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附傳有哪些 明史有傳的傳怎么讀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明史附傳有哪些,以及明史有傳的傳怎么讀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明史魏驥傳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
魏驥,字仲房,蕭山人。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常夜分攜茗粥勞諸生。諸生感奮,多成就者。用師逵薦,遷太常博士。
宣德初,遷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屢命巡視畿甸遺蝗,問民疾苦。八年改禮部,尋以老請致仕。吏部尚書王直言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簡。乃改南京吏部。復以老辭,不允。十四年進尚書。英宗北狩,驥率諸司條上時務,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驥居官務大體。在太常,山川壇獲雙白兔,圻內生瑞麥,皆卻不進。在吏部,有進士未終制,求考功。同官將許之,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綱者,惡逆當辟,或憫其少,欲緩之。驥曰:“此婦人之仁,天道不時,正此故也。”獄決而雨。
正統中,王振怙寵,凌公卿,獨嚴重驥,呼“先生”。景泰初,以請老至京師。大學士陳循,驥門生也,請間曰:“公雖位冢宰,然未嘗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輩。”驥正色曰:“君為輔臣,當為天下進賢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語人曰:“渠以朝廷事為一己事,安得善終。”竟致仕去。
驥端厚祗慎。顧勁直,好別白君子小人。恒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憂國憂民,老而彌篤。蕭山故多水患,驥倡修螺山、畢公諸塘堰,捍江潮,興湖利。鄉人賴之。居恒布衣糲食,不殖生產。事兄教諭騏,雖耄益恭。時戴笠行田間。嘗遇錢塘主簿,隸呵之。答曰“蕭山魏驥也”。主簿倉皇謝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蕭山,見致仕尚書臣魏驥里居,教子孫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災患。所行動應禮法,倡理學,勖后進。雖在林野,有補治化,齒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覽奏嘉嘆。遣行人存問,賜羊酒,命有司月給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驥卒。賜祭葬如禮,謚文靖。其子完以驥遺言詣闕辭葬,乞以其金振饑民。帝憮然曰:“驥臨終遺命,猶恐勞民,可謂純臣矣。”許之。
翻譯:
魏驥,字子房,蕭山人。永樂年間,以進士副榜的身份授職松江訓導。常在深夜攜帶茶粥慰勞諸生。諸生感動而發奮,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師逵的推薦,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三年,召入試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視京城郊區蝗蟲災情,詢問民眾的疾苦。正統八年,改任禮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請求辭官退休。吏部尚書王直說魏驥沒有衰老,若考慮到他年齡大,最好下令除去繁雜的工作而做簡要的事情。
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含念巧左侍郎。他再次推托年老而辭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統十四年升為尚書。英宗被俘北去,魏驥率領各司眾官吏逐條上陳時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齡七十七,辭官退休。
魏驥做官識大體。任太常官時,山川壇抓獲一對白兔,京畿內長瑞麥,他都拒絕進呈給朝廷。在吏部時,有一進士服喪期未滿,就請求考核功績授官。同僚打算答應他,可是魏驥堅持不同意。
司法官因天旱體恤受刑者,有個叫王綱的犯人,罪大惡極,應判處死罪,有人憐憫他年少,想要給他減刑。魏驥說:“這是婦人之仁,天道不合時節,正是這個原因。”依法斷案后,天就下雨了。
正統年間,王振依仗寵幸,凌辱公卿,唯獨尊重魏驥,稱他為“先生”。景泰初年,魏驥因請求退休養老到達京城。大學士陳循,是魏驥的學生,找機會避開眾人對魏驥說:“您雖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請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為您加官封爵,這事兒包在我陳循等人身上。”
魏驥正色道:“你身為輔佐之臣,應當為天下推舉賢才,不能因為我是你的老師就偏私我。”魏驥后來對人說:“他把朝廷的事作為自己的事,這樣怎么會有好結果呢?”最終辭官退休歸家。
魏驥端正厚道剛勁正直,善于識別君子小人,常說:“沒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閑居也憂國憂民,此談鍵情到老而更加純厚。蕭山原來多水災,魏驥倡議修筑螺山、畢公等塘堰,攔截江潮,興修水利。
鄉里人依賴高判它獲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產業。事奉作教諭的兄長魏騏,雖年長而更加恭敬。經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間。曾遇到錢塘的主簿,仆隸呵斥他,問他是誰,他回答說“是蕭山的魏驥”。那主簿倉皇謝罪慰問而離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說:“臣最初任職蕭山,看到退休尚書臣魏驥的鄉下住宅,教育子孫尊崇孝悌,致力農耕,增筑堤壩,挖掘湖泊,抵御災害。所做的事符合禮法,提倡理學,勉勵后進。魏驥雖身處山野,但對治理和教化有益處,年齡大,德行高。
請求陛下下令給主管部門,參照前代舊例實施對魏驥的表彰。”皇帝閱覽奏折而嘉嘆贊賞,派遣使者前往慰問,踢給羊和酒,命令有關部門每月供給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還沒到達魏驥就去世了。按照禮制賜予祭品,謚號文靖。
他的兒子魏完因魏驥的遺言赴朝堂推辭葬禮,乞求用禮金救濟饑民。皇帝嘆息說:“魏驥臨終的遺言還害怕勞民傷財,可謂忠誠的大臣啊!”答應了魏完的請求。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明史》中的列傳特點:
基本沿舊史之體例,但亦有其創新之處。《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六《明史》條提要中稱:“列傳從舊例者十三,創新例者三,曰《閹黨》、曰《流賊》、曰《土司》。蓋貂珰之禍,雖漢、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趨勢附膻,則惟明人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別為一傳,所以著亂亡之源,不但示斧鉞之誅也。
闖、獻二寇,至于亡明,剿撫之失,足為炯鑒,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據群雄之比,故別立之。至于土司,古謂羈縻州也。不內不外,釁隙易萌。大抵多建置于元,而滋蔓于明。控馭之道,與牧民殊,與御敵國又殊,故自為一類焉。”應該說,創設《閹黨》、《流賊》、《土司》三類傳,確實符合于明史之實際情況,突出記述了明代的主要社會問題,為了解明代宦官、明代農民起義和明代民族關系,提供了比較集中、系統的材料。
這與諸表中創設《七卿表》有異曲同工之處。明代宦官之干政,雖不及漢、唐諸朝有廢立之舉,但外廷士大夫屈膝卑顏于閹宦,而成一時之氣焰,則為亙古未有。《閹黨傳》所列四十六人,屬劉瑾黨者七人,余皆魏忠賢之黨。讀《閹黨傳序》可知史館諸人于明亡之鑒深痛而慨然。
然而與《流賊傳》相比,其感情又有所不同,所撰《流賊傳序》自唐賽兒起義論起,直至李自成、張獻忠之亡明,文稱:“自唐賽兒以下,本末易竟,事具剿賊諸臣傳中。獨志其亡天下者,立《李自成、張獻忠傳》。”其中《李自成傳》長達萬余言,為《明史》諸傳中之最長者。從修史者角度雖主要為后人之鑒,卻因此而保留較為豐富的有關記載,而未采取分散于“剿賊”諸臣傳中。
《明史》列傳之體例采用類傳形式,除以類分傳外,于諸臣傳中亦因類分卷,而未盡以父子及孫等為傳。其方法即因事而分。如卷一二二有《郭子興傳》、《韓林兒傳》、《劉福通傳》,雖亦為明建國前群雄之列,而與群雄同明太祖朱元璋之關系不同,歸為一卷。
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合為一卷,擴廓、陳友定、把匝剌瓦爾密合為一卷。諸臣中,如徐達、常遇春單為一卷,是功臣亦有別而分立。史臣為建文帝遺臣列傳頗詳,甚至有傳聞之人,能列立傳者盡量立傳,也是史臣寄托遺民之情的一種方式。
《明史》諸列傳中,亦多見以事附傳之體例。如卷一八九《夏良勝傳》,附同下詔獄者萬潮、陳九川、張衍瑞、姜龍、徐鏊、姚繼巖傳,均連署進言諫止武宗南巡之人。卷二○六《馬錄傳》附顏頤壽、聶賢、湯沐、劉琦、盧瓊、沈漢、王科,均嘉靖中“李福達之獄”受牽之人。
如隆慶中御史龐尚鵬疏中稱:“據李同之獄,福達罪益彰,而當時流毒縉紳至四十余人,衣冠之禍,可謂慘烈。”此附傳后史官評論中所引述,以為同事附傳之由也。此類附傳,于《明史》中不勝枚舉。
清修《明史》的另一特色是,隱瞞明朝與清朝在遼東的戰爭史事。對于明朝文武諸臣,曾為督撫鎮巡等官者,清朝修史時皆削其在遼之事跡。如王翱、李秉、趙輔、彭誼、程信等人,《明史》中均各有傳,但其于建州有撫治或征討之績處,《明史》中均略去不述,間有一二語涉及,則不指明為何部落,以何原因啟釁,其史實真相,無從觀看。
對于一些實在避不開的人物,清朝干脆讓他們從歷史記錄中人間蒸發了。凡是明朝人中所長而必書之事在于建州者,則《明史》中削其人而不為立傳。如顧養謙、宦官亦失哈等,因生平活動不可離遼東及建州之事,《明史》中遂無傳。又如贊理征東軍務登萊巡撫袁可立、東江總兵毛文龍和后金總兵劉愛塔所關明金遼海戰事尤重,《明史》均不為立傳。
《明史》列傳中,《外國傳》及《西域傳》,反映了當時與境外國家及部落地區等的聯系,保存了大量東南亞及中亞等地歷史資料,是研究這些國家歷史及中外關系史的較好參考資料。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這反映出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對史事的貫通、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擴展資料:
《明史》創作背景:
清朝入主中原后,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注: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的記載,見于《清世祖實錄》卷15,何冠彪《順治朝〈明史〉編纂考》一文首揭此事。
但清廷何時決議纂修,尚無確切史料證實。清代官書中亦不見有關纂修《明史》的詔令,《清世祖實錄》中僅見幾位總裁于順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欽奉圣諭,總裁《明史》”,并提出副總裁及纂修人員名單。這種“欽奉圣諭”,很可能僅是早朝時的口頭指示而已。以往論著稱順治二年五月“詔修《明史》”,表述確實有所不當,準確言之為:順治二年五月,清廷組成《明史》的纂修人員。),得到了清廷認可。
其后,大學士馮銓、李建泰、范文程、剛林、祁充格為總裁,操辦此事。是年五月,由總裁提名副總裁和纂修官,并設收掌官七員,滿字謄錄十員,漢字謄錄三十六員, 揭開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進呈刊刻。《明史》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如果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設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呈,前后歷時九十四年。假如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組織班子編寫起至呈稿止,為時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明史陸震傳翻譯
全文譯:
名:王驥,
字:尚德,
家庭:束鹿縣人,
特征:身材高大魁梧,有利于騎射,性格剛毅有膽量,通宵戎謀略。
經歷:永樂四年考上進士。提拔為為兵科給事中,出使山西,上奏免除鹽池逃稅20萬余,不久遷為山西按察司副使。洪熙元年調任為順天府府尹。宣德初年,提拔為兵部右侍郎,代顧佐臨時管理都察院。時間長了,臨時代理兵部尚書。
九年命為轉正為兵部尚書。正統元年奉詔商議邊事,超過五日未奏。皇帝發怒,逮捕驥與侍郎鄺野下獄。不久得以釋放。阿臺、朵兒只伯數寇犯甘、涼,邊將多次失利。
閱軍甘、涼,淘汰掉三分之一。更改確改空神定軍隊更替之法,士兵得到休息,后勤轉輸也省掉了。俄阿臺又入侵。皇帝以任禮為平羌將軍,蔣貴、趙安為副將軍,驥監督軍務。三年春,偕同諸將領出塞,以貴為前鋒,而自己與任禮帥大軍隨后,與貴約定曰:“不勝利,不要相見了。”
招降他的部落,虧枯追逐到盡頭,進至黑泉。而趙安等出昌寧衛所,抵達刁力溝,也擒獲右丞、達魯花赤三十人。分道夾擊,輾轉戰斗千余里,朵兒只伯遠遠地逃遁。評定功勞,貴、禮都封伯爵,而王驥兼大理卿,支取二份俸祿。不久召還,管理部事。
一段時間后,麓川之役起。麓川宣慰使思任發叛亂,多次打敗王師。黔國公沐晟征討他,出師不利,道途中去世。采用沐昂代替。他分條上書攻取策略,征兵十二萬人。中官王振剛剛用事,喜歡功名,認為驥可管轄,想大舉發兵。驥也想效力。
《明史》列傳之體例采用類傳形式,于諸臣傳中亦因類分卷,而未盡以父子及孫等為傳。其方法即因事而分。如卷一二二有《郭子興傳》、《韓林兒傳》、《劉福通傳》,雖亦為明建國前群雄之列,而與群雄同明太祖朱元璋之關系不同,歸為一卷。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合為一卷,擴廓、陳友定、把匝剌瓦爾密合為一卷。諸臣中,如徐達、常遇春單為一卷,是功臣亦有別而分立。史臣為建文帝遺臣列傳頗詳,甚至有傳聞之人,能列立傳者盡量立傳,也是史臣寄托遺民之情的一種方式。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但由于經歷史無前例的滿清“文字獄”,曲筆隱諱和篡改不實之處甚多。清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明史》諸列傳中,亦多見以事附傳之體例。如卷一八九《夏良勝傳》,附同下詔獄者萬潮、陳九川、張衍瑞、姜龍、徐鏊、姚繼巖傳,均連署進言諫止武宗南巡之人。卷二○六《馬錄傳》附顏頤壽、聶賢、湯沐、劉琦、盧瓊、沈漢、王科,均嘉靖中“李福達之獄”受牽之人。如隆慶中御史龐尚鵬疏中稱:“據李同之獄,福達罪益彰,而當時流毒縉紳至四十核虧余人,衣冠之禍,可謂慘烈。”此附傳后史官評論中所引述,以為同事附傳之由也。此類附傳,于《明史》中不勝枚舉。
關于記錄明代的史書主要有哪些?
明代的古籍史料,重要的幾種介紹如下:
1、《明實錄》是明代史料的最重要的源頭,臺灣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抄本校勘,共計正橋枝文133冊,校勘記29冊,附錄21冊,共183冊,經過校勘之后的這套書依然是影印本的,沒有標點和陵。市面上也買不到的。最近線裝書局出了一套《抄本明實錄》,定價過萬元。
2、《明史》,二十四史之一,有中華書局點校本,清朝編撰的官方明代正史,共28冊。常見,也容易閱讀。
3、《國榷》,有中華書局斷句本,六冊,私修的紀傳體明史,未曾刊刻,也未曾被清廷刪改,故保留了不少滿洲人早期與明朝關系的史料;
4、《明史紀事本末》喚消戚,紀事本末體明史,成書在《明史》之前,有中華書局的點校本,史料價值較高,也因冊數少(4冊),最便閱讀。
5、《明通鑒》,編年體正史,有考異。岳麓書社的點校簡體字本,冊數僅3冊,便于閱讀。上海古籍出版的一冊本為影印本。
6、《明會典》,官修之政書,若需研究明代的典章制度,此書為必讀。但建國后未有整理本面世。
7、《南疆逸史》、《小腆紀年附考》、《小腆紀傳》則為南明史料中最為詳備者,中華書局版本因出版較早,又無重印,故不易得。
8、《國朝典匯》為崇禎年間編訂,明代人研究本朝歷史(太祖直至穆宗)的著作,在清代為禁書,有較多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資料。目前,市面上有書目文獻出版社的影印本出售。
9、《弇州史料》前、后集,私家修撰之史書,是《明史》的史料來源之一。
《明史》的列傳中都有誰?要詳細
卷113 列傳第1 后妃一
卷114 列傳第2 后妃二
卷115 列傳第3 興宗孝康皇帝 睿宗興獻皇帝
卷116 列傳第4 諸王一
卷117 列傳第5 諸王二
卷118 列傳第6 諸王三
卷119 列傳第7 諸王四
卷120 列傳第8 諸王五
卷121 列傳第9 公主
卷122 列傳第10 郭子興 韓林兒
卷123 列傳第11 陳友諒 張士誠 方國珍 明玉珍
卷124 列傳第12 擴廓帖木兒 陳友定 把匝剌瓦爾密
卷125 列傳第13 徐達 常遇春
卷126 列傳第14 李文忠 鄧愈 湯和 沐英
卷127 列傳第15 李善長 汪廣洋
卷128 列傳第16 劉基 宋濂 葉琛 章溢
卷129 列傳第17 馮勝 傅友德 廖永忠 楊景 胡美
卷130 列傳第18 吳良 康茂才 丁德興 耿炳文 郭英 華云龍 韓政 仇成 張龍 吳復
胡海 張赫 華高 張銓 何真
卷131 列傳第19 顧時 吳楨 薛顯 郭興 陳德 王志 梅思祖 金朝興 唐勝宗 陸仲亨
費聚 陸聚 鄭遇春 黃彬 葉升
卷132 列傳第20 朱亮祖 周德興 王弼 藍玉 謝成 李新
卷133 列傳第21 廖永安 俞通海 胡大海 耿再成 張德勝 趙德勝 桑世杰 茅成 胡
深 孫興祖 曹良臣 濮英
卷134 列傳第22 何文輝 葉旺 馬云 繆大亨 蔡遷 王銘 甯正 金興旺 花茂 丁玉
郭云
卷135 列傳第23 陳遇 葉兌 范常 宋思顏 郭景祥 楊元杲 阮弘道 孔克薯森仁
卷136 列傳第24 陶安 詹同 朱升 崔亮 陶凱 曾魯 任昂 李原名 樂韶鳳
卷137 列傳第25 劉三吾 安然 吳伯宗 吳沉 桂彥良 宋訥 趙□ 李叔正 劉崧 羅復
仁 孫汝敬
卷138 列傳第26 陳修 楊思義 周禎 楊靖 單安仁 薛祥 唐鐸 開濟
卷139 列傳第27 錢唐 韓宜可 蕭岐 馮堅 茹太素 李仕魯 葉伯巨 鄭士利 周敬心
王樸 張衡
卷140 列傳第28 魏觀 陶□仲 劉仕□ 王宗顯 王觀 道同 盧熙 青文勝
卷141 列傳第29 齊泰 黃子澄 方孝孺 練子寧 茅大芳 卓敬 陳迪 景清 連楹 胡閏
王度
卷142 列傳第30 鐵鉉 暴昭 陳性善 張□ 謝貴 彭二 宋忠 馬宣 瞿能 張倫 顏伯
瑋 王省 姚善 陳彥回
卷143 列傳第31 王艮 廖升 周是修 程本立 黃觀 王叔英 黃鉞 王良 陳思賢 程通
黃希范 高巍 高賢寧 王□ 周縉 牛景先
卷144 列傳第32 盛庸 平安 何福 顧成
卷145 列傳第33 姚廣孝 張玉 朱能 丘福 譚淵 王真 陳亨
卷146 列傳第34 張武 陳硅 孟善 鄭亨 徐忠 郭亮 趙彝 張信 徐祥 李浚 孫巖 陳
吾乃馬之甲
二甲傳臚9旭 陳賢 張興 陳志 王友
卷147 列傳第35 解縉 黃淮 胡廣 金幼孜 胡儼
卷148 列傳第36 楊士奇 楊榮 楊溥
卷149 列傳第37 蹇義 夏原吉
卷150 列傳第38 郁新 趙□ 金忠 李慶 師逵 古樸 陳壽 劉季□ 劉辰 楊砥 虞謙
湯宗
卷151 列傳第39 茹_ 嚴震直 張圓手納□ 王鈍 鄭賜 郭資 呂震 李至剛 方賓 吳中 劉觀
卷152 列傳第40 董倫 儀智 鄒濟 周述 陳濟 王英 錢習禮 周敘 柯潛 孔公恂
卷153 列傳第41 宋禮 陳萱 周忱
卷154 列傳第42 張輔 黃福 劉俊 陳洽 李橘沒彬 柳升 梁銘 王通
卷155 列傳第43 宋晟 薛祿 劉榮 朱榮 費□ 譚廣 陳懷 蔣貴 任禮 趙安 趙輔 劉
聚
卷156 列傳第44 吳允誠 薛斌 吳成 金忠 李英 毛勝 焦禮 毛忠 和勇 羅秉忠
卷157 列傳第45 金純 張本 郭敦 郭□ 鄭辰 柴車 劉中敷 張鳳 周萱 楊鼎 黃鎬
胡拱辰 陳俊 林鶚 潘榮 夏時正
卷158 列傳第46 黃宗載 顧佐 段民 章敞 吳訥 魏驥 魯穆 耿九疇 軒□ 黃孔昭
卷159 列傳第47 熊概 陳鎰 李儀 陳泰 李棠 賈銓 王宇 崔恭 劉孜 李侃 原杰 彭
誼 牟俸 夏塤 高明 楊繼宗
卷160 列傳第48 王彰 魏源 金濂 石璞 羅通 羅綺 張萱 張鵬 李裕
卷161 列傳第49 周新 李昌祺 陳士啟 應履平 林碩 況鐘 陳本深 彭勖 夏時 黃潤
玉 楊瓚 劉實 陳選 夏寅 陳壯 張□ 宋端儀
卷162 列傳第50 尹昌隆 耿通 戴綸 陳祚 劉球 陳鑒 鐘同 章綸 廖莊 倪敬 楊萱
卷163 列傳第51 李時勉 陳敬宗 劉鉉 邢讓 林瀚 謝鐸 魯鐸
卷164 列傳第52 鄒緝 弋謙 黃澤 范濟 聊讓 左鼎 曹凱 劉煒 單宇 張昭 高瑤
卷165 列傳第53 陶成 陳敏 丁萱 王得仁 葉禎 伍驥 毛吉 林錦 郭緒 姜昂
卷166 列傳第54 韓觀 山云 蕭授 方瑛 李震 王信 彭倫 歐磐 張佑
卷167 列傳第55 曹鼐 鄺□ 王佐 孫祥 袁彬
卷168 列傳第56 陳循 王文 江淵 許彬 陳文 萬安 劉□ 劉吉 尹直
卷169 列傳第57 高谷 胡_ 王直
卷170 列傳第58 于謙
卷171 列傳第59 王驥 徐有貞 楊善 王越
卷172 列傳第60 羅亨信 侯□ 楊寧 王來 孫原貞 朱鑒 楊信民 張驥 馬謹 程信
白圭 張瓚 孔鏞 鄧廷瓚 王軾 劉丙
二甲傳臚9卷173 列傳第61 楊洪 石亨 郭登 朱謙 孫鏜 范廣
卷174 列傳第62 史昭 巫凱 許貴 周賢 歐信 王璽 魯鑒 劉寧 彭清 姜漢 安國 杭
雄
卷175 列傳第63 衛青 董興 何洪 劉玉 仇鉞 神英 曹雄 馮禎 張俊 楊銳
卷176 列傳第64 李賢 呂原 岳正 彭時 商輅 劉定之
卷177 列傳第65 王翱 年富 王□ 李秉 姚夔 王復 林聰 葉盛
卷178 列傳第66 項忠 韓雍 余子俊 朱英 秦□
卷179 列傳第67 羅倫 章懋 黃仲昭 莊曰鄄永 鄒智 舒芬
卷180 列傳第68 張寧 王徽 毛弘 丘弘 李森 魏元 強珍 王瑞 李俊 汪奎 湯鼐 姜
綰 姜洪 曹麟 彭程 龐泮 葉紳 胡獻 張弘至 屈伸 王獻臣
卷181 列傳第69 徐溥 丘浚 劉健 謝遷 李東陽 王鏊 劉忠
卷182 列傳第70 王恕 馬文升 劉大夏
卷183 列傳第71 何喬新 彭韶 周經 耿裕 倪岳 閔硅 戴珊
卷184 列傳第72 周洪謨 楊守陳 張元禎 傅瀚 張升 吳寬 傅硅 劉春 吳儼 顧清
劉瑞
卷185 列傳第73 李敏 賈俊 黃紱 張悅 _鐘 曾鑒 梁景 徐恪 李介 黃珂 王鴻儒
叢蘭 吳世忠
卷186 列傳第74 韓文 張敷華 楊守隨 許進 雍泰 陳壽 樊瑩 熊繡 潘蕃 胡富 張
泰 張鼐 王景 朱欽
卷187 列傳第75 何鑒 馬中錫 陸完 洪鐘 陳金 俞諫 周南 馬昊
卷188 列傳第76 劉蕩鄄□ 趙佑 戴銑 陸昆 蔣欽 周璽 湯禮敬 許天錫 徐文溥 張
士隆 張文明 范輅 張欽 周廣 石天柱
卷189 列傳第77 李文祥 孫磐 胡□ 羅僑 葉釗 戴冠 黃鞏 陸震 夏良勝 何遵
卷190 列傳第78 楊廷和 梁儲 蔣冕 毛紀 石九_
卷191 列傳第79 毛澄 汪俊 吳一鵬 朱希周 何孟春 豐熙 徐文華 薛蕙
卷192 列傳第80 楊慎 王思 張□ 劉濟 安磐 張漢卿 張原 毛玉 王時柯 鄭本公
張曰韜 楊淮 張□ 郭楠
卷193 列傳第81 費宏 翟鑾 李時 顧鼎臣 嚴訥 李春芳 陳以勤 趙貞吉 高儀
卷194 列傳第82 喬宇 孫交 林俊 金獻民 秦金 趙璜 鄒文盛 梁材 劉麟 蔣瑤 王
廷相
卷195 列傳第83 王守仁
卷196 列傳第84 張璁 桂萼 方獻夫 夏言
卷197 列傳第85 席書 霍韜 熊浹 黃宗明 黃綰
卷198 列傳第86 楊一清 王瓊 彭澤 毛伯溫 翁萬達
卷199 列傳第87 李鉞 王憲 胡世寧 李承勛 王以旗 范_ 王邦瑞 鄭曉
李禎 丁賓
卷222 列傳第110 譚綸 王崇古 方逢時 吳兌 鄭洛 張學顏 張佳胤 殷正茂 凌云翼
卷223 列傳第111 盛應期 朱衡 潘季馴 萬恭 吳桂芳 王宗沐 劉東星 徐貞明
卷224 列傳第112 嚴清 宋□ 陸光祖 孫□ 陳有年 孫丕揚 蔡國珍 楊時喬
卷225 列傳第113 張瀚 王國光 梁夢龍 楊巍 李戴 趙煥 鄭繼之
卷226 列傳第114 海瑞 丘_ 呂坤 郭正域
卷227 列傳第115 龐尚鵬 宋儀望 張岳 李材 陸樹德 蕭廩 賈三近 李頤 朱鴻謨
蕭彥 孫維城 謝杰 郭惟賢 萬象春 鐘化民 吳達可
卷228 列傳第116 魏學曾 李化龍
卷229 列傳第117 劉臺 傅應禎 王用汲 吳中行 趙用賢 艾穆 沈思孝
卷230 列傳第118 蔡時鼎 萬國欽 饒伸 湯顯祖 逯中立 楊恂 姜士昌 馬孟禎 汪若
霖
卷231 列傳第119 顧憲成 顧允成 錢一本 于孔兼 史孟麟 薛敷教 安希范 劉元珍
葉茂才
卷232 列傳第120 魏允貞 王國 余懋衡 李三才
卷233 列傳第121 姜應麟 陳登云 羅大□ 李獻可 孟養浩 朱維京 王如堅 王學曾
張貞觀 樊玉衡 謝廷贊 楊天民 何選
卷234 列傳第122 盧洪春 李懋檜 李沂 雒于仁 馬經綸 劉綱 戴士衡 曹學程 翁憲
祥 徐大相
卷235 列傳第123 王汝訓 余懋學 張養蒙 孟一脈 何士晉 王德完 蔣允儀 鄒維璉
卷236 列傳第124 李植 江東之 湯兆京 金士衡 王元翰 孫振基 丁元薦 李樸 夏嘉
遇
卷237 列傳第125 傅好禮 姜志禮 包見捷 田大益 馮應京 吳宗堯 吳寶秀 華鈺
卷238 列傳第126 李成梁 麻貴
卷239 列傳第127 張臣 董一元 杜桐 蕭如薰 達云 官秉忠 柴國柱 李懷信
卷240 列傳第128 葉向高 劉一_ 韓□ 朱國祚 何宗彥 孫如游
卷241 列傳第129 周嘉謨 張問達 汪應蛟 王紀 孫瑋 鐘羽正 陳道亨
卷242 列傳第130 陳邦瞻 畢懋康 蕭近高 白瑜 程紹 翟鳳□ 洪文衡 陳伯友 董應
舉 林材 朱吾弼 張光前
卷243 列傳第131 趙南星 鄒元標 孫慎行 高攀龍 馮從吾
卷244 列傳第132 楊漣 左光斗(弟光先) 魏大中(子學洢 學濂) 周朝瑞 袁化中顧大章(弟大韶 )王之寀
卷245 列傳第133 周起元 繆昌期 周順昌 周宗建 黃尊素 李應升 萬_
卷246 列傳第134 滿朝薦 江秉謙 侯震煬 王允成
卷247 列傳第135 劉綎(喬一琦) 李應祥(童元鎮) 陳璘(吳廣) 鄧子龍 馬孔英
卷248 列傳第136 梅之煥 劉策(徐縉芳 陳一元) 李若星 耿如杞(胡士容) 顏繼祖(王應豸等) 李繼貞 方震孺 徐從治(謝璉 余大成等
卷249 列傳第137 朱燮元 李_ 王三善 蔡復一
卷250 列傳第138 孫承宗
卷251 列傳第139 李標 劉鴻訓 錢龍錫 成基命 何如寵 徐光啟 文震孟 蔣德景 方
岳貢
卷252 列傳第140 楊嗣昌 吳□
卷253 列傳第141 王應熊 張至發 薛國觀 程國祥 陳演 魏藻德
卷254 列傳第142 喬允升 曹于汴 孫居相 曹□ 陳于庭 鄭三俊 李日宣 張瑋
卷255 列傳第143 劉宗周 黃道周
卷256 列傳第144 崔景榮 黃克纘 畢自嚴 李長庚 劉之鳳
卷257 列傳第145 張鶴鳴 董漢儒 趙彥 王洽 梁廷棟 熊明遇 張鳳翼 陳新甲 馮元
飆
卷258 列傳第146 許譽卿 華允誠 魏呈潤 毛羽健 吳執御 章正宸 黃紹杰 傅朝佑
姜采 熊開元 詹爾選 湯開遠 成勇 陳龍正
卷259 列傳第147 楊鎬 袁應泰 熊廷弼 袁崇煥 趙光□
卷260 列傳第148 楊鶴 陳奇瑜 熊文燦 練國事 丁啟睿 鄭崇儉 邵捷春 余應桂 高
斗樞 張任學
卷261 列傳第149 盧象升(弟象晉 象觀 從弟象同) 劉之綸 丘民仰(邱禾嘉)
卷262 列傳第150 傅宗龍 汪喬年 楊文岳 孫傳庭
卷263 列傳第151 宋一鶴 馮師孔 林日瑞 蔡懋德 衛景瑗 朱之馮 陳士奇 龍文光
劉佳引 劉之勃
卷264 列傳第152 賀逢圣 南居益 周士樸 呂維祺 王家禎 焦源溥 李夢辰 宋師襄
麻僖 王道純 田時震
卷265 列傳第153 范景文 倪元璐 李邦華 王家彥 孟兆祥 施邦曜 凌義渠
卷266 列傳第154 馬世奇 吳麟征 周鳳翔 劉理順 汪偉 吳甘來 王章 陳良謨 陳純
德 申佳胤 成德 許直 金鉉
卷267 列傳第155 馬從聘 張伯鯨 宋玫 范淑泰 高名衡 徐□ 鹿善繼
卷268 列傳第156 曹文詔 周遇吉 黃得功
卷269 列傳第157 艾萬年 李卑 湯九州 陳于王 侯良柱 張令 猛如虎 虎大威 孫應
元 姜名武 尤世威 侯世祿 劉國能
卷270 列傳第158 馬世龍 賀虎臣 沈有容 張可大 魯欽 秦良玉 龍在田
卷271 列傳第159 賀世賢 童仲揆 羅一貫 滿桂 趙率教 官惟賢 何可綱 黃龍 金日
觀
卷272 列傳第160 金國鳳 曹變蛟 劉肇基
卷273 列傳第161 左良玉 高杰 祖寬
卷274 列傳第162 史可法 高弘圖 姜曰廣
卷275 列傳第163 張慎言 徐石麒 解學龍 高倬 左懋第 祁彪佳
卷276 列傳第164 朱大典 張國維 張肯堂 曾櫻 朱繼祚 余煌 王瑞□ 路振飛 何楷
熊汝霖 錢肅樂 沈宸荃
卷277 列傳第165 袁繼咸 金聲 丘祖德 沈猶龍 陳子龍 侯峒曾 楊文驄 陳潛夫
卷278 列傳第166 楊廷麟 萬元吉 郭維經 詹兆恒 陳泰來 王養正 曾亨應 揭重熙
陳子壯 張家玉 陳邦彥 蘇觀生
卷279 列傳第167 呂大器 文安之 樊一蘅 吳炳 王錫袞 堵胤錫 嚴起恒 朱天麟 楊
畏知 吳貞毓
卷280 列傳第168 何騰蛟 瞿式耜
卷281 列傳第169 循吏
卷282 列傳第170 儒林一
卷283 列傳第171 儒林二
卷284 列傳第172 儒林三
卷285 列傳第173 文苑一
卷286 列傳第174 文苑二
卷287 列傳第175 文苑三
卷288 列傳第176 文苑四
卷289 列傳第177 忠義一
卷290 列傳第178 忠義二
卷291 列傳第179 忠義三
卷292 列傳第180 忠義四
卷293 列傳第181 忠義五
卷294 列傳第182 忠義六
卷295 列傳第183 忠義七
卷296 列傳第184 孝義一
卷297 列傳第185 孝義二
卷298 列傳第186 隱逸
卷299 列傳第187 方伎
卷300 列傳第188 外戚
卷301 列傳第189 列女一
卷302 列傳第190 列女二
卷303 列傳第191 列女三
卷304 列傳第192 宦官一
卷305 列傳第193 宦官二
卷306 列傳第194 閹黨
卷307 列傳第195 佞幸
卷308 列傳第196 奸臣
卷309 列傳第197 流賊
卷310 列傳第198 土司
卷311 列傳第199 四川土司一
卷312 列傳第200 四川土司二
卷313 列傳第201 云南土司一
卷314 列傳第202 云南土司二
卷315 列傳第203 云南土司三
卷316 列傳第204 貴州土司
卷317 列傳第205 廣西土司一
卷318 列傳第206 廣西土司二
卷319 列傳第207 廣司土司三
卷320 列傳第208 外國一
卷321 列傳第209 外國二
卷322 列傳第210 外國三
卷323 列傳第211 外國四
卷324 列傳第212 外國五
卷325 列傳第213 外國六
卷326 列傳第214 外國七
卷327 列傳第215 外國八
卷328 列傳第216 外國九
卷329 列傳第217 西域一
卷330 列傳第218 西域二
卷331 列傳第219 西域三
卷332 列傳第220 西域四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