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趙孟?\的詩(后人對趙孟頫的評價)
大家好,關于如何評價趙孟?\的詩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后人對趙孟頫的評價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元代有個奇才趙孟,究竟算不算失節的“奸臣”?
公元1286年,一個失魂落魄的男子,從江南開始了北上之路,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元大都,他要見的,是害得自己家國破碎的仇人。
抵達元大都之后,他看著巍峨的城墻,心中的驚懼與悲憤更深一分。
他是何人呢?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是秦王趙德芳的嫡系子孫,是正兒八經的趙宋皇族,是皇親貴胄!可現在,卻像一個囚犯似的,被押送到了這里。
無奈,既然來此,就要接受命運的審判了。
終于,他見到了那個高高在上的王,那個被后世人稱為元世祖忽必烈的人。
他正在猶豫著該如何開口,是學文天祥引頸受戮?還是學謝枋得絕食而亡?正當他愣神的時候,面前的那位開口了。
簡簡單單四個字:“神仙中人!”
他抬起頭直視著那人的目光,竟是沒有半分的鄙夷和嘲諷,有的只是毫不掩飾的欣賞。
從這一刻起,他就明白,他可能走不了了。
不錯,這個人就是元朝奇才趙孟,那個在歷史上飽受爭議的人。
趙孟生得豐神俊朗,再加上其詩文書畫樣樣精通,在當時頗有名氣。
《元史·趙孟傳》記載:“孟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篆、隸、楷、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天竺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從這則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趙孟詩文深邃奇絕,書法方面更是諸體皆通,每一種書體都能冠絕天下。
一位遠在天竺的高僧,竟是不遠萬里來到大都,只為求趙孟的一幅墨寶,然后帶回去當成國寶。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趙孟真的是一位曠世奇才。
但是,為什么這樣的人會在歷史上有爭議呢?是因為當時很多人都看不起他,說他失節了,是一位奸臣。
上面也說過,南宋滅亡之后,涌現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寧死不降,一心向宋。
有向南而拜、引頸受戮的文天祥,有絕食而亡的謝枋得,也有避世不出的“櫻桃進士”蔣捷等。
可是身上流著皇族血液的趙孟,竟然選擇了入仕元朝為官,這難免會受到一些人的唾罵,甚至連帶著把趙孟的書法,罵作是“奴書”。
那么,趙孟究竟是不是一個“失節”的奸臣呢?答案是:不是。
很多人只知道趙孟入仕元朝,卻不知他是被強迫著帶到大都的,在入朝第二年,他就后悔了。
而且,忽必烈一死,他就馬上辭掉官職,回到了江南,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他更是多次被召回,也是多次請辭。
這樣的行為,雖然沒有文天祥壯烈,但能順應時勢、委曲求全、明哲保身,倒也算是一種折中之道,這也遠遠算不上是一位“奸臣”!
很喜歡這句對于趙孟的評價:“趙孟身處宋蒙變革亂世,擔負社稷之責,文化流傳之大任,屈委抗爭于蒙元,庇護宋之百姓,真真做到了極致。知死盡節易,忍辱行道難。”
趙孟不是奸臣,他是楷書四大家之一,是在藝術上做到極致的人。
談談你對趙孟頫的看法
趙孟頫一代書畫大家,經歷了矛盾復雜而又榮華尷尬的一生,作為宋皇室后裔“仕元”,成了后人評論的一個永久的話題,也正因為“仕元”以及在“人品即畫品”傳統觀念和價值準則之下,影響和妨礙著對趙孟頫書畫藝術以及書畫理論的全面認識,進而抹殺了與元四家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趙孟頫晚年所寫的這首詩能真實的佐證這一點:“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憐,惟余筆研情猶在,留作人間作笑談。”(《松雪齋文集 卷5》)在其生命暮年,對其一生做了全面的關照,唯一值得留存情愫的是他的筆墨,但即便是這,也不存什么奢望,僅留人間作笑談。這是何等的無奈,又是何等的凄涼。他的名氣只是因為他的“仕元”遭到后人的抑制,而他在中國畫史上實際影響卻一直是十分重大的。
你會如何評價趙孟頫?
后人對他的評價有褒有貶,而且有的人認為他的出身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別人對他的評價,反正我個人的觀點就是我對于藝術的欣賞僅僅限于藝術,我認為他的書法還是很不錯的,能夠被稱為楷書4,大家肯定是非常有底子的,這種書法的功底非常不錯,而且也比較欣賞他的風格,他的風格更多的偏向于流暢,就是給人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然后有的人批判他的書法過于媚俗或者說過于柔軟,但是我個人認為書法它就是表現人的精神,并不一定非要去走向陽剛的極端,可以有自己正常的風格。
關于如何評價趙孟?\的詩和后人對趙孟頫的評價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