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什么朝代,李益是哪朝詩人?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李益什么朝代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李益是哪朝詩人?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李益是哪個朝代的
李益是唐朝人。李益,字君虞,隴西狄道人,后遷河南鄭州,唐代詩人,他生于天寶十年,約卒于文宗太和初年,享年八十余歲。李益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名篇有《寫情》、《夜上西城》、《從軍北征》、《受降》、《春夜聞笛》等。
李益作品欣賞
《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月下喜邢校書至自洛》
天河夜未央,漫漫復蒼蒼。
重君遠行至,及此明月光。
華星映衰柳,暗水入寒塘。
客心定何似,馀歡方自長。
李益是哪個朝代的人???
李益是唐代詩人。
李益,家居鄭州(今屬河南),公元769年登進士第,公元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公元797年任幽州節(jié)度使劉濟從事。公元800年南游揚州等地,寫了一些描繪江南風光的佳作。公元820年后入朝,歷秘書少監(jiān)、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
擴展資料
李益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送遼陽使還軍》、《夜上受降城聞笛》2首,當時廣為傳唱。其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于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
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名篇如《寫情》、《夜上西城》、《從軍北征》、《受降》、《春夜聞笛》等。其律體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見外弟又言別》“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是歷代傳誦的名句。
七律《同崔邠登鸛雀樓》、《過五原胡兒飲馬泉》(又名《鹽州過胡兒飲馬泉》)等,均屬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詩集》2卷,《二酉堂叢書》本《李尚書詩集》1卷。
益長于歌詩,貞元末,與宗人李賀齊名。每作一篇,教坊樂人以賂求取,唱為供奉歌辭。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畫為屏障。
其最著名的代表作為《江南詞》和《夜上受降城聞笛》,前者寫一思婦因丈夫是瞿塘商賈,“重利輕別離”,每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后悔:“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早知道還不如嫁給弄潮兒呢!畢竟潮水的漲落有確定的時刻,與弄潮兒總還能朝夕廝守,比作商賈之婦強多了)。
心理描寫可謂傳神入微矣;后者寫受降城上的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蘆管悠揚激起鄉(xiāng)思悠長,讀來令人同情感傷。集一卷,今編詩二卷(全唐詩中卷第二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 。
李益是哪個朝代的?
李益是唐朝人。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qū)),后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
人物成就
李益邊塞詩境界開闊,頗帶盛唐余緒,與“大歷十才子”詩風明顯區(qū)別。他那首著名的《夜上受降城下聞笛》曾被譜入弦管,為天下人所傳唱。
他由于經歷過較長的軍旅生活,熟見熟聞,故能夠擷取大量的邊塞題材入詩,帶有盛唐氣象,是大歷十才子中邊塞詩寫得最多最好的。
除了邊塞詩,李益還擅長及宮怨、閨怨一類題材的詩。細細品味,李益女性為本的情懷十分深切。例如《宮怨》,一邊是良宵美景、春夜苦短的作樂,一邊是碾轉翻側、長夜難熬的哀愁。
再如《江南曲》,是首抒發(fā)閨怨的樂府詩。商人重利輕別離,常常無端歸期失約,使得望穿秋水的商婦,不禁憤恨地想:早知這樣,還不如嫁給弄潮兒,雖然輕生冒險,但潮漲潮落總是按時守信的。
李益是哪個朝代的人
導語:對于李益這一人物,大家是否認識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李益人物介紹,供各位參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益是哪個朝代的人?
李益(748-829), 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字君虞,陜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后遷河南鄭州。
李益《寫情》學習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注釋
⑴水紋珍簟(diàn):編織著水紋花樣的珍貴竹席。思悠悠:思緒很多。悠悠:漫長,遙遠。“水紋”句寫獨宿無眠,回憶往事。
⑵佳期:本指好時光,引申為男女約會的好時機。“千里”句是說,由于風云突變,千里佳期一下子破滅了。
背景
此詩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蔣防《霍小玉傳》中說,李益早歲入長安應試,與霍小玉相愛,立下結為終身伴侶的誓言。后來,李益回鄉(xiāng)探望母親,不料其母已給他和表妹盧氏訂婚。迫于封建禮教,他不敢違拗,霍小玉也為此飲恨抑郁而死。從此,李益“傷情感物,郁郁不樂”。但此詩與霍小玉是否相關有待考證。
鑒賞
這首詩藝術特點是以美景襯哀情。在一般情況下,溶溶月色,燦燦星光能夠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個沉浸在痛苦中的心靈,美對他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時反而更愁苦煩亂。此詩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來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獨、悵惘之情更顯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此詩藝術上的另一特點是用虛擬的手法,來加強語氣,突出人物形象,從而深化主題。三、四兩句所表現(xiàn)的心情與外景的不協(xié)調,既是眼前情況的寫照,更預設了今后的情景。“從此無心”四字表示決心之大,決心之大正見其痛苦之深,終生難忘。“任他”二字妙在既表現(xiàn)出詩人的.心灰意懶,又描繪出主人公的任性、賭氣的個性特點,逼真而且傳神。這種虛擬的情景,沒有借助任何字面勾勒,而是單刀直入,直接表達虛擬的境界,與一般虛擬手法相比,又別具一格。
李益《聽曉角》學習
原文:
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
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
譯文:
拂曉時分醒來,映入眼簾的是滿地榆樹葉,原來昨夜下了濃濃的秋霜,使得榆葉紛紛墜落。軍中的號角聲在城頭響起,這時月亮還未落下,孤零零地掛在天邊。
邊塞遼闊無邊,就連大雁也飛不到盡頭。隨風傳來的曉角聲里,吹奏的是《小單于》這首曲子。
注釋:
⑴曉角:一作“鳴角”。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⑵關榆:古代北方邊關城塞常種榆樹,關榆就是指關旁的榆樹。此句一作“繁霜一夜落平蕪”。
⑶漢月:一作“片月”。
⑷無限:一作“無數(shù)”。
⑸卷入:一作“吹入”。小單于:樂曲名。
賞析:
李益這首《聽曉角》載于《全唐詩》卷二百八十三。此詩旨在寫征人的邊愁鄉(xiāng)思,但詩中只有一片角聲在回蕩,一群塞鴻在盤旋,既沒有明白表達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終沒有讓征人出場。詩篇采用的是鏡中取影手法,從角聲、塞鴻折射出征人的處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寫人,而人在詩中;不直接寫情,而情見篇外。
詩的前兩句“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是以環(huán)境氣氛來烘托角聲,點明這片角聲響起的地點是邊關,季節(jié)當深秋,時間方破曉。這時,濃霜滿地,榆葉凋零,晨星寥落,殘月在天;回蕩在如此凄清的環(huán)境氣氛中的角聲,其聲情該是多么悲涼哀怨,這是不言而喻的。從表面看,這兩句只是寫景,寫角聲,但這是以沒有出場的征人為中心,寫他的所見所聞,而且,字里行間還處處透露出他的所感所思。首句一開頭,寫霜而曰“邊霜”,這既說明夜來的霜是降落在邊關上,也寫出了征人見霜時所產生的身在邊關之感。次句在句末寫到月,而在月后加了一個“孤”字;這不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寫地上的人看到這片殘月時的感覺也是孤零零的。
長期身在邊關的李益,深知邊聲,特別是邊聲中的笛聲、角聲等是怎樣撥動征人的心弦、牽引征人的愁思的;因此,他的一些邊塞詩往往讓讀者從一個特定的音響環(huán)境進入人物的感情世界。如《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云。“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從軍北征》詩云:“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兩詩都是從笛聲寫到聽笛的征人,以及因此觸發(fā)的情思、引起的反應。這首《聽曉角》詩,也從音響著眼下筆,但在構思和寫法上卻另有其獨特之處。它不像上述二詩那樣,前兩句之后接下去由角聲寫到傾聽角聲的征人,并進而道出他們的感受,而此詩的后兩句卻是:“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原來詩人的視線仍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從天邊的孤月移向一群飛翔的鴻雁。這里,詩人目迎神往,馳騁他的奇特的詩思,運用他的夸張的詩筆,想象和描寫這群從塞北飛到南方去的候鳥,聽到秋風中傳來畫角吹奏的《小單于》曲,也深深為之動情,因而在關上低回留連,盤旋不度。這樣寫,以雁代人,從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層地寫出了角聲的悲亢凄涼。雁猶如此,人何以堪,征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李益什么朝代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李益是哪朝詩人?、李益什么朝代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