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李商隱的詠物詩有哪些的信息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李商隱的詠物詩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詠物的詩有哪些?
1、《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2、《早梅》南北朝·謝燮
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
畏落眾花后,無人別意看。
3、《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4、《野菊》唐·王建
晚艷出荒籬,冷香著秋水。
憶向山中見,伴蛩石壁里。
5、《憶梅》唐·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6、《蘆花》唐·雍裕之
夾岸復連沙,枝枝搖浪花。
月明渾似雪,無處認漁家。
7、《詠鴛鴦》唐·李遠
鴛鴦離別傷,人意似鴛鴦。
試取鴛鴦看,多應斷寸腸。
8、《曲池荷》唐·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9、《侍宴詠石榴》唐·孔紹安
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
只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10、《南中詠雁詩》唐·韋承慶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不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11、《詠省壁畫鶴》唐·宋之問
粉壁圖仙鶴,昂藏真氣多。
鶱飛竟不去,當是戀恩波。
12、《題平陽郡汾橋邊柳樹》唐·岑參
此地曾居住,今來宛似歸。
可憐汾上柳,相見也依依。
13、《梅花》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14、《紅梅》宋·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猶余雪霜態,未肯十分紅。
15、《蓮藕花葉圖》元·吳師道
玉雪竅玲瓏,紛披綠映紅。
生生無限意,只在苦心中。
16、《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17、《詠甘蔗》清·佚名
綠陣連煙垠,風雨化精節。
玉露含青紫,沁徹哲人心。
18、《青松》現代·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19、《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20、《菊》唐·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21、《松》唐·成彥雄
大夫名價古今聞,盤屈孤貞更出群。
將謂嶺頭閑得了,夕陽猶掛數枝云。
22、《鷺鷥》唐·鄭谷
閑立春塘煙淡淡,靜眠寒葦雨颼颼。
漁翁歸后汀沙晚,飛下灘頭更自由。
23、《菊花》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24、《桃花》唐·周樸
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
可惜狂風吹落后,殷紅片片點莓苔。
25、《小松》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26、《詠菊》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27、《白蓮》唐·陸龜蒙
素蘤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
28、《詠蟹》唐·皮日休
未游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29、《垂柳》唐·唐彥謙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30、《題菊花》唐·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31、《紫薇花》唐·杜牧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
32、《詠春筍》唐·杜甫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行人。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33、《詠長城》唐·汪遵
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雖然萬里連云際,爭及堯階三尺高。
34、《詠架上鷹》唐·崔鉉
天邊心膽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絳人。
35、《楊柳枝詞》唐·白居易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36、《不第后賦菊》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37、《書院二小松》唐·李群玉
一雙幽色出凡塵,數粒秋煙二尺鱗。
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38、《題張十一旅舍三詠榴花》唐·韓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
39、《詠柳》宋·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40、《病牛》宋·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41、《春寒》宋·陳與義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42、《鶯梭》宋·劉克莊
擲柳遷喬太有情,交交時作弄機聲。
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工夫織得成。
43、《詠牡丹》宋·王溥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44、《詠傀儡》宋·楊億
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
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
45、《詠初日》宋·趙匡胤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46、《趙昌寒菊》宋·蘇軾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47、《梅花絕句·其一》宋·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48、《梅花絕句·其二》宋·陸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49、《同兒輩賦未開海棠》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50、《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1、《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52、《觀梅有感》元·劉因
東風吹落戰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
53、《菊花》明·唐寅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54、《詠菊》明·丘浚
淺紅淡白間深黃,簇簇新妝陣陣香。
無限枝頭好顏色,可憐開不為重陽。
55、《石灰吟》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56、《詠荔枝》明·丘浚
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
一種天然好滋味,可憐生處是天涯。
57、《竹石》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58、《新竹》清·鄭燮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59、《題畫蘭》清·鄭燮
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巖深縫妙香稠。
非無腳下浮云鬧,來不相知去不留。
60、《詠梧桐》清·鄭燮
高梧百尺夜蒼蒼,亂掃秋星落曉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掛綠毛幺鳳皇。
61、《詠芭蕉》清·鄭燮
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
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雨怨秋聲。
62、《詠新竹》清·際智
此君志欲擎天碧,聳出云頭高百尺。
只恐年深化作龍,一朝飛去不留跡。
63、《詠瀑布》清·馮云山
穿天透地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
溪澗焉能留得住,終須大海作波濤。
64、《詠路》南北朝·鄒浩
赤路如龍蛇,不知幾千丈。
出沒山水間,一下復一上。
伊予獨何為,與之同俯仰?
65、《贈從弟》魏·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66、《詠萍》南北朝·劉繪
可憐池內萍,葐蒀紫復青。
巧隨浪開合,能逐水低平。
微根無所綴,細葉詎須莖?
飄泊終難測,留連如有情。
67、《詠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68、《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69、《詠雁》唐·李遠
早晚辭沙漠,南來處處飛。
關山多雨雪,風水損毛衣。
碧海魂應斷,紅樓信自稀。
不知矰繳外,留得幾行歸。
70、《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71、《早梅》唐·柳宗元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72、《詠風》唐·駱賓王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73、《梅花》唐·崔道融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74、《南軒松》唐·李白
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
清風無閑時,瀟灑終日夕。
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
何當凌云霄,直上數千尺。
75、《歸燕詩》唐·張九齡
海燕歲微渺,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76、《詠山泉》唐·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
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
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77、《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78、《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79、《房兵曹胡馬詩》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80、《嚴鄭公宅同詠竹》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81、《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82、《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唐·李商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83、《詠籠鶯》清·納蘭性德
何處金衣客,棲棲翠幙中。
有心驚曉夢,無計囀春風。
謾逐梁間燕,誰巢井上桐。
空將云路翼,緘恨在雕籠。
84、《怨歌行》漢·班婕妤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85、《感遇》唐·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86、《石竹詠》唐·王績
萋萋結綠枝,曄曄垂朱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嘆息聊自思,此生豈我情。
昔我未生時,誰者令我萌。
棄置勿重陳,委化何足驚。
87、《古風·其五十九》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
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
秀色空絕世,馨香為誰傳。
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
結根未得所,愿托華池邊。
88、《早雁》唐·杜牧
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89、《流鶯》唐·李商隱
流鶯漂蕩復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
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90、《題小松》唐·李商隱
憐君孤秀植庭中,細葉輕陰滿座風。
桃李盛時雖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蔥。
一年幾變枯榮事,百尺方資柱石功。
為謝西園車馬客,定悲搖落盡成空。
91、《殘葉》宋·李靚
一樹摧殘幾片存,欄邊為汝最傷神。
休翻雨滴寒鳴夜,曾抱花枝暖過春。
與影有情唯日月,遇紅無禮是泥塵。
上陽宮女多詩思,莫寄人間取次人。
92、《落梅》宋·陸游
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
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醉折殘梅一兩枝,不妨桃李自逢時。
向來冰雪凝嚴地,力斡春回竟是誰?
93、《落梅》宋·劉克莊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墻。
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94、《詠草》宋·俞紫芝
滿目芊芊野渡頭,不知若個解忘憂?
細隨綠水侵離館,遠帶斜陽過別洲。
金谷園中荒映月,石頭城下碧連秋。
行人悵望王孫去,買斷金釵十二愁。
95、《詠秋蘭》明·靜諾
長林眾草入秋荒,獨有幽姿逗晚香。
每向風前堪寄傲,幾因霜后欲留芳。
名流賞鑒還堪佩,空谷知音品自揚。
一種孤懷千古在,湘江詞賦奏清商。
96、《詠煤炭》明·于謙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97、《楊生青花紫石硯歌》唐·李賀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傭刓抱水含滿唇,暗灑萇弘冷血痕。
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
干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秋無日昏。
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頑何足云!
98、《京兆府栽蓮》唐·白居易
污溝貯濁水,水上葉田田。
我來一長嘆,知是東溪蓮。
下有青污泥,馨香無復全。
上有紅塵撲,顏色不得鮮。
物性猶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棄捐。
昔在溪中日,花葉媚清漣。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門前。
99、《古柏行》唐·杜甫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
云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
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
大廈如傾要梁棟,萬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翦伐誰能送?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宿鸞鳳。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100、《牡丹芳》唐·白居易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繡段,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臥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藥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游花冠蓋日相望。
庳車軟輿貴公主,香衫細馬豪家郎。
衛公宅靜閉東院,西明寺深開北廊。
戲蝶雙舞看人久,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愁日照芳難駐,仍張帷幕垂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人心重華不重實。
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恤下動天天降祥。
去歲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君心獨喜無人知。
無人知,可嘆息。
我愿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
詠物抒懷的古詩有哪些?
古詩如下:
1、鄭板橋的《題竹石畫》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2、李商隱《初食筍呈座中》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
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云一片心。
3、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4、李商隱《屏風》
六曲連環接翠幃,高樓夜半酒醒時。
掩燈遮霧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5、蘇軾的《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其他詠物抒懷的古詩:
1、在獄詠蟬(駱賓王)
2、詠柳(賀知章)
3、房兵曹胡馬詩(杜甫)
4、賞牡丹(劉禹錫)
5、流鶯(李商隱)
6、白蓮(陸龜蒙)
7、十日菊(鄭谷)
李商隱的詠物詩要八首
如動物中,“本已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寒蟬、“渡陌臨流不自持”的流鶯、“并應傷皎潔,頻近雪中來”的弱蝶、“云羅滿眼淚潸然”的鴛鴦、“為戀巴江暖,無辭瘴霧蒸”的北禽、“拂水斜紋亂,銜花片影微”的越燕;植物中,“微香冉冉淚涓涓”的野菊、“已帶斜陽又滯蟬”的衰柳
蟬(唐代李商隱詩作)詳細資料大全
《蟬》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后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托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 :蟬 創作年代 :晚唐 作品出處 :《李義山詩集》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作者 :李商隱 題材 :詠物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鑒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蟬 本以高難飽 ⑴ ,徒勞恨費聲 ⑵ 。 五更疏欲斷 ⑶ ,一樹碧無情 ⑷ 。 薄宦梗猶泛 ⑸ ,故園蕪已平 ⑹ 。 煩君最相警 ⑺ ,我亦舉家清 ⑻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以:因。薄宦:指官職卑微。高難飽:古人認為蟬棲于高處,餐風飲露,故說“高難飽”。 ⑵恨費聲:因恨而連聲悲鳴。費,徒然。 ⑶五更(gēng):中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五更”。疏欲斷:指蟬聲稀疏,接近斷絕。 ⑷碧:綠。 ⑸薄宦:官職卑微。梗猶泛:典出《戰國策·齊策》:土偶人對桃梗說:“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無依。梗,指樹木的枝條。 ⑹故園:對往日家園的稱呼,故鄉。蕪已平:荒草已經平齊沒脛,覆蓋田地。蕪,荒草。平,指雜草長得齊平 。 ⑺君:指蟬。警:提醒。 ⑻亦:也。舉家清:全家清貧。舉,全。清,清貧,清高。 白話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后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創作背景 李商隱平生曾兩度入官秘書省,但最終未能得志,處境每況愈下。該詩就是表達了他雖仕途不順,卻堅守清高之志。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古人有云:“昔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這首詠蟬詩,就是抓住蟬的特點,結合作者的情思,“為情而造文”的。詩中的蟬,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聯以蟬的生活習性起興。“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并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于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這樣結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看似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因為蟬本來沒有“難飽”和“恨”。作者這樣說,看似不真實了,但詠物詩的真實,是作者感情的真實。作者確實有這種感受,借蟬來寫,只要“高”和“聲”是和蟬符合的,作者可以寫出他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來,可以寫“居高聲自遠”(虞世南《詠蟬》),也可以寫“本以高難飽”,這兩者對兩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實的。 頷聯“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進一步地描摹了蟬的鳴聲。從“恨費聲”里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并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里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于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首聯和額聯寫蟬的哀告無助,被譽為“追魂之筆”,語出憤激卻運思高妙、耐人尋味,寓意十分明顯,寫蟬即是寫詩人自己的身世。“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蟬棲高難飽,費聲鳴叫無人理會,純屬徒勞,這正是詩人清高自處,也是世情冷淡,無人相知的寫照。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己平。”頸聯隨之一轉,換了主題。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這一轉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擴大了詩的內容。要是局限在詠蟬上面,有的話就不好說了。詩人由蟬的命運聯想到了自身的不幸,回憶自己的仕宦生涯,流露出不盡的感慨。“梗猶泛”這里用典,形容自己飄泊不定的宦游生活。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田園將蕪胡不歸”,更何況家鄉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作者思歸就更加迫切。此聯下句飽含了故園之思。這兩句好象和上文的詠蟬無關,暗中還是有聯系的。“薄宦”同“高難飽”、“恨費聲”聯系,小官微祿,所以難飽費聲。經過這一轉折,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聯“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法寫蟬。“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合,而又呼應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錢鐘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饑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油然自綠是對“碧”字的很好說明)。樹無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于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錢先生指出不僅樹無情而蟬亦無情,進一步說明詠蟬與抒情的錯綜關系。 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 名家點評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堪與駱臨海、張曲江并馳。 《唐詩歸》:鐘云:五字名士贊(首句下)。鐘云:三字冷極,幻極(“一樹”句下)。鐘云:自處不茍(末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云:虞世南云“居高聲自遠”,駱賓王“清畏人知”、義山“本以高難飽”語,皆善言蟬之德。 《唐詩快》:說得有品有操,竟似蟲中夷齊(“本以”句下)。 《唐律消夏錄》:首二句寫蟬之鳴,三四寫蟬之不鳴;“一樹碧無情”,真是追魂取氣之句。五六先作“清”字地步,然后借“煩君”二字折出結句來,法老筆高,中晚一人也。 《五朝詩善鳴集》:清絕。 《圍爐詩話》:義山《蟬》詩,絕不描寫用古,誠為杰作。 《唐音審體》: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是也(“一樹”句下)。 《唐詩成法》:三四流水對,言蟬聲忽斷忽續,樹色一碧。五六說目前客況,開一筆,結方有力。 《李義山詩集箋注》:姚培謙曰:此以蟬自況也。蟬之自處既高矣,何恨之有?三承“聲”字,四承“恨”字。五六言我今實無異于蟬。聽此聲聲相喚,豈欲以警我耶?不知我舉家清況已慣,毫無怨尤,不勞警得也。 《唐詩觀瀾集》:追魂之筆,對句更可思而不可言(“五更”二句下)。 《歷代詩法》:爐錘極妙,此題更無敵手。 《唐詩別裁》:取題之神(“五更”句下)。 《唐賢小三昧集續集》:十字神妙(“五更”二句下)。 《玉溪生詩說》:起二句斗入有力,所謂意在筆先。前半寫蟬,即自喻;后半自寫,仍歸到蟬。隱顯分合,章法可玩。 《網師園唐詩箋》:詠物而揭其神,乃非漫詠(“五更”二句下)。 《唐賢清雅集》:比體,末點明正意。“一樹碧無情”,比孟襄陽“空翠落庭陰”更微妙,玩起結自見。 《唐詩三百首》:無求于世,不平則鳴;鳴則蕭然,止則寂然。上四句借蟬喻己,以下直抒己意。 《峴傭說詩》: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詩境淺說》:學作詩者,讀賓王《詠蟬》,當驚為絕調;及見玉溪詩,則異曲同工,可見同此一題,尚有余義,若以他題詠物,深思善體,不患無著手處也。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唐文宗年號,836—840年)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溫庭筠合稱“溫李”,與杜牧并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詠物言志的古詩
詠物言志是我們古詩中的一種,通過對一些事物的描述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懷感受。下面是我整理收集的詠物言志的古詩,歡迎閱讀!
詠物言志的古詩1
1、暗香
不戀世間佳麗地,獨上寒山稱驕子。
狂飆過盡絕勝處,凌寒飄香九千里。
霞光照徹萬仞山,節烈垂盡千秋史。
生來愛斗三冬雪,報春報得萬民喜。
2、疏影
世間何處尋奇葩?一剪寒梅凌天涯。
仙客對此欲歸俗,農夫嘆絕忘桑麻。
流芳千載任風雪,獨呈丹心報中華。
誰道三冬無春色,冰山高處萬里霞。
3、李迪牡丹圖
花后無語荒草肥,焉知天外無驚雷?
囊括涯內群魔亂,難忍鼠輩稱強賊。
沖天一怒寒星落,十萬義士遙相隨。
長驅直入九萬里,槍林彈雨奪金魁。
4、墨梅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詠物言志的古詩2
1、《石灰吟》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2、《梅花》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3、《竹石》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4、《詠蟬》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詠物言志的古詩3
1、《浣溪沙·楊花》
明·陳子龍
百尺章臺撩亂飛,重重簾幕弄春暉。
憐他飄泊奈他飛。
澹日滾殘花影下,軟風吹送玉樓西。
天涯心事少人知。
2、《梅花》
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3、《青松》
現代·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4、《在獄詠蟬》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5、《竹石》
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6、《石灰吟》
明·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7、《畫菊》
宋·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8、《菊花》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9、《題菊花》
唐·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10、《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1、《歸燕詩》
唐·張九齡
海燕歲微渺,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12、《洞仙歌·詠柳》
宋·蘇軾
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后,分付新春與垂柳。
細腰肢自有入格風流,仍更是、骨體清英雅秀。
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
斷腸是飛絮時,綠葉成陰,無個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東風逐君來,便吹散眉間一點春皺。
13、《詠苧蘿山》
唐·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云間。
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14、《宮中調笑·團扇》
唐·王建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
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
15、《詠梧桐》
清·鄭板橋
高梧百尺夜蒼蒼,亂掃秋星落曉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掛綠毛幺鳳皇。
擴展閱讀: 詠物言志詩的鑒賞方法技巧
一、把握所詠之物的特點
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寫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特征,追求貼切逼真,但如果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也就是說,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行蹤漂泊不定),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蟬》)這是一首詠物詩,以蟬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寫蟬的艱難處境:由于自命高潔,總是食不果腹;雖然竭盡全力地叫,也是白費精神,得不到同情。這實際是說詩人自己。下面四句則直抒胸臆。三聯上句說自己官位低微,無所歸依;下句說田園都荒蕪了,還做這個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辭官歸隱的心意。尾聯又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系起來,從蟬的叫聲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蟬一樣清苦。作者是懷著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寫蟬的,用蟬來警戒自己,要像蟬那樣保持清高和廉潔,即使政治環境惡劣,也永遠不變初衷。
二、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為媚于俗、堅守正義的氣節。由于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觀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當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詩人明確意識的寄托。但是一首優秀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詩人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在讀解時要細加領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李賀《南國十三首》)這是李賀辭官回鄉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詩中第一、二句是寫新花開,三、四句則寫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開時像越女那雙水靈靈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紅的漂亮的臉蛋,美不勝收。可是好景不長,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紅滿徑。“可憐”乃惜花傷春之情,也是詩人自傷自悼之詞。末句則用擬人的手法寫落花身不由已的時候的狀態。從表面上看“嫁與東風”是自愿,“不用媒”證明了這一點。其實嬌花又何嘗愿意離開枝頭。“嫁與東風”雖“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開時未嫁,而花凋零時始嫁,則培增惆悵。其實,這是一種悲劇的氣氛,卻從欣喜的情調來寫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詩中旨趣之道。聯系詩人當時的境況,詩人才不過二十多歲,正當風華正茂,卻不被當局所用,懷才不遇,自生自滅,不勝悲凄。細味此情,便知詩人寫此詩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或擬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寫,或側面烘托等。
《蟬》李商隱古詩鑒賞
《蟬》李商隱唐詩鑒賞
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
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
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詩鑒賞
這首詩是詠物詩。詩人借物喻情。“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品格高尚;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暗合作者身世。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故哀中含“恨”。但這樣的鳴聲是徒勞的,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也就是說,作者不肯同流合污,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白費功夫。作者借蟬來表達自己的身世和處境。
接著“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兩句,把詩人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碧綠的樹葉,并不為它的嘶叫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碧本無聯系,可是作者卻怪樹無動于衷,冷酷無情。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蟬,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但從寄托身世遭遇說,責怪蟬本可以依托蔭庇而綠葉卻無情,又是有理的'。
接下去出現了一個轉折。“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作者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所以自稱薄宦。他經常在各地流轉漂泊,好象大水中的根莖到處漂流。這種動蕩不安的生活,使他懷念故鄉。“田園將蕪胡不歸,”想必家鄉田園里的雜草遍地,作者思歸心情更加迫切。
末聯“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用擬人法寫蟬。“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結合起來,呼應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詩人自己舉家清貧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命運相似的薄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饑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樹無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于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
朱彝尊把這首詠蟬詩譽為“詠物最上乘”。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