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曾國藩的誡子書多少字,誡子書清曾國藩的意思

太過熾熱2023-02-13 07:00歷史40

大家好,關于曾國藩的誡子書多少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誡子書清曾國藩的意思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諸葛亮《誡子書》全文一共有多少個漢字?

不含標點一共是86個字。

原文:

《誡子書》

兩漢: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

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于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后悔)哪來得及!

擴展資料:

賞析: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稱,“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道德修養

其實,中國自古至今,從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哲學家、教育家,到諸葛亮及近現代的每一位偉人,均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煉與提高,不養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則難以勝任社會的需要,更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第一,要經常性的靜思反省。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要經常性地自我對照檢查,要善于自己發現自己思想、靈魂深處的缺點、錯誤,徹底反省、檢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覺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錯誤,缺點泛濫。

第二、要儉樸節約。

每一個善于吃苦耐勞的人,知道“鋤禾”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儉樸節約,或者因為一時高興而忘記了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會陷入不應有的錯誤境地。

時刻保持儉樸節約,實際上也是保持清醒的頭腦,經常對照檢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墮落。

從古至今,幾乎每個朝代走向衰亡,都是因為沒有能夠保持艱苦創業時的儉樸節約,一度揮霍無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會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其后果是無法彌補的。

第三,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堅定。

每個人并非生就即成為偉人、圣人,孔老夫子一生都是不得志的,雖有鴻鵠之志,然而,卻沒有能夠親自去改變國家和人民的命運,不能改變歷史進程。然而,他的儒家思想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對中國人民居然產生了二千多年的深遠影響。

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們似乎沒有必要設想由自己來改變歷史,由自己的努力來控制誰、操縱誰。唯有清心寡欲,方能使自己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

始終不忘自己應當樹立和已經樹立的抱負和目標,孜孜以求之,哪怕奮斗終生亦未取得成功,起碼說明我們已經付出了努力,并非三心二意,也未朝令夕改,我們是有信仰的,是愿意為理想而奮斗的人。

誡子書文言文常識

1. 文言文 誡子書

《誡子書》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遠,含意雋永,是諸葛亮處世立身的智慧結晶。《誡子書》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優美的文辭、豐富的蘊含,更有諸葛亮志存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滅的人格力量。從《誡子書》中,我們領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人生真諦,體會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思,所有這些,對我們而言仍大有裨益,富有啟迪。

一、勤于開卷,敏于探索。《誡子書》中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在今天學習不僅意味著多讀書、讀好書,學習也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必備的素養。一般而言,一個肯讀書、肯學習的干部,總會給人以彬彬有禮、豁達雅量、涵養深厚的印象,其工作態度、工作能力、精神境界,與不學習的干部相比,往往有明顯的區別。一個不學習的干部,決不可能做到理論上和行動上的清醒與堅定,決不可能在復雜多變的形勢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決不可能在不斷涌現出來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前思深慮遠、處變不驚,也決不可能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非凡的人格魅力來積聚人氣、開拓事業。一是要強化政治理論學習。這是管方向、管長遠、管本質的學習。有些人之所以 “翻身落馬”,不注重學習,導致信念上的動搖、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二是要開闊知識眼界。事業無窮期,學習無窮期。領導干部對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認為隨著職務的提升,工作能力和領導水平也會自然而然地提高;不能認為自己經過院校培養,有較高的學歷,知識化、專業化已不成問題;不能認為自己有實際工作經驗,底子厚實,學不學關系不大。三是要密切聯系實際。立足實際,弄清上情、掌握下情、聯系國情和世界發展大背景,把學到的理論和知識轉化為現實中的發展對策和根本實踐,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改革成果和發展實惠。

二、立于清廉,致于高遠。清廉是領導干部的立身之本,高遠是領導干部的境界所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內心淡泊才能含英咀華,內心開闊才能登高望遠。領導干部如果沒有一種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養,沒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懷,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不可能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我們不能忘了是***先輩給了成長成才的空間,不能忘了是黨和人民給了執政一方的權力。我們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人的光榮傳統決不能丟,思想境界決不能低,精神氣節決不能廢。一是要牢記“兩個務必”,堅持掌權為民。任何時候都不忘艱苦奮斗,任何地方都不忘民生民本,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珍惜和用好人民賦予的權力,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二是要涵養淡泊,甘守寧靜。清代學者胡達源說:“簡默沉靜者,大用有余;輕薄浮躁者,小用不足。”各級領導干部要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的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大度,少一點浮躁、多一點務實,少一點雜念、多一點公心,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羈,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實實地干一番事業。三是要經受考驗,廉潔自律。俗話說:“高飛之鳥,死于美食;深水之魚,亡于誘餌。”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各級領導干部不能因一時僥幸而飲恨終身,不能因盲目攀比而心態失衡,不能因不拘小節而以身試法。要時刻堅守道德防線,時刻繃緊法紀之弦,自重、自醒、自警、自勵,恪盡職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邊人,維護自身形象以是維護黨的形象。

三、勇于開拓,敢于作為。《誡子書》中說得好:“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有為才有位,有為才有威。肩負改革發展光榮使命的各級領導干部,不管處身于何種工作環境、何種工作崗位、何種工作條件,不管自己的年齡、資歷、經驗、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對自己能力方面的嚴格要求。一是要創新執政理念。為政一方就是要對一方的民生負責,對一方的資源負責,對一方的發展負責,既要立足當前求發展,努力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著眼長遠謀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足夠的生活和發展空間。二是要堅持集思廣益。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一個人的見識總有不足,領導干部要以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科學民主決策。三是要力求開拓創新。破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規的守舊觀念,在服務經濟、服務發展、服務群眾上求突破;破除瞻前顧后、裹足不前的“等靠要”觀念,在精心謀事、潛心干事、專心成事上下功夫。要把堅持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結合起來,把他山之石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把改革創新與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結合起來,做事而不“作秀”,為民而不擾民,惜民力、解民難,辦實事、求實績。

2. 誡子書的閱讀和答案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54歲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下面是我整理的《誡子書》一文的閱讀理解答案,供大家參考。希望同學們對《誡子書》一文有更深的理解。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1.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靜以修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儉以養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非澹泊無以明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非寧靜無以致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本文作者就哪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又是怎樣展開論述的?答:3. 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 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請寫出這兩句話。 1.①用恬靜來修養自己的身心 ②用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③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④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

2.作者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強調的是一個“靜”字:修身須要靜,學習須要靜,獲得成就也取決于靜。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把“靜”與“躁”加心對比,增強了論述效果。

3.告誡兒子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4.非澹泊無心明志,非寧靜無心致遠。

閱讀《誡子書》,回答問題。(6分)夫君子之行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②無以明志,非寧靜③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④則不能勵精⑤,險躁⑥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注釋:①行:操守,品德。②淡泊:不追求名利。

③寧靜:安靜,集中精力。④淫慢:淫,過度;慢,怠惰。

⑤勵精:振奮精神。⑥險躁:暴躁,與“寧靜”相對而言。

⑦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1.中國人歷來崇尚、重視家教,無論是諸葛老師的《誡子書》、《曾國藩家書》,還是《 *** 家書》、《傅雷家書》,都體現了家教的魅力。

而本文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家教”的?(3分)2.《誡子書》跨越了一千七百年時空,仍給人以強烈的震撼,請就此談談你讀后的體會。(3分)答案:1.學習和做人。

2.可以圍繞全文總談,也可以就某一名句而談,但不要脫文而空談。

3. 誰知道誡子書的全部及意思

又誡子書 ∶ 夫酒之設,合理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

主意未殫,賓有余倦,可以至醉,無致迷亂。 【譯文】宴席上的酒的設置,在于合符禮節、表達情意,適應身體和性格的需要,禮節盡到了就該退席,這就達到和諧的頂點了。

主人的情意還未盡,客人也還有余量,可以飲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喪失理智而胡行亂來。 談的是飲酒應盡興而不亂性。

世之為蠶不為蛛者寡矣夫 唉,世界上寧愿像蠶(那樣為別人吐絲做衣)而不是像蜘蛛(那樣織絲結網為自己牟利)的人實在太少了! 之:助詞,譯為“的”,作用:取消句子獨立性 一個主謂短語充當一個句子成分的時候,在這個短語的主謂之間加一個“之”。其作用就是告訴讀者這是一個短語而不是一個句子----因為文言文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以便于讀者理解。

取消句子獨立性,簡而言之就是“之”處于主謂之間時,此句子不能成為完整一句話,或是話還未說完。 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里,悲傷嘆息,還有什么用呢 ? 讀好書:一本好書就是一位好老師,所以要讀。

好讀書:好好讀書,才能成人。讀書好:書讀的越多,人的思想就越成熟。

“知識就是力量”。

4. 與《誡子書》有關的語文題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顯然,“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必要條件,而“明志”、“致遠”則是“淡泊”、“寧靜”的最終目標。諸葛亮在“書”中強調:“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就是說,立志于學、靜心求學是手段和過程;養成學問、增長才干才是目的。那么增長才干又是為了什么呢?了解我國歷史議價的朋友都知道,中國知識分子提倡的修復,作為內在道德實踐與出世的宗教家所講究的修養之不同就在于其強烈的入世精神。諸葛亮自不例外。《誡子書》所談之養心修身學問是有明確的終極指向的,那就是“接世”——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對國家、對社會有所益處。這就是諸葛亮的“寧靜”、“致遠”所要告訴我們的全部意義!

5. 急求《諸葛亮“誡子書”》譯文文言文翻譯參考書目:新編高中文言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高尚君子的行為,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用節儉來培養良好的道德。

不淡泊名利就不可能表明志向,沒有安靜平和的心境就不可能達到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下心來,才干必須學習才能增長。

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干,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怠慢便不能振奮精神,冒險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華隨時間流逝,意志隨歲月消磨,于是枝枯葉落,大多不能對社會有所作為。等到悲涼地守著貧窮的小屋時,后悔又怎么來的及呢?。

6. 《誡子書》全文是什么意思

人之進退,惟問其志。取必以漸,勤則得多。山溜至柔,石為之穿。蝎蟲至弱,木為之弊。夫溜非石之鑿,蝎非木之鉆,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堅鋼之體,豈非積漸夫溜之致乎?訓曰:“徒學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故學者所以飾百行也。

譯文

人要求進步,但進步的方法、途徑,關鍵在于他定立的志向。在追求的過程上,必須循序漸進,不可急于速成;此外,勤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只有這樣才會有豐碩的成果。山溜,即是山間的滴水,是柔軟之體,但憑這柔軟之體卻可穿過堅石。木里的蠹蟲是十分細小的昆蟲,但卻可以破壞巨木。水滴原不是堅石的鑿子,蠹蟲原不是鉆木的工具,但是它們卻能以自己羸弱之體,軫過堅硬的木石,這不就是因為逐漸累積所造成的結果嗎?古人說:“單單通過學習來掌握知識并不值得多譽,反而學以致用才值得表揚。”所以,學者要修煉自己多種多樣的品行。

7. 請介紹一下《誡子書》

作者: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瑯琊人。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書信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注釋: ⑴夫(fú) :發語詞,無實在的意義。 ⑵行:操守、品德。

⑶澹泊:也寫做“淡泊”,安靜而不貪圖名利。 ⑷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⑹廣才:增長才干。

⑺淫慢:過度的享樂與怠惰。 ⑻勵精:奮發向上。

⑼險躁:冒險,暴躁。 ⑽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⑾馳:消失、逝去。 ⑿日:時間。

⒀遂:于是。 ⒁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窮廬:破房子。 ⒃將復何及:怎么還來得及。

⒄ 才須學也:才:才干 ⒅意與日去:意:意志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是這樣進行修煉的:(夫君子之行) 他們以靜心反思警醒來使自己盡善盡美。(靜以修身) 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

(儉以養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志向明確清晰、堅定不移。(非淡泊無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靜,安定安寧,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

(非寧靜無以致遠) 要想學得真知,必須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寧靜中專心研究探討。(夫學須靜也) 人們的才能必須從不斷的學習之中積累。

(才須學也) 除了下苦工學習,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長、廣博與發揚。(非學無以廣才) 除了意志堅定不移,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學業有所進、有所成。

(非志無以成學) 貪圖享樂、怠惰散漫就不能夠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發奮向上。(淫慢則不能勵精) 輕險冒進、妄為急躁就不能夠陶冶生性使品德節操高尚。

(險躁則不能治性) 如果年華虛度,任隨歲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隨時間而消磨,(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就會像衰老的樹葉般一片片凋落成灰,變成無用之人,(遂成枯落) 這樣的人對社會沒有一點用處,大多不能夠融入于社會,(多不接世) 只能夠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窮家破舍之中,空虛嘆息,(悲守窮廬) 等到將來那時知道要悔過、改過,卻怎么也來不及了。(將復何及)文章思想 《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8. 誡子書的重點字詞和含義

作者于篇首開宗明義,告誡子孫首先要 “立德” “修身”。

“德”是做人之基,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首位,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那么,又如何“立德”呢?即“靜”與“儉”。

為什么“靜”才能“修身”呢?曾子在所著《大學》中說:“靜而后能安,安而能后慮,慮而后能得。 ”意思是說,思想清靜,然后才能心情安寧;心情安寧,然后才能思考周密;思考周密,然后才能有收獲。

可見,想最終有所獲,首先是要心“靜”。心中有太多的雜念,受世俗功名利祿太多的誘惑,可能將一事無成。

因此,“靜”是“修身”的前提條件,有了“靜”才可能“修身”,進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靜”是“修身”的一個前提條件,而要想“養德”還必須“儉”。

那么“儉”何以能“養德”呢?史載:“宋高宗時,孫懋入覲,嘗論公生明。上曰:‘何以生公?’曰:‘廉生公。

’問:‘何以生廉?’曰:‘儉生廉。’”由這段對話可以看出,節儉生廉潔之心,有廉潔之心才會生公心,有了公心才會“生明”,即公則生明。

諸葛丞相書“靜”與“儉”極淺顯二字于篇首,可謂用心良苦,立意玄遠。 接下來,又從反面進一步談“靜”在“明志”中的作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有了“靜”心才會明確、堅定自己的志向,進而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然后,又闡發“靜”與“學”之間的關系,要想有才學必須通過學習,而求學的過程之中又必須有“靜”心,如果一個人“? 庇搿跋趙輟保蘧殘模蘚閾模蚴喬笱в胄奚碇傘Qμ稈и┯誶厙啵宰愣槍椋?蛔愣蠓擔煥盅蜃癰釁淦拗裕熬杞鷯諞啊保案椿怪找怠保笱в興桑還苣扔懈釹伲笥泄檀遣瘓透吖僦校粘紗筧濉K姓廡┦呂 薏凰得鰲熬病痹誶笱в胄奚碇械鬧匾饔謾?在篇末,又叮嚀后生晚輩,年華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時光,必將碌碌無為,老大徒傷悲,于事無補矣。

這篇家訓,可謂是辭約意豐,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有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我們讀之思之,并當躬行自勉。

9. 請介紹一下《誡子書》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曾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擴展資料: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后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后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多少字?

86字。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賞析: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文章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

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后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誡子書共多少字

86字。

1、《藝文類聚》版。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太平御覽》版。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諸葛亮集》版。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擴展資料:

白話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誡子書

誡子書原文、翻譯及賞析

誡子書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誡子書原文 :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澹泊 一作:

淡泊;淫慢 一作:

慆慢)

翻譯: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注釋

⑴誡:警告,勸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⑷養德:培養品德。

⑸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⑺才:才干。

⑻廣才:增長才干。

⑼成:達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經心。慢:懈怠,懶惰。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

⑾險躁:冒險急躁,狹隘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與:跟隨。馳:疾行,這里是增長的意思。

⒀日:時間。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窮廬:破房子。

⒄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

⒅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淫:過度。

賞析: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后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后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明志成語解釋"淡泊致遠成語解釋"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成語解釋"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成功之母成語解釋"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后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老大徒傷悲成語解釋"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誡子書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愿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于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作者】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一說諸葛喬)的 .

【賞析】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后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

《左傳》有言曰:“大上(指最高的追求)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縱觀諸葛丞相一生,可以說“三立”兼備。他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年青時受三顧之恩,竭誠輔劉相蜀,成為蜀漢的決策者。當政期間,勵精圖治,實施了一系列發展政治、經濟、軍事的政策。曾五次出兵北上,爭奪中原,為興復漢室,鞠躬盡瘁,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其名作《出師表》為世代所誦,有《諸葛亮集》傳世。以此觀之,他的《誡子書》與其說是言教,更不如說是身教,也可以這樣來說,后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都沒能跳出諸葛亮的掌心。

作者于篇首開宗明義,告誡子孫首先要 “立德” “修身”.“德”是做人之基,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首位,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那么,又如何“立德”呢?即“靜”與“儉”.為什么“靜”才能“修身”呢?曾子在所著《大學》中說:“靜而后能安,安而能后慮,慮而后能得。”意思是說,思想清靜,然后才能心情安寧;心情安寧,然后才能思考周密;思考周密,然后才能有收獲。可見,想最終有所獲,首先是要心“靜”.心中有太多的雜念,受世俗功名利祿太多的誘惑,可能將一事無成。因此,“靜”是“修身”的前提條件,有了“靜”才可能“修身”,進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靜”是“修身”的一個前提條件,而要想“養德”還必須“儉”.那么“儉”何以能“養德”呢?史載:“宋高宗時,孫懋入覲,嘗論公生明。上曰:‘何以生公?’曰:‘廉生公。’問:‘何以生廉?’曰:‘儉生廉。’”由這段對話可以看出,節儉生廉潔之心,有廉潔之心才會生公心,有了公心才會“生明”,即公則生明。諸葛丞相書“靜”與“儉”極淺顯二字于篇首,可謂用心良苦,立意玄遠。

誡子書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翻譯」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

不看淡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

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

等到悲涼地守著貧窮的小屋時,后悔又怎么來得及呢?

「賞析」

《誡子書》又稱《誠子書》,作于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在這封家書中,諸葛亮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這封家書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

這是一封諸葛亮教導兒子要“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的家書。諸葛亮因為蜀國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所以沒有那么多的時間教育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寫下《誡子書》給八歲的兒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后要為國效力,做一個有用的人。傳至今,對年輕人依然有很大的影響。

誡子書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原文: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后知覺后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荻,引為余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并傳之于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翻譯:

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職已經到了最高等級,可是學業一點也沒有成就,德行一點兒也沒有可贊許的地方,到歲數大了只有傷悲,不勝驚慌慚愧。現在將要與你們永別,特將以下四條教給你們兄弟。

第一、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就能在處世時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氣和。修身養性做人做學問的道路,最難的就是養心,養心中最難的,就是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能夠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就可以問心無愧,就可以對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質問。如果一個人在獨處時沒有做過一件問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會覺得十分安穩,自己的心情也常常會是快樂滿足寬慰平安的,(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強不息的道路和尋找快樂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礎。

第二、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強健。內心專一寧靜渾然一體,外表衣著整齊態度嚴謹,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門就像要去拜訪一個尊貴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恭恭敬敬的樣子,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氣氛。想要憑借自己掌握的知識來安撫老百姓,必須做到一絲不茍恭恭敬敬這樣老百姓才能信服,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聰明的人和機智的人,因為他們都能夠做到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所以總能夠給別人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莊重嚴謹恭恭敬敬,就會一天比一天壯大自己,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傲慢無禮肆意而為,就會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無論對一個人還是一群人、無論對小事情還是大事情都態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絲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體和內心的強健,還用值得懷疑嗎?

第三、講究仁愛就能使人心悅誠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機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氣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指曾國藩)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對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其實都是相同的。假如我(指曾國藩)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對老百姓講究仁愛對事物加倍愛惜,那么就是違背甚至拋棄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至于那些享有豐厚俸祿的大官,高高地位于眾人之上,就應該承擔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時和拯救老百姓于饑餓之中的責任。讀古書學習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書中的意思,就應該有大力推行古書中自己已經領悟的古人正確思想的責任。孔子的儒家學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講究仁愛,而講究仁愛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貴自己首先就要富貴他人。能夠成就他人富貴他人的人,人們哪會有不心悅誠服的歸順于他的呢?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勞動就能使神明感到欽佩。一個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與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氣相匹配的,就會得到旁人的認可和鬼神的贊許,這是因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飯。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織布,一年到頭辛苦勞動,才有了幾擔谷和幾匹布的收入,而富貴人家的老爺少爺卻一年到頭安逸淫樂,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錦羅綢緞。喝醉了酒以后就像豬一樣呼呼大睡,醒來后他一叫喚就有下人們對他唯唯喏喏,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連鬼神看見了都不會允許他(富貴人家)這樣胡作非為,難道富貴人家就可以長期這樣安逸淫樂享福嗎?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賢良的大臣,沒有一個無時不刻不是把勤勞工作作為座右銘來激勵自己。如果從個人安身立命的角度來說,就應該努力操練和學習技術本領,積極煅練自己的體魄,感覺到自己知識太少時就加倍努力去學習知識,時時刻刻做到居安思危,這樣才能夠做到通過增長自己的學識來增長自己的才干。而從為天底下老百姓著想的角度來說,就應該做到讓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飽飯、穿暖衣,不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讓他們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邊的蒿草一樣沒有自己的主見,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背負的責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對于個人生活應該非常節儉,而對于工作應該非常努力,辛勤勞動以使自己豐衣足食。勤苦勞動的人長壽,安逸享受的人短壽,勤勞的人因為經常參加社會勞動,學有才干而能夠派上用場,安逸享受的人因為從不參加社會勞動,毫無才干而會被社會所淘汰,一個人努力工作辛勤勞動就能為社會創造財富給別人帶來好處從而使神明都對他的行為感到欽佩敬仰,一個人貪圖安逸享樂就不能為社會創造財富不能給別人帶來好處從而使鬼神都他的行為感到厭惡。

這四條是我從數十年的人生中積累的,你們兄弟們記住并且履行,而且要把它傳給子子孫孫,這樣,我們曾家就可以長盛不衰,每代都有人才。

賞析: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這是一個令曾國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今天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了,當天,他拜過父親的牌位,讓兒子紀澤扶他去花園散步。他對紀澤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父子倆拉著家常,不知不覺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陣大風吹過,曾國藩連呼"腳麻",便倒在兒子身上。扶進屋時,曾國藩已經不能說話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寫好的遺囑。.....誡子書其實是曾國藩的遺書,為曾家世世代代的家訓。

曾國藩誡子書原文及譯文

曾國藩誡子書原文及譯文如下: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許可,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將四條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冊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

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后知覺后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許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長見識。為天下計,則必已饑已溺,一夫不獲,引為余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

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祇欽仰,逸則無補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并傳之于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23555.html

分享給朋友:

“曾國藩的誡子書多少字,誡子書清曾國藩的意思” 的相關文章

又學古詩有哪些(又學古詩有哪些書)

又學古詩有哪些(又學古詩有哪些書)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又學古詩有哪些,以及又學古詩有哪些書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學習的詩有哪些 1、《讀書》宋代:陸游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翻譯: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卻還是閱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2...

古代文詞語有哪些(古語詞包括歷史詞語和古代詞語)

古代文詞語有哪些(古語詞包括歷史詞語和古代詞語)

大家好,關于古代文詞語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古語詞包括歷史詞語和古代詞語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古代文言文四字詞語 古代文言文四字詞語1.四字古成語大全古四字成語:古今中外、古往今來、名勝古...

王充是如何解決無書可讀這一難題(王充的著作是)

王充是如何解決無書可讀這一難題(王充的著作是)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王充是如何解決無書可讀這一難題,以及王充的著作是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充求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王充求學原文及翻譯 1、主要內容:孤兒王充從小就喜歡讀書,且過目不忘,后來到京師跟一個叫彪的扶風師學習。王充喜歡讀書,而且無書不讀,沒有特別的限制。。...

又學古詩有哪些(又學古詩有哪些好處)

又學古詩有哪些(又學古詩有哪些好處)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又學古詩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又學古詩有哪些好處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有關于學習的古詩有哪些?(至少十個以上) 1,《書院》宋代:劉過原文: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 ,會有歲稔時。釋義...

墨池記原文多少字(墨池記)

墨池記原文多少字(墨池記)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墨池記原文多少字,以及墨池記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請翻譯曾鞏的 墨池在江西省臨川縣,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曾鞏飲慕王羲之的盛名,于慶歷八年(1048)九月,專程來臨川憑吊墨池遺跡。州學教授...

荀子勸學有多少字(荀子勸學篇多少個字)

荀子勸學有多少字(荀子勸學篇多少個字)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荀子勸學有多少字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荀子勸學篇多少個字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勸學多少字不算標點 勸學1987字不算標點。《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一書的首篇。這...

你是如何評價賈島的 賈島的優點

你是如何評價賈島的 賈島的優點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你是如何評價賈島的,以及賈島的優點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用一句話評價賈島和韓愈 賈島——精力集中,如醉如癡。韓愈——愛惜人才,懂得詩文。推敲 一課中的賈島,讓你學習到了什么精神 “同學們,學習完課文,你對偉大的詩人賈島一定有了更深的認識,你想說些什...

《荀子》原文一共多少字 荀子全文多少字

《荀子》原文一共多少字 荀子全文多少字

大家好,關于《荀子》原文一共多少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荀子全文多少字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荀子·勸學》的全文 勸學先秦: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如何學習唐詩,如何學好唐詩

如何學習唐詩,如何學好唐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學習唐詩,以及如何學好唐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何學習古詩啊? 學古詩的方法有哪4步如下:一、知詩人,解詩題。古詩是古人寫的,那么是什么朝代哪位詩人寫的,什么情況下寫的得讓學生了解清楚。二、誦全...

不能用文言文怎么說,不能用文言文怎么說一句話

不能用文言文怎么說,不能用文言文怎么說一句話

很多朋友對于不能用文言文怎么說和不能用文言文怎么說一句話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不可以文言文怎么說 1、不可以這樣做:莫為之、未可、毋為、勿為 古漢語中的否定詞:“不”、“弗”、“毋”、“勿”、“未”、“否”、“非”古文中不能怎么說? 古語中本來就...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