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描寫某地霧而得名是哪里 蘇軾關于云霧的詩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蘇軾描寫某地霧而得名是哪里,以及蘇軾關于云霧的詩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蘇軾描寫贊美廬山的詩句古詩詞名句
蘇軾描寫贊美廬山的詩句
題西林壁 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初入廬山三首 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藹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
過廬山下 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亂云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隮相應和,勇往爭驂驔。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風西龕。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飆掃渾酣。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只溪落天潭。 雖云默禱應,顧有移文慚。
登廬山 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云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其他詩人描寫廬山的詩句詩詞名言
晚泊潯陽望廬山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
出為豫章郡途次廬山東巖下 朝代:唐朝|作者:張九齡 茲山鎮何所,乃在澄湖陰。下有蛟螭伏,上與虹蜺尋。 靈仙未始曠,窟宅何其深。雙闕出云峙,三宮入煙沉。 攀崖猶昔境,種杏非舊林。想像終古跡,惆悵獨往心。 紛吾嬰世網,數載忝朝簪。孤根自靡托,量力況不任。 多謝周身防,常恐橫議侵。豈匪鹓鴻列,惕如泉壑臨。 迨茲刺江郡,來此滌塵襟。有趣逢樵客,忘懷狎野禽。 棲閑義未果,用拙歡在今。愿言答休命,歸事丘中琴。
送王山人游廬山 朝代:唐朝|作者:皎然 千里訪靈奇,山資亦相隨。葉舟過鶴市,花漏宿龍池。 峰頂應閑散,人間足別離。白云將世事,吾見爾心知。
題廬山寺 朝代:唐朝|作者:馬戴 白茅為屋宇編荊,數處階墀石疊成。東谷笑言西谷響, 下方云雨上方晴。鼠驚樵客緣蒼壁,猿戲山頭撼紫檉。 別有一條投澗水,竹筒斜引入茶鐺。
廬山 朝代:明朝|作者:高啟 騎馬幽幽度嶺遲,老僧不識使君誰。 門開紅葉林中寺,泉浸青山石上池。 殘果已收猿食少,枯松欲折鶴巢危。 壁間不用題名字,無數蒼苔沒舊碑。
送草書獻上人歸廬山 朝代:唐朝|作者:孟郊 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將書云霞片,直至清明巔。 手中飛黑電,象外瀉玄泉。萬物隨指顧,三光為回旋。 聚書云霮zw,洗硯山晴鮮。忽怒畫蛇虺,噴然生風煙。 江人愿停筆,驚浪恐傾船。
擴展閱讀:形容描寫廬山的優美句子
.眼前的一切都只露出灰蒙蒙的輪廓,云霧還在一層一層的和聚上,越積越厚,匯成了一片云海,廬山成了茫茫霧海中的一座浮島,云霧忽聚忽散,時而像奔騰的駿馬,時而像放牧的羊群,時而如騰飛的蛟龍。
.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河。
.廬山云霧,玩開了新的花樣——縹緲中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形狀:有的像朵朵瓊花展苞怒放,有的似道道瀑布凌空高懸,有的如縷縷炊煙裊娜飄忽……
只見遠處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圍還有幾十座小石峰。仔細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孫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瞧瞧,孫悟空正領著它的孩子們向南天門殺去呢。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蒼黑似鐵,莊嚴肅穆。紅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藍色。緊接著,霧靄泛起,乳白的紗把重山間隔起來,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筆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畫。過了一陣兒,霧又散了,那 *** 的巖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紅,漸漸地又變成古銅色,與綠的樹綠的田互為映襯,顯得分外壯美。
在山角仰望那山峰,感覺一切都是夢幻般的神奇,羨慕能工巧匠是如何雕琢的像模像樣的一篇篇傳說中的佳話。簡直是天工巧奪的璇旎。讓我們無法追憶當時的滄桑巨變,才有了今天的峰巒疊峰的延綿。蜿蜒曲折的盤旋在大地根部,慢慢旋繞而上,像一條巨龍任人們踩著他的肌膚一步步攀沿。
.廬山云霧變幻莫測,時而鋪天蓋地而來成為縹緲迷茫的世界,時而臨風飛去,眼前又變成挺秀明媚的天地,真像個“潔白的幽靈”與人嬉戲,令人感到神秘。
.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變幻無常的云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云霧。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遠遠望去,整座雪峰好像一朵閃閃發光的雪蓮,不需要任何美麗的裝飾,它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個最完美的奇跡。
這堵石壁似摩天大廈仰面壓來,高得像就要坍塌下來咄咄逼人。山巔上,密匝匝的樹林好像扣在絕壁上的一頂巨大的黑毯帽,黑綠從中,巖壁里蹦躥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遠處是重重疊疊連綿不斷的山峰,山峰青得象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靜。我們的車子奔跑著,遠山也象一起一伏的跟著賽跑;有時在群峰之上,又露出一座更秀雋的山峰,象忽地昂起頭來,窺探一下,看誰跑得快。
廬山云霧,玩開了新的花樣--縹緲中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形狀:有的像朵朵瓊花展苞怒放,有的似道道瀑布凌空高懸,有的如縷縷炊煙裊娜飄忽……
仰望天臺,峰上云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像一條彩帶從云間飄落下來,游人似一個個小白點,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帶上,緩緩地向上移動著。
須得是無風的夜晚,裊裊的霧兒在松林里升出來,絲絲縷縷,掛在松針上;抹在青巖間,像玉女臂上的輕紗,似蠶兒口吐的細絲。
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農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巨大冰山……
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人在山頂,你會覺得山再巍峨,人也能把它征服,而此時的山正默默無聞地向你展示,不遠處它的伙伴比它更壯觀。人在山谷,常會感嘆山高不可攀,而此時的山卻悄然無聲向你披露,很多人正從它的峰頭悠然而下。
.廬山云霧瞬息萬變,趣味無窮。剛剛在九江看到的山間云眨眼間變成了彌漫窗外的濃霧。霧來時,風起浪涌;霧去時,飄飄悠悠;霧濃時,像帷幕遮住了萬般秀色;霧稀時,像輕紗給山川披上了飄逸的外衣。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廬山最好的寫照。因為廬山隱匿在云霧繚繞之中,像一個裹在白紗中的少女,遠遠望去,只能看到云山霧罩,而其真面目不得而識。要想了解廬山的真實,需歷經跋涉,攀援而上,走進她的身旁,才能揭開面紗,一睹芳容。
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云霧。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廬山最好的寫照。因為廬山隱匿在云霧繚繞之中,像一個裹在白紗中的少女,遠遠望去,只能看到云山霧罩,而其真面目不得而識。要想了解廬山的真實,需歷經跋涉,攀援而上,走進她的身旁,才能揭開面紗,一睹芳容。
天數冰峰雪崖,有的象挺著胸的巨人,有的象扭著腰的仙女,有的象戳破青天的寶劍,有的象漫空飛舞的銀龍,奇峰絕壁。一座座都是大自然天才的杰作。
廬山云霧變幻莫測,時而鋪天蓋地而來成為縹緲迷茫的世界,時而臨風飛去,眼前又變成挺秀明媚的天地,真像個“潔白的幽靈”與人嬉戲,令人感到神秘。
鑲嵌在天邊的連綿起伏的山巒,在夕陽的照耀下反射出閃閃的金光,顯得分外壯麗,好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靜如練,動如煙,輕如絮,闊如海,白如棉,廬山云霧美妙無比。
西山數不盡的諸峰,如笑如眠,帶著紫蒼的暮色,靜躺在綠陰起伏的春野西邊;你若叫它一聲,好像是這些遠山,都能慢慢走上你身邊的樣子。
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河。
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啟迪萬物。這是山給予我的厚重酬報。我對于門前的山,仿佛讀懂了李白與敬亭山,產生了“相看兩不厭”的情感。
眼前的一切都只露出灰蒙蒙的輪廓,云霧還在一層一層的和聚上,越積越厚,匯成了一片云海,廬山成了茫茫霧海中的一座浮島,云霧忽聚忽散,時而像奔騰的駿馬,時而像放牧的羊群,時而如騰飛的蛟龍。
龍首巖拔地千尺,危峰兀立,怪石磷峋,一塊巨崖直立,另一塊橫斷其上,直插天池山腰,勢如蒼龍昂首,氣勢非凡。
.須得是無風的夜晚,裊裊的霧兒在松林里升出來,絲絲縷縷,掛在松針上;抹在青巖間,像玉女臂上的輕紗,似蠶兒口吐的細絲。
我回頭一看,發現遠處一座座山峰連綿(lz)不斷,白云繚繞,我象是站在半空中,麗水的高樓大廈都盡收眼底,好一幅美麗的風景圖!
兩岸的山峰變化成各種有趣的姿態:有時像飄灑的仙女,有時像持杖的老翁,有時像獻桃的猿猴,有時像脫韁的野馬。
.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變幻無常的云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云霧。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廬山的云霧,顏色也變幻離奇。三秋月明之夜,牯嶺西南,名為“月照松林”的地方,你可看到紫霧。
.廬山風景秀麗,美不勝收,但是最出名的是那變幻莫測,形態各異的廬山云霧。踏上云階,可看見遠外那座山上圍繞著淡淡的薄霧,猶如少女肩上的披紗,又如一條白色的綢緞。
.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像是戴在山頂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的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的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農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巨大冰山……
在古劍山腳你可以望見,白馬昂首奮蹄,惟妙惟肖;石筍如擎天一柱,精妙絕倫;陽橋似天外飛虹,蔚為奇觀;頑猴獨坐崖頭,如神似佛;古劍山孤峰突兀,直插云天。古劍山前山僅有一條寬米左右的小小石徑,緊貼山壁,十步三轉,蜿蜒直上峰巔如一線通天。小徑兩旁,綠草野花,古木參天。
重重疊疊的高山,看不見一個村莊,看不見一塊稻田,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個靠著一個,沉睡著不知幾千萬年了,從來有驚醒它們的夢,從來沒有人敢深入它們的心臟,就是那最愛冒險的獵人,也只到它們的腳下,追逐那些從山上跑下來的山羊野豬和飛鳥,從不攀登它的峰頂。
那座翠綠翠綠的山站立在碧波蕩漾的湖水中,就像一塊巨大的翡翠飄在藍色的夢中.你看,那一陣陣波濤向山邊涌去,山仿佛在微微飄動;你再看,那半山腰里飄起的一片乳白色的霧呀,簡直就是仙女的隨風起舞的潔白的裙子.
.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云霧。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廬山云霧瞬息萬變,趣味無窮。剛剛在九江看到的山間云眨眼間變成了彌漫窗外的濃霧。霧來時,風起浪涌;霧去時,飄飄悠悠;霧濃時,像帷幕遮住了萬般秀色;霧稀時,像輕紗給山川披上了飄逸的外衣。
遠山近嶺迷迷茫茫,舉目顧盼,千山萬壑之中像有無數只飛蛾翻飛抖動,天地頓時成了灰白色,山林的第一場雪悄無聲息地鋪天蓋地而來。
.廬山的云霧,顏色也變幻離奇。三秋月明之夜,牯嶺西南,名為“月照松林”的地方,你可看到紫霧。
果然,雨過天又青。山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將軍。緋紅的蓮花峰迎著陽光,舒展了一瓣瓣的含水的花瓣。輕盈的云海隙處,看得見山下晶晶的水珠。休寧的白岳山,青陽的九華山,臨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廬山。遠處如白練一條浮著的,正是長江。這時彩虹一道,掛上了天空。七彩鮮艷,銀海襯底。妙極了!妙極了!
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像是戴在山頂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的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的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四面蒼峰翠岳,兩旁崗巒聳立,滿山樹木碧綠。放眼遠眺,在云海蒼茫之間,錢塘江直奔屏風山,好似致意問候又急急地掉頭向東;江上面白帆遠影,更添詩情畫意。
廬山風景秀麗,美不勝收,但是最出名的是那變幻莫測,形態各異的廬山云霧。踏上云階,可看見遠外那座山上圍繞著淡淡的薄霧,猶如少女肩上的披紗,又如一條白色的綢緞。
.靜如練,動如煙,輕如絮,闊如海,白如棉,廬山云霧美妙無比。
請問蘇軾寫的《登州海市》的譯文和翻譯 求解
原文:
登州海中,時有云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或日“蛟蜃之氣所為”,疑不然也。歐陽文忠曾出使河朔,過高唐縣,驛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過,車馬人畜之聲一一可辨,其說甚詳,此不具紀。問本處父老,云:“二十年前嘗晝過縣,亦歷歷見人物。”土人亦謂之“海市,”與登州所見大略相類也。
譯文:
在登州的海上,有時候會出現云霧空氣,象宮殿居室、臺閣景觀、城墻垣堞、人物、車馬、樓屋頂蓋,(都)清晰可見,把它(這種景象)叫做“海市”。)有人說:“(這是)蛟龍吐氣而形成的。”(我)懷疑不是這樣的。歐陽文忠曾經河朔去出使
,路過高唐縣,在驛館的房屋中夜間聽到有鬼神從天空而經過,車馬人畜的聲,都一一可分辨出.他說的非常詳細,這里不詳細摘錄了。詢問本地的老人,說:“二十年前曾在白天路過這個縣,也清楚可以看見人與物。”當地人也稱這(種景象)為“海市”。同登州所看見的大致上相同。
蘇軾《次韻舒堯文祈雪霧豬泉》原文及翻譯賞析
次韻舒堯文祈雪霧豬泉原文:
長笑蛇醫一寸腹,銜冰吐雹何時足。蒼鵝無罪亦可憐,斬頸橫盤不敢哭。豈知泉下有豬龍,臥枕雷車踏陰軸。前年太守為旱請,雨點隨人如撒菽。太守歸國龍歸泉,至今人詠淇園綠。我今又復罹此旱,凜凜疲民在溝瀆。卻尋舊跡叩神泉,坐客仍攜王子淵。看草中和樂職頌,新聲妙悟慰華顛。曉來泉上東風急,須上冰珠老蛟泣。怪詞欲逼龍飛起,險韻不量吾所及。行看積雪厚埋牛,誰與春工掀百蟄。此時還復借君詩,余力汰辀仍貫笠。揮毫落紙勿言疲,驚龍再起震失匙。
次韻舒堯文祈雪霧豬泉注釋
霧豬泉:位于安徽蕭縣皇藏峪北部霧豬山下。泉水微溫,四季暢流。如適雨季,清水噴涌,頗為壯觀。傳說古時某人趕著一群豬經過此地,豬干渴而拱地,一母豬竟拱出水來,成為一泉,遂得名「母豬泉」,后訛傳為霧豬泉。 宋代 時 蘇東坡 知徐州時,曾祈雪于此。蘇軾曾另有一首詩《祈雪霧豬泉出城馬上作贈舒堯文》蛇醫:即蛇蜴,類似大蜥蜴,舊說蛇蜴與興風作雨的龍為親家。銜冰取雹:意為蛇醫求雨應驗。蒼鵝句:蒼灰色的鵝無辜被殺,橫在盤中作為祈雪的供品。雷車:傳說中雷神降雨時乘坐的天車。前年太守句:指徐州前任太守傅欽之曾禱此泉得雨。歸國:回歸京城。淇園綠:顯赫政績的代名詞。《詩經·衛風·淇奧》一詩是衛人歌頌政績顯赫、功德蓋世、人品高尚、德才兼備的衛武公的詩,其中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句。淇園就建在淇奧。淇園因竹子名滿天下,也被稱為衛國竹園。罹:li,遭受。凜凜:懼怕的樣子。瀆:du,水溝。坐客:蘇軾自注曰,欽之時客惟舒在矣。王子淵:王褒,字子淵,西漢蜀郡資中(今四川資陽)人,是繼司馬相如之后的又一位漢賦名家,他的《洞簫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專門描寫音樂的作品。草中和樂職:《草中》和《樂職》兩部樂曲。華顛:白頭,指高齡,年老;此作者自指。蛟:jiāo,傳說中能使洪水氾濫的一種龍。險韻:同「怪詞」,當指禱告詞。春工:傳說中春天之神。掀百蟄:春雷驚醒各種冬眠的蟲蛇。蟄,zhe,冬眠,藏起來不食不動的動物。汰辀:用力劃船。辀,zhōu,車轅。震失匙:震落手中的匙筋(筷子之類)。
次韻舒堯文祈雪霧豬泉題解
作為徐州太守的蘇軾,記述到霧豬泉祈雪的情景。也是一首次韻好友舒堯文的和詩。祈雪雖為迷信活動,說明作者當時思想的局限性,但也體現了蘇軾的憂國憂民思想。 詩詞作品: 次韻舒堯文祈雪霧豬泉 詩詞作者:【 宋代 】 蘇軾 詩詞歸類: 【祈禱】、【憂國憂民】
蘇軾描寫廬山云霧的詩句
1. 關于蘇軾描寫廬山的詩句
關于蘇軾描寫廬山的詩句 1.蘇軾描寫廬山的5首詩
不知道是不是。
初入廬山蘇軾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里,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蘇軾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平湖浸山腳,云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過廬山下蘇軾亂云欲霾山,勢與飄風南。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暴雨破坱圠,清飚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雖云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寺壁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圓通詩蘇軾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袖里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2.關于蘇軾寫的廬山的詩句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可怪深山里,無人識故侯。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亂云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飚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云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3.描寫廬山的古詩(蘇軾)
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可怪深山里,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云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過廬山下 蘇軾 亂云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飚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云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寺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圓通詩 蘇軾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袖里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4.蘇東坡描寫廬山的詩
最有名的是這首《題西林寺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云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可怪深山里,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云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過廬山下 蘇軾 亂云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飚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云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寺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圓通詩 蘇軾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袖里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5.蘇軾有哪些關于廬山的名句(詩句)
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可怪深山里,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云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過廬山下 蘇軾 亂云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飚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云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寺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圓通詩 蘇軾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袖里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6.廬山的詩句.蘇軾
其一:廬山煙雨浙江潮【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注釋】1、試題一作《觀潮》,一作《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錢塘江潮汐。“廬山煙雨浙江潮”此句詩意是:廬山美麗神秘的煙雨,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
2、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遺憾。此句詩意是:無緣去觀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
3、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由《五燈會元》卷17所載青原惟信禪詩的一段著名語錄演化而成。語錄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這“三般見解”,指得是禪悟的三個階段,也即是入禪的三種境界。東坡此詩,正用此意。
【譯文】廬山美麗神秘的煙雨,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無緣去觀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
終于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煙雨、澎湃潮水,卻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賞析】翻開蘇軾的詩集,描寫廬山和杭州的詩篇可說不少,但是這一首詩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卻很特別,極具禪味。
就蘇軾的廬山詩而言,他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別開生面;他寫的西湖詩“波光滟瀲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也獨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極濃,說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來,就常被現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觀事物的真相。
后者觀察景物敏銳而深刻,譬如恰到好處。可是這首詩,就完全是另一種抒寫,值得玩味。
從詩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詩人對廬山的風景和錢塘江潮慕名已久,常縈于夢寐。似乎如果不能身歷廬山之境,一賞煙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錢塘江潮,一看它萬馬奔騰,勢撼山岳之壯,真是辜負此生,千般遺憾,難以消解。
可是后來攀登廬山,出任杭州刺史,飽覽了廬山的煙雨,欣賞了一年一度的錢塘江潮,反倒覺得客觀的景物變得平淡無奇了。煙雨的聚散飄忽,江潮的自來自去,似乎可以忘記了,煙雨、江潮也似有還無了。
以禪理人詩的歷代詩人都有,唐代的王維可以說是代表,因為他追慕隱逸恬靜,后來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詩表現了出塵的思想。如“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都是例證。蘇軾在經歷過宦海風濤,經歷了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坎坷之后,產生“及至到來無一事”的禪語,也是難免的。
蘇軾借“觀潮”為題入詩,抒寫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有佛家的禪宗情調。所謂禪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強調“拂塵看凈”、“慧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南宗則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以達到“無念為宗”。
蘇軾在詩中說的“及至到來無一事”,就是把廬山煙雨、錢塘江潮淡化,淡到不過如此,細想這與蘇軾當初未來時的千般期待、萬分遺憾,顯得很可笑了。其二:題西林壁版本一:(更為流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版本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總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注釋】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2、橫看:從正面看。
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4、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5、緣:因為;由于。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題解】《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
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
后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
全詩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賞析】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
寫山里云霧繚繞的詩句
1. 關于山里云霧繚繞的詩句(有關云霧繚繞的詩詞)
關于山里云霧繚繞的詩句(有關云霧繚繞的詩詞) 1.有關云霧繚繞的詩詞
關于云霧繚繞的詩詞包括:
1、唐代韓翃《宿石邑山中》
原文:
浮云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
曉月暫飛高樹里,秋河隔在數峰西。
譯文:
天上的浮云不能與此山平齊,山巒云霧蒼蒼遠望反更迷離。
拂曉彎月暫時飛隱到高樹里,秋夜的銀河遠隔在數峰以西。
2、唐代王維《終南山》
原文: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譯文:
巍巍的太乙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蜿蜒到海邊。白云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3、唐代白居易《陰雨》
原文: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云遮眼,思鄉雨滴心。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譯文:
今天的山嵐霧靄特別的重,天涯廣闊這里卻是如此的偏僻深遠。聞見灘頭江水帶來的秋意撲面而來,山谷的氣候濕潤,晴天也多像陰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著故鄉,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用什么來安慰我這幽深彷徨的思緒?唯賴這北窗下的琴來解我心中孤獨。
4、宋代李清照《臨江仙·梅》
原文: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譯文:
庭院一層層的有好多層,云簇閣樓的窗戶,淡淡的霧氣彌漫在四周,春天卻遲遲不來。思念讓容色憔悴,只有在夜晚的夢中才能相聚,向陽的梅枝也到了發芽的時節。
梅花風姿清瘦,南樓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調。散發著濃濃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春日的暖風,別一下就讓時間來到杏花盛開的時節了。
5、宋代李清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原文: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譯文:
天蒙蒙,晨霧蒙蒙籠云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傳話善意地相邀。殷勤地問道:你可有歸宿之處?
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又嘆日暮時不早。學作詩,枉有妙句人稱道,卻是空無用。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請千萬別停息,將這一葉輕舟,載著我直送往蓬萊三仙島。
2.關于高山云霧繚繞的詩
1、《宿石邑山中》
唐代:韓翃
浮云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
曉月暫飛高樹里,秋河隔在數峰西。
譯文:
天上的浮云不能與此山平齊,山巒云霧蒼蒼遠望反更迷離。拂曉彎月暫時飛隱到高樹里,秋夜的銀河遠隔在數峰以西。
2、《終南山》
唐代: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譯文:
巍巍的太乙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蜿蜒到海邊。白云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3、《答謝中書書》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4、《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代: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譯文:
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淙淙的流水聲中,桃花帶著幾點露珠。樹林深處,常見到麋鹿出沒。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山寺的鐘聲。綠色的野竹劃破了青色的云氣,白色的瀑布高掛在碧綠的山峰。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著幾株古松犯愁。
5、《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代: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譯文: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3.寫山上云霧繚繞的句子有哪些
寫山上云霧繚繞的句子有:
1. 我看著前方一片翠綠的山峰,以及之后那純白巍峨的巨大雪山,深綠和雪白從來沒有如此融洽,也許只有大自然能調出如此不同但又匹配的景色,一切云霧繚繞,美得讓人顫抖。然而這種美卻沒有一種霸氣之感,反而覺得十分的柔美神秘。
2. 優美逶迤的山嶺,蜿蜒盤旋,猶如一條正在酣睡的巨龍。俯瞰足下,白云彌漫,環觀群峰,云霧繚繞,一個個山頂探出云霧處,似朵朵芙蓉出水
3. 它巨大的三角形峰體終年積雪,云霧繚繞,從不輕易露出真面目,很多人為了一睹它的真容而無數次的進藏卻也都失望而歸,所以又被稱為“羞女峰”。
4. 巍峨青峰最高山峰上聳立著一棟連綿起伏的殿堂樓閣,其中云霧繚繞輪廓隱約可見,若是登山的樵夫偶然看到,必定認為是上界仙家住所。
5. 泰山的頂峰在云霧繚繞中時隱時現。
6. 云霧繚繞的陡峭山峰,窈窕青影,在霧氣之中若隱若現,纖細的腰肢猶如柳葉般,堪堪盈盈一握,三千青絲隨意用一截淡紫緞帶束著,輕風吹來,青絲飄飄,令得少女有種脫俗的清雅氣質。
7. 危峰兀立,怪石磷峋,峰上云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十步三轉,緊貼著的就是萬丈懸崖。
8. 正前方,四座高聳入云的山峰,千巖競秀,云霧繚繞,看不清細貌,時而傳來一兩聲獸鳴。
9. 云霧繚繞的深山間,因古里河流淌其中,耄老和孫女在洲渚上種植莊稼。
10. 地處怒山余脈南部、瀾滄江西岸的瀾滄縣,被群山環繞,云霧繚繞處,皆是茶樹。
11. 極目遠望,山浪峰濤,層層疊疊,其間云霧繚繞,一座座山峰如同仙帶飄飄的含羞少女,又若懸在云海之上的島嶼,若隱若現,讓人胸懷開闊,感喟蒼天之神奇。
12. 站在洞口有點大哭的沖動,這里竟然是一個峭壁懸崖,而恰好這個懸崖的正中間有個洞口,下望從這里到地面有十幾米高,上望云霧繚繞有著模糊的山頂。
13. 只見山谷上空云霧繚繞,谷中綠樹蓊郁,古木參天。
14. 這里的景色,云霧繚繞,山勢雄壯,峰巒峭拔,怪石嵯峨,流泉飛瀑,鬼斧神工,茂林修竹,古木參天,奇花異草,山明水秀。
15. 云霧繚繞,重巖疊嶂,林寒澗肅,伴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4.描寫群山在云霧繚繞中美景的古詩詞有哪些
描寫群山在云霧繚繞中美景的古詩詞有:
一、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釋義: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南山北山陰陽分解,晨昏不同。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顯得渺小的群山。
二、獨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釋義:山中群鳥一只只高飛遠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飄走。敬亭山和我對視著,誰都看不夠,看不厭,看來理解我的只有這敬亭山了。
三、終南山
唐代: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釋義:巍巍的終南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延伸到海邊。回望山下白云滾滾連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四、詠華山
宋代:寇準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釋義:華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齊平的山。在山頂抬頭就能看到紅色的太陽有多近,回頭看甚至覺得白云都很低。
五、登太白峰
唐代: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釋義: 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時分才登上峰巔。太白星向我問候,要為我打開天關。我愿乘那清風而去,飛行于那浮云之間。舉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飛行似乎已無山巒阻礙。一旦離別武功而遠去,什么時候才能回還呢?
5.形容霧氣繚繞的古詩
1,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出自宋代:蘇軾《海棠》
白話文釋義:裊裊的東風吹動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回廊。
2,霧失樓臺,月迷津渡。——出自宋代: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白話文釋義: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
3,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出自宋代:李清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白話文釋義:天蒙蒙,晨霧蒙蒙籠云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
4,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出自宋代:李清照《臨江仙·梅》
白話文釋義:庭院一層層的有好多層,云簇閣樓的窗戶,淡淡的霧氣彌漫在四周,春天卻遲遲不來。
5,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出自唐代:白居易《陰雨》
白話文釋義:今天的山嵐霧靄特別的重,天涯廣闊這里卻是如此的偏僻深遠。聞見灘頭江水帶來的秋意撲面而來,山谷的氣候濕潤,晴天也多像陰天。
6.描寫山中云霧繚繞海上水天相連景象的詩句有
描寫群山在云霧繚繞中美景的古詩詞有:一、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釋義: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南山北山陰陽分解,晨昏不同。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顯得渺小的群山。二、獨坐敬亭山唐代:李白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釋義:山中群鳥一只只高飛遠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飄走。
敬亭山和我對視著,誰都看不夠,看不厭,看來理解我的只有這敬亭山了。三、終南山唐代:王維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釋義:巍巍的終南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延伸到海邊。
回望山下白云滾滾連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四、詠華山宋代:寇準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釋義:華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齊平的山。在山頂抬頭就能看到紅色的太陽有多近,回頭看甚至覺得白云都很低。
五、登太白峰唐代:李白。
7.山中云霧繚繞優美句子
1. 雨一停,霧就從藏匿的山谷洶涌而來,開始霧像是薄紗,又像是炊煙,她輕輕的撫摸著我們,瞬間雨一停,霧就從藏匿的山谷洶涌而來,開始霧像是薄紗,又像是炊煙,她輕輕的撫摸著我們,瞬間淹沒了眼前的一切。此刻向下看是白茫茫的云海,向上看聳立的山峰,猶如滔滔江水中的一葉扁舟,山在云中飄,人在畫中游。
2. 云霧在山頭繚繞、聚積、簇擁,漸漸成了壯觀的云海。
3. 遠處,奇山兀立,群山連亙,蒼翠峭拔,云遮霧繞。
4. 只疑云霧窟,猶有六朝僧。
5. 雨中漫步在風光秀麗的三峽,山中云霧繚繞,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6. 不一樣的西雅圖,有種憂郁而神秘的美。這座山的霧氣很大,整座山都在云霧之中,晚上行車在山中,不由得也對這原始的自然肅然起敬。時晴時陰,半邊下雨半邊明媚,都很正常。西雅圖是一個很容易就讓你愛上的城市。
7. 秋后雨天的山中云霧繚繞,宛若仙境。
8. 張家界好美,不枉此行…真的是山中畫,畫中人~云霧繚繞!
9. 片片楓葉情,金秋十月,漢中勉縣云霧山層林盡染,一道山泉宛若玉帶潺潺流過。山中有一古寺——云霧寺,本名朝陽禪院,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據傳,明萬歷年間,蕭皇后因被此地風景所吸引,遂在此出家,死后亦葬于此。
10.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云霧漫山中。
11. 不一會兒,大霧把我們團團裹住,我們大霧中摸下山來。回頭望去:那霧還沒有散盡,山巒迭翠,莽莽蒼蒼,霧靄好像給它們披上一層薄薄的輕紗,又如那皚皚白雪。真是:無山不飛云,無云不繞山。這次,我們雖沒有見到日出,但卻欣賞到了白云山霧海的壯麗多變,讓我感嘆于這大自然的有心。
12. 山中云霧繚繞,山頂卻豁然開朗,現在癱倒在沙發上,只有一個念頭,爬山真的不適合我。
13. 青山隱隱泛中流,洞天云霄何處生?
14. 人生許多事像山中的云霧,從沒有過相同的形狀和光彩,轉瞬即逝。不管多么艱難、悲傷、悔恨、害怕和憤怒都是過眼云煙,過不去,是因為你關注太多,使它停留。
15. 清早的某山還是美的,山在云霧里,云霧在山中。
16. 清新的風,淅瀝的雨,云霧繚繞,迷失山中。
17. 山頂云霧繚繞,我們閑步其中,山中樹山中霧,走走停停霧里看花,體驗生活,享受自然,悠哉悠哉。
18. 霧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它豐富多彩,變幻莫測,是它給這群山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近處,芳草青碧,翠林如海,蒼黛凝重。
19. 各種形態的云霧,紛紛飄然而至,飛在茫茫的五指山上空。
20. 鑲嵌在天邊的連綿起伏的山巒,在夕陽的照耀下反射出閃閃的金光,云霧繚繞,顯得分外壯麗,好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21. 清晨的山中景色云霧炊煙河流……和快到模糊的鐵路。
8.描寫“霧繚繞山峰”的詩有哪些
1、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漲東海。
出自唐代李白的《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
白露見日滅,紅顏隨霜凋。別君若俯仰,春芳辭秋條。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漲東海。散為飛雨川上來,遙帷卻卷清浮埃。
知君獨坐青軒下,此時結念同所懷。我閉南樓看道書,幽簾清寂在仙居。
曾無好事來相訪,賴爾高文一起予。
釋義:
時光過得快啊,就像露水一見太陽就干,紅花一遭霜打就蔫。自從與君離別以后,仿佛俯仰之間春花就換了秋枝條。泰山頂上夏云嵯峨,山上有山,好像是東海白浪連天涌。云化飛雨從江面上撲來,卷起浮塵直入你的珠簾帷帳。也知道你此時一定是一個人孤獨地坐在屋里,也知道你此時一定在思念我。
我獨自一人在南樓讀道書,幽靜清閑仿佛在神仙的居所。可惜的是沒有那個喜歡鬧鬧的人提酒來,只能希望你寫篇動人的文章來提提神!
2、有時云與高峰匹,不放松巒歷歷。
出自清代侯文曜的《虞美人·影松巒峰》
有時云與高峰匹,不放松巒歷歷。望里依巖附壁,一樣黏天碧。
有時峰與晴云敵,不許露珠輕滴。別是嬌酣顏色,濃淡隨伊力。
釋義:
一時間云彩與高峰相聚,與峰間青松不明的樣子。望著依偎在另一側巖壁的云彩,一樣的與天交接。有時候山峰與天氣為敵,不允許有一滴露珠,特別是像酒一樣的顏色,濃淡隨著山崖之力。
3、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出自唐代李白的《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釋義:
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浩蕩長風掠過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
戍守的士卒眼望著邊城,那盼望歸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當此家中高樓上的將士妻子,哀愁嘆息,大概也沒停歇。
4、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峰。
出自唐代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
溪上遙聞精舍鐘,泊舟微徑度深松。
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峰。(東南 一作:西南)
釋義:
還在溪上航行,就已聽到寺廟的悠悠鐘聲。停船拾階而上,山路蜿蜒穿越著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飄蕩。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蔥蔥,猶若剛剛畫成。
5、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出自唐代王維的《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釋義:
中年以后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終南山邊陲。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游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云霧千變萬化。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村父老,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9.形容云霧繚繞的句子有哪些
1、霧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它豐富多彩,變幻莫測,是它給這群山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近處,芳草青碧,翠林如海,蒼黛凝重。
2、薄薄的云霧籠罩著山峰。
3、秋后雨天的山中云霧繚繞,宛若仙境。
4、霧在山間游動,像畫家潑墨,使原來的山變成景,做成了一幅幅丹青。
5、青山隱隱泛中流,洞天云霄何處生?
6、雙峰山的霧是有生命的霧。美麗的晨霧就像大山的女兒,親吻著母親的面頰。她仿佛得到了母親的呵護,便把流動的美回報給游人。當你沉醉在她的神韻之中時,不知不覺一輪紅日升起。此時此刻,太陽仿佛像一個黃中透紅的大蘋果,向人們展示出更加奇艷的風韻
7、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猶含態石披衣
8、雙峰山的霧是溫馨的霧。她仿佛是一幅碩大的寫意畫,從天際垂下,使得竹海似隱似現,泉水似凝似流。她不屬于那種“霧鎖山頭山鎖霧”的濃霧,使人喘不過氣來,也不是稀疏的讓人乏味的薄霧。她妙就妙在她的似隱似現,給人以神秘感;她妙就妙在她的寧靜而雅致,給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覺;她妙就妙在她的潔白而親切,給人以溫暖的感覺。
9、遠處,奇山兀立,群山連亙,蒼翠峭拔,云遮霧繞。
10、下雨時,煤煙像那重甸甸的烏云,在煙囪上時起時落,一團團高懸在屋頂上,或是墜落在地上到處亂竄,不知要往哪里躲藏。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