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絮對游絲什么意思,落絮對游絲意象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落絮對游絲什么意思,以及落絮對游絲意象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落絮游絲三月候,風吹雨洗一城花 啥意思
柳絮紛飛,蛛絲游動,正值暮春三月,風吹雨洗滿城落花。
出自宋代黃庭堅的《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五首·其一》
落絮游絲三月候,風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東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譯文:
柳絮紛飛,蛛絲游動,正值暮春三月,風吹雨洗滿城落花。
不知道在東城外共飲清明酒,比起坐在西窗下面共飲谷雨茶怎么樣。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任汝州葉縣縣尉。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于應試的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有才能,留他繼續任教。
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以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卓然獨立于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
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焚,其他縣都爭著占多數,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入京師。五月黃相出生,后任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神宗實錄》修成后,提拔為起居舍人。遭母喪。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顏色,衣不解帶,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喪服解除后,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官,兼國史編修官。
江西詩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個以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即“一祖三宗”)的詩歌流派。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且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作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什么意思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的意思為柔軟的蛛絲兒似斷似連,飄蕩在春天的樹間。漫天飄散的柳絮隨風撲來,沾滿了繡花的門簾。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出自紅樓夢葬花吟。原文為
葬花吟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未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愿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2?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白話譯文
花兒已經枯萎凋殘,風兒吹得它漫天旋轉。退盡了鮮紅顏色,消失了芳香,有誰對它同情哀憐?柔軟的蛛絲兒似斷似連,飄蕩在春天的樹間。漫天飄散的柳絮隨風撲來,沾滿了繡花的門簾。閨房中的少女,面對著殘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滿懷憂郁惆悵,沒有地方寄托愁緒。手拿著鋤花的鐵鋤,挑開門簾走到園里。園里花兒飄了一地,我怎忍心踏著花兒走來走去?輕佻的柳絮,淺薄的榆錢,只知道顯耀自己的芳菲。不顧桃花飄零,也不管李花紛飛。待到來年大地春回,桃樹李樹又含苞吐蕊。可來年的閨房啊,還能剩下誰?
新春三月燕子噙來百花,散著花香的巢兒剛剛壘成。梁間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鮮花多么無情!明年百花盛開時節,你還能叼銜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舊巢也已傾落,只有房梁空空。一年三百六十天啊,過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樣的寒風,利劍般的嚴霜,無情地摧殘著花枝。明媚的春光,艷麗的花朵,能夠支撐幾時。一朝被狂風吹去,再也無處尋覓。花開時節容易看到,一旦飄落難以找尋。站在階前愁思滿懷,愁壞了我這葬花的人。手里緊握著花鋤,我默默地拋灑淚珠。淚珠兒灑滿了空枝,空枝上浸染著斑斑血痕。杜鵑泣盡了血淚默默無語,愁慘的黃昏正在降臨。我扛著花鋤忍痛歸去,緊緊地關上重重閨門;青冷的燈光照射著四壁,人們剛剛進入夢境。輕寒的春雨敲打著窗欞,床上的被褥還是冷冷冰冰。人們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這樣格外傷心?一半是對美好春光的愛惜,一半是惱恨春天的逝去。我高興春天突然來臨,又為它匆匆歸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無語地降臨人間,又一聲不響地離去。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傳來一陣陣悲涼的歌聲。不知道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那鳥兒的精靈?不管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鳥兒的精靈,都一樣地難以挽留。問那鳥兒,鳥兒默默無語,問那花兒,花兒低頭含羞。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夠生出一雙翅膀。尾隨那飛去的花兒,飛向那天地的盡頭。縱使飛到天地的盡頭,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這錦繡的香袋,收斂你那嬌艷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潔凈的泥土,埋葬你這絕代風流。愿你那高貴的身體,潔凈的生來,潔凈的死去。不讓它沾染上一絲兒污穢,被拋棄在那骯臟的河溝。花兒啊,你今天死去,我來把你收葬。誰知道我這薄命的人啊,什么時候忽然命喪?我今天把花兒埋葬,人們都笑我癡情。等到我死去的時候,有誰把我掩埋?不信請看那凋殘的春色,花兒正在漸漸飄落。那也就是閨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時刻。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發如絲。花兒凋零人死去,花兒人兒兩不知!
《葬花吟》是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誦的一首古體詩。此詩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畫面,濃烈而憂傷的情調,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現實摧殘下的心靈世界,表達了她在生與死、愛與恨復雜的斗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焦慮體驗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 。早期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傳,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程偉元邀請高鶚協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 ,定名《紅樓夢》。亦有版本作《金玉緣》。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閑情為中心,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描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歌頌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過叛逆者的悲劇命運預見封建社會必然走向滅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機。《紅樓夢》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對現實社會包括宮廷及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統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社會道德觀念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這些理想和主張正是當時正在滋長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聲律啟蒙》翻譯,五微篇。
《聲律啟蒙》
輯錄:啟夢
一東1
————————注釋————————
1一東:“東”指“東韻”,是宋金時期的“平水韻”(也叫“詩韻”)中的一個韻部。“東”叫韻目,即這個韻部的代表字。東韻中包含有許多字,它們的共同點便是韻母相同(當然是指隋唐五代兩宋時期的讀音),像下面的三段文字中,每個句號之前的那個字,即風、空、蟲、弓、東、宮、紅、翁、同、童、窮、銅、通、融、虹等 15字,盡管在現代漢語中的韻母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同屬于東韻,如果是作格律詩,這些字就可以互相押韻。“一”,是指東韻在平水韻中的次序。平水韻按照平、上、去、人四個聲調分為 106個韻部,其中因為平聲的字較多,故分為上下兩個部分,東韻是上平聲中的第一個韻部。后面的“二冬”、“三江”等情況也相同,不再一一說明。
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
三尺劍,六鈞弓1。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2。
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
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3。
————————注釋————————
1這一聯是兩個典故。上聯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漢朝的開國君主劉邦曾經說:我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提著三尺長的寶劍而奪取了天下。下聯出自《左傳》,魯國有個勇士叫顏高,他使用的弓為六鈞(鈞為古代重量單位,一鈞三十斤),要用 180斤的力氣才能拉開。 2清暑殿:洛陽的一座宮殿。廣寒宮:《明皇雜錄》說,唐明皇于中秋之夜游月宮,看見大門上懸掛著“廣寒清虛之府”的匾額,后代便以廣寒宮代指月宮。 3次:軍隊臨時駐扎,引申為一般的短暫停留。途次,旅途的意思。
沿對革,異對同1。白吏對黃童2。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
顏巷陋,阮途窮3。冀北對遼東。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4。
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5。
塵慮縈心,懶撫七弦綠綺;霜華滿鬢,羞看百煉青銅6
————————注釋————————
1沿:沿襲、遵照原樣去做。革:變化、變革。 2黃童:黃口之童,即兒童。黃,黃口,雛鳥的喙邊有一圈黃色的邊,長大就消失,故以黃口喻指年齡幼小的。 3這是兩個典故。上聯出自《論語·雍也》,顏指顏回(字子淵),孔子的學生。孔子稱贊他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吃一竹筐飯食,喝一瓢涼水,住在偏僻的巷子里,別人忍受不了這種貧窮,顏回不改變他快樂的心情。顏回呀,真是個賢人!)下聯出自《晉書·阮籍傳》。阮指阮籍(字嗣宗),魏晉時代人,博覽群書,好老莊之學,為竹林七賢之一。《晉書》記載,阮籍經常駕車信馬由韁地亂走,走到無路可走的時候便大哭而返。窮,到……的盡頭,此處指無路可走之處。 4濯(音zhuó)足水:屈原《漁父》中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句子,故濯足水指污水。打頭風:行船時所遇到的逆風。 5梁帝:南朝的梁武帝蕭衍。他篤信佛教,經常和高僧們在同泰寺研討佛經。漢皇:漢朝的開國之君劉邦。他曾宴請群臣于長安的未央宮,接受群臣的朝賀。 6塵慮:對塵世間瑣碎小事的憂慮。縈:纏繞。綠綺:琴名,據說漢代的司馬相如曾彈琴向卓文君求愛,卓文君就用綠綺琴應和他。霜華:即霜花(“華”為“花”的古字),借指白發。百煉青銅:借指鏡子,古人用青銅鏡照面。
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鬢皤對眉綠,齒皓對唇紅1。
天浩浩,日融融2。佩劍對彎弓3。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
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4。
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注釋————————
1皤(音pó):白色。綠:這里指青色、黑色。皓:白色。 2浩浩:廣闊無邊的樣子。融融:暖氣上騰的樣子。 3佩劍、彎弓:這兩個詞組既可看成動賓詞組,即佩上劍、拉彎弓;也可看成偏正詞組,即佩帶的劍、被拉彎的弓。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對仗。 4芰(音jì):菱角的一種。兩角為菱,四角為芰。
二冬1
————————注釋————————
1“冬”和“東”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音完全一致,但在中古讀音不同(主要是韻腹不同),所以分屬不同的韻部。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1。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
馮婦虎,葉公龍2。舞蝶對鳴蛩3。銜泥雙紫燕,課蜜幾黃蜂4。
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5。
秦嶺云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6。
————————注釋————————
1古代寺廟傍晚擊鼓、早晨敲鐘以報時。
2這是兩個典故。上聯出自《孟子·盡心下》。馮婦,晉國人,善搏虎,以此為業,后來不再殺虎,被稱為善士。有一次在野外偶遇眾人逐虎,不覺技癢,又卷起袖子下車打虎,遭到士人的取笑。后代便以“馮婦”代指重操舊業者。下聯出自西漢劉向《新序·雜事》。葉公子高自稱喜歡龍,房屋四處都雕刻彩繪上各種龍的圖形。天龍聽說后便現身于他家,葉公看見后嚇得魂飛魄散。后代便以“葉公”代指表面愛好而并非真正愛好的人。
3蛩(音qióng):古代蝗蟲、蟬、蟋蟀等類的小昆蟲都可叫蛩,此處指蟋蟀。
4課:此處是“為……而勞作”的意思,“課蜜”即采蜜。“課”本指收稅,古人經常“課”、“役”連用,故“課”也就帶有“役(勞作)”的意思了。
5恰恰:像聲詞,黃鶯的叫聲。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說,“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流連戲蝶時時見,自在嬌鶯恰恰啼”。雍雍:像聲詞,大雁的叫聲。《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有“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大雁雍雍地鳴叫,旭日東升光閃耀)。
6上聯源出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全詩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朝(一作“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漳江邊。”迢(音tiáo)遞,遙遠的樣子。嵯(音cuō)峨:山勢高險的樣子。危:高。
明對暗,淡對濃。上智對中庸1。鏡奩對衣笥,野杵對村舂2。
花灼爍,草蒙茸3。九夏對三冬4。臺高名戲馬,齋小號蟠龍5。
手擘蟹螯從畢卓,身披鶴氅自王恭6。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筆;三姑石大,響傳風雨若金鏞7。
————————注釋————————
1中庸:本來指做事不偏不欹、恰到好處,這里是中等人才的意思。
2奩(音lián):鏡匣,古代婦女多用來收放梳妝用具。笥(音sì):用竹子或蘆葦編成的方形的盛物器具,多用來盛放衣物。杵(音chǔ):舂米用的一種木制的棒槌。將稻、粟米等放置在臼中,用杵不停地舂搗,可除去粗皮。舂(音chōng):此處指臼。
3灼爍(音卓碩):聯綿詞,花盛開的樣子。蒙茸:聯綿詞,草茂盛的樣子。
4九夏對三冬:夏季有三個月九十天,故稱九夏;冬季有三個月,故稱三冬。“九”和“三”也可看成虛數,“九夏”與“三冬”都指時間很久。
5這是兩個典故。上聯出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泗水》。戲馬,臺名,亦名掠馬臺,在今江蘇銅山縣南,據說項羽曾于此馳馬取樂。下聯出自《晉書·卷八十五·劉毅傳》。蟠龍(盤龍),書齋名。東晉大司馬桓溫之子桓玄曾在南州修筑一書齋,上面繪滿龍的圖案,稱為盤龍齋。盤、蟠在此處義同。
6這是兩個典故。上聯出自《世說新語·任誕》和《晉書·畢卓傳》。晉人畢卓酒后曾對人說,左手剝著蟹螯,右手拿著酒杯,漂游在酒池中,就足以了此一生了。擘(音bò),分開、剝開。蟹螯(音aó),螃蟹的兩個大前足,是下酒的美味。下聯見于《世說新語·企羨》和《晉書·王恭傳》。晉人王恭披著仙鶴羽毛做的披風,乘著軒車,在小雪中前行,孟昶在籬間窺見,說:這真是個神仙呀。鶴氅(音chǎng),用仙鶴羽毛制成的外套。
7五老:山峰名,在江西廬山的南部,由五座小山峰構成。三姑:山峰名,由三座小山峰組成,在今安徽境內。金鏞:一種樂器,青銅鑄造的大鐘。
仁對義,讓對恭,禹舜對羲農1。雪花對云葉,芍藥對芙蓉。
陳后主,漢中宗2,繡虎對雕龍3。柳塘風淡淡,花圃月濃濃。
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風那更夜聞蛩4。
戰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適志,須憑詩酒養疏慵5。
————————注釋————————
1禹、舜、羲(音xī)、農:分別指夏禹、虞舜、伏羲、神農,傳說中遠古時代的四位圣君。
2陳后主:南朝陳的最后一位皇帝陳叔寶。陳叔寶字元秀,昏庸荒淫,被隋所俘,死于長安。漢中宗:漢宣帝劉詢。劉詢是漢武帝的曾孫,在位 25年,很有作為,班固稱之為“功廣祖宗,業垂后嗣,可謂中興”。
3繡虎:指三國時魏國曹操的兒子曹植,他文章出眾,當時人稱繡虎。雕龍:指南朝梁的劉勰(字彥和),他曾作《文心雕龍》一書,十分出名。
4更(音gēng):經歷、經受。
5藉(音jiè):借助、憑借。疏(一作“踈”)慵:正在懶適意。
三?江
樓對閣,戶對窗,巨海對長江。蓉裳對蕙帳1,玉斝對銀釭2。
青布幔,碧油幢3,寶劍對金缸4。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5。
世祖中興延馬武,桀王失道殺龍逄6。
秋雨瀟瀟,漫爛黃花都滿徑;春風裊裊,扶疏綠竹正盈窗7。
————————注釋————————
1蓉:芙蓉。蕙:又名蕙蘭、佩蘭,一種蘭花。古人認為這兩種都是君子所喜歡佩帶的香草。
2斝(音jiǎ):古代一種銅制的飲酒的器具。釭(音gāng):燈。依照平水韻,此字還另有一個讀音gōng,屬于東韻字,意思為鑲嵌在車轂之中的用來插車軸的鐵制套環。
3幢(音chuáng):古代一種用羽毛作裝飾的用于儀仗的旗幟。又指佛教用物經幢。經幢有兩種:在圓形的長筒狀的綢傘上書寫佛經叫經幢,在圓形石柱上雕刻佛經叫石幢。此字還另有一個意思,指張掛于車或船上的帷幕,音zhuàng,屬于去聲絳韻。這里是用前者的讀音、后者的意思來構成對仗,是“借對”的一種。
4釭:原文作“缸”,疑誤。東漢劉熙的《釋名》說,函谷關以西的方言,稱箭簇為“釭”。金釭,金屬鑄成的箭睞,只有此義方能與“寶劍”構成對仗。
5社稷:國家。社和稷分別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廟,是國家最重要的神廟,故用以代指國家。利口:能言善辯的嘴,代指只說不做的清談家。家邦:國家。邦,國。
6這是兩個典故。上聯出自《后漢書·馬武傳》。世祖,指光武帝劉秀,因其為首推翻了王莽建立的新朝,建立東漢,恢復了劉姓的天下,故被稱為中興之主。馬武字子張,驍勇善戰,劉秀在一次宴會后,曾獨自與馬武一起登上叢臺,延請馬武為將軍,率領其精銳部隊漁陽上谷突騎。馬武十分感激劉秀的知遇之恩,所以忠心不二,在戰爭中功勛卓著。劉秀稱帝后,馬武被封為捕虜將軍揚虛侯,為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延,請。下聯出自《莊子·人間世》。桀王指夏朝的亡國之君夏桀,據說他十分殘暴。龍逄(音páng)指夏朝的賢臣關龍逢(“逄”為“逢”的俗字,這里的“逢”也應該讀作páng)。夏桀荒淫,關龍逢屢次直言進諫,后被囚殺。
7黃花:此處特指菊花。扶疏:植物錯落有致的樣子。
旌對旆,蓋對幢1,故國對他邦。千山對萬水,九澤對三江2。
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對鐘撞3。清風生酒舍,白月照書窗4。
陣上倒戈辛紂戰,道旁系劍子嬰降5。
夏日池塘,出沿浴波鷗對對;春風簾幕,往來營壘燕雙雙6。
————————注釋————————
1旆(音pèi):一種旗幟。蓋:車蓋,古代豎立在車上用來遮陽蔽雨的器具,形狀類似現在的雨傘。幢:張掛于車或船上的帷幕,此處是借對,參考前注。
2九澤:指占代分處于九州的九個湖泊,各書記載的名稱小有差異,較為通行的說法是:具區(吳)、云夢(楚)、陽華(秦)、大陸(晉)、圃田(梁)、孟諸(宋)、海隅(齊)、鉅鹿(趙)、大沼(燕)。(見于《呂氏春秋·有始》)三江:古代的三條江,其名稱各書記載大不相同。《尚書·禹貢》中的“三江”,據唐陸德明《經典擇文》的說法,是指松江、委江、東江。
3振:震動,引申為被敲擊的意思。
4清:《聲律啟蒙與詩詞格律詳解》寫作“凊”(音qìng),并有注解:“凊,涼、寒。原書用‘凊’字,其實,作‘清’也可以,意義相同,在平仄方面對仗更工整。”
5倒戈:將武器倒過來指向己方的軍隊,代指叛變。辛紂(音zhòu):即商紂王,商代的亡國之君。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原來同屬商朝的八百諸侯也同時起兵造反,與武王會于盟津,在牧野決戰時,商王自己的軍隊也陣前嘩變,商紂王兵敗,在鹿臺自焚而死。子嬰:秦始皇長子扶蘇的兒子。據《史記·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死后,其少子胡亥繼位,稱秦二世;后趙高殺胡亥,立子嬰,去帝號,稱秦王。子嬰繼位剛 46天,劉邦的軍隊即攻至秦都咸陽附近的灞上,子嬰便素車白馬在道旁向劉邦投降,后被項羽所殺。
6營:營造。壘:原義指軍營,此處引申指燕子窩。
銖對兩,只對雙1,華岳對湘江。朝車對禁鼓,宿火對塞缸2。
青瑣闥,碧紗窗3,漢社對周邦4。笙簫鳴細細,鐘鼓響摐摐5。
主簿棲鸞名有覽,治中展驥姓惟龐6。
蘇武牧羊,雪屢餐于北海;莊周活鮒,水必決于西江7。
————————注釋————————
1銖(音zhū):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分之一兩為一銖。
2朝(音zhāo):早晨。禁:古代晚上禁止在外邊行走,稱禁夜。此處引申指夜晚的意思。缸:《聲律啟蒙與詩詞格律詳解》寫作“釭”,注解:“原文作‘缸’疑誤,當作‘釭’。釭,燈。參考前注。”
3青瑣:一種雕刻在門和窗上的用來作裝飾的青色連環狀花紋。闥(音tà):門,有時特指宮中的小門。
4社:社稷的簡稱。參見前注。
5 摐摐(音chuāng):鐘聲。
7這是兩個典故。上聯出自《后漢書·仇覽傳》。東漢仇覽(一名香,宇季智),先任蒲亭長,后任蒲縣主簿(均為縣衙的低級官員),能用道德教化民眾,政績顯著。當時任考城令的王渙見到后說:荊棘之中并非鸞鳥鳳凰棲身的地方。并將自己一個月的俸祿送給他表示鼓勵。下聯出自《三國志·蜀志》。三國時的龐統與諸葛亮齊名,做耒陽縣令卻治理不好一縣,被免了職。魯肅向劉備推薦說:龐統不是治理小縣的人才,至少讓他做個治中、別駕(均為州一級行政長官的助理),才能施展他千里馬一樣的才干。驥,千里馬。
6這是兩個典故。上聯出自《漢書·蘇武傳》。蘇武為西漢武帝時人,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匈奴,曾臥冰吞雪,數日不死,后在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邊上牧羊,歷經艱辛,十九年后才回到西漢首都長安。下聯出自《莊子·外物篇》中的一個寓言。莊子(名周)在路上遇到一條鮒魚被困在有少量水的車轍中,已經快要于死了。鮒魚向莊子求救,莊子說:我將要到吳越(今江浙一帶)去,到了以后,我一定修堤壩堵住西江,讓西江水倒漲過來救你。
四?支
茶對酒,賦對詩1,燕子對鶯兒。栽花對種竹,落絮對游絲2。
四目頡,一足夔3,鴝鵒對鷺鷥4。半池紅菡萏,一架白荼蘼5。
幾陣秋風能應候6,一犁春雨甚知時。
智伯恩深,國士吞變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豎墮淚之碑7。
————————注釋————————
1賦: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通常是用鋪陳的方式來寫景敘事,盛行于漢魏六朝。
2落絮:飄落的楊柳花絮。游絲:在空中飄蕩的蛛絲。
3四目頡(音jié):頡指倉頡(亦作蒼頡),傳說中創造文字的人,據說他“四目靈光”,創造文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一足夔(音kuí):此典故有兩種說法。其一出自《山海經·大荒東經》,說夔為一種怪獸,似牛,青色的毛,無角,只有一只腳。另一說見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夔為人名,是堯(一說舜)的樂正(管理朝廷音樂的官員),魯哀公聽說“夔一足”,以為夔只有一只腳,就去問孔子,孔子就說“夔一而足,非一足也”(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足以將音樂的事管理好了,不是說他只有一只腳)。但傳說既久,慢慢也就衍生出夔是只有一只腳的音樂之神的說法了,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士的漆器上就繪制有一只腳的夔的圖形。從對仗的角度來看,此處理解為“一只腳的音樂之神”較好。
4鴝鵒(音qǘyǜ):鳥名,俗稱八哥。
5菡萏(音hàndàn):荷花。荼蘼(音túmí):也寫作酴釄、酴醾,又名木香,一種藤類植物,晚春開白花。
6候:氣象學名詞,五天為一候,一年七十二候。這里是節氣、時令的意思。
7這是兩個典故。上聯出自《戰國策·趙策一》。智伯是春秋末戰國初人,晉國的權臣,由于統治階級內部權利的分爭,被趙襄子聯合韓、魏誅殺。此前,他曾以國士的待遇對待一位俠士豫讓,豫讓為了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立意替智伯報仇。他將生漆涂在身上使皮膚生瘡,剃掉眉毛頭發,吞下燒紅的木炭改變自己的聲音,使別人認不出自己,多次謀刺趙襄子。下聯出自《晉書·羊祜傳》。羊公,對晉人羊祜的尊稱。羊祜主管荊州軍務諸事,在任十年,勤政親民,深得百姓皮子下愛戴,死后襄陽百姓痛哭流沸,為之停止市場交易以悼念他。后來,其部下在羊祜生前游玩休息的地方峴山立碑建廟紀念,每年祭祀,見碑者無不墮淚。后人便稱此碑為墮淚碑。
行對止,速對遲,舞劍對圍棋1。花箋對草字,竹簡對毛錐2。
汾水鼎,峴山碑3,虎豹對熊羆4。花開紅錦繡,水漾碧琉璃5。
去婦因探鄰舍棗,出妻為種后園葵6。
笛韻和諧,仙管恰從云里降;櫓聲咿軋,漁舟正向雪中移7。
————————注釋————————
1圍棋:此處不是名詞,而是動賓結構,所以能與“舞劍”構成對仗。
2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一種竹片(也有用木制的),一般都是編連成冊使用。毛錐:毛筆,因為毛筆的筆頭以毛制成,形狀像錐子,故得此名。此名稱出自于《新五代史·史弘肇傳》,史弘肇曾經說:安定國家、平息動亂靠的是長劍大韓,像“毛錐子”有什么用處呢?
3汾水鼎:據《史記·武帝本紀》記載,漢武帝在汾水得到了一個古鼎,因此改換年號為“元鼎”。峴(音xiàn)山碑:即墮淚碑,參考前注。
4羆(音pí):一種野獸,俗稱人熊。
5琉璃:天然形成的各種有光的寶石的統稱。
6這是兩個典故。上聯出自《漢書·王吉傳》。王吉寧子陽,西漢人,品行高潔。東鄰的棗樹越過院墻伸到了王吉家,其妻摘樹上的棗子給王吉吃。王吉知道棗子的來歷后,認為妻子這是偷盜,便將其妻趕出了家門。鄰居知道原因后,就要砍掉這株棗樹。后經鄰里再三勸阻,堅決請求,王吉才讓妻子回來。去,離開,此處是“讓……離開”,即休棄的意思。下聯出自《前漢紀》。公儀休,春秋時魯國的相。他很喜歡吃其妻在后園所栽種的葵菜。后來又看見妻子親自織布,忽然想到這是與靠種菜織布謀生的人爭利,便拔掉自家菜園的葵菜,并休棄了他的妻子。出,讓……出去,即休棄的意思。葵,冬葵,一種蔬菜,子可入藥。
7咿軋(音yīyā):搖槽的聲音。
戈對甲,鼓對旗,紫燕對黃鸝。梅酸對李苦,青眼對白眉1。
三弄笛,一圍棋2,雨打對風吹。海棠春睡早,楊柳晝眠遲3。
張駿曾為槐樹賦,杜陵不作海棠詩4。
晉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識,堪為五總之龜5。
————————注釋————————
1李苦:李子很苦。《世說新語·雅量》說,晉王戎小時候,曾和一群小孩在大路邊玩耍,看見道邊一株李樹上果實累累,但無人摘取。小孩們都爭著去摘,只有王戎不去。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李樹長在大路邊,果實還沒被路人摘去,這一定是苦李。小孩們摘下李子一嘗,果然苦澀不能入口。青眼:瞳孔是黑色的,正視對方時眼球是黑色的,稱青眼,表示重視對方;其旁為白色,斜視對方則白色出現,表示輕視對方。《世說新語·簡傲》注引《晉書·阮籍傳》說,晉人阮籍不拘于世俗的禮法,看見才干普通的人,就翻著白眼對著他。只有當時的名士嵇康去見他,阮籍才青眼相對。白眉:三國時蜀人馬良(字季常)有兄弟五人,都以“常”字排行,其中馬良的才學在兄弟當中最為突出。馬良眉有白毛,當時有俗語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見于《三國志·蜀志》。)后世便稱兄弟中才干最突出者為白眉。
2三弄笛:這是一個典故,見于《世說新語·任誕》。晉人王徽之(宇子獻,王羲之之子)曾聽說桓伊(宇叔夏,小字野王)善吹笛,但互不相識。有一天,王徽之乘船出城,桓伊正駕車從岸上經過,別人告訴王徽之:這個人就是桓伊。王徽之便叫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當時桓伊已經擔任過淮南太守、豫州刺史等高官,但久聞王徽之的名氣,便下車替王徽之吹了三支曲子,吹完以后,未交談一句,使各奔東西了。弄,本為雙手把玩寶玉的意思,此處引申為雙手持笛演奏,有一支古笛曲名便為《梅花三弄》。
3這是兩個典故。上聯出自《太真外傳》。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在沉香亭召見楊貴妃,而楊貴妃宿醉未醒。明皇叫侍女將楊貴妃扶至沉香亭,楊貴妃帶醉補了一下妝,但不能下拜。唐明皇笑著說:“豈醉?是海棠睡未足耳!”(怎么是醉了呢?是海棠花還沒睡夠呀!)后來宋朝蘇軾的《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銀燭照紅妝”,用的就是這個典故。下聯出自《三輔故事》,據說漢朝宮苑中有株柳樹,樹形像人,稱之為人柳,“一日三眠三起”。清歷鶚的《臺城路·蠶》詞中寫養蠶人“守定蘆簾,三眠三起似人柳”,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4張駿句:據《太平御覽》卷 124《偏霸部·西梁》李暠所云,從前河右地區(今甘肅酒泉一帶)無楸樹槐樹,東晉后期割據于河右地區的前涼國張駿曾從陜西一帶弄來一些樹種移栽,都死了。前涼于公元376年被前秦滅掉之后,李暠逐漸占據河右,于公元400年建立西涼。有一天,忽然在酒泉宮西北角上長出了一棵槐樹,李暠認為是吉兆,便有感而作了《槐樹賦》。原注引自《涼錄》說《槐樹賦》為張駿所作,與原文所言相合。疑原文及原注均誤。杜陵:指唐代詩人杜甫。宋人王禹偁《詩話》說,杜甫的母親名海棠,杜甫為避諱而從不作吟詠海棠的詩。
5晉士句:這句的意思是說,晉代的文士才具奇特,外人只能觀察到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就如同從竹管中看金錢豹,只能看到它身上的一塊花紋一樣。此語原出自《世說新語·方正》,說王子敬(即王獻之)小時候看人玩一種棋,能看出雙方的勝負。游戲者看他年齡小,輕視他,說:“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五總之龜:龜被古人視為長壽的靈物,千年五聚,因而稱博學多聞的人為五總龜。《新唐書·殷踐猷傳》說,殷氏學問淹通,賀知章“嘗號為五總龜”。五總,聚集了五次,即經歷了千年。
《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瑯瑯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這類讀物,在啟蒙讀物中獨具一格,經久不衰。明清以來,如《訓蒙駢句》、《笠翁對韻》等書,都是采用這種方式編寫,并得以廣泛流傳。
詩詞和對聯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兩千多年來一直薪火相傳,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開始這種文學修養的訓練,對聲調、音律、格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因此,一些聲律方面的著作也應運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的《聲律啟蒙》,則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
參考資料
新浪網:
滿眼游絲兼落絮是什么意思
滿眼游絲兼落絮,出處:《鵲踏枝-清明》
滿眼游絲兼落絮:映入眼簾的是,迎風飄揚的柳絲籠罩在漫天飛舞的落絮中。
鵲踏枝·清明
朝代:五代
作者:馮延巳
原文: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