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在哪里守桑 古代官員居住的地方叫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代官員在哪里守桑,以及古代官員居住的地方叫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高官退休,為什么都選擇告老還鄉,而不是留在京城養老?
其實, 無論是從居住環境、人物心態,還是文化傳統等方面來看,“衣錦還鄉”幾乎是每個古代官員的必然選擇 。
首先,從居住環境來看, 京城雖然繁華,但物價偏高且地方有限,不如回鄉置辦田園來得舒服自在 。其次,從人物心態來看,榮歸故里、回報桑梓是我國人傳統的心態之一。
最后,從文化傳統來看,由于宗法制和鄉里制等傳統制度因素的影響, 回到生養自給的故地,是每個國人內蘊其心的愿望 ,無論其身居何職、身處何地、身經何事。
古人尤其重視“衣錦還鄉”“落葉歸根”和“榮歸故里”察激 ,這一心態也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而逐本溯源,這些都要歸因于“宗法制”。
先秦時期,我國 社會 按照血緣關系建立起了宗法制度,并依此制度來統治國家。 與宗法制并行的是分封制,二者互為表里。在這兩項制度之下,古人的親緣關系都固定在某一地域范圍內,并且彼此有著嚴格的等級秩序。
分封制退出 歷史 舞臺以后,代之而起的是鄉里制度,這一制度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稱謂,如鄉社制、都社制等。 鄉里制雖與分封制有本質的不同,但寓于二者之下的宗法制卻得到了有效傳承和發展。 隨之,家本位的思想逐漸成為延續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特征之一。
家本位思想的影響下,古人讀書即為了榮歸故里,成為家庭的楷模、家族的模范和鄉里的名家。 那么,在京為官的士子們,為何不留在京城呢?想必除了故土難離的原因之外,還有其他限制因素。
古代 社會 階層分為士農工商四等,因此古代的讀書人均以做官為人生終極目標。 而在眾多官職當中,尤以京官地位最為顯赫。在京為官,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接近王朝權力的中心,也意味著更進一步的可能。
除此之外,京城歷來為繁花之都,各種珍饈美味、奇珍異寶聚集此地,數不勝數,使眾多人士流連忘返。 但同時這也意味著,在京城生活成本的增加。凡是人流聚集、交通發達之地,其物價、房價、地價必居高不下,這對于從外地到京為官的寒門士子來說,其生活必是不易的。
放眼歷朝歷代的京城,無一不是按照身份、財富、地位來定在京城居所的。 比如,京城的中間是皇城,即皇親國戚居住的地方;皇城周邊則是一眾高官大族、王公大臣居住的地方;京城之內、交通便利之處也是豪族地主的居住之地;寒門低階官吏則居住較為偏遠。
這就是說, 即使是在京為官,若非大富大貴之家,其在京生活也是較為不易的 。并且,在京城那個能人奇士聚集之地,想要謀余老取富貴也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所以說,對于退休的官員來說,與其蝸居京城,遠不如回鄉養老。
從國家層面來說, 每個朝代也制定了專門的退休和養老制度 。據文獻記載,虞舜之際即設“庠”為養老機構,即所謂“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
秦漢以后,退休制度逐漸成形,官員在退休以后不僅可以拿到一定的俸祿,還會賜給一定數量的食邑或田地。其實, 除了官員退休時會賜予食邑以外,部分官員還會有世襲的封地 。
不管是退休所賜的田地,還是世襲的食邑,大部分都是在官員的故里。 一方面,這是由于京城土地有限;另一方面,這是為了方便官員今后的退休養老。
對于一些較低品階的官員來說,如果不賜以一定的俸祿或田地,那么他們的生活將難以得到保障,這就會造成極大的 社會 不穩定性。故而,唐宋以后, 歷代統治者都重視官員退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從個人層面來看, 常年奮戰在權力旋渦中的官員,必是身心疲累的 。古代官員上朝是十分辛苦的,不僅要提前計算好上班的路程,還要早早起來前往宮城等候,往往凌晨三四點就要更衣起床。
除了每日的早朝以外,有的官員還要進宮問候皇帝皇后、進行早晚祭祀、隨時覲見皇帝等。當然,這些是對于一品二品三品的王公大臣來說的。縱使這些官員在退休以后,也會受到皇帝的召見, 身在京城的他們并不能真正地得到清閑 。
因此,有的官員往往會選敗毀襪擇“告老還鄉”,即離開京城,前往故里去頤養天年。 這些高官大吏,除了退休時能得到朝廷的封賞以外,他們家資頗豐,有的人甚至可以回鄉置辦田產、建筑園林等。
這些退休以后的官吏們,居于家中精心布置的園林之中。 既無權力紛爭的煩惱,又無經濟生活的困苦 ,還會受到當地桑梓們的敬重,往往還會載入地方史志人物傳記之中,這幾乎是每個人心中向往的退休生活。
“落葉歸根”即是一種文化心態,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這一點從古代官員退休后選擇回家養老便可看出。比起繁花似錦的大都市,生養自己的故鄉更加吸引功成名就的人們。
古代官員到達一定年齡之后,通常會選擇告老還鄉。 載著那一身的榮耀和成就返回家鄉,不僅能得到朝廷的賞賜,還會受到鄉親們的尊敬。 與滿是富貴門第的京城相比,故鄉之地不僅有著自身熟悉的事物,還可以讓自己從忙碌之中抽出身來,甚至置辦上一二田宅、園林。
對于回到故鄉的古代官員來說,早已不再追求功名利祿,因為他們早已功成名就,歷朝歷代也會有一定的退休養老制度,在生活上倒也不必過分擔憂。因此, 古代官員在退休后,往往不會選擇留在繁華的京城,而是選擇回家養老 。
古代有沒有澡堂子,沒有的話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在哪洗澡的?
“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洗濯,衰瘦頗有余”
意思是說:幾年沒洗澡,今天洗完一上稱,竟然瘦了。白居易生于盛唐,官至五品,又是大文學家,怎么能幾年不洗澡呢?難道是因為古代條件太艱苦,連身為朝廷官員的白居易都無法愉快的洗個澡嗎?
其實不然答襪漏,古人可是很愛干凈的,到了宋朝,甚至還出現了公眾大澡堂,洗澡文化歷史悠久著吶。
洗澡的發展
早在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澡”等相關字樣記載,并且每個字都表示不同的功能。
“沐”:洗頭。在甲骨文中,就像雨水淋在樹杈上,有洗頭的意思。
“浴”:浸濕。整個人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容器中,身上還有水滴,就像“鐵鍋煮水燉自己”。
甲骨“浴”“沐”“澡”
“澡”:沖水。一盆接著一盆水淋在身上。
沐浴對古人來說,并非只是清潔身體那么簡單,它更像是一件神圣的事。《禮記·內則》中記載:
“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
太子出生,國君和夫人都要沐浴更衣,穿上朝服。
在古代沐浴可是非常具有儀式感的事情,如皇帝祭祀前,僧人誦經前,朋友約會都會先沐浴一番,以表示鄭重和敬畏。
《周禮·禮儀·聘禮》中還記載:
“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家里來了客人,要可以讓客人三天洗一次頭發,五天洗一次澡,由此可見,即便在遙遠的兩漢之間,人清爛們便已經對洗澡有了嚴格的規定。
漢朝時,洗澡日益得到重視,朝廷專門為大臣們設定了休沐制度,每五天會有一天休息日,也稱為“休沐日”。唐朝律法也做了同樣規定,“五日一休沐”,洗澡已經逐漸制度化。
古人去哪洗澡?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個名為“虢季子白盤”的商周時期青銅器,長約137.2厘米,寬39.5厘米,深39.5厘米,容量驚人。沒錯,這可能就是中國最早的“大浴缸”。
“虢季子白盤
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是可以用青銅浴盆泡澡的,但青銅太貴重,所以木盆逐漸取而代之,成為了洗澡的標配。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僅滿足于擁有一個大浴缸,而是更需要營造一個舒適的洗澡空間。
先秦時期,王宮里就有了供水、供暖、排水系統一應俱全的浴室。秦始皇還曾在咸陽宮修建了一個高級的御用浴室,浴池長三米多,寬兩米多,池底還有坡度,旁邊不僅設置了取暖用的壁爐,還配置了陶瓷地漏,整個浴室占地約40平方米,相當于一個小型一居室。
秦都咸陽1號宮殿遺址
到了繁榮的唐代,唐玄宗更是利用天然溫泉修建了“華清池”,并為此修建了氣派的華清宮,每到冬天都要到此游幸。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描繪的就是楊貴妃在華清池中沐浴的情景。
不得不說,帝王家就是會享受,洗個澡都能搞出這么多名堂。到了宋朝,浴室逐漸平民化,公共大澡堂遍地都是,普通百姓沒事都可以去澡堂泡個澡。詩人黃庭堅在被貶謫到宜州時,就在日記里描述自己在小浴室里泡澡,已解心中郁悶之情。
“十七日丙戌 ,晴,從元明浴于小南門石橋上民家浴室”《乙酉家乘》黃庭堅
這些公共浴室還提供搓背服務,蘇軾在泗州的浴室洗完澡后就寫道:
“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蘇軾《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在寒冷的冬天,花幾個“湯錢”,舒舒服服泡個熱水澡,還能享受各種服務,簡直美滋滋。
古人用什么洗澡?
現在我們洗臉用洗面奶,洗澡用沐浴露,古時雖然沒有這么精致,但洗澡必備清潔物品也不少。
皂莢:
皂莢就是皂角樹的果莢,有去油的功能,是最原始,最天然的去污用品,《千金方》中還提到用皂角湯洗澡,有去污美膚的作用。
肥珠子:
宋朝時,人們又發明了“肥皂”。人們發現了一種比皂莢更多油的莢果,稱為“肥皂”,又叫“肥珠子”。《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了“肥皂”的制作方法。將天然的皂莢搗爛,研磨粉碎,加入香料,揉搓成球狀,專門用來洗臉浴身,這種球狀肥皂也叫做“肥皂團”,南宋時,臨安便有專門經營“肥皂團”的生意人。
肥皂莢生高山中,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花,結莢三四寸,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于皂莢也。《本草綱目》李時珍
肥珠子(無患子)
澡豆:
宋代以前“肥皂”還沒有被發明,人們用的便是“澡豆”。
澡豆可以說是全能型選手,不管是洗手洗臉還是洗澡,就連洗衣服,都可以用澡豆。一切污漬只要交給澡豆便可以統統搞定。
顧名好悄思義,澡豆的主要材料就是豆子,研磨成粉,然后加入各種藥材香料制成。藥王孫思邈還稱贊它:
“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
在《千金方》中,孫思邈對澡豆的配方以及制作方法做了詳細記載,而且澡豆的配方還可以DIY,富貴人家可以選擇名貴的配方,普通人家可以選擇最簡單的方子,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澡豆都是居家生活必備用品。我國臺灣故宮博物院至今還保留有大量的澡豆制作配方。
澡豆
總結
社會不斷在發展進步,人們越來越講衛生,洗澡也越來越普通,從浴盆、浴池,到公共大澡堂,再到今天的桑拿、汗蒸,洗澡的形式越來越豐富,但愿人們在洗去身體上的無垢時,也不要忘了洗滌心靈,里里外外都做一個干凈的人。
古代的糧草官正規的叫法是什么
1、押運官。押運糧草和一些物資,糧草督運是監督押運方面一路上的行程、日期等,主要起監督作用。
2、大司農攔爛。大司農,秦漢時全國財政經濟的主管官,後逐漸演變為專掌國家倉廩或勸課農桑之官。
3、秦代所置掌管谷食錢貨的官吏,為九卿之一。漢初因襲。景帝后元元年更名大沒者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簡察漏、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
歷史上心系百姓民生的官員及其主要事跡
1、西門豹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后,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鄭賀則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趙廣漢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
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3、包拯
字希仁,謚孝肅,漢族,北宋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包村人。他28歲中進士,曾先后任天長、端州、贏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地知縣、知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
在監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最后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至和三年(1056年),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當時流傳有“關節不到喊棚,有閻羅包老”的贊譽。死后追贈禮部尚書,謚孝肅。
4、陳希亮
陳希亮(1014年一1077年),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他從進拍睜士及第開始,為官30余年,先后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
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在他從政的三十多年中,忠于職守,肯為百姓辦實事,如嚴懲貪官污吏,打擊地痞無賴,搜捕盜賊,開倉賑民,架設汴河飛橋,強令巫師、巫婆回鄉務農等。
由于正直摯誠,路有頌聲,因而在每次任滿離境時,父老們都灑淚相送。
5、黃霸
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
他到任后,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門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趙廣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包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希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霸
古代縣官怎么執行各工作?
《轉貼》中國古代官員等級
2012-02-20 13:56:23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后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ZF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于清皆因之。
(1)光祿寺: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后掌膳食帳幕,唐以后始專司膳。
(2)太仆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仆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并入陸軍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4)宗正寺:明清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6)衛尉寺:掌門衛屯兵,北齊改為衛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
(7)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未廢。
(8)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后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歷代因之,明始廢。
(9)太府寺:即大司農,掌錢谷金帛諸貨幣。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圓顫亮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2)除。拜官授職,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3)擢。提升官職。(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于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橘寬,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洞纖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后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
【刺使】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中國古代常見官職一覽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馬 司空 司寇 職方
太師 太傅 大保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國 庶長 令尹 柱國 公主 駙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將軍 洗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議郎 令史
尚書 六曹 合閣 仆射 侍中 內史 刺史 州牧 別駕
主薄 郡守 太守 長史 從事 督郵 縣令 縣尉 三老
亭長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臺 都督 錄事 護軍 可汗
六部 三館 學士 總管 元帥 留守 判官 巡檢 提刑
提轄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內閣 廠衛 太監 都司
知府 親王 總督 巡撫 監司 州判 知縣 提督 總兵
參將 散官 流內 流外 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臺
大司馬 郎中令 大司農 大將軍 執金吾 中郎將
尚書省 尚書令 結事中 京兆尹 左馮翊 右扶風
關內侯 中書省 中書令 門下省 秘書省 樞密使
員外郎 著作郎 國子監 節度使 招討使 都點檢
觀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學土 宣政院 集賢院
軍機處 翰林院 欽天監 內務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稅務司 資政院 咨議局 國務院 樞密院
三閭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隸校尉 將作大匠 諫議大夫
光祿大夫 繡衣直指 監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參知政事
翰林學土 中書舍人 都指揮使 欽差大臣 牛錄額真
參贊大臣 總稅務司 海軍衙門
典農中郎將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古代秘書官制簡介
主書:戰國時魏國為國君保各種文字資料的人員。
御史大夫:秦朝時負責監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西漢時,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丞相缺位時,往往由御史大夫遞補。晉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負責文書工作。
令史:漢代郎以下負責文書工作的官職。分:蘭臺令史、尚書令史。隋:唐以后,令史變為三省、六部御史臺低級事務員的稱謂。
宰相:封建時代“宰相為君主之幕僚長。”相當于現在的秘書長。
諫議大夫:西漢時稱秘書工作人員的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隋、唐時錄屬于門下省,職責是侍從和規諫。宋代設諫院,遼金沿置,明代廢除。
黃門侍郎:西漢時在宮內內服務的郎官。東漢時黃門侍郎為專職,職責是侍從皇帝,傳達詔命。南朝以后黃門侍郎負責掌管機密文件。
左右曹:漢代處理皇帝文書的官職。這種官職不是專職,而是加職。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處理皇帝的文書。
譯官令 九譯令:漢代設置的翻譯官,負責翻譯異國來信之語言。相當于當代的外文秘書。
符寶郎:東漢時掌管天子印璽及符節的官。
御史中丞:漢代御史大夫的下屬官員,負責中央館、圖書館,處理直達君主的一切奏章,監督在外行使巡察權的各部刺史等。漢以后御史中丞為御史的長官,與司隸校尉國為最有權威的督察官。
從事:漢代刺史的佐吏,如別駕、治中、主簿等都為從事。當時各郡國也有從事。
書佐:漢代主管文書的小吏。像功曹書佐、典郡書佐等,負責起草和繕寫文書。
尚書:尚書是主管文書的意思。漢代在宮廷中主管文書的官稱為尚書。
二千石曹尚書:漢代郡國守相的官傣為二千石,古習慣上稱地方行政長官為二千石。那時尚書是分曹辦事,分管郡國守相文書的尚書被稱為二千石曹尚書。
三公曹尚書: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那時尚書是分曹辦事,分管三公職掌的文書的尚書被樂為三公尚書。
尚書令:尚書的主管為尚書令。隋、唐時逐漸形成以尚書為尚書省長官的制度,這樣尚書令就不是主管文書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監督各部門的最高首長。
丞相:秦、漢時期定的制度。以丞相為輔佐皇帝的最重政務長官,與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漢代初期有時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說左右丞相,不久即廢,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書令:漢武帝時以宦官充任,職掌傳宣詔令。曹丕即位后設中書監及中書令,監令同等,其權任相當于宰相,習慣上監在令前。隋、唐以后,中書監廢止,只存中書令。
中書監:魏時曹丕即位后所設,與中書令同等權位。
中書省:魏晉以后,尚書令之權被中書監、中書令所代,開始以中書省為中央總機構。至梁、陳時,中書省內部事務官中有中書舍人五人,領主事十人,書吏二百人。
中書舍人:唐、宋時中書舍人是相當尊貴的官職。明代設中書科中書舍人,僅掌書寫誥敕等事,官階從七品。開始名為中書省直省舍人,后固中書省廢而改稱中書科中書舍人。中書舍人不為人重視,僅作為外觀裝點而已。其中有以工書得名實際擔任繕寫者,清仍其制,一般稱中書科中書,是無是輕者之官。
秘書令:漢末曹操為魏王,初置秘書令,掌機要文書。曹丕即位后,改為中書監和中書令。
等級與管理權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丞相(輔佐皇帝的最高政務長官)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仆寺卿、各省鹽運使。(武)游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