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晁錯200字,如何評價晁錯200字
今天給各位分享如何評價晁錯200字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如何評價晁錯200字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客觀評價晁錯和黃子澄
客觀評價晁錯
首先他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晁錯最早是學“刑名之學”的,什么叫“刑名之學”呢?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學政治法律的。也就是說晁錯是政法學院或者政法系畢業(yè)的。因為學習成績還不錯,而且主要是文字工夫好,就當上了太常掌故。我們要知道,古人判案子很講究判決書的起草,要求判決書寫得很有文采,晁錯很有文采,所以選他做太常掌故。
晁錯時來運轉是什么時候呢?是被太常選拔去讀《尚書》。我們知道,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古代的典籍失傳,很多典籍流散在民間,傳人一代一代地沒有了。到了漢文帝的時候,懂得《尚書》的只剩下一個人,叫做濟南伏生,但是等漢文帝找到這個人的時候,他已經九十多歲了,不可能把他請到朝廷來,怎么辦?所以只好下命令說:太常寺不是教育部嗎?選拔一個可造之材,到濟南伏生家里去學。蒼天有眼,太常寺選中的就是晁錯。晁錯在濟南伏生家,跟著濟南伏生學了《尚書》,這就是儒家的學說,他原來學的是法家的東西,現(xiàn)在又學了儒家的東西,這叫做學貫儒法,學問大長,名聲也大長,回到朝廷以后,說起話來是頭頭是道。漢文帝說這是個人才啊,這個人才不能浪費了啊,那就去輔佐太子吧,太子就是后來的漢景帝,于是就任命晁錯做了太子舍人,后來又做了太子門大夫,后來做到太子家令,太子家令是個什么級別呢?算是一個中層干部。
晁錯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口才特別好,能言善辯,他進了太子府以后,太子嘛,他是儲君,就是他等著做皇帝,他平時不管事兒,他沒什么事兒做,晁錯又一肚子學問,就天天跟太子談學問,談得太子對他有點崇拜,經常和他坐而論道。太子的家人也對他有點崇拜,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智囊”。
晁錯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他也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非常關心國家大事,他雖然在太子府里面做一個家令,或者還只是做一個門大夫等等,官職不大,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他時常研究國家大事,向漢文帝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他給漢景帝上了好幾道疏文,其中最有名的是談兩件事情的:一件事情是守邊,一件事情是勸農,這篇疏文后來被收入《漢書》的時候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收入晁錯的本傳,一部分收入《食貨志》,收入《食貨志》的后來被命名為《論貴粟疏》。《論貴粟疏》是一篇有名的文章。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晁錯,他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有辦法的人,還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正因為他是一個有學問的、有思想的、有能力的、還不甘寂寞的人,就命中注定了他會來趟朝政這汪“渾水”,他一定會來管這個國家的事情。
晁錯最大的錯誤那是太相信皇帝了,他認為他忠心耿耿,他認為他一心為公,他認為他一往無前,他認為他奮不顧身,他認為他給皇帝出了這個好主意,皇帝怎么著會保他,沒想到,文帝、景帝雖然在歷史上算是好皇帝了,同樣是要殺人的。這就是晁錯之錯,他太急于成功了,他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干成一件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大事,他也太個人英雄主義了,他不知道即使是一個英雄,也是需要有后援的,要有后盾的。而他這種孤軍奮戰(zhàn),是既無后援,就是朝廷的大臣不幫他,也無后盾,就是最后皇帝也不幫他,皇帝也舍棄他。這就是歷史的教訓。
黃子澄,更字伯淵,明朝分宜澧源(今為大岡山鄉(xiāng)大坑村)人。生于元順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靖難”,是明成祖朱棣篡奪他侄子允(火加文)帝位遁詞。結果是朱棣得逞了。黃子澄是忠于朱允(火加文)的,在這所謂“靖難之役”的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斗爭中,他做了“無慚臣節(jié)”的犧牲品。“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這是封建社會的準則。由于黃子澄慚臣節(jié),不降服朱棣,被朱棣殘酷地殺害,還禍連十族,所以舊時的士子都歌唱黃子澄的節(jié)義,鞭撻朱棣的兇殘,如趙遜顏的《過太常祠》詩曰如公節(jié)義振義秋,不負科名第一流。(上日下兆)錯計紓憂更切,景隆薦誤恨難收。一朝鼎鑊君臣薄,異代蒸嘗奸宄羞。最是傷心株連處,還多十族雙眸。這詩在贊嘆疾風勁草、百折不移的黃子澄,針砭鼎鑊臣僚、株連十族的朱棣的同時,還對黃子澄參與這場斗爭的得失作了評價。因他學識優(yōu)異,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鄉(xiāng)試第二名,十八年會度第一名,廷試,取一甲第三名,即探花。
子澄年少時便發(fā)憤讀書,他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勤齋”。黃子澄在精通經史的同時,對文學也肯下功夫。他的詩文委有造詣,且才思敏捷。據《曝書亭詩話》記載:他去蒙山石門初次拜謁梁寅時,梁寅令他作《枯梅》詩,他稍事想索,一首好詩就出來了。
黃子澄于洪武十八年進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編修,后升修撰,伴讀東宮,到皇太孫朱允(火加文)即帝位,官至太常寺卿,為太學士,與兵部尚書齊泰一起,同參國政,輔佐朱允(火加文)。
子澄與齊泰本是書生,不諳于軍事。燕軍南下,朝廷大將軍耿炳文率大軍北伐,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與燕軍對抗時,敗得一塌糊涂,當時子澄卻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足慮。因薦李景隆(封曹國公)代炳文,說景隆嫻熟兵事,堪大任。誰知景隆也是個草苞,治軍無方,將兵五十萬,開始在白溝河等地吃敗仗,以后又在濟南城下慘敗,喪師數十萬。允(火加文)著急了,將景隆召還,撤了他的職,赦他死罪。子澄慟哭請求允(火加文)將景隆正法,以激勵將士,允(火加文)仁慈,不聽。子澄傷心地捶著胸脯說:“大事去矣!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并作《李景隆師敗》一詩以記其悲憤。
蘇軾是怎么看待漢初名臣晁錯的?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漢初景帝時名臣,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后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為內史,后遷至御史大夫。
晁錯發(fā)展了"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增加農業(yè)生產,振興經濟;在抵御匈奴侵邊問題上,提出"移民實邊"的戰(zhàn)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御匈奴攻掠;政治上,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于東市。
可以看得出來,晁錯在農業(yè),商業(yè),邊防,經濟上的作為都是不錯的,為文景之治做出了貢獻。然而,削藩一策,不僅使他之前的作為前功盡棄,反而還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對此我國宋代文學家蘇軾對此做過精辟的論斷。
蘇軾認為,從前晁錯殫精竭慮效忠漢室,建議景帝削弱山東諸侯各國的實力。于是山東諸侯各國共同起兵,借著殺晁錯的名義。可是景帝沒有洞察到他們的用心,就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殺身之禍而痛心,卻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卻是晁錯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yè)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水,鑿開龍門,疏通黃河,使洪水東流入海。當他的整個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時,可能也時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發(fā)生,只是他事先就預料到會這樣,禍患發(fā)生時就不驚慌失措而能從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成功。
七國那樣強大,卻突然想削弱它,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晁錯不在這個時候豁出自己的性命,為天下人承受抵擋大難從而控制吳、楚等國的命運,卻居然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讓景帝御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說那挑起七國之亂的是誰呢?自己想贏得那個美名,又怎么能躲避這場患難呢?拿親自帶兵平定叛亂的極其危險,與留守京城的極其安全相比,自己是個引發(fā)禍亂的主謀,選擇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卻把最危險的事情留給皇帝去做,這就是讓忠臣義士們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晁錯也不可能免于殺身之禍。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卻叫皇帝御駕親征,按情理來說,皇帝本來已經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這樣正好給袁盎以進讒言的機會,使他的目的能夠得逞。假若吳、楚等七國叛亂時,晁錯豁出性命承擔這一危險的平叛重擔,夜以繼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訓練軍隊,向東邊嚴陣以待,讓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煩憂,那么皇帝就會充分依靠他而不覺得七國叛亂有什么可怕。縱使有一百個袁盎,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偉大的功業(yè),那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假如晁錯自己親自帶兵去討伐吳、楚等七國,不一定就不會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興,奸臣正好趁此鉆了空子。晁錯企圖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啊!
那么,我們不妨分析一下,當時蘇軾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哪里呢?當時正值宋嘉佑五年或者六年,正是蘇軾參加制科考試的時候,由此推斷,不難看出,蘇軾很有可能是借評議晁錯的得失,向當時的朝廷表明自己愿為國家出力的決心。因為他知道,這篇文章一定會被皇帝和當朝重臣看到的,通過這樣一篇政論文章來展現(xiàn)自己的政治觀點和政治抱負,以期博得當權者的青睞,此不失為一蹊徑。
為什么很多人說晁錯死很冤?晁錯的死到底有沒有價值揭秘
說到“晁錯”這個人很多人應該知道一二的,他在西漢的政治影響也是非常的大的,話說他提出的重農抑商政策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贊揚了,對當時的社會也有一點的影響,但是很多人都說了這個晁錯好像死得非常的冤枉啊,那么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們就著這些問題一起分析揭秘看看,還有晁錯的死在當時來說到底有沒有價值了,下面就跟隨我分析揭秘看看吧!
晁錯死得很冤,首惡是漢景帝,但他自己也有責任
晁錯與前吳國丞相袁盎關系極壞,兩人互相見面就起身回避,從來不說話。晁錯當上御史大夫后,以接受吳王劉濞財物的理由要將袁盎治罪,漢景帝將他赦免罷為平民。七國造反后,晁錯認為機會來了,想趁機以串通吳王謀反罪置袁盎于死地,袁盎獲悉后連夜求見老朋友竇嬰,說他要求面見漢景帝說明吳國造反的原因。果然袁盎被召見,當時漢景帝正與晁錯在謀劃調度軍糧。
漢景帝問:“現(xiàn)在吳、楚造反了,你覺得應該怎么辦?袁盎回答:“不值得憂慮”!漢景帝驚訝,他認為吳王財富雄厚,招攬了天下豪杰,養(yǎng)精蓄銳幾十年,年老了才造反,一定是籌劃很完備了,怎么能說他不值得憂慮呢?袁盎說吳國確實有銅鹽之利,財力雄厚,但是卻沒有天下豪杰,那些人只不過是些亡命徒和鑄錢的奸商而已。這時連一旁的晁錯也認為袁盎的意見很好。漢景帝又問平定叛亂的計策,袁盎要求左右隨從回避,漢景帝照辦,只有晁錯還在。袁盎說他所說的話,人臣都不應該知道,漢景帝才讓晁錯回避。袁盎告訴漢景帝:“吳國、楚國的布告中說得很清楚,是當年高皇帝分封子弟為王,現(xiàn)在賊臣晁錯擅自迫害諸侯,削奪他們的封地,所以才造反,他們只要誅殺晁錯,恢復故地就會罷兵。既然這樣,現(xiàn)在只有殺了晁錯,赦免除吳、楚七國,恢復他們的故地,那么就可以兵不血刃平息叛亂。”漢景帝沉默很久才說:“如果真的是這樣,我是不惜為了天下安定而殺一個人的。”
過了十多天,遵照漢景帝的授意,丞相陶青等人彈劾晁錯企圖離間皇帝與群臣、百姓間的關系,要將城邑贈送給吳國,沒有臣子禮節(jié),大逆不道,要求將晁錯腰斬,父母、妻子、同胞兄弟姐妹全家不老幼全部處斬。漢景帝批準了這一自己謀劃的建議,命人將晁錯欺騙用車載到東市,身著朝服腰斬。
晁錯之死是一個悲劇,他的所有罪名都純屬捏造。漢景帝聽從了晁錯的建議,冒失削藩激起了諸侯王的叛亂,責任在于漢景帝自己,而不在于晁錯。
建議者不應該負責,決策者才需要負責,因為建議不好你完全可以不采納;反過來,既然采納了建議,責任就應該由決策者承擔;只有這樣才能鼓勵建議者積極進言,決策者才能在不同的建議中分析、比較、選擇。當年漢文帝回答晁錯的上書時,對這一點說得非常明白、透徹。
漢景帝與晁錯相識多年,且對晁錯言聽計從,十分寵信,卻在面臨七國叛亂,自己皇位可能不保的時候,就驚慌失措,原形畢露,立即將他用殘酷的腰斬處死,而且還處死了他的全家老小,以此遠超出反叛者期望的行為來博得他們的歡心,這充分暴露了漢景帝極端自私、兇殘、懦弱、推卸責任的一面,用弱者一方的鮮血來掩飾自己決策的失誤,來博取強者的歡心。對于漢景帝來說,晁錯實際上只是一個隨時可以被犧牲掉的小角色,一個甚至連寵物也不如的工具,兩千年之后,仍讓讀史者心寒。
如果作為普通人,漢景帝不會有機會如此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自己人性的丑惡:如果有錢,他最多是一個平常的富二代;如果有權,他最多就是一個公子哥或枉法的官員;如果沒錢、沒權,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工薪族,最多性格不討人喜歡,很可能還混得很不如意。這些也恰好說明,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不受制約的權力后會變得多么危險、可怕,而歷史上的那些暴君、昏君們如果沒有皇帝的身份,可能也就是我們當中普通的一員。權力會放大人性的缺陷,因此掌握權力卻能克服這些缺陷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
反過來,晁錯本人也有一小部分的責任,他的性格不隨和,嚴厲剛直,做事不留余地,眼中只有皇帝而無其他人,與同事的關系極為惡劣。剛正不阿的丞相申屠嘉對他就極為厭惡,甚至想找個借口殺掉他,后來還沒他氣得吐血而亡。
晁錯認為平叛的百萬大軍由臣下率領很危險,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而自己留守長安,這種建議不要說漢景帝聽了未必高興,這是讓他身居險地,大臣們包括平叛前線總指揮周亞夫及其他將領們聽到了會開心嗎?與袁盎的關系不好也就罷了,但晁錯卻想利用七國之亂的機會,羅織罪名殺掉袁盎,結果激起對方反彈,自己和全家反遭其害。從這個意義上講,晁錯有咎由自取的因素,因此眾人也樂得他落得如此下場,沒人替他抱不平,這也是漢文帝當年并不重用晁錯的原因所在。
晁錯屬于謀士、智囊一類,而并不是能承擔實際事務和參與決策的政治家;而漢景帝卻將他火箭一樣提拔為最高等級官員,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將不勝任者提拔到一個重要崗位,下則沐猴而冠,徒惹人發(fā)笑;上則對個人、對國家都是一個悲劇,事實證明果不其然!
漢景帝過分倚重晁錯,冒失削藩,卻在諸侯叛亂后驚慌失措,殺晁錯諉過,與其父漢文帝寬厚仁慈、從容鎮(zhèn)定、謹慎小心、勇于負責、謀定而后動比起來,漢景帝在人品、才具、胸懷上真是差得一天一地;甚至和明初、清初同樣削藩的建文帝、康熙帝比較,至少在人品與胸懷上他也是遠遠不如。
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這是評價一個人物顛撲不破的真理。一比較,一個人物的優(yōu)劣長短就會暴露無遺。前面說過,漢景帝和晁錯氣味相投,性格相似,他們是一對空想家,而缺乏有效的規(guī)劃和實際的執(zhí)行力。既然要削藩,既然有意想逼反諸侯王,當然要想到可能的各種后果,其中最壞也是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諸侯王造反,因此一定要預先采取防范措施,而不應該遇事驚慌失措。漢景帝居然妄想通過殺晁錯,恢復諸侯故地而讓諸侯罷兵,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這件事同樣提醒我們,做事情,眼里不能只有上級,還要有同事、下屬,否則當你被上級當成替罪羊拋棄時(這是很經常發(fā)生的事),眾人只會落井下石,最多冷眼旁觀。才華橫溢者經常會犯晁錯一樣的毛病,眼高于頂,容易瞧不起人,與他人處理不好關系,做事不留余地,經常傷人自尊,威脅別人的地位。
如果有一個寬容的上司罩著還好說,但更普遍的,上司經常是漢景帝這號的人物,功則歸己,諉過他人,習慣用犧牲下屬來推諉自己的過失。后人讀史,其實就是在讀現(xiàn)實。豈能不慎哉?
晁錯論欣賞
欣賞是漢語詞語,意思是指領略觀賞,也指認為好和喜歡。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于《晁錯論》的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晁錯論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茍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無故而發(fā)大難之端;吾發(fā)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辭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則天下之禍,必集於我。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於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於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於其間。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譯文
天下的禍患,最不能挽回的,莫過于表面上社會安定沒有禍亂,而實際上卻存在著不安定因素。消極地看著禍亂發(fā)生卻不去想方設法對付,那么恐怕禍亂就會發(fā)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起來堅決地制止它,又擔心天下人已經習慣于這種安定的表象卻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夠挺身而出為國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得成就偉大的功業(yè)。這本來就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圖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國家安定平靜,無緣無故地觸發(fā)巨大的禍患的導火線。我觸發(fā)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禍亂發(fā)生卻想躲躲閃閃地避開它,讓別人去承擔平定它的責任,那么天下人的責難,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從前晁錯殫精竭慮效忠漢室,建議景帝削弱山東諸侯各國的實力。于是山東諸侯各國共同起兵,借著殺晁錯的名義。可是景帝沒有洞察到他們的用心,就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殺身之禍而痛心,卻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卻是晁錯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yè)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水,鑿開龍門,疏通黃河,使洪水東流入海。當他的整個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時,可能也時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發(fā)生,只是他事先就預料到會這樣,禍患發(fā)生時就不驚慌失措而能從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成功。
七國那樣強大,卻突然想削弱它,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晁錯不在這個時候豁出自己的性命,為天下人承受抵擋大難從而控制吳、楚等國的命運,卻居然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讓景帝御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說那挑起七國之亂的是誰呢?自己想贏得那個美名,又怎么能躲避這場患難呢?拿親自帶兵平定叛亂的極其危險,與留守京城的極其安全相比,自己是個引發(fā)禍亂的主謀,選擇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卻把最危險的事情留給皇帝去做,這就是讓忠臣義士們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晁錯也不可能免于殺身之禍。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卻叫皇帝御駕親征,按情理來說,皇帝本來已經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這樣正好給袁盎以進讒言的機會,使他的目的能夠得逞。假若吳、楚等七國叛亂時,晁錯豁出性命承擔這一危險的平叛重擔,夜以繼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訓練軍隊,向東邊嚴陣以待,讓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煩憂,那么皇帝就會充分依靠他而不覺得七國叛亂有什么可怕。縱使有一百個袁盎,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偉大的功業(yè),那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假如晁錯自己親自帶兵去討伐吳、楚等七國,不一定就不會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興,奸臣正好趁此鉆了空子。晁錯企圖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啊!
注釋
1、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潁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主張重農貴粟,力倡削弱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權貴忌恨。漢景帝四年(前154年),吳、楚等七國以“討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發(fā)動叛亂,晁錯因此被殺。
2、患:禍患。
3、為:治理,消除。
4、治平: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5、其:代詞,指禍患。
6、所:處所。這里指解決問題的措施。
7、狃(niǔ):習慣。
8、不吾信:不相信我。
9、惟:只有。
10、出身:挺身而出。
11、犯:冒著。
12、以:而,表順接。
13、固:原本。
14、期(jī)月:一個月。這里泛指短時期
15、端:開頭,開始。
16、發(fā):觸發(fā)。
17、收:制止。
18、然后有辭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
19、循循焉:緩慢的樣子。循循,徐徐。焉,……的樣子。
20、去:逃避
21、昔者晁錯盡忠為漢:從前晁錯殫精竭慮效忠漢朝。昔者,從前。
22、山東:指崤山以東。
23、并起:一同起兵叛亂。
24、以誅錯為名:以誅殺晁錯作為名義。以······為,把······作為。
25、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但漢景帝沒有洞察到起兵的諸侯的用心,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
26、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受殺身之禍而悲痛,卻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錯自己造成的。以,因為。取,招致。
2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偉大功績的人,不僅僅要有超凡出眾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28、之:用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
29、龍門:今陜西韓城東北,是黃河奔流最湍急處。
30、大河:指黃河。
31、方:當。
32、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
33、是以:所以,因此。
34、夫:句首發(fā)語詞。
35、驟:突然。
36、其為變,豈足怪哉: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足,值得。
37、乃:竟然。
38、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想讓皇帝御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
39、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這個美名,怎么能逃避這場患難呢?安,怎么。
40、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這是忠臣義士們之所以憤怒不平的原因啊。
41、雖:即使。
42、何者:為什么呢?
43、以情而言:按照情理來說。以,按照。
44、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皇帝本來已經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
45、使:假若。
46、淬礪:鍛煉磨礪。引申為沖鋒陷陣,發(fā)憤圖強。
47、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即使有一百個袁盎,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
48、嗟夫:感嘆詞,唉。
49、則無務為自全之計: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務,從事。
50、隙:空隙,空子。
51、乃其所以自禍歟:正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啊!歟,語氣助詞,表感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