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詩人詞人有哪些,蘇州詩人描寫蘇州的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蘇州的詩人詞人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蘇州詩人描寫蘇州的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除了白居易唐代還有兩位詩人在蘇州任職他們是誰和誰?
1、韋應物
到任時間:德宗貞元四年(788)
韋家是關中望族,由于門蔭,他十五歲就當了御前侍衛“三衛郎”,常官從玄宗出游。玄宗死后,韋家勢衰受欺。他在代宗時當了一陣子縣丞、縣令,德宗建中年間當過滁州、江州刺史,后入朝擔任左司郎中,不久受排擠,外放到蘇州當刺史。不過他覺得蘇州不錯,有《登重玄寺閣》云:
始見吳都大,十里郁蒼蒼。山川表明麗,湖海吞大荒。合杳臻水陸,驕聞會四方。俗繁節又喧,雨順物亦康。
他喜歡以詩會友,在公務余暇,常與郡中文士唱和。顧況、劉長卿、丘丹、秦系、皎然等詩人到蘇州,他都在郡齋設宴,與之酬唱。他的詩工于描寫山水田園,也有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其中寫蘇州的尤多:
吳中諸茶野醞足以銷憂,莼鱸稻蟹足以適口。又多高僧隱君子,佛廟勝絕。家有園林,珍花奇石,曲池高臺,魚鳥留連,不覺日暮。(《吳中舊事》)
他約在貞元八年去世。《吳郡圖經續記》說:
韋公以清德為唐人所重,天下號曰“韋蘇州”。當正(貞)元時,為郡于此,人賴以安。又能賓儒士,招隱獨……其賢于人遠矣。
韋應物不是蘇州人,稱他為“韋蘇州”是褒獎他對蘇州做出了貢獻。故舊時文廟北有他的專祠。
韋應物(737—792),長安人。唐玄宗時為三衛郎。建中二年(781)為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江州刺史。貞元初(785左右)為蘇州刺史,后世稱為“韋蘇州”。所作詞僅存《三臺》、《轉應》數曲。
韋氏家族主支自西漢時已遷入關中,定居京兆,自漢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為關中望姓之首。不但貴宦輩出,文學方面亦人才迭見。《舊唐書》論及韋氏家族說:“議者云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于韋氏。其孝友詞學,承慶、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則萬里為最;達于禮儀,則叔夏為最;史才博識,以述為最。”這些韋姓人物,還只說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韋應物,則可以說是韋氏家族中作為詩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韋應物韋應物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欲,常“焚香掃地而坐”。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后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從肅宗廣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貞元七年 (791年),將近三十年間,韋應物大部分時間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長安故園閑居,或在長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韋應物勤于吏職,簡政愛民,并時時反躬自責,為自己沒有盡到貢任而空費俸祿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是韋應物晚年任蘇州刺史時寫給朋友的詩中一聯。一派仁者憂時愛民心腸,感動著后世讀者。沈德潛評論說: “是不負心語。”"不負心語"就是有良心的話。
蘇州刺史屆滿之后,韋應物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貧如洗,居然無川資回京候選 (等待朝廷另派他職),寄居于蘇州無定寺,不久就客死他鄉。其享年約在五十五六。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后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有“五言長城”之稱。但亦有秾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2、白居易
祖籍:鄭州新鄭(今屬河南)
到任蘇州:敬宗寶歷元年(825)
白居易,字樂天,貞元十三年舉進士。經多次調動,他的官總做不大。這時他對政治灰心了,只希望能在風光秀麗的蘇杭做官。五十歲那年,他果真如愿以償,出任杭州刺史,三年后又轉到了蘇州。
他雖放浪詩酒,常找“三陪女”,但他“非旬休不設宴”(《吳郡圖經續記》),完全符合“公務員上班不喝酒”的要求。管理民政也盡心盡力,不“拆爛污”,在蘇州口碑不錯。尤其是開鑿閻門到虎丘的山塘河,筑了堤岸,使之成為西北城郊的交通要道,受到時人和后代的稱頌。《百城煙水》說:
初時,白堤未開,山在平田中,一丘耳。南是山徑,白居易鑿渠以通南北,而達于運河,又緣山麓,鑿水四周。
后來為了紀念他,稱這條塘路為“白公堤”。又因他在堤岸兩旁種植 “桃李蓮荷數千株”,后來虎丘觀荷成為節俗,山塘也變成繁華街區。他在次年九月因病辭官離開了,在任僅一年多。但是他有不少吟詠蘇州的詩篇,將蘇州的風光之美描繪得如夢似幻,大大提高了蘇州的知名度。
3、劉禹錫
祖籍:河南洛陽
到任蘇州:文宗太和六年(832)
劉禹錫,字夢得,貞元九年舉進士。他是王叔文革新集團的重要人物之一,水貞革新失敗,被貶任州官。后被貶出京城,到蘇州擔任刺史。他的運氣不如他的好友白居易,他來的前一二年蘇州連遭水災,因此他上任見到的是:
大浸之后,物力蕭然,饑寒損仆,相枕于野。(《蘇州上后謝宰相狀》)
這是崔蔑不作為造成的,劉禹錫只好為他擦屁股。因此他一來就忙于訪貧同苦,調查災情,接著向朝廷打報告,請求賑濟和減免賦役,好讓災民重建家園。朝廷批準了他的報告。他在蘇州不到三年,生產逐漸恢復。因治理有方,受賜“金紫”,即被授子金印紫緩,這是一種榮譽性嘉獎。不過他這位詩人在蘇州寫的紀游詩不多,大約因為忙于公務,出游機會少,從后來他與白居易的唱和詩來看,他是很懷念蘇州的。蘇州人也沒有忘記他,將他列人了滄浪亭五百名賢祠中。
蘇州的詩人有誰?
問的實在太寬泛了。。。看看下2個詩人還和胃口么。。。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蘇州吳人
施瑋,詩人、作家。六十年代生于上海。祖籍江蘇蘇州。
江蘇有那些著名的詩人?
江蘇人文薈萃。以著名詩人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王安石為代表的歷代詩人,在江蘇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這里還產生過眾多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如書畫家顧愷之、龔開、米芾、唐寅、邊壽民、鄭板橋、龔賢,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作者施耐庵、《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以及近現代散文家朱自清、詩人柳亞子、當代作家蘇童、黃蓓佳、范小青、畢飛宇。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周信芳、江其虎等。以劉田依(劉田一)、徐悲鴻、劉海粟、陳之佛、李可染、程大利、亞明、言恭達、湯永、宋文治、傅抱石、錢松喦、林散之、徐培晨、劉繼青、肖嫻為代表的書畫藝術大師享譽世界;源于江蘇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昆曲更有“百戲之本”的稱譽;蘇州刺繡、南京云錦、淮陰年畫、淮陰剪紙、淮陰紅木家具、揚州漆器、南通風箏、宜興紫砂陶器、常州梳篦、蘇州和揚州的盆景等都是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工藝精品。
江蘇出現過哪些著名的詩人?
江蘇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在江蘇這個地方出現過很多著名詩人,著名詩人白居易、李白、王安石、劉禹錫為代表,在江蘇這個地方為后人留下了許多佳作為后人傳頌和研究。
在李白諸多著名詩詞作品里,有好多作品描繪江蘇的美景,在江蘇南京,李白曾寫過登金陵鳳凰臺這首詩,詩中描繪了鳳凰臺的美麗景色。
在王安石的諸多著名詩詞作品里,有好多作品描述江蘇的美景,在江蘇南通,王安石曾寫過狼山觀海,讓人讀起詩來,腦中浮現美美的畫卷。
在白居易的諸多著名詩詞作品里,有好多作品在江蘇寫下,白居易曾在江蘇淮安寫下了著名詩作贈楚州郭使君。
唐朝時期出生地在蘇州的詩人有哪些?
張 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于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后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并稱“顛張醉素”。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陸龜蒙(?~公元881年)蘇州人,是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農學家,文學家,字魯望,別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蘇吳江人,曾任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后隱居松江甫里,編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澤叢書》中,現實針對性強,議論也頗精切,如《野廟碑》、《記稻鼠》等。
江蘇古代有什么詩人
李煜(937年―978年)
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相傳生于天祚三年(937年)七月初七[1],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八日于京師里第臥疾而卒[2],一說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精于政治,但其藝術才華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有《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等。被譽為“千古詞帝”。
范成大 (1126-1193)
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宋朝詩人。他的后半生創作了大量非常有特色的田園詩,洋溢著熱愛生活的激情,是宋詩中的優秀篇章。他善于寫絕句,詩風清新、秀麗,充滿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著有《石湖居士詩集》。
張籍(768-830?)
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水郎”或“張司業”。又因其家境窮困,眼疾嚴重故孟郊稱他為“窮瞎張太祝”。是韓愈的學生,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
李紳(772-846)
字公垂,今江蘇無錫人。唐朝詩人。他與當時的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并共同倡導寫作新樂府。他在唐朝元和年間考取進士,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宰相的職位。但他對普通百姓還是很有同情心,在不少詩歌中流露出對百姓窮困生活的關心之情,這在封建社會當官者當中是非常難得的。
鄭燮(1693-1765)
字克柔,號板橋,今江蘇興化人。清朝著名書畫家、文學家。擅長畫蘭花和竹子。他主張作詩面向現實生活,抒發真實情感,反對因循守舊,重復古人。所作詩詞多描寫民間疾苦,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樸素自然。著有《板橋全集》。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工于詩詞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內容,詞傳世僅五首,風格較為明健。著有《范文正公集》。
高啟(1336-1373)
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唐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王世貞(1526年-1590年)
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漢族,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領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卒贈太子少保。好為古詩文,始于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錢謙益(1582—1664)
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說他“至啟、禎時,準北宋之矩矱” 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進士,他是東林黨的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因與溫體仁爭權失敗而被革職。在明末他作為東林黨首領,已頗具影響。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錢謙益依附之,為禮部尚書。后降清,仍為禮部侍郎。
蘇州的詩人詞人有哪些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蘇州詩人描寫蘇州的詩、蘇州的詩人詞人有哪些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