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法一旅多少人,司馬法一軍多少人
大家好,關于司馬法一旅多少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司馬法一軍多少人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古代軍隊中的職位
我說幾個明代的軍職吧:
百戶——金初設置,為世襲軍職。
元代相沿,設百戶為百夫之長,隸屬于千戶,而千戶又隸屬于萬戶,明代衛所兵制亦設百戶所,統兵120人。
把總——官名。明駐守京師兵,分三大營,統兵官中有此官;各地總兵屬下軍官亦有此官,位次守備。
守備—— 官名。明鎮守邊防的軍官,位次于游擊將軍,無品級,無定員,因事增置,統兵戍守。
游擊——明沿邊與要地駐軍有游擊將軍,無品級,無定員,位次參將,
參將——明代鎮守邊區的統兵官,位次于總兵、副總兵,分守各路,無品級,無定員。明初多以功臣及外戚充任。
總兵——官名。明初,鎮守邊區的統兵官有總兵和副總兵,無定員??偙俦緸椴钋驳拿Q,無品級,遇有戰事,總兵佩將印出戰,事畢繳還,后漸成常駐武官。
春秋戰國時期一乘和一卒分別多少人
我國古代的一種作戰單位,一乘攻車包括:四匹馬、一輛戰車、三名車上甲士、側翼保護100人左右。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記:“廣有一卒,卒偏之兩”。一卒,《司馬法》說:“百人為卒。”就是說楚軍一乘攻車(廣)配備一百名步卒,比中原七十五人的編制要多。一卒,包括三名甲士在內。另外,據說一輛守車有二十五名役徒,從屬于攻車。這樣,楚軍一乘兵力總計就為一百二十五人了。二十五人為一兩,二兩一偏,二偏一卒。兩下有伍,五人為伍。卒、偏、兩、伍即楚軍年戰兵的結構層次。
我國古代的作戰單位,一般一乘為:四匹馬,一輛戰車,配屬甲士三人(乘車),步卒七十二人。也就是說古代所謂的一乘共有75名士兵。如牧野之戰中,武王“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保纯芍敃r周武王伐紂的聯軍超過4000乘,總兵力可能超過30萬人。
常有根據諸侯國的兵力將各國稱為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皇帝也因此而常被稱為“萬乘至尊”(即掌握著近百萬軍隊的人)。
一段古文
周武王《牧誓》
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受戰于牧野,作《牧誓》。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鄧、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唤裆掏跏芪D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
一般認為什伍制是從商代開創的,后來被周朝繼承。周武王伐紂發布《牧誓》就提到“百夫長”、“千夫長”。而周代的軍隊也是以戰車為核心,1輛戰車也就是駟,駟是四匹馬駕一車的輕型馬戰車,用于裝載士兵攻擊敵人車輛,一駟和配屬的步兵合稱“乘”,是最小的編制單位。乘戰車的甲士是3名,配屬的步兵的具體數量,參考戰國時期的《司馬法》一書的說法,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車作戰,7名在車下作戰),徒役20名。每5乘(150人)編為1隊,由仆射指揮;每兩隊(10乘300人)由“官”指揮;每10隊(50乘1500人)編為“卒”,由“卒長”指揮;每2卒(100乘3000人)編為“師”,由“師氏”指揮。周代是以“師”為基本單位,據說西周有14個師,估算其約共計42000人。
春秋時期每乘步兵從25名逐漸增加到50名、75名,其中楚國軍隊每乘步兵為100名。戰國時期步兵逐漸成為軍隊主力,各國編制也不盡相同。據一般認為的說法,步兵每5名編為“伍”,由伍長指揮;5個“伍”(25人)編為“兩”,由“兩司馬”指揮;4個“兩”編為“卒”(100人),由“卒長”指揮;5個“卒”編為“旅”(500人),由“旅帥”指揮;5個“旅”編為“師”(2500人),由“師帥”指揮;5個師編為“軍”(12500人),由“軍將”指揮。管仲在齊國組建軍隊時,以"卒伍整于里,軍旅整于郊"。具體內容,把社會組織作為軍隊編制的依據,使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結合起來,社會組織中實行五個家家庭為軌,設一軌長;十軌為里,里有司長;四里為一連,設一連長;十連為一鄉。對應軍事編制,五家為一軌,一家出一名壯丁,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軌為一里,故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帥之;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帥之;五鄉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帥之。由此可以看出其一個軍的總人數約一萬多人。魏國的步兵編制:5人為伍,10人為什,50人為屬,100人為閭。秦國的步兵編制,為5人為伍,50人設“屯長”,500人設“五百主”,1000人設“二五百主”。春秋戰國時期的步兵通常都以5人為一個戰斗單位,5人分別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縱隊戰斗隊形時,短兵器在前、長兵器在后,5個伍排列成一個方陣“兩”,兩司馬為甲士,居中擔任指揮。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春秋戰國時期軍隊編制通常為七級:軍,12500人;師,2500人;旅,500人;卒,100人;偏,50人;兩,25人;伍,5人。每軍有5個師,每師有5個人旅,每旅有5個卒,每卒有2個偏,每偏有2個兩,每兩有5個伍,多數諸侯國編成左、中、右3個軍,每個軍有正、副指揮官2人,稱為軍師或軍佐,全軍最高指揮官由中軍師出任,或由國君親自擔任。軍隊中編有駟,駟就是四匹馬駕一車的輕型馬戰車,用于裝載士兵攻擊敵人車輛,每車還要配備步兵72人,披甲士官3人,共計75人。所以,千駟就是75000的作戰力量。
另外,在部隊后勤編制里還有革車,所謂革車顧名思義,是因為它具有皮革縫制蓬,主要用于后勤補給,也叫重車、輜車,每兩車配有保管、打柴挑水、飼養人員各5人,炊事員10人,共計25人。千乘就是共有官兵25000人。春秋戰國時期的作戰主要是車戰,往往以兵車數量的多少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常說的帶甲十萬,通常就是說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共計10萬官兵。
然而,到了秦朝時,秦軍的指揮官還配有短兵,短兵具有衛隊性質,如果將官戰死,短兵要受刑罰;如果短兵中有人能夠得到敵人一顆首級,就可免除刑罰。每個五百主可以有“短兵”五十人,統率二個五百主的主將有短兵一百人。擁有短兵的數目是和俸祿多少相適應的,八百石俸祿的可以有短兵八十人,七百石俸祿的可以有短兵七十人。國尉有短兵一千人,大將有短兵四千人。
在軍事領導體制上,春秋末期,實現將、相分權治國,以將(將軍)為主組成軍事指揮機構。戰國時期,將軍開始獨立統兵作戰,軍隊的最終調撥使用大權始終是掌握在諸候國王的手中,在武裝力量體制上,武裝力量結構單一,很多國家通常只有一支軍隊。
求古代軍隊的職位順序.
55年授銜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春秋時期一乘是多少兵
一百二十五人左右。
一乘攻車包括:四匹馬、一輛戰車、三名車上甲士、側翼保護100人左右。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記:“廣有一卒,卒偏之兩”。一卒,《司馬法》說:“百人為卒?!本褪钦f楚軍一乘攻車(廣)配備一百名步卒,比中原七十五人的編制要多。
一卒,包括三名甲士在內。另外,據說一輛守車有二十五名役徒,從屬于攻車。這樣,楚軍一乘兵力總計就為一百二十五人了。二十五人為一兩,二兩一偏,二偏一卒。兩下有伍,五人為伍。卒、偏、兩、伍即楚軍年戰兵的結構層次。
擴展資料:
“乘”是當時軍隊的基本編制;以戰車為中心配以一定數量的甲士和步卒(徒兵),再加后勤車輛與徒役編組。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千乘之國即諸侯國。
自商﹑西周以迄春秋,戰車一直是軍隊主要作戰裝備。以馬拉木質戰車交戰的作戰方式叫“車戰”,戰車成為戰爭主力和衡量“國家”實力的標準。
商代晚期一些遺址中已發現戰車痕跡。周武王伐紂“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其后,逐漸有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之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一乘
古代一乘是多少人?
?一乘100人,其中包括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
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記:“廣有一卒,卒偏之兩”。一卒,《司馬法》說:“百人為卒?!本褪钦f楚軍一乘攻車(廣)配備一百名步卒,比中原七十五人的編制要多。一卒,包括三名甲士在內。另外,據說一輛守車有二十五名役徒,從屬于攻車。
這樣,楚軍一乘兵力總計就為一百二十五人了。二十五人為一兩,二兩一偏,二偏一卒。兩下有伍,五人為伍。卒、偏、兩、伍即楚軍年戰兵的結構層次。
乘字詳解:
乘(拼音:chéng、shèng),現代漢語常用字,最早字形見于商代甲骨文。乘是會意字,其字形像一個人在樹上,“乘”的本意就是登上去,讀chéng。由此引申,指坐車船,人在車上叫“乘車”,在船上叫“乘船”。
“乘”還有順應和趁著的意思,如:乘風破浪、乘虛而入。“乘”又指乘法,其含義為一個數字在另一個數字之上。“乘”又讀shèng,古代稱四馬一車的兵車為一乘;春秋時晉國的史書稱“乘”,后來通稱一般的史書。
關于司馬法一旅多少人和司馬法一軍多少人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