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李益賞析是如何表達情意的(行舟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行舟李益賞析是如何表達情意的,以及行舟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行舟李益一二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緒
前兩句寫景.舟行揚子江中,岸上柳絮飄來,沾襟惹鬢;詩人斜臥舟中,一任菱花輕舟隨著碧綠的江流蕩漾東去.粗粗看來,儼然一幅閑情逸致的畫面,仔細品味,方使人覺出其中自有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在.春回大地,綠柳飄絮,按說應使人心神怡悅,但對于客居異地的游人來說,卻常常因為“又是一年春好處”而觸發久縈心懷的思鄉之念.何況,柳枝還是古人贈別的信物,柳花入懷,自然會撩惹游子鄉思的愁緒.
[行舟] 的詩詞是什么意思
行舟 李益
柳花飛入正行舟,臥引菱花信碧流.
聞道風光滿揚子,天晴共上望鄉樓.
這是一首抒寫游于思鄉情懷的詩作.一般寫思鄉情深之作,不免有哀婉之辭,但這首詩卻以悠閑之筆寫出一段淡淡的鄉愁,讀來別有一番情韻.
一葉小舟行駛在揚子江中,岸上綠柳飛絮,沾襟惹鬢;詩人斜臥舟中,在賞識著那隨波蕩漾的點點紅菱.看來詩人悠閑得很.然而,面對這江水碧澄、紅菱泛波的明媚春色,詩人為什么毫不動容?莫非那隨風入懷的柳絮,使他回憶起"楊柳依依"的離鄉之日?莫非一年一度的春色使他想到久羈異鄉的處境?細心的讀者在細研詩意之時,心中不免會生出這些疑竇.
如果說,讀前兩句時讀者的疑竇還是一種敏感的猜測,那么后兩句詩則給了一個明證."聞道風光滿揚子".春到揚子,人所共見,詩人卻只是聽人道來,可見他對這大好春光是既不想看,也不愿看,毫無興趣的了.難怪他斜臥舟頭,不理會那撩人的紅菱碧波哩!那么他行舟江上又是為何呢?"天晴共上望鄉樓",原來詩人是被一腔鄉愁所驅而來到江上的.怪不得那善解人意的柳絮會逐舟而來,撲入游子的襟懷!"天晴"二字大有深意.晴天麗日正是游春的大好時日,詩人卻要趁著此際登樓望鄉,也許他以為天晴氣爽,可以極目千里、望斷云天吧?盡管詩人沒有明說,讀者卻可以體會到他的用心.
讀罷全話,我們的眼前會出現一位獨臥舟頭,百無聊賴的詩人形象,在揚子江的爛漫春光中,他顯得多么孤寂啊!我們不準從中品出一絲落寞惆悵的苦味.
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里送我行舟怎么解
這句話原詩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解析: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行舟》-李益的解釋
行舟》詩為讀者精心描繪了一幅妙趣橫生的花菱飛還的思愁萬緒圖。在一切的閑情或是悠然隨意中縈懷的思愁充滿著長長的企盼。那日光破曉,這晨霧的縈懷浮散的思愁,在“天晴”的瞬間霍然照亮整個詩境,也照亮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然而就意義的表達來說,詩人在一切看似不經意間闡述了內心世界細微的變化。全詩從行舟——臥引——聞道——登樓,一“望”字勾活了全詩的生機??墒沁@種情節的安排看似水到渠成、妙得天章,但畢竟詩篇在引導詩人思鄉之情表達的方面還欠缺自然。假如問“為什么要望鄉登樓呢?”在詩中詩人因為行舟遇柳絮、臥引菱花,又聽說了江南風景優美,再后天晴登上望鄉樓,也就是說詩人因為思鄉所以才登樓,也就產生了詩前兩句的“行舟”、“臥引”,即因思鄉而思鄉,可見這種詩的格局還缺少一種自然而然的靈動之美。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