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字打頭詩句有哪些 奴字打頭詩句有哪些成語
很多朋友對于奴字打頭詩句有哪些和奴字打頭詩句有哪些成語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奴兮”出自哪首詩?
“奴兮”出自明代戚繼光的《凱歌》。
全文如下: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
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1、《凱歌》是戚繼光所作的軍歌。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2、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余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后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余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3、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于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耕當問奴織當問婢出自哪首詩
“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這個成語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書戴嵩畫牛 》(又名《杜處士好書畫》),原文如下:
蜀中有杜處士 ,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的意思一樣的詩句有那些?
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出處:宋朝 蘇軾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原文: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葦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來了。
譯文:鴨子喜歡在水中游戲,自然先察覺江水回暖,樸實自然的實踐規律。
2、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出處:南朝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原文: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譯文:練習很多支樂曲之后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很多柄劍之后才懂得如何識別劍器。
賞析:長期的實踐才能真正懂得事物的內在規律。
3、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
出處:西漢 劉向《說苑》
原文: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譯文:從別人那里聽來的事情,沒有親眼所見的可靠;親眼所見,又不如親自嘗試去做。
賞析:無論為學還是為政,實踐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探索,才能發現真問題,也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4、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
出處:宋 程顥《二程遺書》
原文: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
譯文:擁有知識,而不能夠去踐行,這種智慧是膚淺的。
賞析:只有將知與行相結合起來,才能夠取得進步。
5、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處:宋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原文: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文: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賞析: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
擴展資料:
“耕當問奴,織當問婢”詳細解析:
出處:宋代 蘇軾 《書戴嵩畫牛 / 杜處士好書畫》
原文: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譯文:有句古話說:“耕地應當去問種莊稼的農民,織布應當去問紡紗織布的婢女。”這句話是不可改變的。
賞析:實踐出真知。事物的本來面目和發展規律,是在實踐中探索得來的;親身體會得出的結論,才是靠得住的,才更接近真理。
奴字的漂亮詩句
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是什么意思?
不是愛風塵。似別前緣誤,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又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這是一首反抗壓迫、渴望自由的詞篇里的詩句。
解句要結合全詩解。你慢慢看吧。
作者寫此詞時正被當時地方官員朱熹以有傷風化的罪名關在牢里,朱熹改官后,岳霖繼任。作者為了爭得自由,便寫此詞給繼任的官員岳霖。
上片是申訴自己無罪,希望新任官員秉公定奪,予以釋放。開頭“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這是對自己被道學家朱熹定為有傷風化罪的申訴。作者說,我是被迫墜入風塵的,并不是因為我喜愛這賣娼營生,“不是”一詞極為堅決地肯定了自己無罪。“似被前緣誤”說似乎是前世命中注定。這里作者雖然還不明白妓女產生的原因是以男性為中心的階級社會里階級壓迫所致,可是她已覺察到自己不能負墮落的責任。這里表現了作者思想的初步覺醒。一個“似”字說明作者雖懷疑當妓女是命中注定,但又不完全相信命運,這也是對封建社會里不合理的娼妓制度的控訴,更是對赫赫有名的道學家朱熹衛道嘴臉的有力針砭。
正因為她相信自己是無罪的,而且也不完全相信命運。所以她說:“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花落花開”是自喻,“花落”比喻自己落難,身陷囹圄。“花開”比喻自己擺脫災難,獲得釋放。“自有時”相信自己無辜,終會得到昭雪。“東君”暗指清官,“主”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是“作主”釋放的意思。“總賴”表示了對清官的信任。這里寫出她對新繼任的地方官員岳霖滿懷期望,希望岳霖能為自己作主,拯救自己脫離囹圄之苦。
下片寫自己渴望自由渴望幸福。“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寫自己一定要離開牢獄,擺脫災難。“去”指離開囹圄之災,“終須”是最終應該的意思,表達了作者渴望自由的堅決信念;“住也如何住”中的“住”指在牢獄之中,“如何”含有質問之意,繼續表示自己是無辜的,這既是向岳霖申訴,也是向整個社會控訴。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寫如果我獲得釋放,頭插山花自由自在地生活,那時不必問我歸向何處。“若得”這是假設之辭,也正說明這美好的日子尚未到來。此句結得好,將主題更加深化了,作者不僅在上片里要求昭雪釋放,而且在此更要求自由,渴望幸福,擺脫受人歧視踐踏的營妓生活。這“歸處”兩字就是表達了這種理想,但這理想在當時怎好直言呢?嚴蕊是天臺營妓,即軍營中的妓女。許多營妓原本是良家女子,后被迫為娼。有的因父兄破產,被迫失身;有的出身仕宦之家,因父兄得罪,家室被抄而墜入風塵。她們忍辱含垢地茍活于人世,多么渴望自由,擺脫這非人生活!“莫問奴歸處”中的“歸處”兩字,就是表達了她渴望保持人類尊嚴,過自由自在生活的這一要求。因為這一愿望比求得釋放更觸動封建社會秩序,更不會為封建統治者所準許,因此這種渴望自由的強烈愿望,只好含蓄地寫成“莫問奴歸處”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