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書什么意思,貽字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貽書什么意思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貽字的意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書圣王羲之最著名的書貽是什么
應屬蘭亭序了。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瑯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后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后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對后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圣”。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圣”。他把散見于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
其主要作品有:
樂毅論:王羲之書,小揩字體。筆勢流麗,神采煥發,肥瘦相稱,極合楷書的法則。隋智永稱它為“正書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極為稱贊。
黃庭經:小楷,關于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于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后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了。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蘭亭序: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舉行“修契”宴會上,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快雪時晴帖:王羲之書。行書四行,字體流利秀美。元趙孟俯曾稱此帖為“天下第一法書”。《石渠寶笈》收晉人三帖,號稱“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為人所重視,由此可見。
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王羲之行書,二帖連為一紙。紙本現藏日本前田育德會,與《喪亂·二謝·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跡摹本。《頻有哀禍·孔侍中帖》在活潑的行書筆意中帶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結體上又顯示出欹側取妍的藝術效果。
喪亂帖:《喪亂·二謝·得示帖》均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書。紙本。現藏日本帝室。帖上還引有朱文“延歷敕定”三印,延歷相當于我國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順宗永貞元年,可見此帖是唐代傳入日本的。《喪亂·二謝·得示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內容是他所寫的尺牘。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跡已佚,僅有摹刻本傳世。《十七帖》草書,前人評為“筆法古質渾然,有篆籀遺意”,也有人認為帖中字帶有波挑的筆勢,字字獨立不相連屬。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眾法,備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獨具風范的草書體勢。
潼亭貽跡尚堪書含義
【潼亭貽跡尚堪書】的名字算命結果:
繁體 拼音 五行 筆劃 姓名學解釋
潼 潼 tóng 水 16 (吉)
亭 亭 tíng 火 9 多才巧智,清雅伶俐,小心愛情厄,中年吉祥,晚年隆昌。 (吉)
貽 yí 土 12 一生安穩守己,福祿雙收,中年吉祥,晚年隆昌,環境良好。 (吉)
跡 跡 jì 火 13 憂心勞神,損丁破財,中年多勞,晚年吉祥但多災。 (吉)
尚 尚 shàng 金 8 理智充足,溫和清雅,福祿雙收,榮貴隆昌,二子吉祥。 (吉)
堪 堪 kān 土 12 清雅伶俐,刑偶傷子,中年吉祥,環境良好,晚年勞神。 (吉)
書 書 shū 金 10 清雅榮貴,多才巧智,精明公正,義利分明,英俊成功。 (吉)
“遺”和“貽”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線比較一下這兩字的古義:
遺,〔古文〕???《唐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音夷。《說文》亡也。《易·泰卦》不遐遺。《注》用心弘大,無所遺棄也。《詩·小雅》棄予如遺。《注》言忘去不復存省也。《周禮·秋官·司刺》三曰遺忘。 又《正韻》失也。《前漢·賈誼傳》功不遺矣。《后漢·桓榮傳》慮無遺計。 又《集韻》余也。《禮·樂記》有遺音者矣。《注》有不盡之音。《屈原·離騷》依彭咸之遺則。《注》遺,余也。 又留也。《書·大誥》寧王遺我大寶龜。《左傳·昭十九年》古之遺愛也。 又《字匯補》便旋也。《前漢·東方朔傳》小遺殿上。《南史·謝幾卿傳》小遺沾令史。《注》卽俗言小便也。 又《正字通》遺遺,與委蛇通。《戰國策》出遺遺之門。《注》言其路逶迤也。《管子·樞言篇》遺遺乎若有從治。 又姓。魯費宰南遺之后。 又《廣韻》《集韻》《韻會》?以醉切,遺去聲。投贈也,饋也。《周禮·地官·遺人注》以物有所饋遺也。《左傳·隱元年》請以遺之。 又《玉篇》余恚切《正韻》于位切,?音?。又《集韻》徐醉切,音遂。盈之切,音怡。愈水切,音唯。義?同。 又《集韻》《韻會》旬為切《等韻》似為切。?與隨同。謙以下人也。《詩·小雅》莫肯下遺。《注》遺,音隨。
貽《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知切,?音飴。《說文》贈遺也。經典通用詒。《爾雅·釋言》貽,遺。《注》相歸遺。《書·五子之歌》貽厥子孫。《詩·邶風》貽我彤管。《釋文》貽,本又作詒。 又《爾雅·釋魚》貽貝。《注》黑色貝也。 又《集韻》《類篇》羊吏切《正韻》以智切,?音異。義同。
這兩個字都有贈送的意思,看來在古文里是可以通用的。
關于貽書什么意思和貽字的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