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凍合關山路如何解釋 從來凍合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從來凍合關山路如何解釋,以及從來凍合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元旦古詩的意思
問題一:關于元旦古詩有什么 1、《守歲》
唐?杜甫
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
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2、《元旦》
唐?成文斡
戴星先捧祝堯觴,鏡里堪驚兩鬢霜。
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
3、《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
4、《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5、《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6、《鳳城新年辭》
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7、《丁卯元日》
清?錢謙益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占年更喜夢維魚。
鉤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
旋了比鄰雞黍局,并無塵事到吾廬。
8、《田家元旦》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9、《元日?玉樓春》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10、《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 *** 錢。
11、《元旦試筆(選一)》
明?陳獻章
天上風云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墻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12、《屠蘇酒》
元末明初?瞿佑
紫俯仙人授寶方,新正先許少年嘗。
八神奉命調金鼎,一氣回春滿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風曉入九霞觴。
便將鳳歷從頭數,日日持杯訪醉鄉。
13、《過五原胡兒飲馬泉》
唐?李益
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是胡兒飲馬泉。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
從來凍合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
14、《春雪》
唐?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15、《春思》
唐?皇甫冉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家住層城鄰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16、《新年作》
唐?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17、《戲答元珍》
宋?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18、《湖口送友人》
唐?李頻
中流欲暮見湘煙,岸葦無窮接楚田。
去雁遠沖云夢雪,離人獨上洞庭船。
風波盡日依山轉,星漢通霄向水懸。
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
問題二:元旦北宋王安石古詩的意思并畫出來 應該是“元日”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
【翻譯】: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問題三:關于元旦的古詩 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旦試筆(選一)――(明)陳獻章
天上風云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墻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丁卯元日――(清)錢謙益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占年更喜夢維魚。
鉤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
旋了比鄰雞黍局,并無塵事到吾廬。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玉樓春)――(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 *** 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云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后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罰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為了區......
問題四:元旦的詩詞詩句 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旦試筆(選一)――(明)陳獻章
天上風云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墻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丁卯元日――(清)錢謙益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占年更喜夢維魚。
鉤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
旋了比鄰雞黍局,并無塵事到吾廬。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玉樓春)――(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 *** 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云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后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
問題五:古詩詞《甲午元旦》的解釋 頭上已是是稀疏的白發,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家人圍坐在火爐邊守歲(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而無法入睡。(剪燭――蠟燭點的時間長了之后,燭心會變長還會分岔,不剪的話無法看清東西,古代有一種專門用于剪燭的剪子,前面比較的長,不容易燒到手的)蠟燭一點一點的燃燒,這里指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作者也慢慢的喝著酒,仿佛有人在催他喝干這夜酒,這里作者的感情有點消極。將身上的錢分給家里的小輩,讓他們去 *** 錢(春錢,據《閑居錄》中記載:至大改元,婦女首飾皆以金銀作作小錢戴之,謂之春錢。它是古時民間習俗中使用的仿錢形飾物。)――這里我覺得是給的壓歲錢。聽爆竹聲聲好像自己的童心仍在,看到更換桃符的人有老有少。四周 鼓角(多在古詩中只戰鼓和號角!這里只的是春節時人們敲鑼打鼓吧)聲不斷,梅花也爭相開放,待到五更時分人們歡笑著相互拜年!
急用!!!急需古詩25首,還有每首的注解和意思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益
【作品】:過五原胡兒飲馬泉
【內容】:
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是胡兒飲馬泉。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
從來凍合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新年。
【注釋】:
詩題一作《鹽州過胡兒飲馬泉》,又作《鹽州過五原至飲馬泉》。唐代五原縣屬鹽州,今為內蒙古五原。中唐時,這是唐和吐蕃反復爭奪的邊緣地區。李益曾為幽州節度使劉濟幕府,居邊塞十余年。這首詩,是抒寫詩人在春天經過收復了的五原時的復雜心情。
【年代】:唐五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憶江南
【內容】: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1]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2]
能不憶江南。
【注釋】:
[1]諳(音安):熟悉。
[2]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年代】:唐五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南浦別(南浦凄凄別)
【內容】:
南浦凄凄別,
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
好去莫回頭。
【注釋】:
這是一首送別詩,描寫送別時那種離情依依,不忍分手的情景。不知此時一別,何時才能再相見呢?“多情自古傷離別”,表露出多少臨別時的無奈,哀嘆,自古以來,離情別緒,本就是人們最難以承受的啊!
【年代】:唐五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長恨歌
【內容】: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采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翅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扇,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云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注釋】:
金屋:給所寵愛的女人居住的華麗房子。驪:即驪山,在今陜西臨潼,建有供玄宗游樂的華清宮,內有華清池溫泉。劍閣:在今四川省劍閣縣北,又稱劍門關。馬嵬坡:在今陜西省興平縣西,楊貴妃縊死此處。太真:楊貴妃為女道士的號。小玉,系傳說中西王母的侍女,此處借指隨侍楊貴妃的仙女。
【簡析】:
本詩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只開頭一句以漢代唐,其它地名、人名都是實的。詩寫于憲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詩人正任屋(今陜西周至)縣尉,有一次和陳鴻、王質游仙游寺,經王提議,與陳鴻相約將當時正在民間流傳的關于玄宗和寵妃的愛情故事寫成作品,陳寫成《長恨歌傳》,白寫了這首詩。詩以喜劇開頭而轉成悲劇,雖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懲尤物”,卻成了一首愛情的頌歌。這首敘事詩的最成功處就是抒情,相當復雜的情節只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著力在情的渲染,細致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后雙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傳誦。詩中戲劇化和神話化的描寫和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的原因。
【年代】:唐五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采蓮曲
【內容】:
菱葉縈波荷飐風〔1〕,
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
碧玉搔頭落水中〔2〕。
【注釋】:
〔1〕菱:俗稱菱角,水上之葉呈菱形。荷,指荷葉。下句寫花。
〔2〕搔頭:簪的別名。
【簡析】:
此詩用樂府舊題寫男女戀情,少女欲語低頭的羞澀神態,以及搔頭落水的細節描寫,都自然逼真,意味無窮。
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新年.怎么理解
這句出自唐朝詩人李益《過五原胡兒飲馬泉》,其古詩全文如下:
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是胡兒飲馬泉。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
從來凍合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新年。
翻譯:
楊柳拂水,豐草映目,風光綺麗,春意盎然,這里曾經是胡人飲馬的地方。明月當空,空曠的原野上,隱隱傳來哀婉的胡笳聲。想必是哪里發生軍事行動,不知又是哪些壯士正在英勇衛國。冰雪嚴寒,關山險阻,道路坎坷,那是過去的慘景。如今氣候解凍,春水分流。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鏡子,能照見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見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驚呢。
賞析:
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新年。這最后兩句直抒胸臆,有收束全篇的作用。五原飲馬泉是一面歷史的鏡子,詩人從飲馬泉眼前的景色,回想到飲馬泉的歷經變遷,從飲馬泉的歷經變遷聯想到自己多年從軍的坎坷生涯。國勢的衰頹,戰亂的頻繁,個人的失意,使憂國思鄉的詩人在軍旅中度過了大半生,消耗了美好的青春,而今面容憔悴,年華消逝。“恐驚”二字,寫出了詩人怕回首往事功業未成的沉痛心情。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局勢、邊防的安危緊密結合,似水到渠成般地把全詩的思想感情收結起來。以上供參考。
這首詩的翻譯
過五原胡兒飲馬泉
李益
綠楊著水草如煙,
舊是胡兒飲馬泉。
幾處吹笳明月夜,
何人倚劍白云天。
從來凍合關山路,
今日分流漢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鬢,
恐驚憔悴入新年
楊柳拂水,原野豐草映目,風光綺麗,這里潺潺的泉水曾經是胡人飲馬的地方
明月朗照的夜里響起悠悠的胡笳聲,是什么人在這藍天白云之下倚劍天涯?
冰雪嚴寒,關山險阻,道路坎坷,那是過去的景象,如今春暖解凍,
又是一種新的景象在我面前展現。
請不要讓行人駐足在此照見自己的容貌和鬢發啊,如果看見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驚不小呢
過五原胡兒飲馬泉 翻譯
過五原胡兒飲馬泉
李益
綠楊著水草如煙, 舊是胡兒飲馬泉。
幾處吹笳明月夜, 何人倚劍白云天。
從來凍合關山路, 今日分流漢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鬢, 恐驚憔悴入新年。
首句描寫色彩明麗,景色誘人。但見五原的原野上,楊柳拂水,豐草映目,風光綺麗,春意盎然。可以看出,詩人剛踏上這塊土地,心情是十分喜悅的。第二句詩意突然一跌,翻出另一番景象:曾幾何時,清清的泉流卻成為胡人飲馬的地方,美麗的五原成了一片戰場。“飲馬泉”,原有所指,這里也可泛指供飲馬的水泉洼地。“舊是”,暗示出五原這片水草豐盛的土地,曾被吐蕃占據;“舊是”,又有失而復得之意,透露出詩人慶幸收復的欣慰之情。二字撫今追昔,情韻深厚。
次聯是寫夜宿五原的見聞。明月當空,空曠的原野上,隱隱傳來哀婉的胡笳聲。胡笳,古代軍中號角。于是詩人暗思:想必是哪里發生軍事行動,不知又是哪些壯士正在英勇衛國哩。“倚劍白云天”化用偽作宋玉《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語,贊嘆守邊將士的英雄形象。然而,詩人用“幾處”、“何人”的不定語氣表示感嘆,用月夜笳聲顯示悲涼氣氛,又蘊含著一種憂傷的情調,微妙地表現出五原一帶形勢依舊緊張,感慨邊防實則尚未鞏固。
三聯通過“從來”和“今日”的景色比較,又透露出詩人的心跡。冰雪嚴寒,關山險阻,道路坎坷,那是過去的慘景。如今氣候解凍,春水分流,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則是另一番景象了。這里顯然有詩人的感情寄托,“今日”充滿生機的景象,畢竟使人感到一種希望和喜悅。“漢使”并非李益自指,他從未充任朝廷使職,當指李益的幕主。這兩句寫征途的顧往瞻來,寓意在委婉地希望朝廷乘勝前進。
末聯詩人觸景生情,發出意味深長的感慨。如今春暖解凍,這“胡兒飲馬泉”的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鏡子,能照見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見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驚呢!“莫遣”兩字,見出詩人微妙的心曲。因為這胡兒飲馬泉,何嘗不是一面反映唐朝政治紊亂、國家衰弱的歷史的鏡子?正因為詩人積累了太多的失意、失望的體驗,所以值此新春伊始,他不愿再用這面鏡子對照自己失去的青春,不愿回顧已往。面對眼前國力猶弱、邊防未固的現實,他更擔心再度出現過去那樣的悲涼景象。這種患得患失、忐忑不安的憂慮和傷感,表現出詩人多么希望保持這“綠楊著水草如煙”的眼前景色。因而他巧妙地采用不要讓行人臨水鑒鏡的諷勸方式,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朝廷的期望和忠告。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