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四年出自哪里 建中是哪個時期的年號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建中四年出自哪里,以及建中是哪個時期的年號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朝戰爭的中晚唐年間
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至二年三月 鄴城之戰
唐乾元二年(759年)十月 河陽之戰
唐上元二年(761年)二月 邙山之戰
唐寶應元年(762年)十月 唐再奪東京之戰
唐寶應元年(762年)十月至二年正月 唐滅史朝義之戰
唐廣德二年(764年)八月至十月 邠州之戰
唐永泰元年(765年)九月至十月 奉天、靈臺之戰
唐大歷八年(773年)八月至十月 靈、宜、鹽、百之戰
唐大歷十四年(779年)十月 劍南、西川之戰
唐建中二年(781年) 臨洺之戰
唐建中三年(782年) 洹水之戰
唐建中舉兄三年(782年) 魏州之戰
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至興元元年(784年)六月 涇原兵變
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至十一月 奉天之戰
唐興元元年(784年) 貝州之戰
唐興元元年(784年)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唐興元元年(784年)七月至貞元元年(785年)八月 河中之戰
唐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汧城之戰
唐貞元十年(794年) 神川之戰
唐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至十二月維州之戰
唐貞元十八年(802年)正月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唐元和十二年(正配襲817年) 蔡州之戰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七年(866年) 交趾之戰
唐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至十年十月 龐勛起義
唐咸通十年(869年)十月至十一年(870年)二月 成都之戰
唐乾符二年(875年)初 王仙芝起義
黃巢農民起義 :唐乾符二年(875年)六月至中和四年(884年)六月
唐乾符四年(877年)十月至五年(878年)三月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唐乾符五年(878年)三月至十二月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唐廣明元年(880年)五月至七月 信州之戰
唐廣明元年(880年)七月至十一月 黃巢攻東都之戰
唐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 潼關之戰
唐廣明元年(880年賣鉛)十二月 長安之戰
唐中和元年(大齊金統二年,881年)四月 黃巢攻長安之戰
唐中和元年(大齊金統二年,881年)四月至三年(大齊金統四年,883年)四月 唐奪長安之戰
唐中和四年(大齊金統五年,884年)四月至六月 唐滅大齊之戰
唐天復二年(902年) 河東之戰
文言文內贄
1. 公何以為贄這句話出自哪一首文言文
“公擾或何以為贄”這句話出自文言文《魯學士祝壽 》。
一、原文:
魯學士祝壽
趙司成①永, 號類庵, 京師人。一日過魯學士鐸邸, 魯曰:“ 公何之?”趙曰:“憶今日為西涯先生②誕辰, 將往壽也。”魯問:“ 公何以為贄③?”趙曰:“帕二方④。”魯曰:“ 吾贄亦應如之。”入啟笥⑤, 無有, 躊躇良久, 憶里中曾饋有枯魚, 令家人取之。家人報已食, 僅存其半。魯公度家無他物, 即以其慶高半與趙俱往稱祝。西涯烹魚沽酒,以飲二公。 歡甚, 即事倡⑥和而罷。
二、注釋:
①司成,即國子博士,官名,是國子監講某門經書的教授。②西涯先生,即明代李東陽之號。天順進士,孝宗時,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輔助武宗。立朝五十年,清節不渝。③贄,見面禮。祝賀時送去的禮物。④帕二方,額巾。⑤笥( sī ),竹篾編的小箱。⑥倡,同唱。倡和,此唱彼和,相互呼應。描繪和諧融融氣氛。
2. "公何以為贄"這句話出自哪一首文言文
公何以為贄[gōng hé yǐ wéi zhì]:出自文言文《魯學士祝壽 》;意思是你要準備什么禮物。
作者
《魯學士祝壽 》選自莊子的《齊物論》。
莊子: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3. 翻譯一下文言文,急,謝謝
原文:
陸贄字敬輿,蘇州嘉興人。少孤,特立不群,頗勤儒學。初入翰林,特承德宗異顧,歌詩戲狎,朝夕陪游。及出居艱阻之中,雖有宰臣,而謀猷①參決,多出于贄,故當時目為“內相”。贄以受人主殊遇,不敢愛身,事有不可,極言無隱。朋友規之,以為太峻,贄曰:“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吾所學,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決斷,不失錙銖。建中四年,?謀逆,從駕幸奉天.。時天下叛亂,機務填委,征發指蹤,千端萬緒,一日之內,詔書數百。贄揮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經思慮,既成之后,莫不曲盡事情,中于機會,胥吏簡札不早暇,同舍皆伏其能。嘗啟德宗曰:“今盜遍天下,輿駕播遷②,陛下宜痛自引過,以感動人心。昔成湯以罪己勃興,楚昭以善言復國。陛下誠能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書詔無忌,臣雖愚陋,可以仰副圣情,庶令反側之徒,革心向化。”德宗然之。故奉天所下書詔,雖武夫悍卒,無不揮涕感激,多贄所為也。戶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齡,奸宄用事,天下嫉之如讎,以得幸于天子,無敢言者,贄獨以身當之,屢于廷面陳其不可,累上疏極言其弊。延齡日加譖毀。十一年春,旱,邊軍芻粟不給,具事論訴;延齡言贄與張滂、李充等搖動軍情,語在《延齡傳》,德宗怒,將誅贄等四人,會諫議大夫陽城等極言論奏,乃貶贄為忠州別駕。
譯文:
陸贄字敬輿,是蘇州嘉興縣人。少年時成了孤兒,有獨立見解和操守而與眾不同,很勤苦學習儒學。十八歲考中進士,憑博學宏詞科選官復試合格,任命華州鄭縣縣尉。為官期滿,回東方故鄉探望母親,路經壽州,刺史張鎰當時很有名聲,陸贄去拜見他。張鎰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見面跟他談話,于是非常贊賞陸贄的才識,請求結交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辭別,張鎰贈送陸贄百萬錢,說:“希望充當太夫人一天的飯食費用。”陸贄不收受錢,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說:“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來又因文書評判超出同類,選任渭南縣主簿,提升為監察御史。唐德宗在東宮做太子時,向來知道陸贄的名聲,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學士,調任祠部員外郎。陸贄性情竭忠盡心,當了皇帝身邊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視了解自己,想有所作為效力報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點,大小事情一定陳述,因此皇帝關顧對待他更加厚重。……德宗回到京師,陸贄調任中書舍人,像先前一樣譽李尺做翰林學士。起初,陸贄受到張鎰的了解重視,能夠擔任朝廷內官職;等到張鎰被戶杞把排擠,陸贄常常憂懼;等到盧杞罷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見解,唐德宗喜歡文章,對他關顧更深。吳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寵遇,他們的文章才識趕不上陸贄,可是能結交有權勢受寵幸的人,他們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陸贄。贄贄被結黨小人排擠,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見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歡心,所以很久不能當宰相。他在議論應對方面,明曉精通體制事理,詳細陳述,剖析判斷,下筆如有神,當時有名望的人,沒有誰不推重尊敬他。當時陸贄的母親韋氏在江東,皇帝派官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師,官員們認為陸贄很榮耀。不久遭到母親喪事,陸贄向東回到洛陽,寓居嵩山豐樂寺。地方的長官送來辦喪事的財物贈品以及另外擺放的饋贈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陸贄認為受到皇帝特別的待遇,不敢受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極力提出不隱瞞。朋友告誡他,認為這樣做太嚴厲,陸贄說:“我上不辜負天子,下不辜負我學的道德學識,不能顧慮那些別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據情況決定判斷,沒有一點差錯。
4. 有哪些關于李贄文言文
李贄在《明史》無傳,僅于《明史·卷221·列傳第109·耿定向》中簡短地帶了一下。文曰:
“(耿定向)嘗招晉江·李贄于黃安,后漸惡之,贄亦屢短定向。士大夫好禪者往往從贄游。贄小有才,機辨,定向不能勝也。贄為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發,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任。居黃安,日引士人講學,
雜以婦女,專崇釋氏,卑侮孔、孟。后北游通州,為給事中張問達所劾,逮死獄中。”
李贄《焚書》卷五《讀史》《賈誼》
【原文】
班固贊曰:“劉向稱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盡(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漢為土德,色上黃,數用五,及欲試屬國,施五餌三表以系單于,其術固以疏矣。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傳》云。”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論也。立論則不免攙雜別項經史聞見,反成穢物矣。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盡依司馬氏之舊,又甚有見,但不宜更添論贊于后也。何也?論贊須具曠古雙眼,非區區有文才者所能措也。劉向亦文儒也,然筋骨勝,肝腸勝,人品不同,故見識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雖不能超于文之外,然與固遠矣。
漢之儒者咸以董仲舒為稱首,今觀仲舒不計功謀之云,似矣。而以明災異下獄論死,何也?夫欲明災異,是欲計利而避害也。今既不肯計功謀利矣,而欲明災異者何也?既欲明災異以求免于害,而又謂仁人不計利,謂越無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且夫天下曷嘗有不計功謀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實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則烏用正義明道為耶?其視賈誼之通達國體,真實切用何如耶?
班氏何知,知有舊時所聞耳,而欲以貶誼,豈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雖然,董氏特腐耳,非詐也,直至今日,則為穿窬之盜矣。其未得富貴也,養吾之聲名以要朝廷之富貴,凡可以欺世盜名者,無所不至。其既得富貴也,復以朝廷之富貴養吾之聲名,凡所以臨難茍免者,無所不為。豈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于隨聲雷同以議賈生,故余因讀賈、晁二子經世論策,痛班氏之溺于聞見,敢于淪議,遂為歌曰:駟不及舌,慎莫作孽!通達國體,劉向自別。三表五餌,非疏匪拙。彼何人斯?千里之絕。漢廷諸子,誼實度越。利不可謀,何其迂闊!何以用之?皤須鶴發。從容廟廊,冠冕佩玦。世儒拱手,不知何說。
5. 找以下古文的譯文(這兩天內,要快)
陸贄字敬輿,是蘇州嘉興縣人。
少年時成了孤兒,有獨立見解和操守而與眾不同,很勤苦學習儒學。十八歲考中進士,憑博學宏詞科選官復試合格,任命華州鄭縣縣尉。
為官期滿,回東方故鄉探望母親,路經壽州,刺史張鎰當時很有名聲,陸贄去拜見他。張鎰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見面跟他談話,于是非常贊賞陸贄的才識,請求結交為忘年投合之友。
等到辭別,張鎰贈送陸贄百萬錢,說:“希望充當太夫人一天的飯食費用。”陸贄不收受錢,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說:“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
后來又因文書評判超出同類,選任渭南縣主簿,提升為監察御史。唐德宗在東宮做太子時,向來知道陸贄的名聲,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學士,調任祠部員外郎。
陸贄性情竭忠盡心,當了皇帝身邊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視了解自己,想有所作為效力報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點,大小事情一定陳述,因此皇帝關顧對待他更加厚重。……德宗回到京師,陸贄調任中書舍人,像先前一樣做翰林學士。
起初,陸贄受到張鎰的了解重視,能夠擔任朝廷內官職;等到張鎰被戶杞把排擠,陸贄常常憂懼;等到盧杞罷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見解,唐德宗喜歡文章,對他關顧更深。吳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寵遇,他們的文章才識趕不上陸贄,可是能結交有權勢受寵幸的人,他們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陸贄。
贄贄被結黨小人排擠,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見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歡心,所以很久不能當宰相。他在議論應對方面,明曉精通體制事理,詳細陳述,剖析判斷,下筆如有神,當時有名望的人,沒有誰不推重尊敬他。
當時陸贄的母親韋氏在江東,皇帝派官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師,官員們認為陸贄很榮耀。不久遭到母親喪事,陸贄向東回到洛陽,寓居嵩山豐樂寺。
地方的長官送來辦喪事的財物贈品以及另外擺放的饋贈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陸贄認為受到皇帝特別的待遇,不敢受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極力提出不隱瞞。
朋友告誡他,認為這樣做太嚴厲,陸贄說:“我上不辜負天子,下不辜負我學的道德學識,不能顧慮那些別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據情況決定判斷,沒有一點差錯。
6. 文言文 細柳營
冬,匈奴三萬騎入上郡,三萬騎入云中,所殺掠甚眾。峰火通于甘泉、長安。以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將軍屯飛狐,故楚相蘇意為將軍屯句注,將軍張武屯北地,河內太守周亞夫為將軍次細柳,宗正劉禮為將軍次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次棘門,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披甲,銳兵刃,彀弓駑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營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請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馳驅。”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群臣皆驚。上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昔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耶!”稱善者久之。月余,漢兵至邊,匈奴亦遠塞,漢兵亦罷。乃拜周亞夫為中尉。
譯文:
冬,匈奴三萬騎兵入侵上郡,三萬騎兵入侵中郡,殺掠很兇,報警烽火連綿不斷,直通甘泉、長安。漢文帝派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將軍屯兵飛狐,派原楚相蘇意為將軍屯兵句注,派將軍張武屯兵北地,派河內太守周亞夫駐軍細柳,派宗正劉禮為將軍駐軍霸上,派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棘門,以防備匈奴入侵京都。
漢文帝親自勞軍,經霸上、棘門軍,車駕直接馳入,毫無阻擋,將領都恭侯迎送。到細柳軍,將士身披鎧甲,手持兵器,弓箭。天子的先頭護衛到,不給進軍營大門。護衛說:“皇上快到了。”守門軍士說:“我們將軍有令,在軍中只聽將軍號令,不聽天子詔書。”一會兒漢文帝到,也不得入內。于是漢文帝派出使者,帶著手諭去見周亞夫,周亞夫才傳令打開壁門。這時壁門守衛請車駕慢走,軍中不得馳驅。漢文帝吩咐車夫慢慢行走。到了軍營內,將軍周亞夫帶著刀劍向皇上行揖禮,說:“披上鎧甲不下拜了,以軍禮致意。“漢文帝很受感動,改變了原定的儀式,直起身子用手扶在車木上,表示敬意,并派人通知說:“皇上特前來慰勞,”完成儀禮而去。出了軍門,群臣感到吃驚,但皇帝說:“唉!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啊!過去到霸上、棘門勞軍,簡直像兒戲,這些將軍可以被襲擊俘虜的,至于周亞夫將軍,豈可被襲擊的么”稱贊很久。過了一個多月,漢兵到邊境,匈奴兵遠去關塞,漢軍罷手不追。于是漢文帝提升周亞夫為掌管京師治安的中尉。
7. 文言文中帷帳的意思
(1).帷幕床帳。《史記·陳涉世家》:“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伙頤! 涉 之為王沉沉者。’” 漢 秦嘉 《贈婦》詩:“飄飄帷帳,熒熒華燭;爾不是居,帷帳焉施?” 唐 馮贄 《云仙雜記·待闕鴛鴦社》:“ 朱子春 未婚,先開房室,帷帳甚麗,以待其事,旁人謂之‘待闕鴛鴦社’。”
(2).喻腹地。《后漢書·范升傳》:“如此,則 胡 貊 守關, 青 徐 之寇在於帷帳矣。”
(3).猶帷幄。《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 子房 。” 宋 蘇軾 《東坡志林·趙高李斯》:“而 蒙毅 侍帷帳為謀臣。”帳,一本作“ 幄 ”。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建廳事,周以垣墻,以待軍機。耳房張帷帳。”參見“ 帷幄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資治通鑒里嗎
不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而《資治通鑒》,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侍畢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迅旦然陷畝談擾于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問多難興邦出自哪里
出處一《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 失其守宇。“
出處二晉劉琨《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圣明。”興:復興,振興。邦:國家。多難興邦,指多災多難的局面,往往可以激發人民勵精圖治,轉危為安,使國家復興強盛起來。劉琨曾以碧腔此意勸告晉元帝發憤圖強,振興國家。
出處三公元1901年9月(光緒二十七年七月),李鴻章在他的遺折里這樣寫道:“竊念多難興邦,殷憂啟圣。伏讀迭次渝旨,舉行新政,力圖自強。慶親王等皆臣久經共事之人,此次復同患難,定能一心協力,翼贊訐謨悔迅衫,臣在九泉,庶無遺憾。
出處四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八 ·唐紀四十四·德宗建中四年,陸贄在給昌迅唐德宗的奏折中寫道:“有以無難而失守,有以多難而興邦”。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