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詩經采葛與子衿的區別在哪里 采葛和子衿

舊相片2023-03-29 18:00詩詞33

大家好,關于詩經采葛與子衿的區別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采葛和子衿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子衿》《采葛》讀后感

今日讀了兩首情詩,心中偶有一絲疑惑?

《子衿》《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我在想,“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應是從哪首詩發展而來呢?《子衿》是出自于詩經鄭風,《采葛》出自于詩經王風,都是出自詩經,原來那時也流行盜版嗎,還是有比這更早的原型呢,今日讀了讀詩經,對于風雅頌這三部分的內容,還是只有耐心看了看十五國風的內容,“風”乃風土之曲,即民間歌謠,讀來還是頗有感覺的,但對朝廷之樂、廟堂之音實在沒什么興趣,生僻字太多太難理解了,不過這兩首詩也挺有意思的,《子衿》是說女子寫給男子的情詩,而《采葛》則相反,由于年代久遠,作者也無從考證,“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句也不知道誰盜版的誰,呵呵,上網查了查也沒查個答案,心中很是疑惑,其實疑點還有很多,可是,人心隔肚皮,有些事兒,哪能想到呢?

后來又讀到了另一種境界的情詩,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傳說此詩是元稹為悼念亡妻韋叢所作。說實話,在今天之前,前兩句相當熟悉,但一直不知道是首情詩,不知道你們是否知曉呢?這首與詩經里的那兩首顯然不在一個“位”和“味”,不過,在現實尤其是物欲橫流的今天,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我想,簡單愛應該很難再單純了,尤其元稹這類型的人很稀有了吧,只是,突然有種很失落的感覺,也不知道為什么,也許現在的人不流行用詩傳情了,就像不喝酒就不會吐真言一樣,變得居心叵測了,在我看來,居心叵測并不是貶義詞,應該和人心隔肚皮是一樣的,只是大家習慣了它是貶義吧。

二十二:《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注釋:

蕭:一種蒿類植物,有香氣,所以民間成為香蒿。

艾:艾蒿,也是一種蒿類植物。

這首《王風·采葛》非常的簡單,且有趣。這是一首描寫男子思念心上人的詩歌。相信“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它就是出自這首詩。

想必熱戀中的男女大多都能體會詩歌中所描述的這種度日如年的感覺,尤其是異地戀的,體會可能更加深刻。每次剛剛跟別,馬上就期盼著下一次的見面。因為心中迫切地期待著下一次的見面,于是中間這個等待的過程變得無比漫長,仿佛度日如年。于是男主發出了“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感嘆。

詩歌共三章,每章三句,依舊是使用了疊章的手法,全詩只有“葛”、“蕭”、“艾”和“月”、“秋”、“歲”六字不同。“采葛”、“采蕭”、“采艾”均是古時女子日常勞動生活,但是,從“三月”、“三秋”到“三歲”,時間一直增長,反映了男主對戀人的思念之情也在一日日加深。一起看看譯文:

那個采葛的姑娘啊,一天不見你,就像過了三個月那么漫長。

那個采蒿的姑娘啊,一天不見你,就像過了三個秋季那么長。

那個采艾的姑娘啊,一天不見你,就像過了三年那么漫長。

都說“士之耽兮,猶可脫也。”想不到,男子在熱戀的時候,也像姑娘一樣對戀人牽腸掛肚啊。《詩經》中還有另一首詩歌,其中的主人公跟本詩的男主一樣,都發出過“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感嘆。可是這首詩歌的主人公是個熱戀中的女子,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鄭風·子衿》,來看看她的故事吧:

注釋:

衿:衣領。

嗣:本義為繼承,這里引申為傳遞。

挑、達:意思均是獨自來回走動。

城闕:城墻正面夾門兩旁的樓。

這是一首描寫女子思念情人的詩,這首詩歌比《王風·采葛》稍微具體一些。從詩歌的內容來看,大意是說一個女子思念情人,卻又不能主動去找他,但是內心又異常掛念著情人。想見又不主動去找他,詩歌中并沒有寫到女主為何不主動去找她的情人,也許是小情侶因為某些小事吵了架,女主以為男子早已消氣,以為他很快就會來找自己,主動哄自己。可是等來等去也不見他來。可是姑娘家又該保持矜持,不好主動去找男子認錯。只是男主人公似乎也有些小氣,至今還不肯罷休。為此,女主人公在思念情人之余,還夾雜著一些失落和憂愁。“你的衣領顏色青,憂思不斷我的心。縱然我沒去找你,難道你不會穿音訊?”女主想起戀人平時常穿的一件衣服,平時女主被男主摟入懷中的時候,那青色的衣領就近在女主眼前。想到這里,姑娘憂愁和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可是,一想到他至今還不來找自己,女主又有些生氣。“我不去找你,難道你就不會來找我嗎?居然連個電話短信都沒有。”熱戀中的女孩們,你們平時是不是也經常這樣責備你們的男朋友啊?

詩歌前兩章意思相同,均是借物起興,直抒思念之情。有所不同的是最后一章:姑娘左思右想,一直等著情人來找自己,可是越等越著急。終于,姑娘忍不住了,獨自來到城樓上,希望能看到心里的那個他經過城門。一個人在城樓上孤獨地徘徊著,忍不住發出了“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感嘆。

這首《子衿》比前一首《采葛》寫得更妙,以思念的人的衣領,和佩玉來起興,自然妥帖。而且,抒發情感也很質樸自然。短短幾句詩將女子內心復雜的情感表露無遺。

《子衿》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大概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了吧。想當年,曹操面向五湖四海廣發英雄帖,寫下著名的《短歌行》,以招納天下志士。他用這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來比喻自己就像詩歌中的女子思念情人一樣,思念著天下的有才之人。堂堂一代梟雄,自比成熱戀中的女子,可見其招賢納士誠意確是非常真切的。而這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也因此為我們所熟知。

詩經中子衿是什么男女之情嗎

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參考譯文:

(你)顏色青青的衣領上,悠悠的(系著)我的心。

即使我沒去(找你),你就不能主動給我音信?

(你)顏色青碧的玉佩上,悠悠的(掛著)我的思念。

即使我沒去(見你),你就不能來找我嗎?

撓著頭原地來回的踱步啊,(我)在城門樓上(等你);才一天沒見,感覺就像三天一樣。

《子衿》一直被當做是男女情感的詩歌,但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實際表達的是男男情感。

《子衿》男男情感解析:

1、子衿的“子”,是第二個稱。子常用作尊稱,比如孔子、老子。子用作第二人稱時,通用于男性地位相等、平輩之間的稱呼,也可用于稱呼地位較低的男子。即男性可以稱呼另一個男性為“子”,女性則不能如此稱呼。同樣的稱呼,《詩經》中經常出現,比如“邶風”里的《擊鼓》篇名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戰士之間的生死約定。

2、青青子衿,青衿是一種服裝,是周朝國子生(多為官員子弟)的制服,是讀書人的裝束。這此說明“子”的身份是地位較高的讀書人。稱其為“子”說明自已“我”是與之地位相當、平輩的男性。

3、“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中“我”是會意字,指手持金弋的人(男性)。“我”是男性第一人稱,用于在平輩之間。當時,女性的第一人稱是“卬”,這個詞近代演變成“奴”、“奴家”。詳見女性第一人稱代詞“卬”的演變。

4、“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挑”是撓頭的意思,“達”通“踏”, “挑兮達兮”意思是撓著頭原地踏步(踱步),用于形容男子焦急等待的樣子。“在城闕兮”,即在城門樓上。“城闕”即城門樓,城門是城市的入口,城門樓常有衛兵駐守,一般平民都難以上去,女性更是禁止入內,就像古代軍隊禁止女性一樣。因此,“我”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男子。

《詩經·鄭風·子衿》原文與賞析

子衿

—記住我們的約定,不見不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詩經·鄭風·子衿》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在先秦使用率還蠻高的,或許跟現在的俗語差不多,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先開始用。《詩經·王風·采葛》中就有這句話,還有由此句延伸的“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和“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采葛》屬于王風,“王”即“王畿”,也就是當時東周王朝直接統治的地區,大約在今河南洛陽一帶,“王風”中所收錄的都是東周王畿的山歌。《子衿》屬于鄭風,即鄭國的山歌。春秋時期,鄭國在今河南鄭州一帶,鄭國和東周王畿既然是接壤的,風俗文化難免會相互受影響。因此我猜,這大概是《采葛》和《子衿》這兩首分別屬于王風和鄭風的山歌會有同樣話語出現的原因吧。

青青子衿,很美的字眼,仿佛第一時間就能從字面上讀出女子內心的柔軟。這位鄭國的女子在城樓上等待心上人的到來,她望眼欲穿,等了好久卻沒看到那個令她驚喜的身影,于是便有了這樣一段內心獨白。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

縱使我沒有去找你,你怎么不給我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縱使我沒有去找你,你怎么不來見我。

我來回徘徊踱步,在高高的城樓上張望。

一天沒見到你,就像過了三個月那樣漫長。

她既然在城樓上等著男子的到來,肯定是事先約好了的。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姑娘心心念念,男子卻放了鴿子,忍不住替姑娘埋怨一句,有什么事比和心上人約會還重要?讓一個女子癡癡等著,你就忍心?

“青衿”是周代學者的服飾,所以一般指讀書人,引申為賢士,因為《子衿》這首詩,現在又指戀人的衣領。男子穿著青衿,他的身份或許是讀書人吧。

另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曹操在的《短歌行》中也出現過。不過意思相差很大,《子衿》中指的是姑娘的心上人,《短歌行》中則比喻曹操所渴望的文人賢士。

高中課本上有這首詩,我們曾閑來無聊開玩笑猜測著男子為什么失約,有同學戲稱,如果是在韓劇中,男子應該是得了不治之癥,為了讓姑娘放棄他,故意爽約;如果是在臺灣苦情戲中,可能是因為男子的家長不同意他和姑娘在一起,橫加阻攔;如果是在現代言情小說中,男子可能在趕去約會的路上被車撞了,呃,那時候沒有車,那就馬車吧;如果是在穿越小說中,他可能穿越了……

這些都是無聊說著玩的笑話,他失約的原因,要么是臨時有事耽擱了,要么就是類似于“襄王有夢,神女無心”,他對姑娘沒意思,姑娘只是一廂情愿。

曾經有人對我說過,戀愛之中的男女雙方,女人總是越陷越深,而男人則會越來越煩。這令我想起了《詩經·衛風·氓》中的一句話: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女人啊,不要太迷戀男人!男人若是沉迷于愛情,尚能解脫,女人一旦沉迷于愛情,就不能解脫了。

愛情不是比賽,也不是賭局,可偏偏有人說,戀愛中的雙方,誰愛得多一點誰就輸了。雖然我很不贊同這種想法,但轉念想想,其實不無道理。誰陷得深,誰就容易受傷。而女子感情比男子更細膩,一旦遇上愛情,很容易會到無法自拔的程度。所以我擔心,這位鄭國姑娘會不會有一天也陷入這樣的境地呢?

前文我有提過,水邊是產生愛情的神奇地方,現在看來,城闕應該是約會圣地了。聞一多先生在《風詩類鈔》提到:“城闕,是青年們常幽會的地方。”

比如《靜女》,男女主角約會地點就是在“城隅”。城隅即是城上的角樓,城闕則是城門樓,位置差不多。

靜女

詩經·邶風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這也是一首描寫男女約會的詩,姑娘約了心上人見面,故意躲起來,“愛而不見”。見不到姑娘的男子又撓頭又徘徊,心中焦急。

“踟躕”和“挑達”都是徘徊的意思。《子衿》中等不到男子的鄭國姑娘和《靜女》中找不到姑娘的“我”心情是差不多的,著急而迫切。不過“我”比鄭國姑娘要幸運多了,好在靜女只是調皮,估計躲起來逗“我”,而沒有放鴿子。

我抱著一絲僥幸猜測,青衿男子之所以沒有出現,是不是和靜女一樣,故意躲起來想逗一逗姑娘呢?對于他的爽約,姑娘一方面有輕微的自責,一方面心里也存在著對他的埋怨。就算我沒去找你,你怎么不給我個音信?就算我沒去找你,你為什么就不能主動來找我?

女孩子都是要面子的,不可能一味主動。太過主動,對方沒準還會覺得自己不夠矜持。所以姑娘沒有去找男子,她既已透出喜歡的意思,男子應該一點就透才是。人家姑娘看上你了,都約你在城闕見面了,你干嗎放人鴿子呀?

心煩意亂的姑娘沒辦法,除了等還是等。她在城墻來來回回走個不停,走幾步就抬頭看看遠處。總覺得才一日沒見心愛之人,時間就像過了三個月那么漫長。

《子衿》的寫作手法類似于現在我們所說的心理描寫。全詩均是女子心中的想法,她敘述著與心上人約會這樣一件事,焦急中帶著一絲埋怨,埋怨男子不夠主動。

有時候,戀愛中的人總是別扭的。女子覺得自己要矜持,太過熱情主動可能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男子覺得不能太主動,若付出太多,很可能得不到對方的珍惜……就好比兩個人之間有十一步距離,兩個人都講求平等,都只肯邁出五步,剩下那一步距離有可能成為他們之間永恒的距離。雖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再怎么相愛,卻永遠都走不到對方的心里。

戀愛中的人啊,都主動一點吧,多邁出一步換來的也許是永遠的幸福。

《詩經》中的婚戀詩:為何執子之手易,與子偕老難

鄭振鐸先生說: “在全部《詩經》中,戀歌可說是最晶瑩的圓珠圭壁。他們的光輝竟照得全部《詩經》金碧輝煌,光彩眩目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是一個男孩子對女子的愛慕,思慕到夜不能寐,輾轉反側,想象著自己向女子的各種示好,希冀可以娶得美人歸。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蒹葭》還是一個男孩子對一個女子的追求,追來追去,女子總與他隔著一層。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子衿》是一個女孩子思念她的愛人,并且嗔怪著:我不去看你,你就不給我帶點消息回來?

而《采葛》中思慕的人直接抒懷“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一個字的變換,思念在不斷加深加濃。

這些詩歌中無論是寫男孩子還是女孩子,我們讀來都覺得很美好,詩中雖然沒有直接寫雙方見面時的卿卿我我,但是我們能讀出“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癡。

《詩經》中還有直接寫約會場景的,那一幅幅畫面通過文字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山有扶蘇,隰(xí)有荷華(huā)。不見子都,乃見狂且(jū)。”《山有扶蘇》中,男孩子和女孩子見面了,這個女孩子就打趣這個男孩子說,我以為自己約會的是一個美少年,卻原來是你這個小笨蛋。“子都”是美男子的統稱;“狂且”是狂愚之徒。讀著這樣的詩讓人浮想聯翩,這個笨笨的帥帥的男孩子聽了女孩子的話會怎么說?怎么做?

“靜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愛而不見,搔首踟(chí)躕(chú)。”這個女孩子和男孩子約會,男孩子來之前她藏了起來,“愛”是隱藏的意思,急得這個男孩子不知道怎么辦。

這樣的約會場面隔著幾千年的時空在現在的青年男女中也再現著。

《詩經》中寫婚前的愛情故事無論是相思還是約會,有時也會寫到憂和愁,但這種愁是淡淡的,甚至有一點甜蜜的味道,讀者甚至相信他們一定會牽手。而寫到婚后生活時我們會讀到一股綿延不絕的憂傷之情氤氳其中,這種愁是悲愁,是深愁,讓人感覺白頭偕老太難。

《詩經》的婚戀詩為什么反映出執子之手易,與子偕老難的現狀?我們結合幾首詩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西周以來,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使得男性成為經濟活動中的主體,而女性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不斷削減。男女社會地位的變化使得女子成為了弱勢群體,卑下地位和追求愛情平等的沖突是造成婚戀詩中眾多女性悲戚憂傷的原因所在,所以《詩經》婚戀詩中的悲情主人公也大多以女性為主。

①西周時,民間還是一夫一妻的聘娶婚方式,社會倫理秩序還沒有形成,而男子的活動范圍擴大,婦女囿于家庭,這種不對等使得男子婚后還有很多機會尋求新歡;而女子接受不了背叛和漠視,所以提出抗議。

有名的《詩經·桃夭》寫到女子出嫁,“桃之夭夭,灼(zhuó)灼其華(hu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歸”就是女子出嫁,這個美麗的女子要嫁人了,家人希望她嫁過去可以多多為夫家生孩子,讓丈夫家和和睦睦,祝愿婚后生活美滿幸福。從這些祝福語中我們可以讀出當時女孩子嫁人后也就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務。

可是這只是出嫁那一刻的祝福,實際的婚后生活,不是女孩子賢惠善良,好好打理家就會收獲幸福。《詩經》中有一首敘事詩《氓》,篇幅比較長,寫了一個女子從戀愛到結婚再到婚變的過程。

《氓》的女主人公溫柔善良,當男子名不正言不順地跑到女子家里求婚沒被馬上答應就生氣時,女子安慰他不要生氣,并許諾秋天就嫁給他。

“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婚前女子一定愛得很深,見不到男子就流淚,見到了就又說又笑。于是她帶著嫁妝嫁給了他。

從后文“自我徂(cú)爾,三歲食貧”“兄弟不知 咥(xī)其笑矣”這些句子可以推測,女子嫁給這個男子時,男子家庭比較貧困,女孩子的家人可能反對她嫁,可是女子義無反顧地嫁了。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夙興夜寐 靡有朝(zháo)矣”,從這些句子可以看出來女孩子行為端正,為了家庭日夜操勞,可是換來的是什么呢?

“士也罔極 二三其德”“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女子的任勞任怨,安于貧苦的生活,換來了男子的出軌和家暴。

于是女子決絕地表示:“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xí)則有泮(pàn)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大概意思就是說原想著和你白頭偕老,可是現在還是算了吧,當年的海誓山盟你已忘光,我們的日子也過到頭了。

這首詩反映出當時民間女子遭遇丈夫變心后的痛心和決絕,其實《詩經》還反映出即使是王公貴族的女兒婚姻生活通常也不盡人意。

②周代貴族的婚姻制度是媵妾制,這種多妻制下,隨嫁女子的命運的無定自不必說,就是作為正妻的命運也是無常的,充滿悲劇色彩。

《詩經·碩人》寫了一個女孩子出嫁的故事。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詩歌一開始就寫:一個高高的女孩子,穿著華美的錦帛衣服,披著飄逸的麻質披風,她是誰呢?她是齊莊公的女兒;是衛莊公的妻子;是齊國太子得臣的妹妹;是邢國國君的小姨子;譚國國君是她的姐夫。

如此尊貴的女子,長得怎么樣呢?《詩經》中描寫外貌最經典的一段就在《碩人》中: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手柔軟而美麗,膚緊致而白皙,脖子修長而秀美,牙齒明亮而整潔,前額飽滿,眉毛細長。

這已經美得炫目了,可是僅僅是形之美;嘴角上揚,眼波流動,那一抹微笑,那一絲期盼,一個靈動的女子跨越兩千多年的歷史走到我們面前。可是就是這樣一位身份高貴而又美麗的女子嫁人當天就遭遇了冷遇。

碩人敖敖,說于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豪華的送親隊伍等在郊外,女子要嫁的君王卻不出來迎接呢,詩歌中寫到:大夫們早早退朝吧,不要使君王過度操勞。可是君王真的是勤于政務耽誤了迎娶的大事嗎?

顯然不是!這首詩是寫齊莊公的女兒莊姜出嫁的故事,她要嫁給的衛莊公完全是為了政治聯姻而娶她。

《毛詩序》中記述:“《碩人》,閔莊姜也。莊公惑于嬖妾,使驕上僭,莊姜賢而不答,終以無子,國人閔而憂之。”

也就是說莊姜貴為公主,只是政治聯姻的犧牲品。衛莊公早有了寵愛的女子,只是身份低微不能娶為妻子,于是娶了莊姜,但并不喜歡她。如此尊貴而美麗的女子被冷落一生,她一生都無子。生活把她煎熬成一位詩人。

朱熹認為收在《邶風》中開篇五首詩是莊姜所作,其中包括《柏舟》《燕燕》《日月》等。看下面一首《日月》:

詩歌分為四節,運用重章疊句的手法,以日月起興,反復詠嘆,控訴丈夫的變心。

關于此詩的背景,《毛詩序》說:“《日月》,衛莊姜傷己也。遭州吁之難,傷己不見答于先君,以至困窮之詩也。”

朱熹《詩集傳》說:“莊姜不見答于莊公,故呼日月而訴之。言日月之照臨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處,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

兩部書都認為此詩作于衛國莊姜被衛莊公冷落而作。詩歌的結尾女子控訴說:父親啊,母親啊!養我一場,為何又讓我離身旁。何時日子能正常?讓我不再述冤枉。(關于這首詩的翻譯有眾多版本,這只是好風的個人理解)

讀《詩經》的婚戀詩,讀一段段愛情和婚姻,也讀那個時代。縱使時間流逝,隔著兩千年的時空,我們依然會和詩中的人物產生共鳴,歡喜著他們的歡喜;憂傷著他們的憂傷。

愿我們每個人在這安穩的現世中,享一段靜好的歲月。

《采葛》是詩經其中的一篇,怎么解讀《采葛》這篇詩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歌: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本詩篇幅短小,且只表現了一種急切的相思情緒而沒有具體內容,因此舊時對于此詩詩旨的爭議頗大。《毛詩序》以為是“懼讒”,所謂“一日不見于君,憂懼于讒矣”;朱熹《詩集傳》則斥其為“淫奔”之詩;吳懋清《毛詩復古錄》則認為采葛、采蕭、采艾是比喻平時蓄養人才,“臨時方獲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則如三月之久”;牟庭《詩切》又說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見,則思之如三月之久”;方玉潤則認為這是一首懷友憶遠的詩,《詩經原始》里說“夫良友情親如夫婦,一朝遠別,不勝相思,此正交情深厚處,故有三月、三秋、三歲之感也!”近代聞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懷者女,則懷之者男”,今人多從此說。

全詩共三章,每章只三句,采用復沓手法反復吟誦,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將一日逐次比作“三月、三秋、三歲”,可見思念之深切。時間感是敘事與抒情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主人公的時間感可以見出他的心情,歡愉的時日總是很快,而痛苦的折磨總是很長。本詩通過心理時間與實際時間的對比,極度拉長心理時間,將熱戀中的戀人期盼再次相會的焦急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而這種思念卻大大地區別于思婦懷人的憂心忡忡,不是煎熬,而是甜蜜的等待。因此詩人以這種直率簡練的語言直抒胸臆,三個排比句,酣暢淋漓。

“一日三秋”的成語就由此詩化來。同時,本詩也影響了后世文人的創作,柳永在其自創曲牌《戚氏》里有名句“度日如年”,大概也受了此詩的影響。

詩經采葛與子衿的區別在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采葛和子衿、詩經采葛與子衿的區別在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29926.html

分享給朋友:

“詩經采葛與子衿的區別在哪里 采葛和子衿” 的相關文章

行葦這首詩經如何讀(詩經·大雅·行葦)

行葦這首詩經如何讀(詩經·大雅·行葦)

很多朋友對于行葦這首詩經如何讀和詩經·大雅·行葦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翻譯以下句子。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雖周文德及行葦,無以過也. 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雖周文德及行葦,無以過也陛下您的仁德澤及草木,所以(在您的仁德之下)就是秋天的草...

六十六文言文如何表達(古文二十六怎么寫)

六十六文言文如何表達(古文二十六怎么寫)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六十六文言文如何表達,以及古文二十六怎么寫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言文中的數字 1.年華二九正青春(二九) 是指年紀十八歲,二九之積為十八2.三五之夜,明月半墻(三五)“三五”之積為十五,“三五之夜”...

古詩詞的古詩有哪些(有哪些古詩?)

古詩詞的古詩有哪些(有哪些古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古詩詞的古詩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有哪些古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全部20首古詩詞有哪些 1 《江南》 樂府民歌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2 《敕勒歌》 北朝民...

西風多少事(西風來了是什么意思)

西風多少事(西風來了是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西風多少事,以及西風來了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西風多少恨 西風多少恨。出自清代納蘭容若的《臨江仙·寒柳》飛絮飛花何處是,層冰積雪摧殘,疏疏一樹五更寒。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最是繁絲搖落后,轉教人憶春山。湔裙夢斷續應難。西風多少恨,吹不散...

明香的成語有哪些 成語香開頭的成語

明香的成語有哪些 成語香開頭的成語

今天給各位分享明香的成語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成語香開頭的成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形容一個人的氣質成語 氣質是一種特有的,不可以學作,不可以模仿的內在的由精神到舉止的修養。那么形容一個人氣質的成語有哪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如何賞析詩經的《絲衣》 詩經中關于絲綢的詩

如何賞析詩經的《絲衣》 詩經中關于絲綢的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如何賞析詩經的《絲衣》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詩經中關于絲綢的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鼐鼎及鼒 文心第一篇 ‘忽然做了大人與古人了’ 里,有一段這樣寫。…“姚鼐的吧。這個‘鼐’字你不認識吧。姚鼐安徽人,是前清有名的文章家。”… 是了!這個似...

帶嘉子的詩詞有哪些 帶嘉的成語和古詩詞

帶嘉子的詩詞有哪些 帶嘉的成語和古詩詞

今天給各位分享帶嘉子的詩詞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帶嘉的成語和古詩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詩詞歌賦里面有帶嘉字的 詩詞歌賦里面有帶嘉字的有一首:先秦·佚名《小雅·南有嘉魚》詩歌: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南有嘉魚,烝然汕汕。君子有酒...

七月有哪些詩 有七月的詩詞

七月有哪些詩 有七月的詩詞

今天給各位分享七月有哪些詩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有七月的詩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七月的古詩詞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三衢道中》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夏晝偶作》。《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

幽南取自哪里 落寄幽之南

幽南取自哪里 落寄幽之南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幽南取自哪里,以及落寄幽之南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阮聲清幽南燭盡林覆霜深秋石平,出自哪一首詩 句子:人閑車馬慢,路遙星亦辭——引路星[路星辭] 停云靄靄,時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陸成江——《停云》(陶淵...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哪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出處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哪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出處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哪里,以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出處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哪里? 出自《國風·衛風·淇奧》。原文選段: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譯文:看那淇水...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