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八月十七登望海樓在哪里 蘇軾八月十七登望海樓在哪里寫的詩
大家好,關于蘇軾八月十七登望海樓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蘇軾八月十七登望海樓在哪里寫的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成語 萬人空巷 出處?
萬人空巷?
【拼音】: wàn rén kōng xiàng
【解釋】: 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里出來了。多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
【出處】: 宋·蘇軾《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斗新妝。”
【舉例造句】: 此時路旁看的,幾于萬人空巷,大馬路雖寬,卻也幾乎有人滿之患。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八回
【拼音代碼】: wrkx
【近義詞】:?萬頭攢動
【反義詞】:?窮鄉僻壤
【用法】: 作謂語、定語、分句;形容、歡迎等盛
【英文】: the whole town turns out (to welcome somebody or celebrate some event)
(萬人空巷)是什么意思?它來源哪里
萬人空巷,意思是成千上萬的人涌向某處(參加盛典或觀看熱鬧兒),使里巷空闊冷落。多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的盛況或新奇事物轟動居民的情景。
【釋義】本指家家戶戶的人都奔向一個地方;以致住宅空蕩蕩的。形容轟動一時的盛況。多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的盛況或新奇事物轟動居民的情景。
成語:萬人空巷
【出處】宋·蘇軾《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斗新妝。”
蘇軾《望海樓晚景(選一)》描寫錢塘江潮詩篇
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②。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十二回③。
【注釋】
①望海樓:又名望潮樓,即中和堂東樓,在杭州鳳凰山上,能看到錢塘江潮,是杭州名勝之一。此詩共五首,這里選第一首。
②指顧:指點顧盼之間,形容時間極短。猶言頃刻、須臾。
③十二回:一作“二十回”。
【評析】
錢塘江大潮是舉世聞名的海潮奇觀。特別是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有時是十七日)那一天,海水由杭州灣涌入喇叭形的錢塘江口,與江水相激,形成高達3—5米的潮頭,猶如萬馬奔騰,洶涌而來,發出震天動地的轟鳴聲。潮頭撞擊在錢塘岸上,濺起數十米高的浪花,景象極其雄偉壯觀,這就是著名的錢塘江大潮。古往今來,錢塘潮吸引了無數騷人墨客,激發了他們多少奇妙的藝術靈感,因而寫下了許許多多歌詠錢塘潮的名篇佳作。蘇軾的《望海樓晚景》(之一),就是其中有名的一篇。
《望海樓晚景》這一組詩共有五首絕句,是熙寧五年(1072)八月,蘇軾在監考貢舉時登臨望海樓所作。他在《答范夢得書》中說:“某旬日來,被差本州監試,得閑二十余日,在中和堂望海樓閑坐,漸覺快適,有詩數首寄去,以發一笑。”即是指此。這里選的第一首,描寫的正是錢塘江大潮。
此詩的第一句:“海上濤頭一線來”,寫作者站在望海樓上,極目遠眺海潮在天邊初起的情景。南宋詩人周密在《武林舊事·觀潮》中曾記載:“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明末清初的張岱在《白洋潮》一文中,也有“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而來”這樣的話,可見作者在這里用“一線”來描寫天邊的潮頭,是非常真實而準確的,
可是接下來,作者卻并沒有描寫海潮“際天而來”的具體過程。作者并沒有寫它“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周密)的氣勢,也沒有寫它“海涌銀為廓,江橫玉系腰”(楊萬里)的顏色,更沒有寫它“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潘閬)的轟響。而是將這些統統避開,用“樓前指顧雪成堆”一句,直接寫出潮頭撲到江岸,激起沖天浪花,噴珠濺玉、猶如雪堆的情景。也就是說,第一句寫潮起,第二句已是寫潮終了。
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呢?是因為海潮從天邊涌來的景象不值得寫嗎?當然不是;是作者寫不出來嗎?當然更不是。我們分析,作者這樣寫,可能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前人描寫潮涌的文字已經很多,作者即使變盡方法,刻意描摹,恐怕也很難自出機杼,超出前人的窠臼;二是因為作者寫的畢竟只是一首七言絕句,在這樣短小的篇幅中,即使句句寫涌潮的景象,恐怕也難以說得十分詳盡。所以作者干脆砍掉了這一過程的敘述,造成結構的大幅度的跳躍,把天邊的一線潮頭,一下子引到了讀者的面前。
“指顧”二字似乎是說,在作者指點顧盼的剎那間,潮頭已從天邊撲到腳下,這自然是夸張的寫法。因為盡管海潮涌來時速度可達每秒鐘10米,但從天邊的“濤頭一線”,到樓前的雪浪成堆,這中間也有一個過程,絕不會是轉眼之間的事情。作者用“指顧”二字,顯然是極言潮涌之速;他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造成一種強烈的印象,而不是去作具體的描寫,這就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余地:我們仿佛看到了海潮涌來時那洶涌澎湃、呼嘯奔騰的情景,看到了那“濤似連山噴雪來”(李白)、“頭高數丈觸山回”(劉禹錫)的壁立的潮頭,感到了大自然中那種排山倒海、令人心驚目眩的偉大力量。在這種自由的、創造性的想象中,我們大大豐富了作者提供給我們的畫面,獲得了更強的藝術感受——而使讀者做到這一點,應當說,正是這首詩取得的最大成功!
詩的后兩句,“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十二回”,已經不再是對錢塘江大潮的正面描寫,而是由實寫轉向了虛寫和烘托。他勸告同來的人們,要珍惜每一次觀潮的機會,每當潮起,一定要登上望海樓,來觀賞這壯美如畫的奇景,千萬不要錯過,直到“更看銀山十二回”!字里行間,流溢著對海潮美景的無比熱愛和由衷贊嘆,可謂意篤情深。這種虛處落筆的寫法,不僅沒有削弱全詩的形象性,反而擴大了詩的感情容量,進一步渲染了錢塘海潮之美,使此詩寫得景動人、情亦動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也是此詩成為膾炙人口的山水名篇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詩最后的“十二回”三字,有的本子作“二十回”,對于究竟應該使用哪種寫法,過去的解釋似乎都不夠充分。例如有的本子說:用“二十回”是“極言其多”,可是,用三十回、四十回,豈不是更見其多嗎?為什么偏用“二十回”呢?也有的本子說:“當以十二回為佳”,但“佳”在何處,卻沒有作出說明,因而難以令人信服。
我們認為,詩中的“十二”應是一個實指的數字,即指一年中的十二個月,“銀山十二回”,即是指每個月一次的潮觀。由于太陽、月亮與地球同在一條直線上形成的引潮力的作用,錢塘江每個月望日后的兩三天都有一次較大的海潮,只不過沒有八月十八日的秋潮那樣壯觀、那樣舉世聞名罷了。“更看銀山十二回”,實際上是說,每個月的潮景都不可放過,而尤其是等到明年的八月十八日,再重睹一次奇偉壯麗的大潮,才算是了卻了心愿。這就把作者那種急切、渴望的心情,更充分地表現了出來。我們覺得,這樣去理解,較之其他的解釋,也許更為實在一些吧。
關于蘇軾八月十七登望海樓在哪里和蘇軾八月十七登望海樓在哪里寫的詩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