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如何描述,古詩怎么形容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古詩如何描述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古詩怎么形容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描述詩句的畫面
“詩是流動的畫,畫是靜止的詩”,描繪畫面,就是發揮聯想和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句中展現的畫面。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某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色”“用自己的話,描繪某一句(聯)所展現的畫面”。
學生做這類題存在的誤區是欠缺想象,將描繪畫面的題答成了詩句翻譯,沒有進入詩歌所設計的意境,沒有化身為作者,體悟作者的所見所感。
我們還是做兩道題吧。
1.請你展開想象,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展現的畫面。(原詩為王灣《次北固山下》)
解析:本題考查描繪詩歌畫面的能力。解答時,可根據詩句描述的畫面,先想象“潮平”“風正”的情景以及“兩岸闊”“一帆懸”的態勢,然后加以描述并進行潤色和加工,最后用優美的言辭將其敘述出來。
答案示例:春潮上漲,江水與兩岸齊平,江面更顯寬闊;船行江中,春風吹拂,船帆高掛,船行平穩而輕快。
2.請描述秦觀《行香子》“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所展現的畫面。
解析:本題考查詩句的理解與畫面的描述。解答本題,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抓住詩句描寫的意象:小園、桃花、李花、菜花,以及意象的特征:收盡春光、紅、白、黃,再加入自己的聯想,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即可。
答案示例:園子雖小,但春光無限。放眼望去,百花斗艷,桃花紅艷如霞,李花潔白如雪,黃燦燦的菜花像鋪開的錦緞。
解答畫面描述題,要從以下四步入手:
第一步,在整體感知詩意、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找出所要描繪畫面范圍的意象(要找全)。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意象有潮、江、岸、風、帆;“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的意象是小園、桃花、李花、菜花等。
第二步,根據意象特征,為意象添加恰當的修飾語,并連詞成句。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意象添加修飾語分別為春潮、江水、兩岸、春風、船帆等。
第三步,展開聯想和想象,用生動、富有藝術感的語言描繪畫面(注意要忠于原詩內容)。
第四步,必要時還要揭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做到“境與情合”。
詩詞的描寫方法有哪些
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三種。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懷古傷今、即事抒懷。描寫方式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有白描、烘托、渲染。寫景詩常用表達技巧有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樂襯哀,上下(或遠近、俯仰、時空、聲色、視聽)結合。其他表達技巧有抑揚、對寫等。?
詩歌中的藝術手法?
1、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2、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
秋夕月舞/回答
古詩詞的特點一般有幾類 怎樣描述
近體、古體】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么叫,我們現在也跟著這么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后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別: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于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只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后,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
【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后一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余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并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以后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于不同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里面的字,又會發現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于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現代人寫近體詩,當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則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區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四聲】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么‘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聲。
那么什么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聲,并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并不真地發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入聲的消失也導致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去聲字,還屬于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福”字就是這種情況。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一畫:一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夕
四畫:仆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札失石節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杰迭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十七畫:擢蟋檄
十九畫:蹶
二十畫:籍黷嚼
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繳激檄”,但大多數還是只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現代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愿根據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非,那就要特別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么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一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慣讀成去聲,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律句】
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并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于五言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們若要制造點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會講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這些句型有一個規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復就形成了節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要的單數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這么一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們會談到,但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如何由這些基本句型構成一首完整的詩。
【粘對】
我們已經知道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怎樣由這些句子組成一首詩呢?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與此相似。
第一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并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聯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聯的上句要跟上一聯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為什么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聯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復。唐以后,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一首絕句里面就不會有重復的句型了。
根據粘對規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二、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三、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四、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言律詩跟這相似,只不過根據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韻的五言律詩是: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根據粘對規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為排律。
【孤平和三平調】
前面講到“一三五不論”并不完全正確,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須論。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這一句的第三個字是可以不論的,用平聲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聲,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在唐詩中極少見到。前引杜詩“臂懸兩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這種探索另當別論。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聲不可,怎么辦呢?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
仄平平仄平
這樣就避免了孤平。這種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
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這種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聲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
同樣,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只要能夠避免孤平和三平調,“一三五不論”就是完全正確的。
【對仗】
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絕句的兩聯也是可對可不對。排律的首聯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最后一聯不對,以便結束。
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絕不允許。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相同的字。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于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前面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于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
詩詞的描寫方法有哪些?
寫景狀物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所以鑒賞詩歌,除了讀懂字面語意,提升思想素質和審美情感,還必須關注詩人用語言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及其作用。 鑒賞古代詩歌中的描寫,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見的鑒賞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寫———正面描寫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側面描寫中的襯托、動靜結合、點面結合、虛實結合、遠近高低觀察角度的變化等。各種手法之間可能有交錯運用的現象,比如以動襯靜也可以是反襯。 (1)各種修辭手法 在古代詩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見的修辭手法,學生應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擬的區別(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比擬注重化無情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關的東西來代替該事物,如部分代替整體(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對偶與對比的區別(對比主要是意義內容的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對偶主要是結構形式上的對稱,要求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還要注意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交叉運用。 學生要善于發現修辭手法,并說明作用。如比喻為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擬是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反問為了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夸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對偶是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側面描寫———襯托對比 襯托是有主次之分兩者相比較一方為另一方服務從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為正襯與反襯。對比是相并的兩方內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點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襯托、對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報春的特征,。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就是用天臺之高映襯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寫江中之月“唯見江心秋月白”襯托琵琶聲的引人入勝,“別時茫茫江浸月”襯托人物凄涼的心情。 (3)正面描寫———動靜結合 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還可以化動為靜與化靜為動。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再比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突出了春澗的幽靜,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也是以聲寫靜,以動襯靜。“山舞銀蛇,原馳蠟像”也是化靜為動 (4)正面描寫———虛實結合 在景物描寫中,虛是聯想想象之景,如回憶想象未來或幻想幻覺之景;實指當前視聽之景。 例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闋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闋實虛,“行人”想像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柳永《雨霖鈴》想象別后之景。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故國”是回憶中的景物。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春風十里”,實景“盡薺麥青青”,昔盛更顯今衰。
古代詩歌鑒賞中的描寫手法有哪些
1、正與側的結合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
2、動與靜的結合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3、聲與色的結合(繪形繪色)
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
4、虛與實的結合
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實。如“愁”是虛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
5、點與面的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古詩如何描述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古詩怎么形容、古詩如何描述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