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雜律詩有哪些 白居易雜律代表作
很多朋友對于白居易雜律詩有哪些和白居易雜律代表作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一道殘陽鋪水中全詩
一道殘陽鋪水中全詩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釋:
1、暮江吟: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詩。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2、殘陽:快落山的太陽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為碧色珍寶,此處指碧綠色 。
4、可憐:可愛。九月初三:農歷九月初三的時候。
5、真珠:即珍珠。月似弓:農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詩意:
一道殘陽倒映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閃閃,一半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綠,一半呈現(xiàn)出殷紅。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彎新月仿佛是一張精致的弓。
賞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于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于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愿遠離朝廷后輕松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xiàn)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xiàn)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xiàn)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xiàn)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詩人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彎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美妙景象,壓縮在一句詩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像弓一樣的一彎新月,想起當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絕妙的畫卷。由描繪暮江,到贊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熱愛之情。
另外,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這首詩中的時間問題?!赌航鳌穼懥巳齻€不同的時間。通過以上分析,《暮江吟》前兩句寫的時間是日落前(一小段時間)或日落時;后兩句主要寫日落后(一小段時間),即黃昏;由后兩句還引伸出夜里一段時間。這完全符合作者的觀賞順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殘陽鋪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間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數(shù)資料都認為,月似弓與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間同一時刻看到的,前寫天上,后寫地下。其實這是因為缺少天文、氣象常識,忽視了兩種自然現(xiàn)象之間的時間差問題。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時,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時,由于太陽剛剛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熱量還不多,涼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時,似弓之月卻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線以下了。
泊秦淮全詩
泊秦淮全詩
《泊秦淮》
作者:杜牧
原文: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注釋:
1、秦淮:即秦淮河,發(fā)源于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歷代均為繁華的游賞之地。
2、煙:煙霧。
3、泊:停泊。
4、商女: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5、后庭花:歌曲《玉樹后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后主)溺于聲色,作此曲與后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后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詩意: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賣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還高唱著《玉樹后庭花》。
賞析: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載于《全唐詩》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其鈞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fā)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tài),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氣氛又是那么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lián)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詩中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chuàng)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huán)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xiàn)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像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后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里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后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fā)展和情感的抒發(fā)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像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于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么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據(jù)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后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墒牵缃裼钟腥嗽谶@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不禁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xiàn)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于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xiàn)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xiàn)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潤物細無聲全詩
潤物細無聲全詩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注釋:
1、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jié),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2、乃:就。發(fā)生:萌發(fā)生長。
3、潛(qin):暗暗地,悄悄地。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隨風而至。
4、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yǎng)。
5、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6、這兩句意謂滿天黑云,連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見,只能看見江船上的點點燈火,暗示雨意正濃。
7、曉:天剛亮的時候。紅濕處:雨水濕潤的花叢。
8、花重(zhng):花因為飽含雨水而顯得沉重。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時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別稱。此句是說露水盈花的美景。
詩意:
及時的雨好像知道時節(jié)似的,在春天來到的時候就伴著春風在夜晚悄悄地下起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田野小徑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濕的泥土上必定布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賞析: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xiàn)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于做好事的人的聯(lián)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jié),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jié),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lián)寫雨的發(fā)生,進一步表現(xiàn)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雨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受到冷空氣影響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時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lián)的知時節(jié),還不足以完全表現(xiàn)雨的好。等到第二聯(lián)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云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頸聯(lián)。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lián)是想象中的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fā)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紅濕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xiàn)了詩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lián)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lián)所寫,是詩人看見的??匆娪暌庹凉?,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表現(xiàn)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和那些朱門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采菊東籬下全詩
采菊東籬下全詩
《飲酒》
作者:陶淵明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注釋:
1、結廬在人境:構筑房舍。結,建造、構筑。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n更好,仿佛南山出現(xiàn)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詩意: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歸遠山的懷抱。南山仰止啊,這里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賞析: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贊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向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于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無窮。
白居易雜律名句
1、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2、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條。若為此路今重過,十五年前舊板橋。曾共玉顏橋上別,不知消息到今朝。
3、倚石攀蘿歇病身,青筇竹杖白紗巾。他時畫出廬山障,便是香爐峰上人。
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5、與君白黑大分明,縱不相親莫見輕。我每夜啼君怨別,玉徽琴里忝同聲。
6、君因風送入青云,我被人驅向鴨群。雪頸霜毛紅網掌,請看何處不如君?
7、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8、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9、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10、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11、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12、古稱國之寶,谷米與賢才。
13、一日不見如三月,一月相思如七年。
14、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
15、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16、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惱何人怨咽多。聽遣君猶悵望,長聞教我復如何。
17、江州去日聽箏夜,白發(fā)新生不愿聞。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
18、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19、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20、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2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22、浩蕩入溟闊,志泰心超然。
23、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4、任小能于大事者,猶貍搏虎而刀伐木也;屈長才于短用者,猶驥撲鼠而斧剪毛也。
25、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26、淚盡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27、勿輕直折劍,猶勝曲全鉤!
28、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9、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0、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31、吟詠留千古,聲名動四夷。
32、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33、交心不交面,從此重相憶。
34、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35、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36、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37、歲暮滿山雪,松色郁青蒼。
38、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39、今仇古恨入絲竹,一曲涼州無限情。
40、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41、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4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43、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情綿綿無絕期。
44、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45、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46、南陌傷心別,東風滿把春。莫欺楊柳弱,勸酒勝于人。
47、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
48、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49、少年怪我問如何,何事朝朝醉復歌?號作樂天應不錯,憂愁時少樂時多。
50、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
51、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52、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53、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
54、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
55、殘暑蟬催盡,新秋雨雁來。
56、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暮江吟前兩句寫的是什么的景色后兩句寫的是什么的景色?
暮江吟前兩句描寫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后兩句描寫秋夜一派和諧寧靜,表達了作者離開朝廷后輕松暢快的心情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
《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絕。全文: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譯文:一道殘陽漸沉江中,半江碧綠半江艷紅。最可愛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彎弓。
全文賞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于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
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于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愿遠離朝廷后輕松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白居易 暮江吟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釋:
譯文:
一道余輝鋪在江面上,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閃閃。
江水一半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綠,一半呈現(xiàn)出殷紅。
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彎新月仿佛是一張精致的弓。
賞析:
這首七絕是一首寫景佳作。語言清麗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致真切。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chuàng)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全篇用可憐二字點逗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評云:詩有豐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芍^工微入畫?!短扑卧姶肌吩u云:寫景奇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清代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云:麗絕韻絕,令人神往。
暮江吟古詩
暮江吟古詩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釋:
1、殘陽:將落山的太陽光。
2、瑟瑟:碧綠的顏色。
3、憐:可愛。
4、真珠:即珍珠。
5、月似弓:農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譯文:
一道余輝鋪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xiàn)出紅色。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彎新月仿佛是一張精巧的弓。
賞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這些詩的特點是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笑一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xiàn)內心深處的情思。
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于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由于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被迫遠離朝廷后輕松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xiàn)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xiàn)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xiàn)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xiàn)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呵呵,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這真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景象,壓縮在一句詩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從弓也似的一彎新月,想起此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多么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令人嘆絕。由描繪暮江,到贊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宗白華先生說:藝術意境不是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xiàn),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chuàng)構。(《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如果說,南朝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寫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純屬那一時代貴尚形似(鐘嶸《詩品》)的文藝思想在謝朓審美意識中的積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寫了日落時一個凝結了的瞬間,像一幅淡淡潑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畫;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則是盛唐以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齡語,見《唐音癸簽》卷二)的文藝思潮,在白居易筆下,審美的凝聚而創(chuàng)構的藝術意境。它藝術地展現(xiàn)了一個時空運動著的過程,豈止是一幅金碧輝煌的水彩畫,簡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組鏡頭,于是,隨著長鏡頭的推移,我們的審美意識很快地轉移到長短鏡頭的組接而搖出來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來了。
黑格爾說過:詩不會像繪畫那樣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間以及某一情節(jié)中的某一一定的時刻,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寫對象的內在深度以及時間上發(fā)展的廣度把它表現(xiàn)出來。(《美學》第三卷第六頁)這中間有賴可憐九月初三夜這一直抒胸臆的詩句作為內在情感的粘合劑。正是這種特定時空意識下的獨特的審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紅和露似真珠月似弓這兩個鏡頭系統(tǒng)創(chuàng)構為動態(tài)性的藝術整體了。愛森斯坦說過: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兩數(shù)之和而更象兩數(shù)之積。這可以理解為任何一種藝術樣式的多維交叉、雙向反饋的藝術結構,它所包含的藝術意蘊都會更加醇厚、濃郁和結實,它往往給人帶來一種模糊性、復合性的雜糅情感。你看吧,當殘陽斜映,晚霞鋪展的瑟瑟江水,變幻莫測地在詩人視野中漸漸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靜謐的蒙太奇鏡頭,又輕搖著舒展在詩人眼前了。抬頭仰望,彎彎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懸、浮動;低頭俯視,顆顆晶瑩的露珠在江邊花草上凝結、閃亮。真是在泉為珠,著璧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靈集》中評王維語)詩人禁不住脫口贊美道:多么可愛的夜呀!這是驚嘆,也是陶醉。詩人無比喜悅、輕快的心情,向往超脫、寧靜的意趣,統(tǒng)統(tǒng)和盤托出卻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無窮、領悟不盡。這兒,我們可以參證聞一多對《春江花月夜》的贊語: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他得到的仿佛是一個更神秘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宮體詩的自贖》)可不是嗎?我們今天讀這樣的詩,還禁不住產生神話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彎新月,莫非真是飛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開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顆顆露珠莫非是他們在游戲中射向藍天、撒落人間的粒粒彈丸吧!這真是一種妙不可言的境界。
暮江吟的詩意
暮江吟的詩意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釋:
1、暮江吟: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詩。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2、殘陽:快落山的太陽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為碧色珍寶,此處指碧綠色。
4、可憐:可愛。九月初三:農歷九月初三的時候。
5、真珠:即珍珠。月似弓:農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詩意:
一道殘陽倒映在江面上,
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金光閃閃,一半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綠,
一半呈現(xiàn)出殷紅。
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
一彎新月仿佛是一張精致的弓。
賞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于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于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愿遠離朝廷后輕松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xiàn)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xiàn)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xiàn)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xiàn)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詩人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彎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美妙景象,壓縮在一句詩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像弓一樣的一彎新月,想起當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絕妙的畫卷。由描繪暮江,到贊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熱愛之情。
另外,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這首詩中的時間問題?!赌航鳌穼懥巳齻€不同的時間。通過以上分析,《暮江吟》前兩句寫的時間是日落前(一小段時間)或日落時;后兩句主要寫日落后(一小段時間),即黃昏;由后兩句還引伸出夜里一段時間。這完全符合作者的觀賞順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殘陽鋪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間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數(shù)資料都認為,月似弓與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間同一時刻看到的,前寫天上,后寫地下。其實這是因為缺少天文、氣象常識,忽視了兩種自然現(xiàn)象之間的時間差問題。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時,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時,由于太陽剛剛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熱量還不多,涼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時,似弓之月卻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線以下了。
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
白居易 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
昨夜江樓上,吟君數(shù)十篇。詞飄朱檻底,韻墮淥江前。
清楚音諧律,精微思入玄。收將白雪麗,奪盡碧云妍。
寸截金為句,雙雕玉作聯(lián)。八風凄間發(fā),五彩爛相宣。
冰扣聲聲冷,珠排字字圓。文頭交比繡,筋骨軟于綿。
澒涌同波浪,錚鏦過管弦。醴泉流出地,鈞樂下從天。
神鬼聞如泣,魚龍聽似禪。星回疑聚集,月落為留連。
雁感無鳴者,猿愁亦悄然。交流遷客淚,停住賈人船。
暗被歌姬乞,潛聞思婦傳。斜行題粉壁,短卷寫紅箋。
肉味經時忘,頭風當日痊。老張知定伏,短李愛應顛。
道屈才方振,身閑業(yè)始專。天教聲烜赫,理合命迍邅。
顧我文章劣,知他氣力全。工夫雖共到,巧拙尚相懸。
各有詩千首,俱拋海一邊。白頭吟處變,青眼望中穿。
酬答朝妨食,披尋夜廢眠。老償文債負,宿結字因緣。
每嘆陳夫子,常嗟李謫仙。名高折人爵,思苦減天年。
不得當時遇,空令后代憐。相悲今若此,湓浦與通川。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絕句古詩江 。
《暮江吟》原文及鑒賞
鑒賞是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人們在鑒賞中的思維活動和感情活動一般都從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出發(fā),實現(xiàn)由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認識飛躍。下面是我整理的《暮江吟》原文及鑒賞相關內容。
《暮江吟》原文及鑒賞1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鑒賞
白居易純粹寫景的作品很少,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千古佳作。
夕陽入水,美景絢爛,半江碧綠如瑟瑟之色,半江為紅日所映?!皻堦枴本o扣標題“暮江”二字。“鋪”字用得貼切精當,透露出陽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寶石名,《通雅》:“瑟瑟有三種,寶石如珠,真者透碧?!痹娭杏脕硇稳輾堦栒詹坏降陌脒吔念伾?,與陽光照到的呈紅色的一面交相輝映,加之天邊緩緩下沉的紅日,構成一幅色彩絢麗的殘陽鋪水圖。前人對此,紛紛以“工致入畫”(楊慎《升菴詩話》);“寫景奇麗,是一幅暮色秋江圖”(《唐宋詩醇》卷二十四)稱贊,可見其摹寫之妙,非同凡響。
白居易的詩擅長鋪敘,而這首小詩則一反常態(tài),騰挪跌宕,富于變化。前面還是江面晚景,轉眼間給人們展現(xiàn)的卻又是不僅比喻恰當貼切,同時也暗含著深厚的意蘊。因為只有傍晚到初夜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會如一彎弓,并且在這一時刻懸在遙遠的天空中。與首二句殘陽碧波的描寫聯(lián)系起來看,時間上是由傍晚到初夜,足見詩人流連忘返,長時間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詩人惜墨如金,僅用二十八字就描繪出殘陽碧波的交輝與月牙初懸的靜夜兩幕勝境。本來是平常的景致,一經過詩人生動準確的描繪與組合,便顯得那么迷人!讀此詩者,也會不由得與詩人一起,陶于這奇妙的境界中。
《暮江吟》原文及鑒賞2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簡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樂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曾祖父白溫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所以他是下邽人。白居易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五六歲時便學作詩,九歲通曉音律,十五六歲時,就能寫出很好的詩篇。唐貞元時的進士,曾在朝中任左拾遺等職,后因得罪權相,貶為江州司馬,以后累任杭州、蘇州刺史等職,晚年曾任刑部尚書。他的詩題材廣泛,描寫細致動人,語言生動、通俗,主要作品有《賣炭翁》《觀刈麥》《長恨歌》等。
【注釋】
鋪:指太陽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碧綠色寶石。這里形容背陰處的江水顏色。
可憐:可愛。
真珠:珍珠。
【譯文參考】
一道夕陽斜照在江面上,江水半邊泛出碧綠色,半邊泛出火紅色。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初三這個秋天夜晚,露水像顆顆圓一潤的珍珠,月亮像一張精巧的彎弓。
【賞析】
(賞析一)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這些詩的特點是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笑一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xiàn)內心深處的情思。
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象“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xiàn)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xiàn)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xiàn)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xiàn)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呵呵,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一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這真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景象,壓縮在一句詩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弓也似的一彎新月,想起此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多么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令人嘆絕。由描繪暮江,到贊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一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賞析二)
白居易純粹寫景的作品很少,這是一首頗為人稱道的小詩。
夕陽臨江,美景絢爛,半江碧綠如瑟瑟之色,半江為紅日所映?!皻堦枴本o扣標題“暮江”二字?!颁仭弊钟玫觅N切精當,顯示出陽光是斜照而非直射?!吧北臼菍毷?,《邇雅》:“瑟瑟有三種.寶石如珠,真者透碧?!边@里用來形容殘陽照不到的半邊江水的顏色,與陽光照到的呈紅色的一面交相輝映,加之天邊緩緩下沉的.紅日,構成一幅色彩絢麗的殘陽鋪水圖。前人見此,紛紛以“工致入畫”(楊慎《升菴詩話》);“寫景奇麗,是一幅暮色秋江圖”(《唐宋詩醇》卷二十四)譽之,可見摹寫之妙,非同凡響。
白居易的詩擅長鋪敘,而這首小詩則一反常態(tài),跳宕騰挪,富于變化。前面還是江面晚景,馬上給人們展現(xiàn)的卻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實則自然?!奥端普嬷樵滤乒币痪?,不僅比喻恰當貼切,同時也隱藏著深厚的意蘊。因為只有傍晚到初一夜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會如一彎弓,并且于這時分懸在遙遠的天空中。與首二句殘陽碧波的描寫聯(lián)系起來看,時間上是由傍晚到初一夜,可見詩人流連忘返,長時間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詩人惜墨如金,僅用二十八字就描繪出殘陽碧波的交輝與月牙初懸的靜夜兩幕勝境。本來是平常的景致,一經詩人生動準確的描繪與組合,便顯得那么迷人!凡讀此詩者,也會不由得與詩人一起,陶醉于這奇妙的境界中。
《暮江吟》原文及鑒賞3
【原文】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譯文
一道殘陽倒影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xiàn)出紅色。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彎新月仿佛是一張精巧的弓。
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祖國江河的感情。
【賞析】
《暮江吟》主要是寫“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詩共四句。前兩句寫夕陽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這是最真實可信的暮色江景。后兩句寫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場景。詩中“九月初三”與“月似弓”上下緊扣,寫的是黃昏時的自然景色。這里的“九月初三”,點明時間,“月似弓”則是詩人看到的景象。當然,這種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這兩句主要還是寫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書上說的那樣是寫“美麗的夜景”。
說后兩句仍主要寫暮色江景,有其科學上的依據(jù)。根據(jù)天文學常識,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陽以東約45°,形狀像個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現(xiàn)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見時間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時。從詩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時,月亮的地平高度不會很低。太低了,由于樹木、建筑、霧氣等影響就不會看到。據(jù)此,讀者可以推測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時,當在九月初三黃昏,即日落后不久。從民用時間看,仍屬于傍晚,即“暮”的范疇。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及鑒賞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必須認真進行閱讀,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水平,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白居易《暮江吟》原文及鑒賞,歡迎閱讀參考!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①鋪水中,
半江瑟瑟②半江紅。
可憐③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④月似弓。
①[殘陽]夕陽。這里指晚霞。②[瑟瑟]指碧綠色。③[可憐]可愛。④[真珠]即珍珠。
譯文:
一道殘陽漸沉江中,半江碧綠半江艷紅。
最可愛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彎弓。
作品鑒賞: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于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于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愿遠離朝廷后輕松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耙坏罋堦栦佀小?,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鞍虢虢t”,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xiàn)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xiàn)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xiàn)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xiàn)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詩人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彎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美妙景象,壓縮在一句詩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像弓一樣的一彎新月,想起當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絕妙的.畫卷。由描繪暮江,到贊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熱愛之情。
另外,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這首詩中的時間問題。《暮江吟》寫了三個不同的“時間”。通過以上分析,《暮江吟》前兩句寫的時間是日落前(一小段時間)或日落時;后兩句主要寫日落后(一小段時間),即黃昏;由后兩句還引伸出夜里一段時間。這完全符合作者的觀賞順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殘陽鋪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間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數(shù)資料都認為,“月似弓”與“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間同一時刻看到的,前寫天上,后寫地下。其實這是因為缺少天文、氣象常識,忽視了兩種自然現(xiàn)象之間的“時間差”問題。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時,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時,由于太陽剛剛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熱量還不多,涼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時,似弓之月卻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線以下了。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當時朝廷政治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離開朝廷后心情輕松暢快,因作此詩。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清明夜白居易賞析
清明夜原文:
好風朧月清明夜,
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歌,
遙聽弦管暗看花。
翻譯:
清明節(jié)夜晚時,清風習習,月夜朦朧,用碧玉做成的欄桿和用紅色的磚砌成的墻是刺史的府宅。獨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遠遠的聽到弦聲,默默的欣賞花。
清明夜字詞解釋:
清明夜:清明節(jié)的夜晚。
獨:獨自。
回廊:回旋的走廊。
遙:遙遠,遠遠。
看花:賞花。
清明夜賞析: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游。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jié)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比男人玩的更開心。
作品鑒賞《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習俗。
在古代,踏青又稱“尋春”、“春禊”,晉代已盛。清明時節(jié)也是人們春游的大好時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這是清明節(jié)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目前普遍認為,這一項清明節(jié)俗是繼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節(jié)傳統(tǒng)。上巳節(jié)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擇偶。
但這首詩妙在未寫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懷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過了”,不禁讓人要笑問:“可是愁嫁?”
對白居易一向頗有好感,雖然當初《琵琶行》《長恨歌》曾經讓我背得痛不欲生,但是長大以后細細回味,其名句卻處處可用得,選他這首,是因為意境的清朗,和顏色對比的鮮明卻不刺眼,詩人在夜里聽樂看花,怡然自得,但繞著回廊行而復歇,卻含蓄點出了此閑適后的詩人的真正心意。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