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早冬在哪里寫的 白居易早冬的寫作背景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白居易的早冬在哪里寫的,以及白居易早冬的寫作背景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早冬》白居易翻譯及賞析是怎么樣的?
白居易《早冬》翻譯
江南的十月天氣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樣可愛。
寒霜未凍死小草,太陽曬干了大地。
老柘樹雖然葉子黃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樣。
這個時候的我只羨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閑,不知不覺走入酒家。
意譯
十月江南的好天氣,冬景好似華麗的春天。
小草上落下一層輕輕的薄霜,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像被風干的沙粒。
老柘被樹嫩黃的樹葉裝裱的猶如一棵嬌嫩的小樹,寒櫻不依時序開出枝枝白花。
此時我卻羨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閑,不知不覺步入酒家。
注釋
1.春華:春天的花,這里指春天。
2.漠漠:廣闊。
3.柘(zhè)葉:柘木的葉。
4.寒櫻:秋冬時節的櫻花樹。
5.五馬:五馬并馳,太守(刺史)的別稱。無由:沒有辦法。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詩大致寫于任職其間。
白居易《早冬》賞析
《早冬》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七律。首聯總寫江南早冬給人的感覺——初冬時節的江南,天氣晴暖,像陽春三月一樣美好。一個“好”字,是作者對“十月江南”的整體評價,好像不帶感情,又好像飽含深情。宋代文學家蘇軾在贊嘆西湖的美景時,也用了一個“好”字,樸實的字眼,往往最能傳達出那種無法言說的美。下句“可憐冬景似春華”是對“好”字的詮釋。“可憐”是“可愛”的意思,言冬景溫柔,毫無肅殺之感,反而煥發著蓬勃朝氣。
中間兩聯集中寫景,是對“冬景似春華”的具體刻畫。“霜輕未殺萋萋草”,是說江南的初冬有“冷”的成分,但更多的卻是溫柔,薄霜下了一層,籠罩著小草,卻沒有把小草凍壞。“萋萋”指草木茂盛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江南的初冬之景,并沒有不妥之處,正如杜牧所寫的那樣——“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日暖初干漠漠沙”句,也強調了冬日的溫暖,言冬陽普照,曬干了廣闊的沙地。
頸聯抓住了冬日的兩種典型色彩“黃、白”,為畫面增加了暖的色調。柘葉經霜之后,變成光鮮的黃色,本已到了凋零的邊緣,但詩人以“春天”的眼光,卻看到了另一種境界——樹木的新生;同樣,在詩人看來,櫻花樹雖然沒了綠葉紅花,但那白色的枝干,又何嘗不是一種光亮潔白的花呢?
以上兩聯,寫景與眾不同,構思別出心裁,“萋萋”、“漠漠”疊詞的運用,增加了詩的節奏感,鏗鏘有致。雖然,作者一直在描寫景物,但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他輕松愉悅的心情,更能感受到他樂觀曠達的心態。尾聯言冬景怡人,讓“我”心情舒暢,真想做個自在閑人,想醉就醉,只可惜“我”為官職所累,沒有辦法自由出入酒家,結句表達出詩人對自由灑脫生活的向往之情。
白居易《早冬》原文
早冬
白居易?〔唐代〕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此時卻羨閑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創作背景
白居易入仕以前 自代宗大歷七年(772),至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自幼聰慧,5、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11歲時,因兩河藩鎮戰亂,由滎陽逃難到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縣尉的堂兄。5、6年的顛沛流離生活中,白居易接觸到民間疾苦,并受到當時任蘇州、杭州刺史的兩位詩人韋應物、房孺復的影響,作有《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賦得古原草送別》等詩篇,15、16歲時,立志應進士舉,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后來,父死母病,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于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香山。
早冬這首詩描寫了怎么樣的冬景?
早冬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此時卻羨閑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七律詩《早冬》,是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作品深刻、全方位地展現了江南早冬時節的場景。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新鄭。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之稱。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龍門石窟對岸。
那么白居易這首詩寫于何時呢?
很顯然,根據詩歌首句提示,白居易此時為官江南。那么,白居易在江南為官的時間段有哪些呢。
翻閱《白居易年譜》,不難找到答案:建中四年(783),十二歲。時兩河用兵,逃難于越中。貞元六年(790),十九歲。回宿州符離家。元和十年(815),四十四歲。上疏請捕刺殺宰相武元衡之賊,貶江州司馬。至元和十四年(819),四十八歲。春,離江州赴忠州刺史任。長慶二年(822),五十一歲。自中書舍人除杭州刺史。敬宗寶歷元年(825),五十四歲。除蘇州刺史。五月五日到蘇州任。與元稹、崔玄亮唱和,又與劉禹錫以詩相贈答。寶歷二年(826),五十五歲。二月,落馬傷足,臥月馀。五月末,又以眼病肺傷,請假百日。九月初,假滿罷官。十月初,與劉禹錫相遇于楊子津,結伴游揚州、楚州。從此離開江南。
以上幾條,皆是白居易在江南的時間段。
青少年和在江州寫這首詩的可能性首先排除。青少年的白居易,不可能隨便去酒家,因為他是一個刻苦讀書的好孩子。
江州司馬期間,心情比較苦悶,亦無閑情吟出如此清新可愛的詩作。唯有杭州、蘇州為刺史期間最有可能。
那么到底是在杭州所寫,還是蘇州所寫呢?
根據《年譜》可知,公元825年秋天,詩人曾游太湖,作新詩《池上早秋》。此時的心情,是開朗的,是閑情的,特別適合《早冬》這首詩的呈現。在蘇州第二年,詩人落馬傷足、眼病肺傷以及假滿罷官,幾乎沒有什么好事情,所以是沒有寫這首詩的情感基礎。
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公元825年的早冬,五十四歲的詩人,寫下了這首《早冬》。詩人于蘇州為官期間,迎來了自己暮年之后的新的生活。比起五十
北風潛入悄無蹤,未品秋濃已立冬出自哪里
北風潛入悄無蹤,未品秋濃已立冬出自白居易的《早冬》,江南的十月天氣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樣可愛。寒霜未凍死小草,太陽曬干了大地。老柘樹雖然葉子黃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樣。這個時候的我只羨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閑,不知不覺走入酒家。白居易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