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本意王夫之寫了長夜的哪些秋聲 更漏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更漏子本意王夫之寫了長夜的哪些秋聲,以及更漏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夫之《更漏子·本意》全文譯文及鑒賞
《更漏子·本意》
明代:王夫之
斜月橫,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聲緩緩,滴泠泠。雙眸未易扃。
霜葉墜,幽蟲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
《更漏子·本意》譯文
一輪彎月掛在西邊,稀疏的星星閃爍著明亮的光,可是秋夜卻顯得格外漫長。漏壺滴水的聲音回蕩在耳邊,使人難以入睡。
下了霜的葉子彎了下來,幽暗角落的蟲子在鳴叫,秋天的一切都是顯得如此悲涼,薄酒一杯,怎么能解我心中愁?滿腔熱血地想要為國效力,卻始終不能如愿。天下大事,兒女情長,只能深埋在心中。
《更漏子·本意》注釋
炯(jiǒng):明亮。
永:漫長。
滴泠(líng)泠(líng):指漏壺滴水之聲。
扃(jiōng):門上鈕環,喻閉門,引申為閉眼。
幽:陰暗的角落
絮(xù):鳴叫
薄:少許。
《更漏子·本意》賞析
“斜月橫,疏星炯”是環境描寫,烘托出悲涼的氛圍,也為下文作鋪墊。有漏壺滴水聲、霜葉墜落聲和秋蟲的鳴叫聲。襯托秋夜的漫長和寂靜,借以表達作者內心的孤寂難平。表達了憂國憂民之情。“雙眸未易扃”則可以看出此時作者的狀態是心緒不寧,難以入睡的'。“雙眸未易扃”與“不道秋宵真永”前后呼應,正是作者徹夜難眠,才感到秋夜漫長。
結構上,承上啟下,與上文的外在環境的凄清相應和,為下文抒壯志未酬和憂國憂民之情作鋪墊。
“薄酒何曾得醉!”這句話是定語后置句,詞人借酒消愁,卻不能醉。原因在于他心憂天下。通過“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這些詩句,表達了憂國憂民情,表達了反清復明壯志未酬之情。通過“薄酒何曾得醉”可以看出詞人愁之重、深。
全詞格式工整對仗,上片寫景,下片言志。作者秋宵長夜難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其根本原因在于憂國憂民的情懷,作者借“更漏”以抒情懷。本詞中寫長夜不能入睡,為更漏聲所惱。末三句感懷家國身世,更覺情意深摯,含蘊不盡。
《更漏子·本意》創作背景
明朝滅亡后,王夫之在家鄉衡陽抗擊清兵,失敗后,隱居石船山,從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體不好,生活又貧困,寫作時連紙筆都要靠朋友周濟。王夫之每天都在寫文章,以至于磨硯,提筆都覺得費力。王夫之感到報國無門,內心感覺非常悲涼,便把內心的苦楚宣泄在文學作品中。
《更漏子·本意》作者介紹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他與顧炎武、黃宗羲并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歷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鑒論》、《宋論》等書。王夫之自幼跟隨自己的父兄讀書,青年時期王夫之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王夫之隱居于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
王夫之《更漏子·本意》明代詞作鑒賞
本意
斜月橫,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聲緩緩,滴泠泠,雙眸未易扃。
霜葉墜,幽蟲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
-----王夫之
唐五代時,不少詞家慣將詞調當詞題。清朱彝尊云:“花間體制,調即是題。如《女冠子》即詠女道士,《河瀆神》即為送迎神曲,《虞美人》即詠虞姬是也。”(《詞綜·發凡》)這首詞題為“本意”,即援用唐五代舊例,以詞調《更漏子》為題。
《更漏子》詞調,始用于唐溫庭筠(見后蜀趙崇祚所編《花間集》),以歌詠長夜更漏、男歡女愛、別情離緒為特征。后世襲用者也大抵不越其樊籬。王夫之身當明清易代之際,矢志圖謀恢復,深以“抱劉越石之孤忠,而命無從致”(《自題墓銘》)為憾,自不會沉湎于卿卿我我的柔情蜜意之中。因而,他以《更漏子》本意入詞時,必然迥別于追摹花間詞風的袞袞諸君。在這首詞中,他抒情寄慨,勁氣貫注,表達了一位志士仁人的心聲。
“斜月橫,疏星炯”,開篇兩句從星空月色入筆,烘托環境氛圍。西斜的明月,橫掛在廣袤的夜空;寥落的星辰,閃耀在漆黑的天幕:已是夜深人靜的時分。“不道秋宵真永”,一聲深沉的感嘆,直逗露出詞人徹夜不眠的情狀。“不道”,言事出意料。詞人怎么也沒料到,這清秋的夜晚竟會這么漫長!不難體味,此時的他已充分領略了漫漫秋宵的難捱:從明月初升到月照中天又到斜月漸沉,他何曾有片刻入眠!“聲緩緩,滴泠泠”,這長夜的更漏,一聲聲緩慢,一滴滴清泠,聲聲滴滴,敲打著無眠人的心。他何嘗不想安然入睡,好好休息一下呢?只是“雙眸未易扃”,這一雙眼睛實在不容易像門窗那樣關閉啊!一個“扃”字,把眼睛比擬成可以自由開關的門窗,可說平中出奇,匪夷所思。
過片仍從景色著墨,承接上片“秋宵”,描摹深秋的風物。“霜葉墜,幽蟲絮”,抓住秋天的落葉和秋天的鳴蟲,渲染秋的色彩和秋的韻律。霜葉飄墜,見出秋的凄涼和蕭瑟;秋蟲絮語,顯示秋的靜謐和枯燥。試想,樹葉墜落這樣細微的聲響都聽得清清晰晰,周遭環境的靜幽就可想而知。這正是一個徹夜難眠之人的真切感受。他也曾想過對策——以酒求醉,以醉求眠,然而,“薄酒何曾得醉”,醉鄉不到,夢鄉難入。詞人的徹夜不眠自是理所當然的了。那么,他究竟為什么會失眠呢?“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原來,詞人時時刻刻縈念于懷的是天下興亡的大事,這是他少年時代就立志要實現的夙愿。而且,這宏愿分明正伴隨著點點更漏,愈來愈深。“分明點點深”,是更漏深沉,更是心事深廣。憂懷天下,心系社稷,這是一位愛國志士的大悲大憂。這“事”,這“心”,揮不去,拂還來,怎一個“愁”字了得!難怪詞人低回不已,久久不能入眠。
近人龍榆生評王夫之詞云:“其詞雖音律多疏,而芳悱纏綿,愴懷故國,風格遒上。……所謂傷心人別有懷抱,真屈子《離騷》之嗣響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詞人標榜的“天下事”,即“愴懷故國”;他縈懷的“少年心”,即嗣響屈原的“楚騷心”。因而,這首吟詠本意的《更漏子》詞便與一般批風抹露的艷詞迥異,風骨遒勁,令人玩味不盡。
王夫之《更漏子·本意》原文及翻譯賞析
更漏子·本意原文:
斜月橫,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聲緩緩,滴泠泠。雙眸未易扃。霜葉墜,幽蟲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
更漏子·本意翻譯及注釋
翻譯 輪月西斜,橫掛中天,星斗稀疏,爍爍閃閃。大地通明,四周悄然,秋夜漫漫,心憂難眠。獨居斗室,凄清落寞,長夜難明,憂思無限。更漏聲聲,清冷緩慢,滴聲每下,心愈茫然。遙望星空,心潮澎湃,輾轉反側,未曾合眼。枯黃秋葉,霜雪摧殘,迎風而下,滿目蕭然。幽暗角落,秋蟲啾啾,或長或短,持續不斷,聲聲入耳,凄切哀怨。觸景生情,悲秋傷感。歲月蹉跎,借酒澆愁,酩酊之后,醉而不醒,消除塊壘,樂而忘憂。心有芥蒂,為國隱憂,薄酒一杯,易醉難求。少年之時,胸懷大志,精忠為國,心懷黎民。時局動蕩,國勢衰微,乏天無術,痛心悲憤。憂心如夜,點點加深。漫漫秋夜,難以入眠,借酒消愁也消不掉心中塊壘。愁些什么呢,天下大事,兒女情長,都在胸中。
注釋 1炯:明亮。2永:漫長。3滴泠泠:指漏壺滴水之聲。4扃:門上鈕環,喻閉門,引申為閉眼。
更漏子·本意評解
作者借「更漏」以抒情懷。詞中寫長夜不能入睡,為更漏聲所惱。眼看著「斜月橫,疏星炯」,感到「秋宵真永」。輾轉反側之狀,溢于言表。末三句感懷家國身世,更覺情意深摯,含蘊不盡。 詩詞作品: 更漏子·本意 詩詞作者:【 清代 】 王夫之 詩詞歸類: 【婉約】、【秋天】、【寫景】、【抒懷】
更漏子·本意的賞析
更漏子·本意
唐。李煜(又或溫庭筠)
花外漏聲迢遞。
驚塞雁,起城烏,
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重幕,
惆悵謝家池閣。
紅燭背,繡簾垂,
夢長君不知。
①迢遞:遠遠傳來。
②畫屏:有畫的屏風。
③香霧:香爐里噴出來的煙霧。
④謝家:西晉謝安的家族。這里泛指仕宦人家。
⑤紅燭背:指燭光熄滅。
⑥夢君君不知:又作“夢長君不知
這首詞描寫古代仕女的離情。上段寫更漏報曉的情景,下段述夜來懷念遠人的夢思。
先以柳絲春雨,花外漏聲,寫曉色迷朦的氣象。再寫居室禽鳥為之驚動的情景。不獨城
烏塞雁,即畫上鷓鴣,似亦被驚起。這種化呆為活、假物言人的寫法,實即指人亦聞聲
而動。夜來懷人,寫薰香獨坐之無聊,滅燭就寢之入夢。通首柔情繾綣,色彩鮮明。
更漏子·本意
作者:王夫之
斜月橫,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聲緩緩,滴泠泠,雙眸未易扃。
霜葉墜,幽蟲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