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的人民性表現在哪里 蒿里行寫到的歷史事實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蒿里行》的人民性表現在哪里,以及蒿里行寫到的歷史事實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嵩里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蒿里行》是漢末文學家曹操的詩作。此詩是借樂府舊題寫時事,前輪內容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詩人運用民歌的形式,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了批判,不僅對因戰亂而陷于水深火熱慧臘信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局枝鞭撻。
曹操的《蒿里行》體現了什么民本思想?
曹操的《蒿里行》運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實,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這首詩不僅對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的民本思想。全詩風格質樸,猜州沉郁悲壯,體現了曹操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蘊深穗升蔽厚,是曹操笑悔比較成功的作品,通過閱讀,不僅可以讓讀者了解當時的歷史事實,還能領略作為詩人曹操的獨特文風~
鑒賞古詩《蒿里行》曹操本詩表現手法
蒿里行 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賞析】
首先這是一首敘事詩,寫的是東漢末年群雄聯合討伐董卓,而后又互相爭殺的事。詩中描繪了戰爭之久,百姓死亡之多的慘象。將士們由于連年征戰連鎧甲都不能解脫,因而生了虱子,由此可見戰爭的時間之長,死的人就難以記數了。將士都死亡的如此至多,黎民百姓當然就難以想象死亡的人數了。死后尸體無人埋葬,爛成了白骨,布滿了原野。千里之內,連雞的叫聲都聽不到,說明到處都是廢墟,沒有人煙了。戰爭如此的慘烈,歸根到底,還是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的諸侯們在爭權奪利。至于人民呢?那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做為一個政治森冊家,一個古代的政治家,處處在為百姓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名利地位照想,這樣的一個人,只有曹操才真正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出來。鐘嶸的《詩品》說“曹公古直,頗有悲涼之句。”讀此詩,恰如其分呀!
《蒿里行》逼真地反映了動亂年代人民的苦難。“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義士”是指討伐董卓的各位將領,“群兇”是指董卓等朝中昌信亂臣。“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曹操寫了兩個歷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紂王無道,周武王會諸侯于盟津,聯合討伐;另一個故事是說,劉邦、項攻打秦時曾約定,誰先打下咸陽,誰為王。“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事情不能遂人愿,各路將領心懷鬼胎,不能統一,互相觀望,喪失打擊董卓的機會。“勢力使人爭,嗣還自相戕。”看來這各路的將領,目的不是匡扶漢室,而是為了保存實力,以便占領地盤,爭權奪利。聯軍散后就開始互相殘殺,鬧得天下大亂。“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前一句指袁術,后一句講袁紹。當時,他們兩人頗有實力,一南一北,都想做皇帝。從“鎧耐春輪甲生蟣風”到“念之斷人腸”,是寫軍閥大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充分表達了詩人憤怒傷感的心情。《蒿里行》講述了一個個歷史故事,描寫了人民的災難。語言質樸,感情悲涼,表現了曹操詩的獨特風格。曹操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對東漢末年的現實社會有他自己獨特的看法和立場。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觀,他尊奉漢室,恪守臣節。他愛護百姓,講究禮讓,希望社會安定,生產發展,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
《蒿里行》一詩的主題是什么?體現了曹操詩歌怎樣的風格特點?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上層軍閥的內訌以及對下層將士、百姓痛苦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全詩風格質樸,沉郁悲壯,體現了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蘊深厚,體現了曹操的獨特文風。
蒿里行
曹操 〔兩漢〕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譯文
關東的諸州郡將領,都起兵討伐董卓及其黨羽這些殘暴的人。
本來期望各路將領在孟津會合,同心討伐長安董卓。
結果各有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
權勢、財利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后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
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
戰士常年征戰,鎧甲上生滿了蟣虱,百姓也因此死傷無數。
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無人收埋,方圓千里都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
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這里不免讓人肝腸寸斷。
此詩前十句勾勒了這樣的歷史畫卷:關東各郡的將領,公推勢大兵強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準備興兵討伐焚宮、毀廟、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荒淫無恥、禍國殃民的董卓。當時各郡雖然大軍云集,但卻互相觀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懷鬼胎,為了爭奪霸權,圖謀私利,竟至互相殘殺起來。誡之不成便加之筆伐,詩人對袁紹兄弟陰謀稱帝、鑄印刻璽、借討散輪董卓匡扶漢室之名,行爭霸天下稱孤道寡之實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并對因此造成的戰亂感到悲憤。詩中用極凝練的語言將關東之師從聚合到離散的過程原原本本地說出來,成為歷史的真實記錄。然而,曹操此詩的成功與價值還不僅在此,自“鎧甲生蟣虱”以下,詩人將筆墨從記錄軍閥紛爭的事實轉向描寫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在揭露軍閥禍國殃民的同時,表現出對人民的無限同情信掘缺和對國事的關注和擔憂,這就令詩意超越了一般的記事,而反映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心。
“鎧甲生蟣虱”以下六句,寫戰爭給士兵和百姓帶來的災難和作者的感慨。“鎧甲生蟣虱”寫戰亂之長,士兵連年征戰,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其苦可知;“萬姓以死亡”寫人民在戰亂中死喪殆盡,可見戰禍之烈。“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用簡括的語言描繪出一幅戰亂中的凄涼悲慘的圖畫。從視覺感受上說,彌望中,縱橫于野的白骨,是那樣慘白;從聽覺感受上說,茫茫大地死一樣沉寂,沒有一點生命的氣息,雞鳴狗吠,這些尋常的莊戶聲氣都不聞于耳了。作者收視反聽,自然要痛斷肝腸了。
此詩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會災難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現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對人民的同情。曹操滑辯本人真正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他隨袁紹討伐董卓始,故此詩中所寫的事實都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較之《薤露行》中所述諸事,詩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認識,故詩中反映的現實更為真切,感情更為強烈。如最后兩句完全是詩人目睹兵連禍結之下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真實情境而產生的感時憫世之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