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問誰 憑問誰辛棄疾
大家好,關于憑問誰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憑問誰辛棄疾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憑誰問 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憑誰問”是什么意思
1.作者這句話的寓意是在反問誰呢?
作者反問所有人,當年趙王問廉老將軍還能吃飯么,而作者現今其一為廉將軍鳴不平,其二為自己不受重用鳴不平,(隱含意思是我盡管老了,但是跟廉頗將軍一樣還可以老當益壯為國出力,古代作者借古諷今都這么做)。
2.而歷史中又是誰在問“他老了還能吃飯呢?
上一個問題中已經、也必須表達出來的:當年“趙王”問廉老將軍還能吃飯么。
3.“憑”是什么意思?
有人答:“憑”意指“(難道)還有”,如果不是發語助詞,個人覺得就是這個意思了,(抱歉實在太多年沒碰過古漢語了,實在記不清了)
補充:
1.歷史中上趙王在很關心的問廉頗老了嗎?還可以吃飯嗎?(一般能吃飯就代表身體好,能打仗.)
我認為“否”。趙王問這些話,是關心廉頗還能不能為他出力打仗。但不是關心廉頗。
2.用這個典故是寓意當朝皇上沒有像趙王那樣關心用他,擔心自己會成廉頗那樣的遭遇。
我認為“否”。這個典故是沒有寓意當朝皇帝關心或者不關心作者,盡管作者也確實擔心自己的遭遇。但是“用這個典故是寓意”不準確,這個典故沒有寓意前半句。
3.有很多網友回答“廉頗老了,飯量不行了”,把這句話當肯定句。純屬扯淡。這句話是疑問句!
“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這句話不可能是肯定句!!但我實在沒搞明白LZ這個問題問的具體是哪部分,我把這句話分析下,請LZ自己判斷。
“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這半句是疑問句,(是確實有疑問期待有人回答的問法)。而“憑誰問 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是反問句,意思是:“難道(還有)誰會問”,表示作者認為沒人會提出這個疑問。
疑問句跟反問句的區別就是疑問句的發問人不知道結果,因此發問。反問句的發問人明知結果,而故意提出疑問,加重語氣,(讓大家覺得這還用問?)
重新答過,希望能有所幫助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憑誰問”是什么意思?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②,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③。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二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注 釋]
①京口:古城名,三國孫權曾在此建都,后遷建業于此置京口鎮,故址在今江蘇鎮江市。北固亭:一名北固樓,在鎮江城北
的北固山上,下臨長江。南朝梁武帝時曾改名為北顧亭。
②孫仲謀:孫權,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君主,這兩句是說:千百年來江山依舊,卻無外尋找像孫權那樣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臺:歌舞的樓臺。榭:高臺上的建筑物。風流:這里指英雄的業績?這兩句是說,當年的繁華盛況和英雄業績都
隨著時光的流逝,在風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尋常巷陌:普通街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他生長在京口農家,后做了東晉的將領,出兵北伐,先后滅南燕、
后燕、后秦,一度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官至相國,封守王,后推翻東晉,自立為帝。這三句是說劉裕的住過的地方,現在已成了斜陽草樹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當年三句:贊揚了劉裕親北伐中原的氣慨和成就。
⑥元嘉:劉裕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242—253)。草草:指劉義隆北伐準備不足,草率出兵。封:古代在山上筑壇
祭天的儀式。這里指“封山”。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內蒙古自,洽區西北郊。漢代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還,后來就把“封狼居胥”作為開拓疆土,建立戰功的代稱。贏得:剩得,落得。倉皇北顧,在倉皇敗退牛,回頭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顧涕交流”詩句記此次失敗,本想建立戰功,結果卻落得個大敗而還,北顧追兵,倉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詞寫于開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時,上距詞人紹興三十二年(1162)南歸,已四十三年。揚州路:指
今江蘇揚州一帶。這三句是說: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遙望揚州一帶,當年抗金烽火,記憶猶新。
⑧可堪:猶“豈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佛貍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兵追擊王玄謨,駐軍長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蘇六合東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宮,后稱佛貍祠白佛貍即拓跋燾的小名。神鴉:飛來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社日祭神的鼓樂聲,舊俗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為秋社,這三句是說,人們忘記了過去的歷史,竟在佛貍祠下迎神賽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⑨廉頗:戰國時趙國木將,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國,后秦攻趙,趙王想再用廉頗,怕他已衰老,派使者去探看。
廉頗的仇人郭開賄賂了使者,要他回趙后說廉頗的壞話,使者回趙后,就捏造廉頗雖然年老,飯量還很大,但—刻兒工夫就拉了好幾次屎。趙王聽后認為廉頗已經不中用了,便不去召他回趙。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三句是說,作者是老當益壯,以廉頗自比,期望能得到重用,為國效勞,但又有誰來給予重視和關懷呢?
[說 明]
這是辛棄疾于開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歲,任鎮江知府時,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寫。詞人面對錦繡河山,懷古喻今,抒發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憂憤情懷,全詞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
上片懷念孫權、劉裕。孫權坐鎮東南,擊退強敵;劉裕金戈鐵馬,戰功赫赫,收復失地,氣吞萬里。對歷史人物的贊揚,也就是對主戰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茍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
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冒險北伐,招致大敗妁歷史事實,忠告朝郯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草率從事,接著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詞人收復中原的決心不變,結尾三句,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評價是中肯的。
本詞運用了五個典故。
孫仲謀——懷念英雄,表達收復失地的理想。
寄奴——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佛貍祠——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諷今,批歸納全詩。
廉頗——自發感慨,不忘為國效力。
憑誰問的憑是什么意思啊
“憑誰問的憑”通常是作為反問語使用的口語俚語,意思是在表示自己的事情顯然不需要憑任何人的問詢,因為自己有能力做好。
具體來說,“憑誰問”指的是憑借誰的問詢才能證明自己的實力或價值,而“憑”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借助”、“依靠”。而“憑誰問的憑”則是用反問的方式表示自己有足夠的實力或自信,不需要依賴他人來證明自己。
這個俚語一般在口語中使用,也常常出現在網絡用語中。例如,當有人問你:“你有沒有這個能力?”你可以用“憑誰問的憑”作為回答,表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不需要證明。
憑誰問下一句
“憑誰問”下一句是:憑誰問,只花知,淚空垂。舊日堂前燕,和煙雨,又雙飛。人自老。春長好。
這是出自于宋朝韓元吉所著的《六州歌頭·桃花》。
《六州歌頭·桃花》作者:韓元吉,朝代:宋朝。
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記年時。
隱映新妝。面臨水岸。春將半。云日暖。斜橋轉。
夾城西。草軟莎平跋馬。垂楊渡、玉勒爭嘶。認蛾眉凝笑,臉薄拂燕支。
繡戶曾窺。恨依依。共攜手處。香如霧。
紅隨步。怨春遲。銷瘦損。憑誰問。只花知。淚空垂。
舊日堂前燕,和煙雨,又雙飛。人自老。春長好。
夢佳期。前度劉郎,幾許風流地,花也應悲。
但茫茫暮靄,目斷武陵溪。往事難追。
作者介紹:
韓元吉:
韓元吉(1118~1187),南宋詞人。字無咎,號南澗。漢族,開封雍邱(今河南開封市)人,一作許昌(今屬河南)人。韓元吉詞多抒發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賀新郎〕"病起情懷惡"等。著有《澗泉集》、《澗泉日記》、《南澗甲乙稿》、《南澗詩余》。存詞80余首。
生平:
宋室南渡后,韓元吉寓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紹興二十八年(1158)曾為建安縣令。隆興間,官至吏部尚書。乾道九年(1173)為禮部尚書出使金國。淳熙初,曾前后二次出守婺州,一次出守建寧。后晉封潁川郡公,而歸老于信州南澗,因自號南澗翁。
平生交游甚廣,與陸游、朱熹、辛棄疾、陳亮等當代勝流和愛國志士相善,多有詩詞唱和。(1159~1224),字仲止,號澗泉,也有文名于當世,成就稍遜于其父。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