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什么意思,清平樂什么意思啊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清平樂什么意思,以及清平樂什么意思啊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清平樂·村居》中清平樂的意思是什么?
《清平樂·村居》中清平樂的意思是:詞牌名。
《清平樂·村居》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全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于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擴展資料: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首詞 ,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
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向往這樣的農村生活 ,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清平樂古詩意思?
《清平樂》古詩意思是:春天回到了哪里?尋不見它的蹤跡只感苦悶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幫我呼喚它回來與我同住。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只好去問一問黃鸝。然而黃鸝的婉轉鳴聲,誰又能懂呢?一陣風起它便隨風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原文:
清平樂·春歸何處
黃庭堅 〔宋代〕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清平樂的意思是什么?作者是黃庭堅。
清平樂的意思: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腳印,四處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來同我們住在一起。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要想知道,只有問一問黃鸝。那黃鸝千百遍地宛轉啼叫,又有誰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黃鸝鳥趁著風勢,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原詩:
《清平樂》
作者: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賞析
《清平樂》黃庭堅以凄婉的筆法,抒寫了對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體現了詞人對美好時光的熱愛、眷戀、癡情和追求。上片寫春天的歸去。作者將春擬人化,起句發問,既點明尋春、惜春旨意,又透出愛春、傷春情緒。
接著又以對春天的體貼關懷,寫春去無痕。“若有”兩句用浪漫的筆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寫出了對春天的依戀深情。下片寫夏季的到來。
作者先以嘆問點明春天已無蹤跡,進一步表現惜春的沉痛,接著,想到黃鸝定會知道。然而,人、鳥語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層煩惱和沉痛。結尾以黃鸝“飛過薔薇”寫出尋春最后的一線希望也破滅了,薔薇暗示了夏天已經到來。
《清平樂》古詩的詩意是什么?
辛棄疾的《清平樂》古詩的詩意是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農家生活描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全詞以白描手法描述了農村的鄉土風俗,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
擴展資料:
《清平樂》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意思是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于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清平樂是什么意思
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此調正體雙調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晏殊、晏幾道、黃庭堅、辛棄疾等詞人均用過此調,其中晏幾道尤多。同時又是曲牌名,屬南曲羽調。
“清平樂”調名之來源歷來說法不一。通常認為,此調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因李白有應制《清平調》三首傳世,故后世之人易將《清平調》與《清平樂》混為一談。
現存最早的《清平樂》詞是傳為李白所作的應制《清平樂》五首。自從李白以《清平樂》作詞之后,后世不斷有詞人進行創作,使其成為了較受歡迎、使用比較普遍的詞調。
《清平樂》詞創作伊始,內容多傷春惜別、男女戀情,感情比較低沉,詞風婉約。到了宋代,《清平樂》這一詞調在晏幾道、李清照等婉約派詞人的筆下,沿襲了它的原有面貌,而隨著蘇軾、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的出現,受其詞風影響,使用范圍也不斷發生變化,不僅書寫內容有所擴大,感情基調也由低沉逐漸轉向高亢。后歷經金、元、明、清各代的發展,其描寫內容與聲情更加豐富。后世比較著名的如毛澤東的3首《清平樂》,其聲情特點已與《清平樂》這一詞調創作伊始的面貌迥然不同。由此可見,《清平樂》這一詞調并不像《水調歌頭》、《蘭陵王》等詞調那樣具有鮮明、固定的聲情特點,而是處于動態的發展演變中。
清平樂是什么意思?
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
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此調正體雙調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晏殊、晏幾道、黃庭堅、辛棄疾等詞人均用過此調,其中晏幾道尤多。同時又是曲牌名。屬南曲羽調。
簡介
四十六字雙調小令《清平樂》的上下闋基本句式為:四五七六,六六六六。正體上片用仄韻,加之長短句交替,顯得跌宕起伏;下片用平韻,再加上六言的雙音節奏,便感到舒緩纏綿。前起后落,疾緩分明,轉折有致,層次豐富,在內容及情緒表達上,便有較大適應性。這也是這一詞調為詞家所喜愛的重要原因。
變體一與正體相較,用韻基本沒有變化,不同之處就在于變體一的上結句為六字折腰豆。該體式也有詞人創作,但并不常見,如柳永《清平樂·繁華錦爛》。至于最后一體,除上舉傳為李白之作外,后世詞人基本無人創作。另外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即只填單遍者,如宋代施岳詞“水遙花暝,隔岸炊煙冷。十里垂楊搖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實為長體之前段也。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