婚,以故長沙哀王使人紿布③,偽與亡,誘走越,故信而隨之番陽。番陽人殺布茲鄉(xiāng)民田舍,遂滅黥布。
立皇子長為淮南王,封賁赫為期思侯,諸將率多以功封者④。
①壁:藏于壁壘,堅守不出。②陳(zhèn,陣):同“陣”。作戰(zhàn)時的戰(zhàn)斗隊列。③紿:哄騙,欺騙。④率:大致,一般。
太史公曰:英布者,其先豈《春秋》所見楚滅英、六①,皋陶之后哉?身被刑法②,何其拔興之暴也③!項氏之所坑殺人以千萬數(shù),而布常為首虐。功冠諸侯,用此得王,亦不免于身為世大僇④。禍之興自愛姬殖⑤,妒媢患⑥,竟以滅國!
①《春秋》: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據(jù)魯史修訂而成。②被:遭受。③拔興:迅速興起。拔:猝然。暴:突然。④僇:恥辱。⑤殖:繁衍,孳生。⑥妒媢:嫉妒。媢:妒。
黥布叛亂的故事是怎樣的?
黥布的愛妾生病了,經(jīng)常去宮里面的醫(yī)師家醫(yī)治,賁赫作為官員,經(jīng)常帶著甜品去醫(yī)師家里和這兩個人對飲,后來就產(chǎn)生了感情,然后黥布聽說這件事情之后,懷疑他們兩個人有不正常的關(guān)系,然后賁赫覺得情況不妙,直接跑到長安,向劉邦告發(fā)黥布想要造反,后來劉邦就派遣使者到淮南國查到底有沒有出現(xiàn)反叛的情況。
史記留候世家
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親平,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平去世。張良的父親死后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當時年紀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后,張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chǎn)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
張良曾經(jīng)在淮陽學(xué)習(xí)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游,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于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閑暇時徜徉于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jīng)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dǎo)教導(dǎo)。五天以后天剛亮?xí)r,跟我在這里相會。”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五天后的拂曉,張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后到,為什么呢?”老人離去,并說:“五天以后早早來會面。”五天后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么?”老人離開說:“五天后再早點兒來。”五天后,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yīng)當像這樣才好。”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后就會發(fā)跡。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jīng)常學(xué)習(xí)、誦讀它。
張良住在下邳時,行俠仗義。項伯曾經(jīng)殺了人,跟隨張良躲藏起來。
過了十年,陳涉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跟隨他,半道上遇見了沛公。沛公率領(lǐng)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沛公任命張良做廄將。張良多次根據(jù)《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jīng)常采用他的計謀。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lǐng)悟。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所以張良就跟隨了沛公,沒有離開他去見景駒。
等到沛公到了薛地,會見項梁。項梁擁立了楚懷王。張良于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jīng)擁立了楚王的后人,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立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項梁派張良尋找到韓成,把他立為韓王。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隨韓王率領(lǐng)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韓國原來的領(lǐng)地,奪得幾座城邑,秦軍隨即又奪了回去,韓軍只在潁川一帶往來游擊作戰(zhàn)。
沛公從洛陽向南穿過轅山時,張良率兵跟從沛公,攻下韓地十余座城邑,擊敗了楊熊的軍隊。沛公于是讓韓王成在陽翟留守,自己和張良一起南下,攻打宛縣,向西進入武關(guān)。沛公想用兩萬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峣關(guān)的軍隊,張良勸告說:“秦軍還很強大,不可輕視。我聽說峣關(guān)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市儈容易以利相誘。希望沛公暫且留守軍營,派人先去,給五萬人預(yù)備吃的東西,在各個山頭上多增掛旗幟,作為疑兵,叫酈食(yì,義)其(jī,機)帶著貴重的寶物利誘秦軍的將領(lǐng)。”秦軍的將領(lǐng)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聯(lián)合一起向西襲擊咸陽,沛公想聽從秦將的計劃。張良說:“這只是峣關(guān)的守將想反叛罷了,恐怕部下的士兵們不聽從。士兵不從必定帶來危害,不如趁著他們懈怠時攻打他們。”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軍,大敗敵兵。然后追擊敗軍到藍田,第二次交戰(zhàn),秦兵終于崩潰。沛公于是到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了沛公。
沛公進入秦宮,那里的宮室、帳幕、狗馬、貴重的寶物、美女數(shù)以千計,沛公的意圖是想留下住在宮里。樊噲勸諫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聽。張良說:“秦朝正因暴虐無道,所以沛公才能夠來到這里。替天下鏟除兇殘的暴政,應(yīng)該以清廉樸素為本。現(xiàn)在剛剛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樂,這正是人們說的‘助桀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夠聽進樊噲的意見。”沛公這才回車駐在霸上。
項羽來到鴻門下,想要攻打沛公,項伯于是連夜急馳到沛公的軍營,私下里會見張良,想讓張良跟他一起離開。張良說:“我是替韓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況緊急,逃離而去是不合道義的。”于是就將情況全都告訴了沛公。沛公非常吃驚,說:“對此將怎么辦呢?”張良說:“沛公果真想背叛項羽嗎?”沛公說:“淺薄無知的小人教我封鎖函谷關(guān)不要讓諸侯們進來,說這樣秦朝的土地就可以全部主宰了,所以就聽從了這種意見。”張良說:“沛公自己揣度(duó,奪)一下能夠打退項羽嗎?”沛公沉默了好一會兒,說:“本來是不能夠的。現(xiàn)在該怎么辦呢?”張良于是堅決邀請項伯見沛公。項伯會見了沛公。沛公與項伯同飲,為他敬酒祝福,并結(jié)為親家。沛公請項伯向項羽詳細說明沛公不敢背叛項羽,沛公之所以封鎖函谷關(guān),是為了防備其他的強盜。等到沛公會見項羽以后,取得了和解,這些情況記載在《項羽本紀》中。
漢元年(前206)正月,沛公做了漢王,統(tǒng)治巴蜀地區(qū)。漢王賞賜張良黃金百鎰,珍珠二斗,張良把它們都贈送給了項伯。漢王也因此讓張良厚贈項伯,使項伯代他請求漢中地區(qū)。項王應(yīng)允了漢王的請求,漢王于是得到了漢中地區(qū)。漢王到封國去,張良送到褒中,漢王讓張良返回韓國。張良便勸告漢王說:“大王為何不燒斷所經(jīng)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來的決心,以此穩(wěn)住項王的內(nèi)心。”漢王便讓張良返回韓國。漢王行進中,燒斷了所經(jīng)過的的棧道。
張良到了韓國,韓王成因為張良跟隨漢王的緣故,項王不派韓成到封國去,讓他跟隨自己一起東去。張良向項王解說到:“漢王燒斷了棧道,已經(jīng)沒有返回的意思了。”張良便把齊王田榮反叛之事上書報告項王。項王由此不再擔(dān)憂西邊的漢王,因而起兵北上攻打齊國。
項王終于不肯派韓王回韓國,于是把他貶為侯,又在彭城殺了他。張良逃跑,抄小路隱秘地回到漢王那里,漢王這時也已回軍平定三秦了。漢王又封張良為成信侯,跟著東征楚國。到了彭城,漢軍戰(zhàn)敗而歸。行至下邑,漢王下馬倚著馬鞍問道:“我打算舍棄函谷關(guān)以東等一些地方作為封賞,誰能夠同我一起建功立業(yè)呢?”張良進言說:“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猛將,同項王有隔閡;彭越與齊王田榮在梁地反楚。這兩個人可立即利用。漢王的將領(lǐng)中唯有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當一面。如果要舍棄這些地方,就把它們送給這三個人,那么楚國就可以打敗了。”漢王于是派隨何去游說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聯(lián)絡(luò)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漢,漢王派韓信率兵攻打他,乘勢攻占了燕、代、齊、趙等國的領(lǐng)地。而最終擊潰楚國的,是這三個人的力量。
張良多病,不曾獨立帶兵作戰(zhàn),一直作為出謀劃策的臣子,時時跟從漢王。
漢三年(前204),項羽把漢王緊急地圍困在滎陽,漢王驚恐憂愁,與酈食其商議削弱楚國的勢力。酈食其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后人于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封商朝后人于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政、拋棄道義,侵伐諸侯各國,消滅了六國的后代,使他們沒有一點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夠重新封立六國的后裔,使他們都接受陛下的印信,這樣六國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無不歸順服從,仰慕陛下道義,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隨著恩德道義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稱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來朝拜了。”漢王說:“好。趕快刻制印信,先生就可以帶著這些印出發(fā)了。”
酈食其還沒有動身,張良從外面回來謁見漢王。漢王正在吃飯,說:“子房過來!有一個客人為我設(shè)計削弱楚國的勢力。”接著把酈食其的話都告訴了張良,然后問道:“在你看來這事怎樣?”張良說:“是誰替陛下出的這個主意?陛下的大事要完了。”漢王說:“為什么呢?”張良回答說:“我請求您允許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為大王籌劃一下形勢。”接著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后代于杞國,那是估計到能制桀于死命。當前陛下能制項籍于死命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一個原因。周武王討伐商紂而封商朝的后代于宋國,那是估計到能得到紂王的腦袋。現(xiàn)在陛下能得到項籍的腦袋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二個原因。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后,在商容所居里巷的大門上表彰他,釋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筑比干的墳?zāi)埂H缃癖菹履苤匦滦拗ト说膲災(zāi)梗谫t人里巷的大門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們前向他致敬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三個原因。周武王曾發(fā)放巨橋糧倉的存糧,散發(fā)鹿臺府庫的錢財,以此賞賜貧苦的民眾。目前陛下能散發(fā)倉庫的財物來賞賜窮人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四個原因。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后,廢止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置存放,蓋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動用武力。現(xiàn)在陛下能停止戰(zhàn)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五個原因。周武王將戰(zhàn)馬放牧在華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沒有用它們的地方了。眼下陛下能讓戰(zhàn)馬休息不再使用它們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六個原因。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運輸和積聚作戰(zhàn)用的糧草。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運輸、積聚糧草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七個原因。再說天下從事游說活動的人離開他們的親人,舍棄了祖墳,告別了老友,跟隨陛下各處奔走,只是日夜盼望著想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假如恢復(fù)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后代,天下從事游說活動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主上,伴隨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之地,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八個原因。當前只有使楚國不再強大,否則六國被封立的后代重新屈服并跟隨楚國,陛下怎么能夠使他們臣服?如果真的要采用這位客人的計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漢王飯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這個笨書呆子,幾乎敗壞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下令趕快銷毀那些印信。
漢四年(前203),韓信攻下齊國而想自立為齊王,漢王大怒。張良勸告漢王,漢王才派張良授予韓信“齊王信”的印信,此事記載在《淮陰侯列傳》中。
這年秋天,漢王追擊楚軍到陽夏南面,戰(zhàn)事失利而堅守固陵營壘,諸侯原已約好前來,但沒有到。張良向漢王進計,漢王采用了他的計策,諸侯才都來到。此事記載在《項羽本紀》中。
漢六年(前201)正月,封賞功臣。張良不曾有戰(zhàn)功,高帝說:“出謀劃策于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這就是子房的功勞。讓張良自己從齊國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會合在留縣,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計謀,幸而經(jīng)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于是封張良為留侯,同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已經(jīng)封賞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爭功,不能決定高下,未能進行封賞。皇上在洛陽南宮,從橋上望見一些將領(lǐng)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議論。皇上說:“這些人在說什么?”留侯說:“陛下不知道嗎?這是在商議反叛呀。”皇上說:“天下已接近安定,為什么還要謀反呢?”留侯說:“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靠著這些人取得了天下,現(xiàn)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賞的都是蕭何、曹參這些陛下所親近寵幸的老友,所誅殺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軍官們計算功勞,認為天下的土地不夠一一封賞的,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懷疑到平生的過失而至于遭受誅殺,所以就聚在一起圖謀造反了。”皇上于是憂心忡忡地說:“這件事該怎么辦呢?”留侯說:“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誰最突出?”皇上說:“雍齒與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說:“現(xiàn)在趕緊先封賞雍齒來給群臣看,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那么每人對自己能受封就堅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擺設(shè)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并緊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評定功勞,施行封賞。群臣吃過酒后,都高興地說:“雍齒尚且被封為侯,我們這些人就不擔(dān)憂了。”
劉敬勸告高帝說:“要以關(guān)中為都城。”皇上對此心有疑慮。左右的大臣都是關(guān)東地區(qū)的人,多數(shù)勸皇上定都洛陽,他們說:“洛陽東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險要和城郭的堅固也足可以依靠。”留侯說:“洛陽雖然有這樣險固,但它中間的境域狹小,不過幾百里方圓,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里不是用武之地。關(guān)中東面有崤山、函谷關(guān),西面有隴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圓千里,南面有富饒的巴、
蜀兩郡,北面有利于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險阻來固守,只用東方一面控制諸侯。如果諸侯安定,可由黃河、渭河運輸天下糧食,往西供給京都;如果諸侯發(fā)生變故,可順流而下,足以運送物資。這正是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的建議是對的。”于是高帝當即決定起駕,往西關(guān)定都關(guān)中。
留侯跟隨高帝入關(guān)。他體弱多病,便施行道引之術(shù),不食五谷,閉門不出有一年多。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很多大臣進諫勸阻,都沒能改變高帝確定不移的想法。呂后很驚恐,不知該怎么辦。有人對呂后說:“留侯善于出謀劃策,皇上信任他。”呂后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說:“您一直是皇上的謀臣,現(xiàn)在皇上打算更換太子,您怎么能墊高枕頭睡大覺呢?”留侯說:“當初皇上多次處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計謀。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愛的原因想更換太子,這些至親骨肉之間的事,即使同我一樣的有一百多人進諫又有什么益處。”呂澤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留侯說:“這件事是很難用口舌來爭辯的。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這四個人已經(jīng)年老了,都認為皇上對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們按照道義不肯做漢朝的臣子。但是皇上很敬重這四個人。現(xiàn)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壁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要謙恭,并預(yù)備安車,再派有口才的人懇切地聘請,他們應(yīng)當會來。來了以后,把他們當作貴賓,讓他們時常跟著入朝,叫皇上見到他們,那么皇上一定會感到驚異并詢問他們。一問他們,皇上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么這對太子是一種幫助。”于是呂后讓呂澤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四個人來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為客。
漢十一年(前196),黥布反叛,皇上患重病,打算派太子率兵前往討伐叛軍。這四個人互相商議說:“我們之所以來,是為了要保全太子,太子如若率兵平叛,事情就危險了。”于是勸告建成侯說:“太子率兵出戰(zhàn),如立了功,那么權(quán)位也不會高過太子;如無功而返,那么從這以后就是遭受禍患了。再說跟太子一起出征的各位將領(lǐng),都是曾經(jīng)同皇上平定天下的猛將,如今讓太子統(tǒng)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有什么兩樣,他們決不肯為太子賣力,太子不能建功是必定的了。我們聽說‘愛其母必抱其子’,現(xiàn)在戚夫人日夜侍奉皇上,趙王如意常被抱在皇上面前,皇上說‘終歸不能讓不成器的兒子居于我的愛子之上’,顯然,趙王如意取代太子的寶位是必定的了。您何不趕緊請呂后打機會向皇上哭訴:‘黥布是天下的猛將,很會用兵,現(xiàn)今的各位將領(lǐng)都是陛下過去的同輩,您卻讓太子統(tǒng)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沒有兩樣,沒有人肯為太子效力,而且如讓黥布聽說這個情況,就會大張旗鼓地向西進犯。皇上雖然患病,還可以勉強地乘坐輜車,躺著統(tǒng)轄軍隊,眾將不敢不盡力。皇上雖然受些辛苦,為了妻兒還是要自己奮發(fā)圖強一下。’”于是呂澤立即在當夜晉見呂后,呂后找機會向皇上哭訴,說了四個人授意的那番話。皇上說:“我就想到這小子本來不能派遣他,老子自己去吧。”于是皇上親自帶兵東征,群臣留守,都送到灞上。留侯患病,自己勉強支撐起來,送到曲郵,謁見皇上說:“我本應(yīng)跟從前往,但病勢沉重。楚國人馬迅猛敏捷,希望皇上不要跟楚國人斗個高低。”留侯又趁機規(guī)勸皇上說:“讓太子做將軍,監(jiān)守關(guān)中的軍隊吧。”皇上說:“子房雖然患病,也要勉強在臥床養(yǎng)病時輔佐太子。”這時叔孫通做太傅,留侯任少傅之職。
漢十二年(前195),皇上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想更換太子。留侯勸諫,皇上不聽,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叔孫太傅引證古今事例進行勸說,死命爭保太子。皇上假裝答應(yīng)了他,但還是想更換太子。等到安閑的時候,設(shè)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須眉潔白,衣冠非常壯美奇特。皇上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干什么的?”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叫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皇上于是大驚說:“我訪求各位好幾年了,各位都逃避著我,現(xiàn)在你們?yōu)楹巫栽父S我兒交游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義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皇上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地好好調(diào)理保護太子吧。”
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皇上目送他們,召喚戚夫人過來,指著那四個人給她看,說道:“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jīng)形成,難以更動了。呂后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了哭泣起來,皇上說:“你為我跳楚舞,我為你唱楚歌。”皇上唱道:“天鵝高飛,振翅千里。羽翼已成,翱翔四海。翱翔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短箭,何處施用!”皇上唱了幾遍,戚夫人抽泣流淚,皇上起身離去,酒宴結(jié)束。皇上最終沒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這四個人發(fā)生了效力。
留侯跟隨皇上進攻代國,在馬邑城下出妙計,以及勸皇上立蕭何為相國,他跟皇上平常隨便談?wù)撎煜碌氖虑楹芏啵捎诓皇顷P(guān)于國家存亡的大事,所以未予記載。留侯宣稱道:“我家世代為韓相,到韓國滅亡,不惜萬金家財,替韓國向強秦報仇,天下為此震動,如今憑借三寸之舌為帝王統(tǒng)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對一個平民是至高無上的,我張良已經(jīng)非常滿足了。我愿丟卻人世間的事情,打算隨赤松子去遨游。”張良于是學(xué)辟谷學(xué)術(shù),行道引輕身之道。正值高帝駕崩,呂后感激留侯,便竭力讓他進食,說:“人生一世,時光有如白駒過隙一樣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這種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強聽命進食。
過后八年,留侯去世,定謚號叫文成侯。他兒子張不疑襲封為侯。
張子房當初在下邳橋上遇見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別后十三年他隨高帝經(jīng)過濟北,果然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寶地祭祀它。留侯去世,一起安葬了黃石。以后每逢掃墓以及冬夏節(jié)日蔡祀張良的時候,也同時蔡祀黃石。
留侯張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國被廢除。
太史公說:學(xué)者大多說沒有鬼神,然而又說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見老丈贈書的事,也夠神奇的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況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這種危急時刻建功效力,難道可以說不是天意嗎?皇上說:“出謀劃策于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我原以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樣子,等到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個美麗的女子。孔子說過:“按照相貌來評判人,在對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對于留侯也可以這樣說。
來源:留侯世家 ;fromid=10522491type=syn
《史記》中的英布是個什么樣的人
人物簡介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漢初名將。漢族,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羽,為霸王帳下五大將之一,被封為九江王,后叛楚歸漢,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并稱漢初三大名將。
國產(chǎn)ARPG游戲《秦殤》中的人物。火屬性力士。在九江遇到,幫助他殺死莊賈為陳勝報仇后加入。 [編輯本段]生平介紹黥布,是六縣人,姓英。秦朝時是個平民百姓。小時候,有位客人給他看了相說:“當在受刑之后稱王。”到了壯年,犯了法,被判處黥刑。黥布愉快地笑著說:“有人給我看了相,說 我當在受刑之后稱王,現(xiàn)在,大概就是這種情形了吧?”聽到他這么說的人,都戲笑他。黥布定罪后不久被押送到驪山服勞役,驪山刑徒有幾十萬人,黥布專和罪犯的頭目、英雄豪杰來往,終于帶著這伙人逃到長江之中做了群盜。
陳勝起義時,黥布就去見番縣令吳芮,并跟他的部下一起反叛秦朝,聚集了幾千人的隊伍。番縣令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章邯消滅了陳勝、打敗了呂臣的軍隊之后,黥布就帶兵北上攻打秦左、右校的軍隊,在清波打敗了他們,就帶兵向東挺進。聽說項梁平定了江東會稽,渡過長江向西進發(fā),陳嬰因為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將軍,就帶領(lǐng)著自己的軍隊歸屬了項梁,向南渡過淮河,英布、蒲將軍也帶著軍隊歸屬了項梁。
項梁率師渡過淮河向西進發(fā),攻打景駒、秦嘉等人的戰(zhàn)斗中,黥布驍勇善戰(zhàn),總是列于眾軍之首。項梁到達薛地,聽說陳王的確死了,就擁立了楚懷王。項梁號稱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項梁在定陶戰(zhàn)敗而死,楚懷王遷都到彭城,將領(lǐng)們和英布也都聚集在彭城守衛(wèi)。正當這時,秦軍加緊圍攻趙國,趙國屢次派人來請求救援。楚懷王派宋義擔(dān)任上將軍,范曾擔(dān)任末將軍,項籍擔(dān)任次將軍,英布、蒲將軍都為將軍,全部歸屬宋義統(tǒng)帥,向北救助趙國。等到項籍在黃河之畔殺死宋義,懷王趁勢改任項籍為上將軍,各路將領(lǐng)都歸屬項籍統(tǒng)轄。項籍派英布率先渡過黃河攻擊秦軍,英布屢立戰(zhàn)功占有優(yōu)勢,項籍就率領(lǐng)著全部人馬渡過黃河,跟英布協(xié)同作戰(zhàn),于是打敗了秦軍,迫使章邯等人投降。楚軍屢戰(zhàn)屢勝,功蓋各路諸侯。各路諸侯的軍隊都能逐漸歸附楚國的原因,是因為英布指揮軍隊作戰(zhàn)能以少勝多,使人震服啊!
項籍帶領(lǐng)著軍隊向西到達新安,又派英布等人領(lǐng)兵趁夜襲擊并活埋章邯部下二十多萬人。到達函谷關(guān),不得入,又派英布等人,先從隱蔽的小道,打敗了守關(guān)的軍隊,才得以進關(guān),一直到達咸陽。英布常常擔(dān)任軍隊的前鋒。項王分封將領(lǐng)們的時候,封英布為九江王,建都六縣。
漢元年(前206)四月,諸侯們都離開項王的大本營,各回到自己的封國。項王擁立懷王為義帝,遷都長沙,卻暗中命令九江王英布等人,在半路上偷襲他。這年八月,英布派將領(lǐng)襲擊義帝,追到郴縣把他殺死。
漢二年,齊王田榮背叛楚國,項王前往攻打齊國,向九江征調(diào)軍隊,九江王托辭病重不能前往,只派將領(lǐng)帶著幾千人應(yīng)征。漢王在彭城打敗楚軍,英布又托辭病重不去輔佐楚國。項王因此怨恨英布,屢次派使者前去責(zé)備英布,并召他前往,英布越發(fā)地恐慌,不敢前往。項王正為北方的齊國、趙國擔(dān)心,西邊又憂患漢王起兵,知交的只有九江王,又推重英布的才能,打算親近他、任用他,所以沒有攻打他。
漢三年,漢王攻打楚國,在彭城展開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失利后從梁地撤退,來到虞縣,對身邊親近的人說:“像你們這些人,不配共同謀劃天下大事。”負責(zé)傳達稟報的隨何近前說:“我不理解陛下說的是什么意思。”漢王說:“誰能替我出使淮南,讓他們發(fā)動軍隊,背叛楚國,在齊國把項王牽制幾個月,我奪取天下就萬無一失了。”隨何說:“我請求出使淮南。”漢王給了他二十人一同出使淮南。到達后,因為太宰作內(nèi)主,等了三天也沒能見到淮南王。隨何趁機游說太宰說:“大王不召見我,一定認為楚國強大,漢國弱小,這正是我出使的原因。使我得以召見,我的話要是說的對呢,那正是大王想聽的;我的話說的不對呢,讓我們二十人躺在砧板之上,在淮南廣場用斧頭剁死。以表明大王背叛漢國親近楚國之心。”太宰這才把 話轉(zhuǎn)告淮南王,淮南王接見了他。隨何說:“漢王派我恭敬地上書大王駕前,我私下感到奇怪的是,大王為什么和楚國那么親近。”淮南王說:“我面向北邊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隨何說:“大王和項王都列為諸侯,北向而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認為楚國強大,可以把國家托付給他。項王攻打齊國時,他親自背負著筑墻的工具,身先士卒,大王應(yīng)當出動淮南全部人馬,親自率領(lǐng)著他們,做楚軍的前鋒,如今只派四千人去幫助楚國。面北而侍奉人家的臣子,本來是這個樣子嗎?漢王在彭城作戰(zhàn),項王還未曾出兵齊國,大王就應(yīng)該調(diào)動淮南所有的人馬,渡過淮河,幫助項王與漢王日夜會戰(zhàn)于彭城之下。大王擁有萬人之眾,卻沒有一個人渡過淮河,這是垂衣拱手地觀看他們誰勝誰敗。把國家托付給人家的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嗎?大王掛著歸向楚國的空名,卻想扎扎實實地依靠自己,我私下認為大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可是,大王不背棄楚國,是認為漢國弱小。楚國的軍隊即使強大,卻背負著天下不義的名聲,因為他背棄盟約而又殺害義帝。可是楚王憑借著戰(zhàn)爭的勝利自認為強大,漢王收攏諸侯之后,回師駐守城皋、滎陽,從蜀、漢運來糧食,深挖壕溝,高筑壁壘,分兵把守著邊境要塞,楚國要想撤回軍隊,中間有梁國相隔,深入敵人國土八九百里,想打,那么又打不贏,攻城又攻不下,老弱殘兵輾轉(zhuǎn)運糧千里之外;等到楚國軍隊到達滎陽、成皋,漢王的軍隊卻堅守不動,進攻又攻不破,退卻又逃不出漢軍的追擊。所以說楚國的軍隊是不足以依靠的。假使楚軍戰(zhàn)勝了漢軍,那么諸侯們自身危懼,必然要相互救援。一旦楚國強大,恰好會招來天下軍隊的攻擊。所以楚國比不上漢國,那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如今大王不和萬無一失的漢國友好,卻自身托付于危在旦夕的楚國,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疑惑。我不認為淮南的軍隊足夠用來滅亡楚國。只要大王出兵背叛楚國,項王一定會被牽制,只要牽制幾個月,漢王奪取天下就可以萬無一失了。我請求給大王提著寶劍歸附漢國,漢王一定會分割土地封賜大王,又何況還有這淮南,淮南必定為大王所有啊。因此,漢王嚴肅地派出使臣,進獻不成熟的計策,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淮南王說:“遵從你的意見。”暗中答應(yīng)叛楚歸漢,沒敢泄露這個秘密。
這時,楚國的使者也在淮南,正迫不及待地催促英布出兵,住在賓館里。隨何徑直闖進去,坐在楚國使者的上席,說:“九江王已歸附漢王,楚國憑什么讓他出兵?”英布顯出吃驚的樣子。楚國使者站起來要走。隨何趁機勸英布說:“大事已成,就可以殺死楚國的使者,不能讓他回去,我們趕快向漢靠攏,協(xié)同作戰(zhàn)。”英布說:“就按照你的指教,出兵攻打楚國罷了。”于是殺掉使者,出兵攻打楚國。楚國便派項聲、龍且進攻淮南,項王留下來進攻下邑。戰(zhàn)爭持續(xù)了幾個月,龍且在淮南的戰(zhàn)役中,打敗了英布的軍隊。英布想帶兵撤退到漢國,又怕楚國的軍隊攔截殺掉他,所以,和隨何從隱蔽的小道逃歸漢國。
淮南王到時,漢王正坐在床上洗腳,就叫英布去見他。英布見狀,怒火燃胸,后悔前來,想要自殺。當他退出來,來到為他準備的賓館,見到帳幔、用器、飲食、侍從官員一如漢王那么豪華,英布又喜出望外。于是就派人進入九江。這時楚王已經(jīng)派項伯收編了九江的部隊,殺盡了英布的妻子兒女。英布派去的人找到當時的寵臣故友,帶著幾千人馬回到漢國。漢王又給英布增加了兵力一道北上,到成皋招兵買馬。漢四年七月,漢王封英布為淮南王,共同攻打項籍。
漢五年(前202),英布又派人進入九江,奪得了好幾個縣。漢六年,英布和劉賈進入九江,誘導(dǎo)大司馬周殷,周殷反叛楚國后,就調(diào)動九江的軍隊和漢軍共同攻打楚國,大敗楚軍于垓下。
項籍一死,天下平定,皇上置酒設(shè)宴。皇上卻貶低隨何的功勞,說隨何是迂腐保守、不合時宜的讀書人,治理天下怎么能任用這樣的人呢。隨何跪在皇上面前說:“當陛下帶兵攻打彭城時,項王還未曾出兵去齊國,陛下調(diào)動步兵五萬,騎兵五千,能憑這點兵力奪取淮南嗎?”皇上說:“不能。”隨何說:“陛下派我和二十人出使淮南,一到,陛下就如愿以償,這是我的功勞比步兵五萬,騎兵五千還要大呀。可是陛下說我是迂腐保守不合時宜的讀書人,這是怎么回事呢?”皇上說:“我正考慮您的功勞。”于是就任用隨何為護軍中尉。英布就剖符做淮南王去了,建都六縣,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都歸屬英布。
漢七年,英布到陳縣朝見皇上。漢八年,到洛陽朝見。漢九年到長安朝見。
漢十一年(前196),高后誅殺了淮陰侯,因此,英布內(nèi)心恐懼。這年夏天,漢王誅殺了梁王彭越,并把他剁成了肉醬,又把肉醬裝好分別賜給諸侯。送到淮南,淮南王正在打獵,看到肉醬,特別害怕,暗中使人部署,集結(jié)軍隊,守候并偵察鄰郡的意外警急。
英布寵幸的愛妾病了,請求治療,醫(yī)師的家和中大夫賁赫家住對門,愛妾多次去醫(yī)師家治療,賁赫認為自己是侍中,就送去了豐厚的禮物,隨愛妾在醫(yī)家飲酒。愛妾侍奉淮南王時,安逸舒緩、不慌不忙地談話之間,稱贊賁赫是忠厚老實的人。淮南王生氣地說:“你怎么知道的呢?”愛妾就把相交往的情況全都告訴他。淮南王疑心她和賁赫有淫 亂關(guān)系。賁赫驚懼,借口有病不去應(yīng)班。淮南王更加惱怒,就要逮捕賁赫。賁赫要告發(fā)英布叛變,就坐著驛車前往長安。英布派人追趕,沒趕上。賁赫到了長安,上書告變,說英有造反的跡像,可以在叛亂之前誅殺他。皇上看了他的報告,對蕭相國商量,相國說:“英布不應(yīng)該有這樣的事,恐怕是因結(jié)有怨仇誣陷他。請把賁赫關(guān)押起來,派人暗中驗證淮南王。”淮南王見賁赫畏罪潛逃,上書言變,本來已經(jīng)懷疑他會說出自己暗中布署的情況,漢王的使臣又來了,有了相當?shù)尿炞C,就殺死賁赫的全家,起兵造反。造反的消息傳到長安,皇上就釋放了賁赫,封他做了將軍。
皇上召集將領(lǐng)們問道:“英布造反,對他怎么辦?”將領(lǐng)們都說:“出兵打他,活埋了這小子,還能怎么辦!”汝陰侯滕公召原楚國令尹問這事。令尹說:“他本來就當造反。”滕公說:“皇上分割土地立他為王,分賜爵位讓他顯貴,面南聽政立為萬乘之主,他為什么反呢?”令尹說:“往年殺死彭越,前年殺死韓信,這三個人有同樣的功勞,是結(jié)為一體的人,自然會懷疑禍患殃及本身,所以造反了。”滕公把這些話告訴皇上說:“我的門客原楚國令尹薛公,這個人很有韜略,可以問他。”皇上就召見了薛公。薛公回答說:“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英布計出上策,山東地區(qū)就不歸漢王所有了;計出中策,誰勝誰敗很難說了;計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無憂了。”皇上說:“什么是上策?”令尹回答說:“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楚國,吞并齊國,占領(lǐng)魯國,傳一紙檄文,叫燕國、趙國固守他的本土,山東地區(qū)就不再歸漢王所有了。”皇上再問:“什么是中策?”令尹回答說:“向東攻占吳國,向西攻 占楚國,吞并韓國占領(lǐng)魏國,占有敖庾的糧食,封鎖成皋的要道,誰勝誰敗就很難預(yù)料了。”皇上又問:“什么是下策?”令尹回答說:“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下蔡,把輜重財寶遷到越國,自身跑到長沙,陛下就可以安枕無慮了。漢朝就沒事了。”皇上說:“英布將會選擇哪種計策?”令尹回答說:“選擇下策。”皇上說:“他為什么放棄上策、中策而選擇下策呢?”令尹說:“英布本是原先驪山的刑徒,自己奮力做到了萬乘之主,這都是為了自身的富貴,而不顧及當今百姓,不為子孫后代考慮,所以說他選用下策。”皇上說:“說的好。”賜封薛公為千戶侯。冊封皇子劉長為淮南王。皇上就調(diào)動軍隊,親自率領(lǐng)著向東攻打英布。
英布造反之初,對他的將領(lǐng)們說:“皇上老了,厭惡打仗了,一定不能夠親自帶兵前來,派遣將領(lǐng),將領(lǐng)們只害怕淮陰、彭越,如今他們都死了,其余的將領(lǐng)沒什么可怕的。”所以造反了。果真如薛公預(yù)料的,向東攻打荊國,荊王劉賈出逃,死在富陵。英布劫持了他所有的部隊,渡過淮河攻打楚國。楚國調(diào)動軍隊在徐、僮之間和英布作戰(zhàn),楚國分兵三路,想采用相互救援的奇策。有人勸告楚將說:“英布擅長用兵打仗,百姓們一向畏懼他。況且兵法上說:‘諸侯在自己的領(lǐng)地和敵人作戰(zhàn),一旦士卒危急,就會逃散。’如今兵分三路,他們只要戰(zhàn)敗我們其中的一路軍隊,其余的就都跑了,怎么能互相救援呢!”楚將不聽忠告。英布果然打敗其中一路軍隊,其他兩路軍隊都四散逃跑了。
英布的軍隊向西挺進,在蘄縣以西的會甀和皇上的軍隊相遇。英布的軍隊非常精銳,皇上就躲進庸城壁壘,堅守不出,見英布列陣一如項籍的軍隊,皇上非常厭惡他。和英布遙相望見,遠遠地對英布說:“何苦要造反呢?”英布說:“我想當皇帝阿!”皇上大怒,罵他,隨即兩軍大戰(zhàn)。英布的軍隊戰(zhàn)敗逃走,渡過淮河,幾次停下來交戰(zhàn),都不順利,和一百多人逃到長江以南。英布原來和番縣令通婚,因此,長沙哀王派人誘騙英布,謊稱和英布一同逃亡,誘騙他逃到南越,所以英布相信他,就隨他到了番陽,番陽人在茲鄉(xiāng)百姓的民宅里殺死了英布,終于滅掉了黥布。
皇上冊立皇子劉長為淮南王,封賁赫為期思侯,將領(lǐng)們大多因戰(zhàn)功受到封賞。
太史公說:英布,他的祖先難道是《春秋》所載被楚國滅亡的英國、六國皋陶的后代嗎?他自身遭受黥刑,為什么他能興起發(fā)跡的那么疾速啊!項氏擊殺活埋的人千千萬萬,英布常常是罪魁禍首。他的功勞列于諸侯之冠,因此得以稱王,也免不掉自身遭受當世最大的恥辱。禍根是由愛妾繁衍出來的,因妒嫉而釀成禍患,竟使國家滅亡。
為什么說黥布善用兵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黥布為何不滿項羽、為什么說黥布善用兵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