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笙一詞如何解 調笙用哪個調音器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調笙一詞如何解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調笙用哪個調音器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原文_翻譯及賞析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宋代·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渡 一作:度。橋 一作:嬌)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宋詞三百首 , 婉約 , 傷春思歸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船在吳江上飄搖,我滿懷羈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簾子在飄搖,招攬客人,便產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經過令文人騷客遐想不盡的勝景秋娘渡與泰娘橋,也沒有好心情欣賞,眼前是“風又飄飄,雨又瀟瀟”,實在令人煩惱。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結束客游勞頓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團聚在一起,調弄鑲有銀字的笙,點燃熏爐里心字形的盤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趕不上,櫻桃才紅熟,芭蕉又綠了,春去夏又到。
賞析
吳江指濱臨太湖東岸的吳江縣。這首詞主要寫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懶思歸之心情。
起筆點題,指出時序,點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澆”,“一片”言愁悶連綿不斷。“待酒澆”,是急欲要排解愁緒,表現了他愁緒之濃。詞人的愁緒因何而發,這片春愁緣何而生。接著便點出這個命題。
隨之以白描手法描繪了“舟過吳江”的情景:“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這“江”即吳江。一個“搖”字,頗具動態感,帶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動蕩飄泊之感。“招”,意為招徠顧客透露了他的視線為酒樓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澆愁的心理。這里他的船已經駛過了秋娘渡和泰娘橋,以突出一個“過”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單用之。心緒中難免有一種思歸和團聚的急切之情。飄泊思歸,偏逢上連陰天氣。作者用“飄飄”“蕭蕭”描繪了風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對風雨阻歸的惱意。這里用當地的特色景點和凄清、傷悲氣氛對愁緒進行了渲染。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首句點出“歸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飄泊的厭倦和歸家的迫切。想像歸家后的溫暖生活,思歸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歸家”四字,一直管著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調笙和燒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調笙,調弄有銀字的笙,燒香,點熏爐里心字形的香。這里是白描,詞人想像歸家之后的情景:結束旅途的勞頓,換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溫馨,嬌妻調弄起鑲有銀字的笙,點燃熏爐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為了渲染歸情,用美好和諧的家庭生活來突出思歸的心緒。作者詞中極想歸家之后佳人陪伴之樂,思歸之情段段如此。“銀字”和“心字”給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諧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拋”,指時光流逝之快。“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化抽象的時光為可感的意象,以櫻桃和芭蕉這兩種植物的顏色變化,具體地顯示出時光的賓士,也是渲染。蔣捷抓住夏初櫻桃成熟時顏色變紅,芭蕉葉子由淺綠變為深綠,把看不見的時光流逝轉化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斷、理還亂。詞中借“紅”“綠”顏色之轉變,抒發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嘆。
賞析二
這是一首寫在離亂顛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明艷的春光與凄楚的神魂在強烈地對照著,春深似海,愁深勝似海,在時光的流逝中,“春愁”卻無法排遣。于是從看似瀏亮的聲韻中讀者聽到了夾雜著風聲雨聲的心底的嗚咽聲。
詞大致作在南宋亡后蔣捷飄零于姑蘇一帶太湖之濱的階段。這里原是個山柔水軟的江南秀麗地。一個彷徨四顧,前程茫茫,時光空拋,有家難歸的游子置身在此境地里,怎能不惆悵莫名呢?詞的上片初一看無非寫春愁難解,借酒澆愁而已。略加細察,可以看出此中有大起伏,情思在跌宕中激越波蕩。詞人的一腔“春愁”待酒以澆的渴望,在“江上舟搖”的飄流中是得到瞬間的滿足的。“樓上簾招”這江村小酒店的或許寫有“太白一醉”字樣的青布簾招知詞人,可來醉鄉小憩。在這一“搖”一“招”之間,情緒是由愁而略見開顏了的。可是當江上小舟載著這薄醉之人繼續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簾上映入“秋娘渡與泰娘橋”的景色時,風吹酒醒,雨滴心簾,只覺風入骨,雨寒心。轉而“秋愁”復漲,而且愈漲愈高了。情緒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轉湍漩。“秋娘渡”、“泰娘橋”指的是吳江一帶地名。蔣捷的《行香子·舟宿間灣》詞就有“過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橋”之句。詞人在此處以“秋娘渡”與“泰娘橋”指代蘇州吳江一帶景物之美——秀婉嫵媚令人愉悅的美。正是這美景愈觸發其愁思,思念起了在家的“笑渦紅透”、“軟語燈前”的妻室。
“風又飄飄,雨又蕭蕭”的句式正是一種暗示法的句式,是某種特定心態借助意象的表現方法。它讓人可以產生聽覺上的風聲雨聲,視覺上的瀟瀟綿綿、飄飄揚揚,觸覺上的寒意、潮意、濕潤意,一直到心態上的感知:酸辛感、苦澀感。這手法在下片中也出現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一“紅”一“綠”,將春光漸漸消逝于初夏的來臨中這個過程充分表現了出來。這是時序的暗示。但細加辨味,芭蕉葉綠,櫻桃果紅,花落花開,回黃轉綠,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人呢?綠肥紅瘦對人來說意味著青春不再,盛世難逢。再進一步推去,家國呢?一旦破敗,還能重見么?“流光容易把人拋”的全過程,怎樣拋的,本極抽象,現今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明示出來。所以,如果說,暗示具體時序由春而夏,那是“實”的表現,那么將抽象的流光拋人揭示開來就是“虛”的具體化。這八個字真是妙極了的。至于色彩的自然絢麗,語言的準確性那是可以不言而喻的。
明白了這些,“何日歸家洗客袍”之問就顯得不只是一般的游子之家情了。從詞的脈絡說,這一句暗接上片的因風雨之聲而強化了的觸景生情,即使內心的愈發高漲的“春愁”由心底浮出來,具體化,外現。但從內在情思看,這“洗客袍”即結束飄流的不安定生活,重新過著由佳人相伴,素手調笙,燒起心字形清香的寧靜怡樂的生活——可能嗎?“何日歸家”正是無望之嘆!莫說有家難歸,即使歸家了,“客袍”洗涴得了么?國已破,家難在!對一個忠貞之士來說,從此將是無盡的流亡生涯,往昔溫馨雅事都已在“何日”之問中一去不復返。失落了這樣的心境,也就結束了這樣的情事,這是肯定的,所以“何日”之間,其實他已是自答了的。由此而讀下去,“流光容易把人拋”已如前面分析,在這看似明暢的詞句中包裹的是怎樣一顆緊縮的心,豈非一目了然。
這里有意把下片諸句倒過順序來談,又將“何日歸家洗客袍”置于上下片的關聯點上去理解,是想從具體的句式和情思上說明這首短詞形似明快,實則苦澀,在藝術上具有似“流”實“留”的特點,情韻在回環周轉地流蕩,呈一種漩渦狀。這種藝術手段最能將“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意充分表達出。“流”,是流暢少停蓄,而“留”則有頓挫,有吞吐,有抑揚之勢。蔣捷確有一些詞寫得稍嫌“流”,但這首《一剪梅》卻不屬此類作品,不可匆匆瀏覽,不細辨味。
創作背景
宋亡,作者深懷亡國之痛,隱居姑蘇一帶太湖之濱,漂泊不仕。此詞為作者乘船經過吳江縣時,見春光明艷的風景藉以反襯自己羈旅不定的生活所作的一首詞。
蔣捷(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山,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巨族,咸淳十年(1274)進士。南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長于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并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 、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有《竹山詞》1卷,收入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疆村叢書》本;又《竹山詞》2卷,收入涉園景宋元明詞續刊本。
蔣捷
交親望歸騎,幾處擁年華。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寒眼亂空闊,客意不勝秋。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為淹留寄他方。 鞭個馬兒歸去也,心急馬行遲。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坐到三更盡,歸仍萬里賒。 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笙怎么讀
笙的拼音是:shēng。
笙(拼音:shēng)是漢語通用規范一級字(常用字)。
“笙”始見于戰國時期,本義指一種管樂器,由十三根長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后竹席亦謂之“笙”。
笙的組詞是:
笙簫、笙歌、笙竽、笙叢、瑤笙、笙歌鼎沸、吹笙、笙篪、夜以笙歌、和笙、玉笙、笙煖、調笙、笙磬、北笙南鳶、笙簫聒耳、暖笙、洛濱笙、嵩陽笙、笙鏞。
六笙詩、鸞笙、合笙、巢笙、笙籥、滄笙踏歌、笙舞、笙詩、笙暖、銀字笙、笙簫管笛、葫蘆笙、鳳管鸞笙、夜夜笙歌、缾笙、風笙、鐘笙、低音笙、笙鐘、笙咽等。
“笙”字有什么含義?
管樂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長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吹奏:~歌、蘆~。
笙,讀音【shēng】,上下結構,11畫,筆順:撇、橫、點、撇、橫、點、撇、橫、橫、豎、橫
一、詳細釋義:
〈用作名詞〉
1、(形聲。從竹,生聲。本義:簧管樂器)同本義
(1)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說文》
(2)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爾雅》
(3)笙長四尺。——《風俗通》
(4)三人吹笙,一人吹和。蓋小者。——《儀禮·鄉射禮記》注
(5)又如:笙弄(弄笙);笙簧(簧管樂器)
二、常用詞組:
銀笙【yín shēng】:銀字笙。
笙樂【shēng lè】:吹笙的樂聲。
笙簫【shēng xiāo】:笙和簫。
調笙【diào shēng】:吹笙。
笙鐘【shēng zhōng】:謂陳于東方之鐘樂。
風笙【fēng shēng】:風中的笙聲。
鸞笙【luán shēng】:笙的美稱。
笙字有什么含義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一般用十三根長短不同的竹管制成,用于吹奏。它由笙簧、笙笛、笙斗三個部分組稱,由笙簧振動引起笙笛內的空氣振動而發音。樂隊中經常使用的是二十一簧和二十四簧高音笙。在傳統器樂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為旋律加上純四度或純五度和音。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釋義:形聲。從竹,生聲。本義:簧管樂器。
常用詞組:
1、銀笙:銀字笙;
2、笙樂:吹笙的樂聲;
3、笙簫:笙和簫;
4、調笙:吹笙;
5、笙鐘:謂陳于東方之鐘樂;
6、風笙:風中的笙聲;
7、鸞笙:笙的美稱。
誰知道五首最短的宋詞及解釋?
一.采桑子 作者:【呂本中】 年代:【宋】 恨君不似江樓月, 南北東西,南北東西, 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 暫滿還虧,暫滿還虧, 待得團圓是幾時? 【注釋】 ①滿:指月圓。 ②虧:指月缺。 【評解】 此詞從江樓月聯想到人生的聚散離合。月的陰晴圓缺,卻又不分南北東西,而與人 相隨。詞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與“卻似”隱喻朋友的聚與散,反映出聚 暫離長之恨。具有鮮明的民歌色彩。全詞明白易曉,流轉自如。風格和婉,含蘊無限。 【集評】 曾季貍《艇齋詩話》:本中長短句,渾然天成,不減唐、《花間》之作。 《嘯翁詞評》: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講道。而小詞乃工穩清潤至此。二.少年游作者:【周邦彥】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這幾句詞是在描寫男女夜晚相聚,美人切新橙共嘗的親熱情景。 李師師是宋朝時極為著名的歌女,周邦彥是大學士,常到李師師處游玩。有一天,皇帝也來到李師師家中,周邦彥急忙躲到床底下。皇帝與師師共同品嘗其帶來的產自江南的新橙,周邦彥聽得清清楚楚,事后就作了這首詞。 【注釋】 ①并刀:并州出產的剪刀。如水:形容剪刀的鋒利。 ②吳鹽:吳地所出產的潔白細鹽。 ③幄:帳。 ④獸香:獸形香爐中升起的細煙。 ⑤誰行(háng):誰那里。 ⑥直是:就是。 【評解】 這首詞乃感舊之作。上片描繪室內情景:破新橙,焚獸香,坐吹笙。這是實寫。下 片想象室外情景:時已三更,馬滑霜濃,行人稀少。前者用實物烘托室內溫馨氣氛,后 者以語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曲折細致地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態,表露出彼此相愛的心情, 為歷來詞家所稱賞。 【賞析】 此詞是寫當時上層社會的冶游生活和男女之情。全詞準確地捕捉住破橙、調笙、絮語幾個最富典型性的細節,在尋常瑣事中寄寓深情,創造出意態纏綿的詞境。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寫情人雙雙共進時新果品,單刀直入,引入情境。“刀”為削果用具,“鹽”為進食調料,本是極尋常的生活日用品。而并州產的刀剪特別鋒利(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吳地產的鹽質量特別好(李白:“吳鹽如花皎白雪”),“并刀”、“吳鹽”借作詩語,點出其物之精,便不尋常。而“如水”、“勝雪”的比喻,使人如見刀的閃亮、鹽的晶瑩。二句造形俱美,而對偶天成,表現出鑄辭的精警。緊接一句“纖手破新橙”,則前二句便有著落,決不虛設。這一句只有一個纖手破橙的特寫畫面,沒有直接寫人或別的情事,但蘊含十分豐富。誰是主人,誰是客人,一望便知。這對于下片下一番慰留情事,已一幅色澤美妙的圖畫。“破”字清脆,運用尤佳,與清絕之環境極和諧。 “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先交待閨房環境,用了“錦幄”、“獸煙”(獸形香爐中透出的煙)等華艷字面,夾在上下比較淡永清新的詞句中,顯得分外溫馨動人。“初溫”則室不過暖,“不斷”則香時可聞,既不過又無不及,恰寫出環境之宜人。接著寫對坐聽她吹笙。寫吹“笙”卻并無對樂曲的描述,甚至連吹也沒有寫到,只寫到“調笙”而已。此情此境,卻令人大有“未成曲調先有情”之感。“相對”二字又包含多少不可言傳的情意。此笙是女方特為愉悅男方而奏,不說自明,故此中樂,亦樂在音樂之外。 上片寫到“錦幄初溫”是入夜情事,下片卻寫到“三更半夜,過片處有一跳躍,中間省略了許多情事。“低聲問”一句直貫篇末。誰問雖未明點,但從問者聲口不難會意是那位女子。為何問從“向誰行宿”的問話自知是男子的告辭引起。挽留的意思全用“問”話出之,更有味。只說“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直是少人行”,只說“不如休去”,卻偏偏不道“休去”,表情語,分寸掌握極好。這幾句不僅妙在畢肖聲口,使讀者如見其人;還同時刻畫出外邊寒風凜冽、夜深霜濃的情境,與室內的環境形成對照。則挽留者的柔情與欲行者的猶豫,都在不言之中。詞結在“問”上,亦即結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長。恰如毛稚黃所說:“后闋絕不作了語,只以‘低聲問’三字貫徹到底,蘊藉裊娜。無限情景,都自纖手破橙人口中說出,更不別作一語。意思幽微,篇章奇妙,真神品也。” 此詞不表現相會時的喜悅,卻通過環境描寫和對話來體現愛戀的溫暖,其中“馬滑霜濃”四字,曾為后世稱道,被認為體現了“麗極而清,清極而婉”的特點。全詞純以清麗的語言進行白描,讀來淺顯清新而又含蓄、典雅。三. 清平樂作者:【黃庭堅】 年代:【宋】 體裁:【詞】答案補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注釋】 ①問取:問。 ②因風:趁著風勢。【評解】這首詞寫的是惜春之情。用筆委婉曲折,層層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語 道破,結語輕柔,余音裊裊,言雖盡而意未盡。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構思巧妙,設想新奇,創造出優美的意境。全詞俏麗、新警、宛轉、含蓄,表現了山谷詞的風格。 【集評】 薛礪若《宋詞通論》:山谷詞尤以《清平樂》為最新,通體無一句不俏麗,而結句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不獨妙語如環,而意境尤覺清逸,不著色相。為山 谷詞中最上上之作,即在兩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著此等雋美的作品。 虢壽麓《歷代名家詞百首賞析》:這是首惜春詞。耳目所觸,莫非初夏景物,而春 實已去。飄然一結,淡雅饒味。通首思路回環,筆情跳脫,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轉之妙。四. 《生查子?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 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 淚滿春衫袖。
蝶戀花柳永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蝶戀花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如夢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點絳唇李清照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醉花陰李清照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生查子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錯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漁家傲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烏夜啼李煜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訴衷情陸游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相見歡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推薦一首我喜歡的釵頭鳳陸游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歸字謠張孝祥歸,獵獵薰風卷繡旗。攔教住,重舉送行杯。蒼梧謠/歸字謠蔡伸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蒼梧謠/歸字謠張孝祥歸。數得宣麻拜相時。秋前後,公袞更萊衣。歸字謠袁去華歸。目斷吾廬小翠微。斜陽外,白鳥傍山飛。十六字令 周晴川眠,月影穿窗白玉錢。無人弄,移過枕函邊。
一剪梅 舟過吳江 中的銀字笙調,的“調”字讀什么讀音?
調,二聲,作“調和”解.
銀字笙是樂器名,笙管的一種.此處賓語前置,意為調好銀子笙.而且對照下文“心字香繞”(繞成心字形的香)的繞字,也知道不能讀成diao(聲調).
關于調笙一詞如何解和調笙用哪個調音器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