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么要寫觀滄海 曹操觀滄海全文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曹操為什么要寫觀滄海,以及曹操觀滄海全文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曹操寫觀滄海的目的什么?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于《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艷”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于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于地質變動,沉于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蕩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么遼闊、多么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游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涌起滾滾的波濤。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后,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的運行好像出沒于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曹操為什么要寫《觀滄海》?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時任大將軍的曹操為清除邊患,鞏固后方,率大軍北征烏桓。八月大破烏桓于柳城(今遼寧朝陽市南)后凱旋回師,途經渤海口附近道德媽石山,乘興登臨,以一首千古傳頌的《觀滄海》詩,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抒發了詩人削平割據、統一中國的宏愿和自強不息、叱吒風云的豪情。
1954年,毛澤東在北戴河,一日時逢海濱風雨大作,浪濤翻涌,他頓起擊水之興,不顧身邊警衛人員的勸阻,下海游泳,于風浪搏斗。上岸后意猶未盡,有縱筆揮毫,寫下了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具有比《觀滄海》更鮮明的時代感、更深邃的歷史感、更遼闊的宇宙感和更豐富的美學容量。
“詩的形象以使人驚心動魄為目的”(朗吉努斯《論崇高》)。這首詞一開始就給人們展現出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云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并茂氣象磅礴,這情景較之曹詩中“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見更令人驚心動魄。
其實,關于毛澤東的“詩話”或者“詞話”一類的書籍,關于毛澤東趣聞逸事一類的書籍,我們已經見到了很多,但是“詩話”、“詞話”之類沒有情節的鋪陳,缺了一點兒情趣;而趣聞逸事之類又沒有詩意的渲染,少了一點兒味道。《詩人興會》正好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以詩為媒,以詩為線索,以詩為載體,毛澤東留下了無數令人們感動、鼓舞、奮進的佳話。毛澤東這種獨到的人際交往風格,使交往的雙方能夠很容易地進入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里。讀詩、學詩、賦詩、寫詩(書法)、吟詩、講詩、解詩、論詩……對毛澤東而言,是興趣、愛好,也是工作,是生活、也是休息;是為我所用的得心應手的工具,是語言工具、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的工具。在詩的世界里,他與人們長河同泳,共唱心曲,鑄就了一篇篇雄奇瑰麗的詩篇。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他的詩人的世界里吧,讓我們共同感受詩人的浪漫、瀟灑、雄奇。
曹操寫《觀滄海》的目的是什么?求資深的人回答
這首詩是詩人《不出廈門行》組詩中的一章,做于曹操北征烏桓凱旋之時。《觀滄海》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也是一首抒情詩,它通過寫觀滄海所見的壯麗景色,以浪漫的筆調,寫出了大海的宏偉與博大,表現他在政治上的胸襟與抱負,抒發意氣昂揚的豪邁情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意思是有幸登上碣石山,觀賞蒼茫浩瀚的。詩人起筆交代登臨之地碣石山,點明登山的目的是觀滄海,平穩而自然的引出下文對觀海所見景物的描繪。是詩的開端,是全篇的總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意思是海水波濤激蕩,群山、島嶼巍峨、高聳、挺拔峭立。這兩句是在寫大海雄渾開闊的氣象,是遠觀,是全景。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意思是山上樹木郁郁蔥蔥,芳草萋萋,葳蕤茂盛。秋風吹來,樹木颯颯作響,掀起海上萬里洶涌波濤。突出其林密草豐的特點和大海波濤洶涌的壯闊動態。是近景,是局部,是具體描寫。這些描寫都是實寫眼前景物,有靜有動,有遠有近,有主有次,最終都是為了寫觀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是說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懷中運行,顯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懷。是虛擬的,是詩人豐富的想象,也是對大海博大胸懷的具體再現,更是詩人的氣概和襟懷的真實寫照。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意思是慶幸自己有機會用歌唱來抒發對大海的情懷。兩句本來是配樂時用的套語,一般與正文意義無關。但在這首詩里卻天然渾成,融為一體。
詩人描繪大海,首先從大處著筆,著力于渲染大海的蒼茫、山島聳立的雄偉,展現出海的全景,這完全符合登高覽勝的實際情況。緊接著由全貌寫到局部分寫,把視線由遠處拉到近處,俯察腳下,叢生的樹木,繁茂的百草,蕭瑟的秋風,涌起的洪波。寫到這里,詩人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仿佛日出月落,斗轉星移都“若出其里”。總寫與分寫構組,實寫與虛寫交融,在描寫中撥打廣闊的胸懷,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給人以積極進取的力量和信心。這就是曹操詩作的藝術的魅力。
曹操為什么要寫觀滄海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曹操觀滄海全文、曹操為什么要寫觀滄海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