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嶺上梅嶺上指哪里 贈嶺上梅視頻
大家好,關于贈嶺上梅嶺上指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贈嶺上梅視頻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蘇軾 贈嶺上梅的詩意 (詩意)
1、詩意
詩人以品格高潔的梅花自喻,既不和“雜花”一齊開,也不和“行人”一齊來,冷靜沉著,識時審勢;不在梅子未成熟時就急急忙忙去嘗青梅煮酒,而是“要看細雨熟黃梅”。全詩以貼切的比喻,表現被流放儋州(海南島)的蘇東坡遇赦北歸后的內心打算。
2、全詩
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3、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書畫家、文學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余首。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贈嶺上梅
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贈嶺上梅》北宋—蘇軾
梅花開過,冬天已經遠去,迎來了春天滿樹的梨花開。路過的行人一個個遠去,可是還沒有看到你的到來。不在梅子還沒成熟時就摘下青梅來煮酒,要待細雨蒙蒙中黃梅熟透一同來與你暢飲。
詩人的胸懷坦蕩,與梅花來自喻,自身高潔、清廉,但無人賞識,但詩人明白,悲酸,凄涼,懷才不遇都是暫時的,最后總會遇到一個賞識自己的人。表現了詩人豁達的情懷!
《贈嶺上梅》的注釋和賞析以及整首詩的意思
贈嶺上梅
作者:蘇軾 年代:宋
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作者小傳】: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刺新法下御史獄,遭貶。卒后追謚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譯:“梅花開盡雜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詩人以品格高潔的梅花自喻,既不和“雜花”一齊開,也不和“行人”一齊來,冷靜沉著,識時審勢;不在梅子未成熟時就急急忙忙去嘗青梅煮酒,而是“要看細雨熟黃梅”。全詩以貼切的比喻,表現被流放儋州(海南島)的蘇東坡遇赦北歸后的內心打算
梅花這首詩作的季節是早春,詩中什么點名地點?
《梅花》《梅》是王安石以“墻角”兩字點出環境,極其鮮明,極具意境。墻角顯得特別冷清,看似空間狹小,其實作者以墻角為中心,展開了無限的空間,正是空闊處在角落外,見角落便想到空闊。
梅花 / 梅
宋 ·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蘇東坡梅花五首賞析:早梅何惜認殘花,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梅花五首:冷煙濕雪梅花在,笑時猶帶嶺梅香
說公歷一月八日是蘇東坡的生日,不假,但是蘇東坡本人一生過的是農歷的臘月十九。小寒十二月解,大寒十二月中,此是一年最冷的三九之時,宋朝時應對的時令花木是梅花。
蘇軾少年和青年時代順遂,臘月生的人,近年關,多瑞雪,總是春風即來的明麗,但是蘇軾的中年之后備極坎坷顛沛,那照應生辰的梅花,在蘇軾心中,別有了更深刻的寓意。
蘇軾最美的梅花詩詞,都是在中年之后,越老越清奇遒勁。那是他自己的暗喻。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在湖州當知州,這是效仿白居易中年后回避朝堂風雨,選擇做地方官,雖然主政一方,但是此時蘇軾到底還是中年氣盛,在給皇帝的謝表中寫下,”我這個人愚鈍,難以像新來的人一樣平步青云,自己老了不多是非,皇帝才將我調到湖州,管理一方。“按道理這樣的謝恩表,帶著自我調侃的性質,若是君臣關系好,皇帝也只是一笑,蘇軾這文采風流。但是這節骨眼上,卻是皇帝為新政推行焦頭爛額,蘇軾是新政的反對派,也就被好事者讀出了另外的諷刺。然后蘇軾一夜之間,從湖州押往京城,下到牢獄,好事者收羅蘇軾的詩文,認為他藐視君上,譏諷新政,不殺不快。這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宋朝最早的文字獄。
蘇軾在死牢里呆了103天,他已經做好的死的打算,也覺得自己冤,但又能如何?他此時最愧疚的是弟弟,他們哥倆父母已經過世,這人世間的殘酷,風雪將折玉梅花。
隨著王安石以及朝中許多大臣的保舉,蘇軾死罪得免,由一個中高階的官員流放到湖北黃州,以一個地方保安的名額安置,接受地方官員的監控。
”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
稍聞決決流冰谷,盡放青青沒燒痕。
數畝荒園留我住,半瓶濁酒待君溫。
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 北宋 · 蘇軾女王城東禪莊院《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
在去往黃州的路上,正是冬末春初,蘇軾的生日是在貶謫的路上度過。劫后重生的蘇軾,死罪雖免,活罪難逃。一路上寒風冷雨,他看到了山野路上沐浴在風雪中的梅花。
對于蘇軾來講,梅花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打動他的心。春風得意的過去宛如夢境,真實的人生,他就是風雪殘梅,被拋擲到荒郊野外,自生自滅。
那細雨中寂寞孤冷,瑟瑟在冬天里的梅花,讓他終于看清楚自己的狀態。父母已亡,為皇帝所厭棄,人生前途盡毀,愧對兄弟妻子和孩子。也許他不止一次想到了他的生日,生在了冬天,就是這無所依靠的梅花吧。
到了黃州,很快盤纏用盡,自愿跟隨他來的幾個朋友學生,都一起面臨著連吃飯都是問題的殘酷的境地。團州副使的薪水供他一人都夠嗆,這年黃州本地大旱,生存成了最大的難題。好在蘇軾有著治理州縣的實干能力,為了生存或者為了大家活下來,能高能低,四處寫信托人,終于獲得了黃州一處無人開墾的廢園,這些陪他來的人,也都放下了讀書人的身段,開荒種地,在這貧瘠的地方,像農民一樣生存下來。
第二年又是梅花開的時候,他們自給自足,將清寒的日子過成了浪漫。
在朋友間的聚會時,他已經開朗舒緩了很多,這里的人情溫暖,解決了生存問題,回頭去年在風雨流放的路上,細雨梅花那種心情的落魄,記憶猶新。
他是一棵中年的老梅花,這里惡劣的環境下,也生存了下來,是痛苦的磨礪,是回首往事的一點釋放吧。從此蘇軾肯定了自己就是冬月里的梅花,出生在冬月,開花在冬月。
是梅花給了他底氣。
”江上東風浪接天,苦寒無賴破春妍。
試開云夢羔兒酒,快瀉錢塘藥玉船。
蠶市光陰非故國,馬行燈火記當年。
冷煙濕雪梅花在,留得新春作上元。“ 北宋 · 蘇軾正月三日點燈會客
在黃州的五年,是蘇軾最艱苦的五年,他的生活和思想,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果來的路上,他還不能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落魄在寒雨梅花的孤冷里,那么在現實的最質樸艱辛的生存里,他這棵被拋棄的梅花生存了下來,且生活和精神朝著另外的方向發展。
在這里,生活艱苦清貧,然而有大段的時間,踏古感懷,他已經是朝廷廢子,反而達觀灑脫起來,著名的《浪淘沙大江東去》《赤壁賦》就是寫在此時。思想上有著雄健清朗的超越感,這是蘇軾精神上轉成坡仙的階段。
這是黃州第四年的正月,北風呼嘯,江水搖蕩,雨雪紛紛。蘇軾在茅舍里迎來了風雪之中拜訪他的客人,好客的他拿出了自己儲備的地方酒,好爽對飲。
那么這位客人很可能是從京城特地過來看望他的。
蘇軾已經成為東道主,很謙虛的說,這里是鄉間,和城市的風光那是不可比的,城市的燈火,春節元宵節那是璀璨熱鬧,但這里只有鄉間的集市,冷落蕭條。
不過,這里還有一樣最美的東西,就是梅花,這里的梅花在寒冷的煙中,在濕冷的雪里,你們過年看燈,但我這里,梅花開放,也是新春的燦爛和燈火啊。
蘇軾此時是樸素的農民身份,他認同了一切樸素的事物,包括梅花。
這梅花代表著他自己,雖然是冷煙濕雪,然而靠著自己的韌力生存,迎接著山鄉的春天。
寒苦中的樂觀才是真樂觀,寒苦中的曠達才是真曠達。
我相信來的人,一定將蘇軾的境況回報給了想得到他消息的人,包括京城里牽掛他的朋友,太后和皇帝。
所以蘇軾開始又一次迎來的他仕途的春天。
49歲的蘇軾,在哲宗初年,青云之上,短短幾個月,升到翰林 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如果蘇軾想尋求安穩和富貴,大可以安享其成。但是有了基層磨礪的他更看得清楚,一項政策和制度到底是哪些能夠利國利民。
所以他對事不對人。但是正是這樣的正直,反而讓舊黨和新黨都不滿,兩方面都排擠他。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
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
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北宋 · 蘇軾《定風波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云
此時因為烏臺詩案受牽連的官員也陸續放還,這里面就有蘇軾的朋友王定國。王定國被貶謫到嶺南數年,他的歌姬宇文柔奴不離不棄。兩個人郎才女貌,倒也讓人欣慰。
看見王定國歸來,春風依舊,蘇軾就打趣他。
你看你生的粉妝玉琢,難怪老天要給你一個好女子,她歌喉清亮,聲音雪凈,讓嶺南的熱浪也變成白雪清涼,你看你,兩個人都還不錯,小柔奴出落得越發清麗。
實際一個京城人到嶺南那種地方,幾年也會曬黑吧,那里地方風物不同,又聽說常有瘴氣瘟疫。
蘇軾夸是夸,實際聰明的他自然知道王定國既然是貶謫,生活哪里會有詩美。
他轉頭詢問柔奴,你在那邊過得好不好,可習慣?
但是柔奴這個女子,微笑著說,此心安處是故鄉。
蘇軾瞬間感到一樹美麗堅貞的梅花就站在眼前。
是,貶謫哪里有好的,然而柔奴愿意跟著王定國吃苦,固然是主仆之義,但是她那樣的泰然,心有所屬,嶺南也好,京城也好,那不過都是外在的變遷風景,和心不相干。
我想這句詩的原話,肯定不是如此,但是被蘇軾升華了。
對于柔奴來講,跟定說愛的人,雖苦猶甜,沒有動搖。
對于蘇軾來講,他已經經歷了巨大人生的風浪,他的心,自然不是小的兒女情長,他不過不愿意再受官場的左右,說我所說,做我所做,安心才是根本吧,
那是堅毅的梅花品質。
所以蘇軾是真的豪放了,并不在乎自己的高位是幾年磨難而來,該說的說,該抨擊的抨擊,以求不愧對國家和生平。
當然等待他的,就是再次的不受待見。
不過他也無所謂,在杭州,他致敬白居易再次整治西湖,將這里打造成人間天堂。
貶謫到潁州,他在這里 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并筑堤。
57歲的他貶謫到惠州,他將自己的積蓄拿出來,給這里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條長堤。
千金散盡,只為這里的百姓過得好。因為他認清了自己,就是百姓。
老年的蘇軾,在嶺南也看到了的梅花。
沒有細雨梅花正斷魂的傷感,他見梅花如故人。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
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蜑雨愁黃昏。
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
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樽。“ 北宋 · 蘇軾《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 其一 》
這是他57歲生日之后,在惠州寺廟的松風亭下,主動去找梅花。因為梅花是他。
他想起43歲去往黃州路上,那時的他心情沮喪,十分落魄,是梅花提醒了他,是梅花照見了他的本來,他認同,并化作了生命之花。正是這種在寒苦里的堅韌,讓蘇軾不再為名利所束縛,像梅花一樣,隨遇而安,卻有獨特的個性。
再看到梅花時,蘇軾是歡喜的。
從前黃州的梅花是冷雨濕雪,這里的梅花是在嶺南的煙瘴暖雨中。都無所謂。
在梅花下飲酒,蘇軾不是買醉,是一生和梅花真的在靈魂上融為一體。
梅花相伴,我想蘇軾是認為自己真有福氣。這是他的生日之花,命運之花。
但這種命運不是悲觀,而是認同。
”密竹不妨呈勁節,早梅何惜認殘花。“
做竹子肯定要呈現出遒勁的竹節,是梅花,當然會歷經風雪,甚至會過早凋謝。
但是,真的無所謂,至少一生是像梅花一樣有著自己的堅持,有著自己的芬芳。
蘇軾在62歲的時候,流放得更遠,海南儋州。他也只是笑笑。在這里開辦學堂,傳播文化。
65歲,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接到朝廷特赦,將他重新啟用為朝官朝奉郎。但是蘇軾已經不在乎了。或者他久已經不在乎。
多病的他特意經行廣東梅嶺,留下很多梅花詩篇。
”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北宋 · 蘇軾《贈嶺上梅》
此行大約是四五月,這滿山遍野的梅花已經凋謝,多病而感到時光不久的蘇軾在這里做逗留,站在梅花嶺頭回顧自己的一生,又和山上的老翁家常閑話。
他暗示老翁,自己雖然是回京,只怕多病的他已經回不去了。
這首寫給嶺南的無數綠葉成蔭果滿枝的梅樹詩,代表了他生命最后的感慨和超脫。
梅花開盡百花開時,你才來。
梅花錯過了最絢爛的花期,也錯過了最豪放的激情,青梅煮酒的歲月。
那山頭掛滿黃色的成熟的果實,是風霜得來,甜嗎?當然,但是也已經晚了啊。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蘇軾度過梅嶺之后,不久病逝常州。對于這天,他早有預感,對于回歸京城,早已經不是他的精神動力,他的生命像梅花一樣,用力開放而凋謝。
早梅何惜認殘花,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一生,是梅花的一生,是自我認可奮力的一生。他在中年之后,注重生命過程的給予和釋放,而不在乎結局,這是值得很多人學習思考的。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