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字在詩句中有多少種意思(草在古詩詞中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古詩詞中‘草’有哪些常見象征意義?
1.象征頑強的生命力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2.綿長的愁苦之情
《青玉案》 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3.象征著春的到來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古詩中的小草是什么意思 ?
" 草"本無情,但詩人有情,在詩人的筆下,草被賦予豐富的感情和意蘊,"草"意象背后有著詩人們濃濃的生命意識。同樣一棵小草因其生長季節不同、生長環境不同、生長狀態不同、便具有了不同的形象特點,再加上欣賞者不同的年齡、境遇和情感,草的意象便具有多種含義。總起來有以下幾類:
1、表現蓬勃頑強的生命力
草的生命力非常頑強,不怕風吹雨打,不畏嚴寒酷暑,隨處皆可生長。因此草成了詩人謳歌生命力的最好代表。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歐陽修《豐樂亭游春三首》:"春云淡淡日輝輝,草惹行襟絮拂衣。"春草茂盛,蓬勃生長,碰到了游人的衣襟,一個"惹"字表現了春草的欣欣向榮之勢。
?2、抒發愛春惜春的情感
小草是最早的報春信使之一。詩人常用率先萌發的嫩綠春草,抒發愛春惜春的情感。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3、表達鄉思離情 ?
自從《楚辭·招隱土》寫出了"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詩詞中,芳草就往往與鄉思別情相聯系。這大概是每年春天,春草都要重綻新綠,就像回歸一樣,而多情的詩人又往往由"草"的回歸聯想到"人"的回歸。詩人因此用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草象征同樣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離愁。如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范仲淹《蘇幕遮》"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4、襯托荒涼景象,抒發國家盛衰興亡之感慨
雜草叢生,常給人以荒涼之感,于是有"荒草""秋草""野草"的意象產生。 "草"就成了詩人們用于描繪荒涼景象,抒發國家興亡、事物興衰變化感慨的物象。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朱雀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寄寓了人世滄桑的感慨。白居易《長恨歌》"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 ? ? ?5、表現邊塞和草原風光
古詩詞中常出現"白草"這一意象,白草為西北一種草,其性極堅韌,然經霜草脆,故能折斷。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白草折"突出了西北邊塞氣候的詭異:風狂天寒,表現了戍邊將士不畏艱苦生活的豪邁氣概。草又是草原最普遍的植物,最能代表草原風光。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6、詩人主觀感情的物化
草生長在荒山野嶺,自生自滅,默默無聞,無人問津。失意的詩人看到它們,常聯想到自己的遭遇,覺得自己就是幽草,把"草"人格化,用以自況。如李商隱《晚晴》:"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獨取生長在幽暗處不被人注意的久遭雨澇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暉而平添生意。詩人自己就有類似的命運,故而很自然的從幽草身上發現自己,于是移情于物,在幽草身上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詩人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表現出詩人安貧守節,不居高媚時的胸襟。
7、表現環境幽靜和對隱居生活的喜愛
草木茂盛,多是因其生長處人跡罕至,無人踐踏。因此詩人 常用"草"來表現環境的幽雅和對隱居生活的喜愛。如賈島《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原。"一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不治的小園,近旁亦無人家居住。寫出了環境的幽雅,暗示出李凝的隱士身份。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整日在田園里鏟除叢生的雜草,詩人對此不以為苦,反以為樂,表現了歸隱的自豪。
8、隱喻自身地位的渺小卑微
草是大自然中體態較小的植物,鏟除毀滅它也很容易。古詩詞中常用來隱喻渺小卑微。如杜甫《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寫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這里不是空泛的寫景,而是寓情于景,此時杜甫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去世,詩人陷于凄涼無依之境,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上的細草一樣渺小卑微。
? ?9、喻閑愁
野草叢生,無心修剪,或是到野外無聊地尋覓芳草,足見詩人內心的閑愁沉重!如司馬光:《閑居》"故人通貴絕相過,門外真堪置雀羅。我已幽慵僮更懶,雨來春草一番多。"司馬光賦閑在家,郁郁寡歡,而家僮們也趁主人無心料理家務之機而大偷其懶,花草不修剪,致使一場春雨過后,野草蔓生,把大好春光淹沒殆盡。詩人對滋生的野草的厭惡,說明了他對這種閑居生活的反感。王安石《北山》:"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用"緩尋芳草"來解釋"歸遲",寫盡閑適心情。
?10、表現物是人非的感傷
草常用來表現悲傷的情感,這大概是因為秋草、荒草的衰敗情狀極易觸動人的感傷情緒。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英雄已逝,他當年的住處荒涼不堪,"草"意象寄托著他對英雄人物身后蕭條冷落,英雄事業后繼無人的深深嘆惋和感傷。吳文英《夜合花》:"故人樓上,憑誰指與,芳草斜陽?"詞人十年前在蘇州時,曾結識一位美麗的妓女,十年過去,此次重到蘇州,已經物是人非,因而感傷。韋莊《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江南草長,碧綠如茵,以景物的依舊暗示人世的滄桑,以物的"無情"反襯人的傷痛。"草"在懷古詩中,是渲染感傷氛圍的最常見的意象。
古詩《草》的意思
1、詩意: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對草木頑強生命力的描寫,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觀規律,也暗喻人在逆境中要頑強拼搏,奮勇抗爭。
2、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3、《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后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人教版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草》選取的是該詩前四小句。
草在古詩中的寓意
唐朝挑選三大詩人的話,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一定要數白居易了。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講一下白居易,但是我們在講白居易之前呢,先來說一下白居易與草的故事,白居易名震長安,就是因為他寫了一首與草有關的詩。那就是非常有名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那么這個草在中國的古代到底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呢?
難道僅僅代表著我們普通所見到的這種青草嗎?其實,草在中國的古代代表著母愛,一說起母愛,我們都知道在西方,康乃馨代表的就是母愛,因為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時候,圣母瑪利亞抱著耶穌哭,瑪利亞眼淚留下的地方又長出了康乃馨,因此在西方就用康乃馨來代表母愛。
可是,在中國的古代是用萱草來代表母愛的,萱草的萱,就是有忘記的意思,所以萱草也被稱為忘憂草,為什么萱草也被稱為忘憂草呢?
中國的有一個特別有名的大夫他叫李時珍中,他寫了一本《本草綱目》,當中,他就說,這個萱草也叫做忘憂草,萱草有讓人心情舒暢,讓人解除病痛,消除煩惱的作用。那么為什么萱草也就是忘憂草代表了母愛呢?
原來在中國的古代,游子出門在外,母親在家里思念兒子。所以游子為了解除母親對自己的思念之情,在臨行前就在母親的堂前種下萱草,希望讓母親能夠忘記憂愁,因此萱草自然也就成了忘憂草,也自然就代表了母親對兒子的思念,也就是母愛之情!
古詩《草》的解釋有哪些?
長長的原上草哇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掩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草》
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譯文: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舊蓬勃生長。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